第三十六章 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川区志(1987-2005)》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1024
颗粒名称: 第三十六章 教育
分类号: G627
页数: 36
页码: 522
摘要: 临川历来有重教兴学的传统。1986年,临川县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称号;1987年,被评为江西省第一批普及初等教育的县(市)之一。1992年,抚州市在全省率先宣布实施九年义务教育。1994年“两基”工作通过国家验收,1997年被评为全国“两基”教育工作先进市。1978年恢复高考至2001年,共有62941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为名牌重点大学输送了182名少年大学生,居全国各县(市)之……
关键词: 教育 临川县

内容

临川历来有重教兴学的传统。1986年,临川县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称号;1987年,被评为江西省第一批普及初等教育的县(市)之一。1992年,抚州市在全省率先宣布实施九年义务教育。1994年“两基”工作通过国家验收,1997年被评为全国“两基”教育工作先进市。1978年恢复高考至2001年,共有62941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为名牌重点大学输送了182名少年大学生,居全国各县(市)之冠。其中1996年临川市向大中院校输送新生1400名,1997年大中专院校在临川录取学生1572名,1998年考取人数为1617名。据不完全统计,至2000年,遍布全国的临川籍硕士研究生1800多名,博士研究生739名,出国留学的临川籍学生800多名。
  2005年,临川区有各级各类学校484所,其中普通完全中学5所,职业高中8所(其中2005年新增6所),初级中学39所,完小319所,初小11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保育院、特殊教育学校各一所。另有三所省级优秀重点中学(市管临川教育集团所属抚州一中、临川一中、临川二中),一所省级重点中学(临川三中),一所省级重点建设中学,一所国家重点职业学校,一所省级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等诸多优秀名校齐集该区。2005年底有教职员工8736人,其中专任教师8570人(中学特级教师4名,高级教师550余人,一级教师3500余人);在校学生172075人,其中普通高中学生25400人,职业高中学生8102人,初中学生47122人,小学学生91451人。在全省“两基”复查验收中,被省教育厅列为省政府表彰的“两基”工作先进县(区)(全省仅两个),获全省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县(区),全省特殊教育工作先进县(区)等称号。共向各类普通高校输送新生8280人,比上年增加2824人,总录取率73.3%,高于全市70.3%的水平。全年共新建校舍31栋,总面积28600平方米,改造危房面积24000平方米,总值1197.6万元。
  在全国多种学科竞赛中,临川有41人获江西赛区个人第一,21次获江西赛区团体一、二、三等奖。1992年临川二中囊括了全国高中数、理、化竞赛江西赛区三项冠军。全国高、初中数理化竞赛江西赛区19次颁奖大会,有10次是在临川举行的。
  辖区内还有部属高等院校——东华理工大学。40多年来,该校培养博士生5人,硕士研究生105人,本科生8148人,大专及中专生2895人,学生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该校与联合国原子能机构和美国、日本、俄罗斯等9国有关学术机构及4所大学建立了联系,派出访问讲学12批22人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8批次。16人获国家特殊津贴,4人被评为核工业总公司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承接国际原子能机构资助、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数十个。通过部级鉴定14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3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国家专科4项。至2005年底,全校有教职工1720人,其中专任教师1064人,有工程院院士2人,教授、副教授400余人。学校下设14个院系,51个本科专业,30个硕士点和4个专业合作博士点,在校学生2.5万余人。
  另外在辖区城区还有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抚州职业学院等。
  第一节学前教育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临川县和抚州市在办好中心幼儿园的同时,积极扶持、鼓励厂矿企业、街道组织、群众团体、乡村小镇个体居民开办幼儿园,并在提高办园质量上下功夫,重点抓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健全,教学设施的完善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伙食卫生、改造校容校貌等。至90年代初,大部分幼儿园四季绿树成荫、鲜花满园,校园绿化、美化、香化水平逐年提高。
  90年代幼儿园个体承包制不断扩大,政府开始加强对民办、个体幼儿园的管理。1994年,抚州市制定了《抚州市民办、个体幼儿园登记管理办法》,规定民办、个体幼儿园(所)的设立,须由申请人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办事处妇联审核后,报市妇联审批方可开办。到1995年,幼儿园有了很大发展,遍及城区郊区。
  1998年,开始对幼儿园、学前班每年注册一次,并建立必要的检查监督制度,以规范幼儿园、学前班的办园办班行为,促进幼儿园、学前班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在为幼儿园、学前班登记注册时,严格把好设备关、师资力量关、保教质量关,凡不符合条件的幼儿园、学前班一律停办。
  90年代中期,机关厂矿企业和集体单位办幼儿园逐年减少,幼儿入学率有所下降。个体办幼儿园逐年增多。1998年,全市有公办幼儿园9所,办班15个,教师30人,幼儿803人。至2005年,临川区有幼儿园15个,除第一、第二保育院为公办外,其余均为民办。在园幼儿为5773人。
  一、教学 1987年,临川县和抚州市各级各类幼儿园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遵循保教并重、保教合一,体、智、德、美、劳全面发展的原则。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独立生活能力、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机体的功能,以促进幼儿健康。教给幼儿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向幼儿进行初步的五爱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培养他们团结、友爱、诚信、勇敢、克服困难、有礼貌、守纪律的优良品德、文明行为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幼儿爱美的观念和兴趣,初步发展他们对周围生活、大自然、文学艺术中美的感受力、表达力、创造力等。
  目标小班,要求儿童能正确发音、会讲普通话、会念儿歌,掌握5以内的口头运算,会用实物正确的数1~10。中班,要求儿童对汉语拼音会认会拼,能叙述复述故事或游览参观的中心内容,能掌握10以内的口头运算,会按顺序数1~30,认识阿拉伯数字1~10,能独立完成日常的值日、饲养、种植等劳动,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大班,要求儿童在正确掌握汉语拼音的基础上,学会200~300个汉字,能阅读汉语拼音的儿童读物,能对已经学会的词汇进行简单造句,能有一定的表情朗读儿童文艺作品的能力,能掌握20~30以内的加减运算。能在成人指导下独立完成所规定的各项劳动任务,能遵守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养成团结友爱的良好习惯。
  为适应小学招生的需要,均实行了学前的三年制保期。幼儿园分班进行教育。小班3~4岁,中班4~5,岁,大班5~6岁。市区和洋洲等乡村小学,开设了学前班,一般招收5~6岁儿童,学制一年或二年。寒暑假和节假日,幼儿园多比照小学安排。至于厂办幼儿园,为照顾生产需要,一般无寒暑假,农村幼儿园,暑期大忙时节一般也不放假。
  课程1987年,各幼儿园已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课程精减为语言、计算、常识、美术、音乐、体育等六门。由于受师资和设备的制约,除市区两所幼儿园开足了6门课程外,一般幼儿园多数没有开设常识和美术课。到1990年,随着师资力量的充实和教学条件的改善,各级幼儿园基本上能按部颁标准开设课程,按统编教材授课,有的还补充了乡土教材。
  1998年,地区教委决定全区幼儿园统一采用南京赵寄石教授主编的《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其主要课程有《语言》、《科学》、《社会》、《健康》、《艺术》。同时,继续鼓励使用适量的乡土教材。一些城乡小学尚保留的学前班,统一使用省编学前班教材,课程仍为语言、计算、常识、美术、音乐、体育。
  教法各幼儿园原来一直把游戏作为发展幼儿体、智、德、美的重要手段。小班、中班尽量采用游戏的形式,以增进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创造性游戏、知识性游戏、智力游戏等各种活动广泛开展。大班则根据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逐渐减少教学中的游戏因素,以便为小学学习做好准备。在教学手段上,各幼儿园普遍重视开展直观教学,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各幼儿园的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改进。如风琴、电子琴、收录机、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电动教具、实物模型等逐步走进幼儿课堂。在活动组织上,注意动静结合,保证幼儿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启发式,重视幼儿智力的开发,既面向全体幼儿,又注重因材施教,以幼儿为活动主体,寓教于乐,通过游戏、讲解、演示、模型、观察、操作、练习、表演等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幼儿在做做玩玩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才干,全面发展。
  90年代,电教手段已在临川市区幼儿园广泛使用。1998年,在全省优秀幼儿教育活动录像评比中,临川市获三等奖一名。
  1995年初,临川市第一、二保育院开办了家长学校。至2000年,全市80%的幼儿园开办了家长学校。
  一、卫生保健 1987年,临川县和抚州市教育管理部门和妇联,开始督促协助幼儿园建立和执行各项卫生保健制度,定期检查儿童的健康状况。对儿童保健提出可行的指导意见,对园所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幼儿园均配备专职或兼职的保健员或保健教师,建立保健室或保健箱。管理部门对各幼儿园定期进行巡回检查,并组织对口检查,经验交流,相互观摩,业务培训,评比先进等活动。各幼儿园均设立了保健室、隔离室,配备儿童保健人员,建立健全幼儿日常活动、生活作息、膳宿安排、卫生保健、体格锻炼等规章制度和管理细则,制定行政、教学、后勤、医疗、门卫等岗位责任制,加强幼儿保教工作,并与当地妇幼保健院和卫生防疫站挂钩,建立幼儿保健档案,定期为幼儿进行体检,接种疫苗。
  1990年,各幼儿园每周增开健康教育课,由保健医生讲授,对幼儿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
  1995年,全市各幼儿园完善了卫生设备,充实了技术力量,制定了各种卫生保健制度,如《预防疾病制度》、《健康检查制度》、《营养管理制度》、《卫生保健登记制度》等。2000年,全区幼儿园共有卫生保健员15人。同时普遍加强了幼儿的锻炼,保证幼儿每天至少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1小时户外活动时间。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格检查,半年测一次身高体重和视力,定期开展免疫接种。
  第二节小学教育 1987年,临川县和抚州市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办好一批符合标准的乡村小学。同时还建立“三包一奖”制度,即教师包入学率,班主任包巩固率,任课教师包合格率,对任务完成得好的教师给予适当奖励。1988年,临川县和抚州市基本实现学校无危房,实现“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10月,经省政府验收,抚州市中小学达到校园建设“六配套”。同年,抚州市宣布实施小学义务教育。
  聋哑、弱智等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也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步。
  1995年,地区教育局对临川县和抚州市5乡镇的5所村完小进行随机抽样检查。5所村完小教师的学历达标率90%,其中具备大专学历者占9%。对5所村完小五年级学生语、数两科进行检测,语文及格率95%,数学及格率94%,语数双科及格率84%。
  1996年,取消初中招生考试,小学毕业生一律按规定就近直接升入初中,各级各类小学加强素质教育。1997年,临川市要求各级中小学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和谐地发展。并提出会做人、会求知、会劳动、会健体、有特长等五个方面的学生素质要求。同时,就学校办学水平、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素质发展水平分别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每学年进行一次检查评估。1999年春季,城区和乡镇小学取消百分制评价制度,实行“等级+特长+鼓励性评语”的全面评价学生素质发展状况的制度。秋季,在村小和各教学点全面推开。2000年,全市有小学441所,在校学生93075人。
  1987~2OOO年临川区域小学教育情况 1997年临川城区及乡镇中心完小情况一、教学 20世纪90年代末,全市小学教学时间全学期为21周。9月1日开学上课。上课时间为19周,复习考试1周,社会实践与节假日1周。新课讲授在1月10日左右结束,期末考试时间在1月中旬,1月下旬或2月初放寒假。
  学制 1987年,临川县和抚州市少数学校进行了六年制小学试点,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了小学容量压力大、校舍不足等问题,有些已改制的学校恢复了五年制。至1989年,各小学普遍改为五年一贯制,小学入学年龄改为6岁或6岁半。2000年以后,小学均改为六年制。
  课程设置1987年,各小学按规定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社会、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课程。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课程方案(试行)》,自次年秋季起,各小学逐步试行。按这一方案规定,各小学全学年上课34周,期末复习考试2周,校传统活动1周,机动时间1周,另安排假期13周,包括寒暑假、节日假、农忙假等,全学年共52周。小学每节课时间,一般为40分钟。
  1994年,各校执行国家教委对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数学、自然、音乐、体育等课程的调整意见,五年制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课由每周11课时改为10课时;六年制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课由每周11课时改为9课时;五、六年制小学各减少68课时。五年制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由每周6课时改为5课时,共减少34课时。小学一、二年级每周各减少1节音乐课。另外,五年制小学的体育课也适当减少了一些课时。
  1998年6月,对小学语文、数学、自然、社会等科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了适当调整。同年,临川市实验小学,临川一小四年级增开英语课,进行英语教学实验。
  一、思想教育 1987年,在每周思想品德课中,安排1~2节法制教育课。1989年,开始向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教育。次年,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和国情教育采用省教科书编写组的国情教育读本《祖国在我心中》,作为补充教材。1990年,各校开始进行升国旗仪式。学雷锋、学赖宁和评选“十佳”(十名最佳少先队员)活动在各校广泛开展。1992年,学校开始重视国防教育。同时,各校贯彻省教委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在学生中加强“两史一情”(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反“和平演变”的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1994年8月,各校利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之机,开展以《走向辉煌》为主题的读书活动,举行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参观改革开放成就展览,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1995年,全市小学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歌曲学唱活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活动,组织抗日爱国歌曲演唱赛。各校还向学生推荐《我的祖国——爱国主义教育读本》,组织学生阅读讨论。1996年,举办了以公民素质教育、礼仪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爱国旗、爱国徽、爱国歌等爱国主义礼仪活动。1997年,小学在三至五年级开展《学法律讲道德》读书教育活动,并配合开展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和作文比赛。各校还大力开展香港回归祖国庆祝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1998~1999年,又开展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内容的澳门回归祖国庆祝活动和以社会主义教育为中心内容的建国50周年庆祝活动。2000年,临川教委强调学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重点小学简介临川实验小学坐落在抚州城区具庆巷36号,为宋代文学家曾巩所建兴鲁书院旧址。前身为创办于1914年的江西省立第三师范附属小学,是全省最早创办的师范附小之一。1927年,更名江西省立第八中学实验小学。1933年省教育厅令单独设校,命名江西省立临川中心小学,为当时省立四所中心小学之一。其时全校有12个教学班,学生500余人,教职工19人。1946年2月,改名江西省立临川实验小学。同年7月,划归县办,易名临川县立实验小学,有16个教学班,学生900人,教职工42人。1949年,学校易名江西省临川实验小学,成为江西省临川师范开展实习与实验教学的基地。学校隶属抚州专署文教科领导。1957年秋,专署决定,学校一分为二:一为抚州师范附属小学,由专署文教科领导;一为抚州市第六小学,受抚州市文教局领导。1960年,抚州师范附属小学改名抚州实验小学。1966年,改名抚州市工农兵小学。1978年,改名抚州市实验小学。1995年改名临川市实验小学。2000年,全校有38个教学班,学生1962人,教职工97人。校园占地面积10476平方米,建筑面积8188平方米。拥有能容纳2000多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五层教学大楼1幢,配有电化教室,仪器室,实验室,阅览室,手工、音乐、书画、舞蹈室等专用教室。
  学校自创办后,一直是省、地重点学校,肩负实验教学与示范教学双重任务。1933年,曾有两个班分别开展“设计教学”与“道尔顿制”教学实验,前后坚持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学改革实验重新显示活力,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教改实验,形成系列。其中教材改革实验:语文方面有辽宁黑山北关实验学校和中央教科所集中识字教材的实验;数学方面有北京景山学校与中央教科所教材(实验本)实验。教法改革实验:语文有“导学法”的探索,数学有“基础训练——读书自学——重点讲解——练习小结”的四环节“读书自学指导法”实验。各项实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加强“双基”、发展智能为中心,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学习。90年代,学校又开展整体德育实验。
  1993年,有4名学生被评为全国好少年,其中1人被评为全省“十佳”少先队员。1995年,学校大队部被江西省少工委评为少先队优秀阵地单位,并被国家少工委评为“雏鹰大队”。1997年和1998年,学校先后被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教育委员会评为德育示范学校。1986年,学校被评为江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同年,在抚州地区小学电教成果评比中,名列榜首。1990年,获抚州市中小学艺术节小学组团体冠军。1994年,获江西省中小学合唱节小学组三等奖。1997年,获江西省第五届少儿艺术节一等奖。从1995年以来,连续3年在全市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中名列第一。有3名教师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临川一小坐落在上顿渡桥东路,1918年由龙津乡学改办为龙津新学。1933年,改名临川县第六区示范小学,有6个教学班,200余名学生,近20名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合并了私立培基小学,更名为上顿渡小学。全校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为县城附近6个乡镇中唯一的一所完全小学。1952年,由于入学儿童大量增加,学校在韩樟桥开办二部,并新建二层教学楼1栋,学校面积扩大到10600平方米。1956年,被定为江西省重点学校。1961年,易名上顿渡区中心小学。翌年,附设镇办小学1所,有6个教学班,学生300人,教职工10人,其中民办教师7人。
  1968年,大部分教师下放农村,校址因县中搬入而改迁,校名改为上顿渡镇公社管区“五七”小学。1972年,学生有所增加,又开办二部。1974年,校址迁回原地。1978年9月,本部改为上顿渡第一小学,二部改为上顿渡第二小学。一小被定为地、县重点小学,新建三层教学楼一栋,建筑面积1480平方米。添置了电视机、幻灯机、录音机、电唱机、照相机、风琴等器材和语文、数学、地理、自然等课程使用的教具、仪器。1995年易名为临川一小。2000年,学校占地面积8350平方米。有教学大楼2栋,实验办公大楼1栋,教师宿舍楼2栋,配有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以及体育和电教设备。全校有32个教学班(其中附设学前班3个),学生2000余人,教职工103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42人,一级教师56人,大专以上学历者12人,中师学历(含高中)89人。有2名教师被评为学科带头人。
  学校以勤奋、文明、团结、进取为校训,坚持“一育、二改、三提高”(坚持教书育人;改善育人环境,改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办学整体效益)的办学思路,全面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素质。1989~1999年,先后被评为全省少先队工作先进单位,地、市教育先进单位,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小雏鹰中队。
  学校先后进行语文“五问自读教学法”、数学“读书指导法”和“四步思维训练”等教学实验。在地区教育局组织的县(市)城镇小学五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中,成绩名列前茅。教师通过实验探索,积极撰写论文,先后有20篇论文在省、地及全国报刊发表交流,有6篇论文获全国性一、二、三等奖,38篇论文获省、地、市一、二、三等奖。1人获全国社会录像课二等奖,5人次获省语、数、自然、社会等优质课一、二、三等奖。在全国和省、地、市作文竞赛中,有46篇学生习作获奖,其中3篇分别选入《小学生作文精选》、《获奖作文选》、《作文之路》等书中。
  学校注重素质教育,先后成立写作、数学、文艺、体育、书法、美术、舞蹈、科技、鼓号队等活动小组。在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一、二、三等奖18人次。1991年全国中小学生“党在我心中”知识竞赛中,获二等奖1个,获奖学生被选送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少年夏令营活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99年“爱护地球”环卫知识征文竞赛中,获省一等奖,全国优秀奖1人。1982年,全国市县小学足球比赛中名列第一;1986年,省“长江杯”田径选拔赛中获第一名。
  临川三小位于文昌桥西侧抚州府儒学旧址。前身为临川县官立高等小学堂,创办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校址在城内兴鲁坊汝阳书院旧址。1914~1946年,先后改名临川县立第一小学、临汝小学、临川县第一区中心小学、羊城镇中心国民学校、临川县第一示范中心国民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临川第二完全小学。1950年、1953年,先后改名为江西省临川实验小学二部,江西省临川师范附属小学二部,抚州镇第三小学,校址设于城内泰山背。1970年,迁入现址。1986年,增办初中部,定为全市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试点学校,并改名抚州市文昌学校。1993年8月撤销初中部,改名抚州市第三小学。1995年县市合并,改名临川三小。
  2000年,全校有34个班,学生1970人;教职工129人(含退休教师40人)。在职教师中,有特级教师1人,中学高级教师2人,小学高级教师68人,大专以上学历教师40人。学校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有教学大楼4栋,教工宿舍楼4栋,建筑面积9200平方米,基本实现软硬件配套。学校曾被评为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全国学赖宁先进集体、全国红领巾助残活动先进集体、全省少先队优秀阵地学校。1987年以来,多次被评省、地区文明单位。
  学校先后开设有14个实验班,进行语文“五问自读教学法”,数学“四步思维训练”、“景山学校教材”、北师大“五四”学制教材,思品“五步联实教学法”等教学实验。1989年以来,先后有140余篇论文在全国、省、地、市报刊发表交流,60余篇论文获省、地、市一、二、三等奖。学生在全国、省、地、市各类竞赛中分别获满分奖,一、二、三等奖共计321人次。同时,学校建立写作、数学、文艺、体育、科技、书法、美术、舞蹈、微机、鼓号队等20多个兴趣小组,有10人次获全国双龙杯书法大赛金、银、铜牌奖。《飞行——昨天和明天》获1993年国际少儿航空绘画全国赛三等奖。并为广东省舞蹈学校、省文艺学校、地区文艺学校输送了8名人才。
  第三节中学教育 1992年抚州市在全省第一个全面实施初中义务教育。1993年临川县全部实施初中义务教育。1995年,抚州市一中、临川一中经省教委评估验收,被评为省优秀重点中学。1996年临川二中也晋升为省重点中学和优秀重点中学。1997年临川市共有高中10所,初中41所,高中在校生8516人,初中在校生41411人。1998年,初中在校生增加到45840人,高中在校生增加到8585人。2000年,对中学的班子、教师队伍和办学规模等进行了部分调整,临川七中、九中秋季停招高一新生,其余完中高中部适当扩大招生,临川职教中心也开始招收普高学生。
  1999年7月,民办临川玉茗中学(高中)创办,学制三年,年招生规模200人,在全地区范围招收应、历届初中毕业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临川乃至抚州地区的第一所私立普通中学。
  至2005年,临川区有完中7所、初中40,完中在校人数13487人,初中在校人数32637人。
  一、学校、学生、招生统计 1987~2OOO年临川区域初高中基本情况统计 1997年临川市普通中学情况 1997年临川市厂(场)矿子弟中学情况 1985~2OO5年临川区域中学学校数及学生数注:1985~1995年,为县市合并前临川县和抚州市合计数,1995年开始为合并后临川市、临川区时期的数字。
  2002下半年,抚州一中、临川一、临川二中上收至抚州市管,组建“临川教育集团”,自此辖区仅剩7所完中。
  1987~2OO5年临川区域高校、中专招生录取考生情况单位:人 1987~2OOO年临川区域普通高校中专招生录取人数统计一、学制课程教材学制中学学制自1985年改为“六三”学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中学阶段共六年)之后,总体稳定未变。只有极少数初中班搞“3+1”职业教育,即三年初中教育加一年职业技术教育。
  课程中学课程这个时期变化较大。1987年,境内中学都改为六年制,而且都按教育部颁发的课程计划——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安排课程。
  1991年,县市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新生开始实行高中毕业会考,会考科目为:高一,历史、生物;高二,外语、地理、物理、化学;高三,政治、语文、数学。1991年调整后的江西省普通高中教学计划 1993年秋季,临川县和抚州市各中小学采用“五四”制中的小学部分,初中采用“六三”制中的初中部分,即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实行“五三”的过渡学制。
  临川市普通完中从1997年秋季高一新生开始,参与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新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与过去不同的是:明确提出了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把教育方针中规定的教育目的在普通高中教育中具体化,提出了高中阶段在德育、智育、体育及劳动技术教育等方面的质量要求;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建立以学科类课程为主、活动类课程为辅的课程结构,并按照优化必修课、规范选修课、加强限定选修课的原则构建学科课程体系;课程计划既有统一要求,又有适当的灵活性,适应普通高中不同办学模式的教学需要;课程计划提出了普通高中课程由中央、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的构想,给地方和学校以更大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地方和学校办学以及进行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临川中学、唱凯中学被确定为高中新课程方案试点样本校。
  九年义务教育“六三”学制初级中学课程安排 1997年江西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表中的“限选”系指限定选修学科,“任选”系指任意选修学科,下同。
  *1、周课时累计指每个学科各学年周课时之和。如:思想政治每学年周课时为2,三年累计为6。
  *2、授课总时数是以《课程安排表》为依据计算的。由于各地和学校可在周课时累计不变的情况下编排课程表,因此各学校实际授课总时数会有所不同。
  *3、劳动技术必修学科采取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安排。分散安排;周课时累计为4,授课总时数为122;集中安排:高一、高二年级各一周,共二周。
  1997年江西省普通高中课程安排说明:①I为侧重就业预备教育(含特色教育),Ⅱ、Ⅲ分别为侧重升学预备教育的文、理科。
  ②“3/2”,表示上学期周课时数为3,下学期周课时数为2。
  ③劳动技术必修课时的分散安排为:高一、高二年级可隔周两节连排;劳动技术必修课时的集中安排为:高一、高二年级各一周、共二周。社会实践活动每学年二周,三年共六周。
  20世纪80~90年代,各中学重视开展课外音乐、美术活动,经常排练短小精悍的文艺节目,在元旦、春节或当地重大活动时演出。90年代,地、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每年举办一次中小学“艺术节”,评选优秀节目,推动课外文艺活动。
  80年代以后,各中学的学科活动开展热烈。大多数中学,尤其是重点中学都建立了学科兴趣小组。理科的数、理、化、生学科,以辅导学科竞赛,培养学科兴趣,扩大学科知识领域为主。文科兴趣小组类型更多,以语文为例,有书法、朗读、讲故事、写作等,在全区有影响的有秋溪中学的《秋苑》、临川二中的《才乡》文学社。全区有文学社、微机小组、模型小组、数理化兴趣小组、体工队、美工队等一百多个课外活动小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形成内容广泛而丰富的活动类课程体系。
  1987年以后,全区中学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共计3万余人次,约占在校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初步形成了青少年科技活动的网络。全区获省以上青少年科技活动奖的200人次,其中国家级奖就有多项。各校还充分利用教师的优势,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活动,临川一中、二中的美术活动小组,培养了一批美术人才。90年代,初、高中课程计划都要求开设活动课程,为课外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2000~2005年,重点中学开展学科活动较一般中学差。
  教材中学教材1987年开始执行国家教委颁发的新教学大纲,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印的新教材和补充教材。省教育出版社编印的《道德与法律》为初中一、二年级补充教材,省教委、省委宣传部、司法厅编印的《法律常识读本》为高中补充教材。1992年开始,初中还使用了乡土教材《抚州简史》,对初中生增加“两史一情”教育。
  1994年起,初中全部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印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材。1997年秋季,合并后的临川市,高中全部参加国家教委组织的两省一市(江西、山西、天津)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当年的高一新生使用人教社新编的高中实验教材。2000年秋季开始至2005年,执行教育部新修订的初中各科教学大纲,从初一新生开始使用新编教材,高中使用修订的高中实验教材。
  三、教学管理教导处管理完全中学特别是重点中学教导处一般都配备1名主任,1~2名副主任,初级中学一般配备正副主任各1名。教导处是学校管理教学工作的职能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及时向校长提供教学工作信息,参与学校教学工作的决策,提出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意见;全权管理教学工作,如教学力量的组织与调配,教学计划的审定与检查,各科教学改革的规划与指导,学生情况的了解与教师的培养提高等;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如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掌握教学与教改信息,管好学籍和教师业务档案,组织教材、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的供应;确保教学实验的顺利进行及有关教学观摩的联络与组织等。与教导处并行的,还有近年来新出现的教研处,主要协助校长抓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教研组管理教研组是学科教师的教学研究组织,设正副组长,由学校行政任命。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和管理本学科教学,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主要工作有:组织教师学习并贯彻教育方针、政策;组织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制订教学计划;组织研究教材、教法,制定课时计划;检查教学进度、教学常规的执行情况,总结交流经验,积累教学资料;组织本学科的观摩教学活动;帮助教师进修,提高业务水平;开展学科课外活动及学科竞赛等。
  年级备课组管理同年级同学科2人以上的设备课组,主要任务是制订本年级的教学计划,开展本年级同学科教材集体备课活动,沟通信息,切磋教艺,交流经验等。
  各中学的教学管理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目标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教学内容管理、教学环境管理、教学研究管理等。具体工作主要有:制订和实施教学工作计划。全面安排学校的教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等,具体落实课程设置、课表编制、教学设备准备、教学用书发放、教学计划进度填写以及备课情况检查等。检查教学工作质量。包括落实对任课教师的全面要求,对教学过程各环节提出的标准,对学生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基本要求的检查;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典型,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做好教务工作。包括编班,排课表,教师的考勤、考核,学籍、教学档案、教学统计资料、改革方案、教学总结资料的保管,以及各班《教学日志》的收阅、检查等。搞好教学研究工作。包括制定教学研究计划,安排教研内容、时间、班级、人员,以及教研成果收集评价等。
  四、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同时开展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道德、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良好个性和心理品质教育相配合的德育体系。此外,各校贯彻执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了对中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以政治课为主,其它各科教学有机结合。1986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中学思想政治课实验大纲》,政治教材随之改革,初一年级为《公民》,初二年级为《社会发展史》,初三年级为《中国革命建设常识》,高一年级为《科学人生观》、高二年级为《经济常识》,高三为《政治常识》。90年代开始,高中政治课统一改为“思想政治”课,教材也相应调整:高一为《哲学常识》,高二为《经济常识》,高三为《社会常识》。其它学科配合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在这些学科中,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各中学均建立了班主任工作制度,以及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90年代后,普遍建立学校政教处或政治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形成一支由学校领导、班主任、团队干部、政治教师为主体,包括全校教师组成的德育工作队伍,并且形成了一整套制度。各中学围绕当时党和国家的政局和宣传教育主题,开展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学习英雄模范的教育,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的教育,民主和法制、理想和前途的教育,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反对自由化的教育,纪念鸦片战争、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教育,还有结合《中学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和教育等。以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启发诱导,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品德,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每年都涌现一批受到区(市、县)、市(地)、省表彰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临川一中高三学生郑水荣(女)为保护女同学,勇斗歹徒、身负重伤。1993年6月,省委主要领导拍来慰问电,赞扬她是见义勇为的好青年。
  五、重点中学简介抚州一中坐落在抚州市大公路。前身为1901年由兴鲁书院改办的抚州府立中学堂(初名普通学舍、抚郡中学堂)。是全省最早创办的三所中学堂之一。1914年改名省立第七中学。1927年与省立第三师范合并,定名省立临川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临川县联合中学,以后又改名为临川中学。1953年被定为全省9所重点中学之一。1959年易名抚州市第一中学。1995年市、县合并后,重又恢复临川中学名称。2001年划归抚州市教育局管理,复称抚州市第一中学。
  校园占地面积150亩,绿化面积102亩。校舍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其中教学办公用房1.8万平方米。有环境清幽的金棍园、绣园楼、名人园、书香园、一清池等。藏书10万余册。2000年,有教学班40个(高中30个,初中超常教育实验班10个),在籍学生2355人(高中1795人,初中560人)。教职工165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49人,一级教师73人,高级技工7人。先后获得全国劳模、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的11人,市管拔尖人才3人,首批地、市学科带头人10人。
  1908年,部分学生曾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学生声援北京的反帝爱国斗争。1926年,在北伐军总政治部特派员陈奇涵培养下,学校一批进步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抚州第一个中共组织。1927年,南昌“八一”起义军途经抚州,学校数十名学生投笔从戎,走上革命道路。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不少校友壮烈牺牲,其中著名的有1928年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兼军委书记的傅烈,在华北敌占区从事地下电台工作的傅大庆,红四军第十师宣传科长许瑞芳等。1936年,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到学校讲演,宣传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又有300余名青年学生参军参干,成为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骨干力量。
  1962年,学校60周年校庆前夕,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西南局第一书记兼四川省委第一书记的李井泉给母校发来贺电,勉励师生“按毛泽东思想把学校办得更好”。时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的舒同为母校题写“抚州市第一中学”校名。
  学校积极开展教改实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从1990年进行超常教育实验。首届实验班42人有15人录取为高校少年班,占当年全国高校录取少年大学生的十分之一。90年代以来,学校教师在国家、省、地、市各类报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或交流的论文100余篇;获市级以上优质课竞赛奖86人次。
  1997年秋至2000年7月,国家教育部在两省一市(江西、山西、天津)进行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学校为抚州地区的四所样本校之一。先后总结出“语文四步阅读教学法”、“历史十步读书法”、“教学目标单元教学法”以及“现代媒体技术在新课程必修课教学中的应用与实际操作”等。分三个阶段设置选修课:第一阶段是高一年级,主要设置了“物理定律与研究方法”、“英语会话与演讲”、“新闻采访与写作”、“环境保护技术”、“医学初步”、“国际知识”、“旅游地理”、“中国文化史”等课程,目的在于拓宽视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第二阶段是高二年级,设置的课程有“数学探趣”、“化学探索”、“物理奥秘”、“宇宙探秘”、“实用地理”、“文学欣赏”、“英语广角”、“临川文化史”、“生物技术与未来”,意在高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的精神。第三阶段为高三年级,主要开设专题性讲座,如“文学流派的认识与分析”、“时事纵论”、“数理化新天地”、“走进奥林匹克冬令营”、“高三应考对策”等,意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2000年10月,被评为全省先进实验单位。
  百年来,学校培养了傅烈、傅大庆、李井泉、舒同等一批革命先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饶毓泰、余瑞璜、程孝刚、艾兴,中国文学史专家游国恩,教育家刘振群等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以及数以万计的祖国建设的合格人才。1977年以后,学校应届高中毕业生考取大专院校的近5000人,在全国高中数、理、化、外、生等学科竞赛中获一、二、三等奖的有237人次,其中有6次先后进入国家奥林匹克数、理、化冬令营,1人次进入国家奥林匹克集训队。1998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江西赛区颁奖大会在该校举行。1999年,荣获全国高中化学竞赛江西赛区团体总分和个人成绩双第一。2000年,获全国高中化学竞赛省团体总分第一名。1980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曾嘉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成绩优异”。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西省体育卫生先进单位、江西省实验仪器和教学仪器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园林绿化先进单位、十佳学校、江西省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江西省电教示范学校、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
  临川一中创办于1955年秋,校址在临川区上顿渡镇。初名临川县初级中学,后改名临川县第一初级中学、临川县上顿渡中学、临川县中学、临川县上顿渡公社五七中学、临川县第一中学。1980年列为省重点中学,1995年更名为临川市第一中学,2000年更名为临川一中。1996年被评为江西省第一批优秀重点中学,2005年10月入选“中国百强中学”,2005年11月当选“江西人民满意的品牌中学”。校长饶祥明获“首届中国(江西)十大杰出校长奖”和“最佳办学成效奖”。
  学校占地面积108亩,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6万余册。有校办印刷厂、胶印室各1个,校办农场有旱地30亩、水田31亩。学校拥有一流的育人环境,到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窗明几净,先后被评为“江西省园林绿化学校”、”全国绿色学校”。2000年有58个教学班,其中美术职业班1个,普通高中班43个,初中班14个,学生3980人(高中2859人,初中1121人)。在职教工226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43人,一级教师72人,受国家表彰的9人,受省级表彰的11人。
  学校有舍己救人的全国“三好”学生郑水荣,全国学赖宁先进个人曾颖红,全省“十佳少年”及全国百名好儿童邓党良等。1990年许锦波获全国数学竞赛江西赛区个人第一名;1996年汪雪峰获全国物理竞赛江西赛区个人第一名;1997年吴肇瑜获全国高中物理竞赛江西赛区个人第一名;1999年汪翔升获全国高中数学竞赛江西赛区个人第一名;2000年王缔郦获全国高中计算机竞赛江西赛区个人第一名;2002年周云获全国数学竞赛江西赛区个人第一名。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该校共向高等院校输送新生近6000人,其中录取重点院校1300多人。在1990~2001年抚州高中办学质量综合评估中,临川一中9次名列全市第一。
  学校各兴趣小组经常开展活动。1991年、1997年,分别获全国首届、第五届生物百项活动团体优秀奖。胡军同学的小发明获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在全国初中、高中学科竞赛中,13次获江西赛区团体总分第一、二、三名,15次获地区团体总分第一名,近500人次在地级以上各类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全国高中数学、化学、物理竞赛江西赛区授奖大会先后6次在该校举行。
  20世纪80年代初,学校就开始进行电化教学试验。90年代后,绝大部分教师能在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英语组教师从1987年起,历时5年,6易其稿,自编了《高中英语听说训练》教材一套(包括教师用书、学生用书、录音带、投影片),经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和省音像公司审查通过,由省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全省推广使用。1998年以后,学校又增添一大批最先进的电教设备,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更好的条件。4次被评为省电教先进单位,1997年被定为全国、全省电教示范学校。学校拥有多功能电化教室、网络教室、教工电子阅览室、演播厅、闭路电视系统等先进教学设备,所有教室均装配有电脑、投影机等。
  1998年,被国家教育部、体委评为全国体育运动红旗学校。学校是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有田径队和篮球队。曾为国家田径队输送运动员2名,向省体工大队输送运动员6人。9人参加全国性的运动会,1人破全国纪录,3人获国家运动健将称号,5人破省纪录。1993年,被评为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1996年,被评为全国体育锻炼达标先进单位。1997年,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
  临川二中创建于1978年9月,初名临川县二中,1995年更名临川市二中,2000年更名为临川二中。校址在临川区上顿渡镇。1996年1月,经省验收,晋升为省重点中学,同时被评为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2000年,有初、高中6个年级54个教学班(高中40个,初中14个),学生3180人(高中2123人,初中1057人)。教职工208名,其中特级教师2名、高级教师41名、一级教师97名,师资学历合格率达99%。校园占地面积102亩,校舍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7万余册。
  1985年,该校荣获共青团中央“开避多种渠道,培育新型人才”奖旗。校团委13次受共青团县(市)、地、省委表彰。学生中有200余人次被评为地、省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2000年7月,被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定为江西省德育示范学校。
  截至2000年,已为全国高校输送5000多名新生、近百名大学保送生、28名少年大学生。在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学科竞赛中,共获全国一等奖84人次、二等奖153人次、三等奖230人次,省级奖320人次,其中有15名同学先后代表省队进入全国中学生学科冬令营(奥林匹克班)或全国决赛,争夺参加国际奥赛资格。学校11次荣获江西赛区数学、物理、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团体第一、二、三名。江西赛区授奖大会先后4次在该校举行。1989年起,连年获全区青少年计算机竞赛(中学组)团体总分第一名。1994~1997年,连续4年6次代表省队参加全国计算机决赛。2000年10月,被中国少年科学院定为全国科技教育活动示范基地。
  学校先后开设美术书法、歌咏舞蹈、管弦乐器、田径球类、文学阅读、电脑技术、实验操作等近十门活动课,组建了由36人组成的中学生铜管方队。1993年秋,开办美术职业班,后又开设美术油画专业班,开展引进职教因素的尝试。在高一年级开设计算机、英语听说、学法指导、科普讲座四门任选课。学校美术职业班除成功地举办了全区“喜迎香港回归”商品油画展外,还向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校输送了40多名学有专长的人才。
  从1987年起,两次获抚州地区体育传统学校田径比赛男女团体冠军,6次代表全区参加江西省长江杯体育传统学校田径比赛,男队曾获团体第二名,女队2次获团体第四名,4次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参加全国级(少年)比赛,共获金牌4枚、铜牌1枚。参加省级比赛,获金牌25枚,银牌15枚,铜牌34枚。地区级比赛,金牌96枚,银牌47枚,铜牌39枚。先后向省体工队、省体校和高校体育系输送体育人才80余人。先后15次被评为江西省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集体、江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并成为江西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
  学校教师敬业爱岗,刻苦钻研,先后撰写教育教学论文1000多篇,其中在国家级刊物发表30篇,省级刊物发表112篇,有167人次获奖。20多位教师的教学论著在省内外出版发行,30多名教师参加省、地优质课、示范课、实验操作等竞赛获奖,10多位教师的教改课题在省、地立项。30多位教师先后受到省、地级有关部门表彰,其中有6人次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称号。
  学校先后多次被评为省、地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十佳学校”,江西省青年教师工作先进学校,江西省首批电教示范学校,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文明单位标兵等。2000年,被国家环保局、教育部评为全国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先进单位。
  临川三中创办于1966年秋,初名抚州市三中,校本部设在城外正觉寺侧建昌会馆,二部在城南。1968年,本部并入二部。1969年,与市十小合并,改称育红学校,分设中学部、小学部。1970年,恢复抚州三中校名。1971年,改办为完全中学,校址在抚州市赣东大道石马巷3号,另有二部在临川大道原八中。1980年,定为省重点中学。1996年,更名为临川三中。
  学校占地总面积200多亩,绿地率达42.8%,有教学楼8栋、100多个教室、15个实验室、2个计算机教室、3个多媒体教室、2个语音室,图书馆藏书3万多册。2005年,有教学班72个,在校学生5000多人。在职教工228名,大学本科、专科毕业的占教工总数的9096以上,获全国、省、地、市优秀教师、优秀德育工作者和拔尖人才的近60人次。至1997年,教师的教学论文和教学经验文章发表于国家级报刊的有40多篇,省级的有80多篇,地、市级的(含年会获奖论文)有160多篇。
  为加强素质教育,学校开设了微机课、语音课、劳技课、音乐欣赏课,组建了舞蹈队、合唱队、鼓乐队、体训队以及数、理、化、生、微机奥赛小组和写作、英语、绘画等共十几类几十个兴趣活动小组。开办高、初中艺术特色班。每年定期举办校运会,组织新生军训,举行演讲、书画、文艺比赛。到2005年,学校共为高等学校输送学生近4000人,少年大学生5人。参加全国、省、地各类学科竞赛,有350人次获奖。学校篮球、足球、毽球多次获地区竞赛冠军,女篮、女足曾获全省比赛第二、三名,并为体育院校输送了一批人才。
  2005年学校被评为江西省文明单位。并先后获得“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中国社会调查所“社会满意学校”等。
  临川十中创办于1992年8月,坐落在临川区温泉镇,前身是临川县第三中学。校园的北面和西面是翠绿的山岗,东南面是广袤的田野。学校占地面积220余亩,有教学楼4栋,综合教育楼、办公楼、颁奖楼各1栋,师生宿舍楼7栋,师生食堂1个。学校布局为两苑四区结构。春秋两苑中分布着教学区、运动区、绿化区和生活区。学校建筑面积2.0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2000平方米,拥有藏书1万余册。2005年,全校有教职工30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11人,本科学历教师260人。在校学生7000余人。
  临川十中坚持“以学生为本”,通过紧跟时代教育理念,创新思路和做法,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天地,主张走“普及加特长”的基础教育发展之路。学校已拥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室、语音室、电子阅览室、课件制作室、实验室、天文观察室等。有400米环形跑道标准田径场、足球场、网球场、门球场各一个,羽毛球场2个,篮球场4个。学校定期举行篮球赛、足球赛、田径运动会和书法绘画比赛、演讲比赛等,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爱好和特长。
  学校的特长教育成绩突出。开办了美术班、音乐班、体育班,有220多名专业人才先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上海体育学院、江西师范大学等重点院校。2003~2006年,学校举重队连续4年获得江西省体育传统学校举重比赛团体总分第一名。
  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西省重点建设中学”、“江西省信息教育示范学校”、“江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等荣誉称号。
  专记才子之乡——少年大学生培养 2004年6月,《深圳商报》连续报道一批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毕业生在深圳创业的故事。一个惊人的发现是:这些“天才少年”中的很多人竟然都来自同一个地方——江西临川。
  为什么临川盛产“少年天才”? 临川人自古就有让孩子早读书早成才的传统。临川的孩子大都是5周岁上学,早的4岁,晚的7岁。高中毕业的孩子们大都十五六岁,像初中生。临川对培养少年大学生自有一套办法,初中读两年,高中读两年,4年时间将6年的课程全部学完。然后高二参加高考,过分数线后,参加少年班的面试。如果没有被录取,可以再读一个高三,然后参加全国的统一高考。学生苦读、教师苦教、家长苦育、领导苦抓是临川教育的“四苦”精神。在临川,学生的苦读与老师的苦教是成正比的。临川的教师每天工作都在十几个小时以上,除了学校正常的教课外,不少老师家里都寄宿着外地学生,回到家还要抽出时间来给学生补课。
  临川名师多,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被授予特级教师的专家级教师就有12位,在全国教育界都有名气。至于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模范教师、全省优秀教师等国家级和省级荣誉的教师,至2000年就有101名。在临川做老师是辛苦的,也是自豪和骄傲的。
  临川有先进的教学设施,有达省颁一类标准的物理、化学、生物、劳技实验室,图书馆藏书近23万册。更重要的是学校的管理环境。学校有学生自律自纠委员会,同学们能学会自理、自信、自强、自立,也能营造出“苦学、守纪、求实、争先”的优良学风。
  最早向大学输送少年大学生的学校是临川一中。1982年,中国科技大学首届少年班面向全国招生,录取的20名学生中就有4名来自临川一中。至2001年,临川一中为全国11所高等院校输送少年大学生43人。1995年,抚州一中有15名学生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少年班,占当年全国录取少年大学生的十分之一。这一成绩轰动全国。据粗略统计,仅临川的三所省重点中学,抚州一中(原临川中学)、临川一中、临川二中,自1982年至2004年,就为全国的大学少年班输送了200多名学生。从此临川有了“少年大学生摇篮”的美誉。
  临川一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重视对拔尖学生的超前培养。其做法是:从基础年级开始,选好苗子。发挥教师的群体优势,既集体备课,又包干章节内容。课内从严,课外超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为主。利用课余时间举办讲座,单独授课。高考前一段时间,集中培训。
  1985年,临川中学(抚州一中)开展超常教育实验,逐步形成以初中为起点的“五年一体化”超常教育模式,使学生提早1~2年完成中学阶段的学习任务,达到优秀高中毕业生水平。该课题被列入“八五”期间江西省教育科研重点项目。1990年,首届实验班42人,有15名学生录取高校少年班,占当年全国高校录取少年大学生的十分之一。到2000年,共向中国科大、上海交大等重点大学输送少年大学生59名。
  临川注意从不同类型的学生中物色对象,发现“苗子”。这些学生的共同特点是,思维敏捷,兴趣广泛,记忆力、自学能力强,求知欲旺盛。更加难得的是奋斗目标明确,具有顽强的意志和毅力。
  大致可以分为5种类型: 1、全能冒尖型。这类学生的特点是:基础扎实,成绩优异,兴趣广泛,知识全面。如1986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的万正华。他从小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他的求知需要。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同年级同学之冠。初中升高中,他名列临川县榜首;高中参加全国中学数学、化学竞赛,均获省二等奖。按时作息,从不起早摸黑,吃得饱,睡得香,精力充沛,愉快轻松。他篮球、扑克、象棋,样样都会;演相声、变魔术,样样都像。各科作业均在课堂或自习时间完成,无需加班加点。
  2、争强好胜型。这类学生的特点是:性格外向,喜说好动,不甘寂寞落后。如198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的罗菊花。她一身的虎劲,言行举止象一个男孩。学科考试或体育比赛她都要争个输赢。她特别喜欢钻牛角尖,打破炒锅问到底。高中时男同学讥笑她:“女生嘛,在初中还可以逞逞强,到了高中就靠边了”。她听了很不服气,针锋相对地顶嘴:“别看扁了人!”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少年班。
  3、调皮淘气型。这类学生的特点是:秉赋才能拔尖,自控能力差。如1986年考入浙江大学少年班的李小勇。小学期间,他从不安分,这里动一下,那里捅一拳,老师只好把他编在几个女生中间,“夹”着他坐,才迫使他规矩了一些。下了课,他更加无拘无束,精力过剩。上了初中后,仍然“顽”性不改,一有闹事打架,总少不了他。在学习上,看起来颇“懒”。但他的接受能力特别强,脑子也十分机灵,老师一讲就懂,懂了就不愿再听,作业经常依靠心算,直接得出答案。能抓住关键,概念清楚,理解能力强,所以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4、能力潜在型。这类学生的特点是:开始并不冒尖,中途也起伏不定,但存在巨大的潜力,一旦奋起,便扶摇直上,表现十分出色。如1984年考入科大少年班的潘少卿。他在小学两次跳级,上初中时成绩一直平平,在班上徘徊于前15名左右。课外阅读涉猎甚广,尤爱古典文学、科幻小说。他思维敏捷,课堂上每当老师提出一些难度很大,灵活性较强的思考题时,他都能对答如流,而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5、潜心苦读型。这类学生的特点是:具有一定智力条件,但更多的是“以勤为径”、“以苦作舟”。如1982年最早考入科大的涂平可。其性格内向,成熟较早,学习态度一贯认真,自觉性强,无需老师和家长督促检查。从小学到初中直到高中,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具有坚定性和持久性。
  选拔“苗子”是首要问题,选拔时不仅着眼于现有的发展的潜力,要把那些智力超常,抱负远大,意志坚强,有后劲的“苗子”选拔出来。关键在于抓住三个字:“早”。即早期发现、早期培养,从初三抓起。“众”。即集众人的智慧和见识,不仅老师抓,学校抓,而且家长和社会上人人争当伯乐。“细”。即细心挑选。从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去选,建立超常儿童档案,记录其课内外活动情况及其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观察力,注意力,创造力等。从第二课堂和学科竞赛中去选。第二课堂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最活易发现与便于物色“苗子”的良好渠道,各学科竞赛是检阅和鉴别学生是不是“苗子”的好形式。从向学生家长和原学校了解中去选。因为他们对孩子的发展过程了解最细,原在学校对学生了解得多。如1983年考入科大的詹荣星,原是湖南乡初中毕业的,升学总成绩上线,其中英语才12分。进临川一中后,英语跟不上,思想很苦闷,多次要求转到湖南中学去。选苗时,老师专程到其家里和原学校了解,与他们共同分析詹荣星的思想动态,最后得出结论:他大有潜力可挖,是有培养价值的。只是初中师资素质问题,也是暂时现象,如果加强“营养”,引导得法,很快会赶上,后来毫不犹豫地把他列为选苗对。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选好“苗子”后,不仅要敢于培养,更要善于培养。课内从严:“尖子”学生在一所学校里毕竟是极少数。不可能构成一个教学班,因此,在抓好面向多数的同时,对“尖严”从难,就十分必要了。首先要求他们扎扎实实学好“双基”,切忌好高骛远,一步登天;其次是适当运用“三题”:预习的“思考题”,复习时布置难度较大的“选择题”,考试时增添检查综合能力的“附加题”。这样,可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好,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课外超前:“尖子”比正常的高中生所需要的学习时间要缩短一年,对“尖子”生都采取了超前训练的措让“尖子”生提前自学,老师提示自学方法,进行必要的辅导和检查。专题讲课。讲清教材来龙去脉,指点解题思路。“尖子”生举办专题讲座,进行系统训练。插班听课,让他们插入高三毕业班听课,以加快自学速度,提高自学效率。分类培养。对全能冒尖的学生,着重培养他们思维的独创性,引导他们在“学有特色”上下工夫;对争强好胜型的学生坚定性,引导他们在“持之以恒”上下工夫;对调皮淘气型的学生,着重培养他们思维的严密性,引导他们在“自重自控”型的学生,着重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引导他们在“钻研探究”上下工夫;对苦心潜读型的学生,着重培养他们思维的敏捷。授“法”重“能”。对一般学生,提倡授“法”重“能”,对“尖子”生的培育,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授“法”要是思维的方法,治学的方法,自学的方法等等,重点在于自学的方法。重“能”,即注重能力,主要是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自控能力,等等。诸种能力中,核心是思维能力,如果说,传授知识是给学生授以“黄金”,那么,传授“力”,便是给学生授以“点金术”。对超常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既要发挥他智力因素的优势,又必须重视对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即使学生智商很高,很有天赋,如果早期教育没有搞好,尤其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没有打好行超常教育,就有可能是拔苗助长,没有好的效果。
  1982~2OOO年临川区域少年大学生名录第四节职业教育临川承担职业教育的主要有临川教师进修学校、临川现代教育学校、临川职业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临川第一职工学校、临川第二职工学校,以及电大、函授等。20世纪90年代后,其规模不断扩大,所办的专业随着市场的需求不断变化和增加。
  一、电大、函授 1985年临川县电视大学办脱产学习的中文班,1987办文史班,1989年办经济班,总人数450人左右。1998年以后,因为生源减少开不了班,电大停办。1998年以后,电大、函授教育还有自学考试改由高招办管理,每年只管报名、代收报考费用和发放准考证,教学事项由抚州地区电大和函授组织负责实施。
  一、重点职业学校简介临川教师进修学校前身为临川县教师进修学校、临川县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抚州市教师进修学校,1996年,三校合并,称临川市教师进修学校。
  临川县教师进修学校创办于1979年,与临川县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一起附设在江西共大临川分校,分别办有中师班、建筑班。1986年两校迁至县城,与原临川县教育局电化教育馆、广播电视大学临川分校合并,统称临川电教中心。中心共办脱产进修中师学历班5届,毕业学员225名。1985~1994年,先后开办小学新教师上岗前培训班,证考辅导员、音体美教师、小学校长、少先队辅导员、汽车驾驶员等多期培训班。1989~1991年,办证考班共培训教师5879人次。1988年,受中国电视师范学院江西分院委托,设立临川培训站,开设大专层次中文、政治、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等专业及中师专业。招收中小学教师参加学习,其中88级高师专科598人,中师132人。90级高师专科515人,中师60人。92级高师专科155人,中师736人。96级高师专科110人,本科168人。已毕业学员2603人。学校还先后开设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计有5届家电维修专业,3届建筑装潢专业,1届军预专业,1届美术摄影专业,1届保健护理专业,1届幼师专业,1届汽车修理专业,共培养职校学生735人。
  抚州市教师进修学校筹建于1984年,先后租借市实验小学、文昌小学、四中、八小等地办学,举办小学教师全脱产中师班,毕业学员68人。开展“三沟通”学历教育,毕业学员495人,使原抚州市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由83%上升到95%。随着学历教育的逐步完成,学校工作重心转向以岗位培训为主的继续教育。1992年暑期,开办小学音、体、美教师培训班。1993年春季,开办自然教师培训班。1995~1996年,举办小学骨干教师和新教师培训班,参训骨干教师67人,新教师53人。完成了小学校长岗位培训任务,全市57名小学校长均获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1996年,临川县教师进修学校、临川县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与抚州市教师进修学校合并,改名临川市教师进修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4.6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学校拥有微机42台,语音设备48座,电子琴10台、风琴8台,电教、仪器设备价值40万元。图书室藏书1.8万册,报刊杂志100余种。学员公寓能容纳200人住宿。2000年,有教职工65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8人,一级教师20人。有“三沟通”师资培训高师、电师学员783人,中专函授学员26人,江西教育学院临川函授点教育管理本科专业学员82人,电大法律及电大自考电脑会计专业学员35人。同年,江西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在临川教师进修学校设立教学点,开设教育管理、教育科学研究法硕士研修班,共有学员155人。
  1988至2000年,全校教师在各类报刊发表教育论文50余篇,获全国、省、地优秀论文奖22人次。1991年被评为全省第一轮证考工作先进单位、电视师范培训网络先进单位,全区电视师范教育评比一等奖。1993年,被评为全区电视师范教育先进单位。1995年和1996年,被评为全省“三沟通”师训工作先进单位。1996年,被评为临川市办学效益先进单位。1998年,被评为全省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2000年,被评为江西师范大学联合办学先进单位。2003年被省教育厅评为全省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先进单位”,2005年被省教育厅评为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先进单位”。
  临川区现代教育学校创办于1983年,时名抚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简称“抚州市一职”),由原抚州市第四中学高中部改办而成,与第四中学两块牌子,一套人员。1993年8月,抚州市一职开始独立设校,并从第四中学迁到原抚州市二小。1996年8月,原抚州市一职、二职合并为临川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2000年4月,改为临川区职业教育中心,2001年8月改为现名。全校有教职工80人(专业教师54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31人。开设的专业有电子电器(中专班、普职班各1个)、服装缝纫(中专班)、装潢美术(中专班)、电脑文秘、电脑财会、艺术等,在校学生963人(其中高中、高职636人,成人培训班327人)。校舍建筑面积6369平方米,校办企业年创利润5万余元。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该校适时调整专业,如设电脑文秘专业取代原文秘专业,服装缝纫专业取代原针织专业。沿海地区对电子电器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学校就开办短训班,让高中毕业的学生经过短期培训后能尽快上岗。学校专门成立学生处,负责毕业生境内外的就业安置。在教学工作中,强化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训练,毕业前分期分批到对口专业单位实习或就业。毕业生大部分走向工农业生产第一线,少量报考对口高校、成人高校。学校除积极推荐部分学生到国外及沿海发达地区就业外,还教育学生热爱家乡,为振兴临川经济服务。许多学生从事个体经营,开设批发部、营业点和社会服务性行业,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社会的认可。
  1993年独立设校以来,毕业生计4500余人(其中含原抚州市二职毕业生1000余人),其中向日本国歧阜县输送服装专业研修生75人,向新加坡、毛里求斯、美国塞斑岛等输送电子、服装缝制工76人,向浙江、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等沿海地区输送电子、服装、保安人员共300余人,向本地造纸、制衣、餐饮、厂矿等行业输送400人。近50名学生通过大中专招生考试进入对口高校学习。大部分毕业生直接参加当地经济建设,成为布匹、南杂、烟酒、装潢、电器维修、照相、服装、幼儿园个体专业户。
  1995年、1999年,被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省委宣传部、省军区政治部评为警民共建先进单位。1998年,被评为省文明单位。
  临川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创办于1984年,前身是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临川分校。1984年8月,共大临川分校更名为临川职业技术学校,校址设在临川七里岗。1994年,经省教委批准,更名为临川职业中等专业学校。1996年,定名为临川中等专业技术学校。2000年,有教职工116名,其中专任教师79名,高级教师12名,一级教师36名。校园占地面积12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1989年以来,共投资228.3万元,兴建了教学楼、办公楼、培训楼、教师宿舍楼、学生宿舍,装修了大小餐厅,安装了自来水、锅炉等,另有教工、学生阅览室,藏书5.1万册,基本满足了教学和生活的需要。
  学校开设了计算机应用、电脑会计、装潢美术、电子电器、电工、农技、企业管理、特种养殖等8个专业,10个教学班,学生868名。
  学校把培养当地经济建设所需实用性技术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开设了水产、果林、建筑及装潢美术等专业。教学方法上,理论教学与专业实习相结合,既重视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务求学生理解吸收,又注重在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践,使学生掌握技能。学校先后与江西省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在抚州培训中心联合开办了教学一部,在上顿渡创办了教学二部,在温泉乡创办了武术学校,在赣州市还创办了分校。
  1970年,学校创办了标准件厂,主要生产各种木螺丝。1973~1976年,开荒造田156亩,创办了校农场。现有赣东教育电脑公司、茶薪菇生产加工集团公司、春苗服装公司、工艺美术创作有限公司、珍禽开发公司、教学设备厂、标准件厂、防盗门厂、塑料制品厂、学生保健用品厂、特种养殖场、园林花卉场、农业开发基地等企业。校办企业年创利50万元,改善了办学条件。同时,学校推广的“水稻抛秧”新技术,茶薪菇的培植,“新澄1号杂交西瓜”的栽培等科研项目,均获得成功。
  学校改办15年来,向社会输送毕业生3086名,培训学员2649名,其中为对口高校输送学生263名,培养兽医247名,汽车、拖拉机驾驶员418名,农林水及建筑技术员1958名(其中386人晋升为农艺师和工程师),乡村干部688名(其中98人担任乡镇以上主要领导职务)。
  1988年起,学校连续被评为全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和全国中小学绿化知识普及宣传教育活动先进单位。1987年,被省政府批准为全省首批示范性职业高中。1992年,经国家教委认定为省级重点职业高中。1995年,经省教委复评,国家教委再次认定为省级重点职业中专。
  第五节社会办学临川的社会力量办学,主要有幼儿园和高中两个部分。
  一、民办幼儿园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国家投资办的幼儿教育资源偏少,且都在城镇,远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需要,民办幼儿园应运而生,而且发展较迅速。尽管在师资质量、办学规模、教学设施和办园宗旨及管理等等方面,与规范要求相距甚远,有待不断完善,但群众还乐于接受,并促成其不断提高。1998~2OO5年临川市(区)民办幼儿园统计二、民办高中全区民办高中有前进中学、玉茗中学、腾桥高中、创新学校、文昌中学、江西美佛儿国际学校。
  其中江西美佛儿国际学校规模较大,有学生3200人,教职工550人。创新学校有学生1300余名,玉茗中学有学生1200余名,文昌中学有学生1100余名,其余两所中学有学生700人左右,共计学生人数为7500余名。
  民办学校的代表是江西美佛儿国际学校。该校创建于2002年初,为福建客商施守春合资兴办。是一所从幼儿园至高中十五年一贯制的国际化、现代化全寄宿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教育。学校征地600亩,已开发300亩。总投资1.2亿元人民币,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于2002年12月开工,总投资4500万元,用地160亩,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2004年元月竣工。设计学生规模总数5000人,教职工800人。已有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有学生3200人,教职工550人。
  学校利用石竹山文武学校民办教育市场十多年的运作经验,高标准定位、高规格建校、高品位办学。以“自然、人文、环保”为主题规划兴建校园,学校总体分为办公、教学、生活、运动休闲四大区域。教学设施齐全先进:投资500万元建成校园网络系统——引进远程网络教育,与学校闭路电视、校园广播设施构成网络系统,进行立体化、开放式教育。所有教室都配置了多媒体设备,理、化、生实验室按国家标准建设。现代化的音、体、美教学设备配套齐全,有琴房、画室、形体房、艺术活动中心,400米塑胶跑道。
  学校强化计算机与外语教学,实行“双课程、双认证”,让国内的学生在美佛儿“留学”,毕业后直接到国外高等院校深造。成立了青少年成长研究院,实行小班化教学,主张学生合作学习,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建立了一支由全国名校校长领导的、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中学部有国家级教练1人,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38人,一级教师30人,学科带头人10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小学高级以上老师占60%。2004年首届高三毕业班高考上重点线率58.3%,上二本线以上率91.6%,上三本线以上率100%,并夺得临川区属学校高考理科前三名。2005年高考一本、二本以上的上线率分别达到25.4%、73.1%。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小学生日常英语教学实验学校,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实验基地,中国质量万里行质量诚信示范单位、江西省食品卫生等级A级单位。被中国教育家协会评为民办教育百强学校,被江西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重点建设中学。还是省级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学校、省级德育工作示范学校。
  第六节教学研究一、小学教学 1987年,临川教育系统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教学方法采用谈话法、尝试法、发现法、讨论法、实验法、集中识字法、读书指导法等等。此外,各小学还加强了教学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尤其是对备课一项,提出要根据大纲,吃透重点、难点、知识点、教育点,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既研究教法,又研究学法等要求。
  1990年以后,健全了市(县)、乡(镇)、村三级辅导网、教研网,加强集体备课,开展“说课”活动(即在备课小组内教师述说自己的上课构想,大家进行评说)和“四课竞赛”活动(即行政干部的示范课、老年教师的优质课、中年教师的比武课、青年教师的过关课),重点抓青年教师的培养。抚州市各小学在青年教师中大力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每个青年教师有一套完整的动手实践本(即语文教师的“下水作文”,数学教师的习题集),有一套完整的听课卡,有一套完整的教案,有一套完整的板书设计,有一手较好的教学基本功。抚州市和临川县先后引进“愉快教学”实验,并由城镇小学推及农村小学。学校在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进行学习方法的研究,加强对学生“学”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爱学”的思想,掌握“会学”的本领,指导学生在“学会”中“会学”。各校还开展素质教育研究,提出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想为核心,能力为目标,育人为目的的原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选择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佳时间提出新课题,尊重学生个性,创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气氛,布置课后作业应限量限时,大部分在校内完成。
  教研室陈弗成创立的小学“五问自读法”影响颇为广泛。
  一、中学教学 1987年,全省重点中学中共有8个初中语文教材试验班(又称大改本试教班),其中抚州一中有2个班参与试验。每轮实验前,均由执教者写出教改实验方案,由校、县(市)、地三级领导和教研员审定,然后实施。实验中,各级教研室教研员经常深入课堂,与执教者共同研究问题,总结经验;无论是成绩还是能力,实验班学生都优于对比班。90年代末,临川一中“协同教学实验”等又引起人们的注意。此外,数学科引进上海青浦教改经验,推动了中学教学改革。
  从80年代起,各中学普遍开展“三课”(新教师的过关课,老教师的示范课,骨干教师的研究课)活动,有上千人次参与。在此基础上,中学各科举办了十余次优质课竞赛活动,近500人参加。在全省和抚州地区中学各科优质课竞赛中,有百余人次获奖,其中获一等奖的近20人。
  20世纪80年代,部分中学先后开展了超常教育实验。实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在高一时,对一些年龄小(十四、五周岁以下)、有超前学习能力和趋向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准予他们参加全国高校少年班入学考试。最早实验始于临川县一中、二中。另一种类型是招收小学毕业生组成实验班,通过新的教学方法,用四年或五年的时间学完初、高中六年课程,然后推荐参加少年班考试。临川中学曾采用此法,至今仍坚持此项实验。
  1997年,临川市完中参加全国三省(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至2000年,全市三年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顺利结束,基本达到了“认真试验,真实检验,完整反映”的目标。2000年10月,临川一中、二中,临川中学与抚州地区其他12个试点单位(全区参加试验的共有40多所高中),被评为省试验先进集体。在南昌举行的两省一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总结大会上,临川一中受到国家教育部基教司的表彰。
  三、教师论文全区中小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将自己的心得写成论文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或出版。
  临川中小学教师部分论著临川中小学教师在省以上报刊发表的部分论文第七节教师队伍一、队伍 1987~2000年,教师队伍不断扩大。教师来源因大中专师范院校毕业生分配人数增加,一年比一年充裕。据统计,1987年临川县、抚州市共有8747名在校教职工,其中小学在校教职工为5937名(专任教师为5405名),中学在职人员2810名(其中专任教师为2383名)。到2000年,中小学在职工员逾万人,达10252名。2005年有教职员工8736人,其中专任教师8570人(中学特级教师4名,高级教师550余人,一级教师3500余人)。
  民办教师是农村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1989年,地区教育局规定民办教师是指1980年7月19日以前任教、经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取得任用证、试用证的从社会聘用的教师。今后也不再吸收民办教师。1995年,江西省提出“争取在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民办教师问题。按上级规定,对经清理登记在册的民办教师,根据下达的指标,进行选招、考试和转编。到1999年止,临川历年来民办转为公办的教师人数共1993人,民办教师问题基本解决。
  1987-2OOO年临川区域教职员人数统计单位:名二、管理 1987年,中小学教师开始评技术职称。到2000年12月止,临川共计有高级教师503人,占抚州地区总数1583人的31.8%。
  1993年,在部分学校试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1996年,在全市中小学实施。1997年后,抚州地区教委分批为符合条件的中小学教师颁发教师资格证书。1998的9月,抚州地区行署下发《中小学教师聘任制试行方案》,对教师聘任的基本原则等作了规定。至2005年,继续推行教师聘任制,全区近万名中小学教师受聘。
  教师的工作调动,在县(市)范围内由县(市)教育局直接办理,调到外县(市)的或跨系统调动的,需经教育部门提出意见,由人事部门办理。高师、中师毕业生,全部分配到教育战线工作。教职工退休、退职或病故自然减员,如数补充。2000年后,高校毕业生取消分配,教师的补充采取公开招聘的办法。
  三、工资福利 1987年,中小学教师评专业技术职务,工资未达到新定的工资标准最低档的,提到最低档。按国务院《关于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的通知》,从1987年10月起,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分别按其工资标准提高10%,并实行中学化学实验员保健津贴制。1988年,为1971年底前参加工作的教师增加一级工资,增资面达23.1%。1989年,全体教师普调一级工资。同时为离退休教师增加一个级差的工资,以提高离退休金。1990年,97.6%的教师在1989年普调基础上再升一级工资。
  1996年,中小学教师实行等级工资制,工资结构变成职称(职务)等级工资和津贴两部分。职称(职务)等级工资占70%,津贴部分占30%。同时规定,凡两年连续正常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经考核合格的教职员,每两年晋升一个工资档次。
  1997年,按统一规定中小学工资结构大变动,工龄工资、粮贴、交通补贴、资金、副食品补助、书报费、中餐费、肉补、洗理费、燃料费、电补等全部取消,变为固定的基础职务工资(占70%),加活动部分工资,加教师增加的10%工资,加教师教龄分档增的工资,再加物价补贴40元。
  从1985年开始,县(市)所属中小学的工资发放由县(市)管理,乡镇中小学教师工资由乡镇管理,教师工资开始出现局部拖欠。1993年全地区进行财政税制改革,实行乡镇财税分设制度,拖欠教师工资逐渐严重。2000年底,按行署决定,教师工资改由县(市)级人民政府统一发放。
  按国家规定女教师生育子女享受产假90天,晚育者再增加30天,且男方有护理假10天。教师婚假3天,晚婚(男25岁,女23岁)可增加15天。均为带薪休假。
  教师年老享受离退休待遇,到退休年龄退休且教龄满30年的老年教师,可享受原工资百分之百的退休金。
  政府财政部门按工资总额的2%计算,拨给工会福利金,由工会掌握使用。工会再返回其中2%给学校基层工会,作平时书报、娱乐器材购置、教师亲属丧事补贴等开支。
  第八节教育管理一、机构 1985年8月,撤销各乡、镇辅导站,成立教育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由乡、镇主管教育领导担任。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教办”。“教办”设有专职主任、副主任、会计、出纳和小学语文、数学、思品教育辅导员。1986年7月,中小学实行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体制,规定:乡分管,以县管为主。教育经费,县乡共管,以乡为主,国家下拨经费包干到乡。同年,教育局设人事、秘书、财务、职教股、教研室、工农教育办公室、勤工俭学办公室,其直属单位有电教馆、招生办公室、电大工作站、函授站等,总编制在60人左右。
  1990年,各乡(镇)重新建立教育辅导站,站长多由教办主任兼任,站内除原设有语文、数学教学辅导员外,又增设了小学品德课、自然课教学辅导员。
  1995年11月临川县教育局与抚州市教育局合并成立临川市教育委员会。设有纪委、工会、督导室、教研室、办公室、人事股、教育股、财务股、结算中心、计察股、职教股、妇委会、仪器站、电教馆、勤俭办、校建办、招生考试中心、招待所等18个股、室、办。共有干部100余人。
  2000年10月临川市教委改称临川区教委。2004年又改称教育局。县(市、区)教育行政机构的名称虽经多次交易,但其性质始终未变,均属于县(市、区)人民政府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的行政组织,是县(市、区)行政区域内的教育主管部门。2002年,乡(镇)教办被撤销,归并进中心小学,由中心小学行使全乡(镇)小学的业务管理。
  一、经费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有财政拨款和教育税费。
  财政拨款县(市)所属学校的经费以县财政负担为主,国家财政每年给予适量补助。乡村办学经费,一般由乡村财政负担,国家适量给予补助。在财政体制改革以前,全区教育系统的财政拨款均属于国家财政,实行统包统支、按期拨款。1994年财政分税改革以后,国家财政拨款主要适量补助学校的办学经费。
  1999年,省人大常委会修改了《江西省义务教育经费筹措和使用管理办法》,规定义务教育经费(包括教师工资)由县政府统一管理。2000年,省政府明确规定,从当年起,连续3年省、地、县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按同口径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教育税费 1986年,县(市)、乡人民政府按农业税正税任务附加5%开征教育费附加,其收入主要用于农村教育事业。同时,按乡镇企业、基层供销社和个体工商户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应纳税款附加i0~15%。从年终检查的情况看,农业税附加、农村四税、城镇三税只收到预计可收数的四分之三左右。1987年,改为按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税额的5%计征教育费附加,所得税税额不再附征教育费附加。没有税额的乡镇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按产品、商品销售收入或服务经营收入计征。乡镇所属企业在税前利润10%中筹集补助社会性开支,其用于教育部分不低于30%的比例。1986年起,县以上城镇按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税额计征教育费附加率1%(不含按省规定交纳农村教育费附加的单位)。1989年,教育费附加率增至2%。1992年4月7日,省政府批转省教委等部门《关于统筹乡村两级办学经费的报告》,规定:(1)依据《江西省农民负担管理条例》,由乡级人民政府按规定提取的乡镇统筹费,用于乡村两级办学经费的比例可达60%。少数尚未实行统筹费的乡镇,可在上一年农民人均纯收1.5%以内筹集乡村两级办学经费。(2)依据省《关于筹措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的试行办法》,按乡镇企业、基层供销社和个体工商户的产品锐、增值税、营业税应纳税款附加5%用于教育,基层税务部门要及时足额征收。(3)乡村两级办学经费是农村教育事业经费的重要补充。乡镇统筹费(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用于本乡范围内乡村两级的教育事业,主要用于民办教师的工资补助,弥补正常公用经费不足,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这年抚州市征收城镇教育附加89万元,农村教育附加3万元;临川县征收城镇教育附加26.21万元,农村教育附加37.6万元。
  1994年11月,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江西省义务教育经费筹措和使用办法》,要求各级人民政府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的1.5个百分点,保证公办教师工资和属政府支付的民办教师补助费按时足额发放,按在校学生人均教育费用逐年增长,并规定义务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包括:(1)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2)国务院规定开征的教育费附加。(3)用于义务教育的附加费。(4)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校办产业减免税部分和校办产业、勤工俭学、社会服务收费中用于义务教育的部分。(5)社会捐赠、教育集资、增长率基金和救灾款项等。用于义务教育财政拨款为教育事业费、教育基本建设投资、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中用于义务教育的部分和城市维护建设税中用于城市中小学校舍维修部分。国务院开征的教育费附加为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教育附加和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缴纳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应纳税额的3%交纳的教育费附加,由税务部门随同正税同票征收。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由县级人民政府按照乡镇上一年农民人均收入的1.5%至2%的比例(包含在农民负担的5%之内)和农业人口数下达征收任务,由地方税务部门负责征收。但是,不少地方筹措的经费未及时拨付给教育部门,有的被截留挪用。农村教育费附加征收管理存在不规范,内控制度不严等问题,“乡征、县管、校用”的原则没有得到完全落实。
  1996年,地区教育局要求各地建立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征收、上解和教师工资兑现情况月报制度。
  1997~2OOO年临川市(区)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筹措情况单位:万元经费使用教育经费主要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项。人员经费包括教职工工资、福利费、公费生膳费、人民助学金、差额补助费、补助工资、副食品补贴等。1995年以后,取消了一些项目,一些费用纳入活动工资部分。公用经费主要有公务费、基建和修缮费、教学设备购置费、业务费及其他。教育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对上级历年核定下达的教育经费,根据有关政策、事业发展、招生计划、人员编制等情况,本着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和勤工俭学的原则计划开支。国家财政部对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费的使用范围,历来有明确规定。教育事业费共列有14项:高等学校经费、科学研究经费、留学生经费、中等专业学校经费、职业教育经费、中学教育经费、小学教育经费、幼儿教育经费、高等业余教育经费、普通业余教育经费、教师进修及干部培训经费、民办教师补助经费、特殊教育经费、广播电视教育经费和其他教育事业经费。从1987年起,增到了成人教育经费。教育基本建设经费,主要用于占用土地的征购费,校舍、校园的新建、扩建、大型维修费和数额两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购置费等。教育事业费落实到学校又分为两部分:用于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和各种津贴的开支,俗称“人头费”;用于学校及教育事业单位的正常办公、校舍修缮、教学设备添置、招生考试、人民助学金、文体活动等项目的开支,统称为公用经费。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职工队伍扩大,“人头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公用经费比重明显减少,到80年代中期,中小学和各乡镇教育管理组织的办公经费,财政拨款停止,改由自己解决。
  1987年,教育事业费比1986年减少。民办教师转编的和大专毕业分配来校任教的个人经费难以落实,不少地方个人部分正常开支和奖金无法保证,教育经费渐趋紧张。第二年,财政安排的教育经费计划指标占经常性财政收入的26.21%,比例有所下降。
  1989~1995年,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的加大,教师人数的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支出日趋增多,中小学生公用经费逐年增长,教育经费日益紧张。公用部分的经费开支则主要由学校收取的学杂费等收入来解决。
  2000年,随着人头经费(工资、福利、奖金等)不断增加和乡镇财政支出的巨大缺口,教师工资拖欠现象严重,为此,抚州地委、行署将教育经费和教师工资全部纳入县市集中统一管理使用。
  1986~2OO5年临川区域教育事业财政拨款及事业经费支出情况单位:万元经费管理教育经费除由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管理外,财政、审计、银行等部门都参与管理,但以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为主。
  1986年,《江西省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克扣和侵占、挪用教育经费。同年,省政府规定,乡人民政府设教育事业费管理委员会,负责办学经费的筹措、使用和管理。乡政府每年要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教育事业费的预决算和收支情况,并张榜公布,接受上级教育和财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教育费附加由税务机关负责征收。地方征收的教育费附加按专款资金管理,由教育部门统筹安排,提出分配方案,经与同级财政部门协商同意后,用于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教育部门每年向区人民政府、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报告教育费附加收支情况。
  1993年,县(市)财政在拨付各乡镇级财政的往来款中,明确地列出其中教育经费的数额。教育经费的拨付,特别是教师工资的按月发放,各级监察部门要进行监督,并定期检查。
  1995年3月,省人民政府制定《江西省教育费附加征收管理使用若干规定》,此后地区审计局对全区“三加一税”和农村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和使用进行了审计。县市加强了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力度,重点解决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足额征收和“乡征、县管、乡用”的问题。
  1998年8月以前,中小学预算外收入都是县(市)财政专户储存,从9月开始,乡镇及以下中小学预算外收入实行乡镇财政专户储存。12月,规定中小学一切收费均由本校财务部门负责,非本校人员一律不得向中小学生收费。中小学收取的预算外资金包括杂费、学费、借读费、择校费、住宿费共5项,收取后纳入同级财政专户储存,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中小学预算外资金由本校负责安排使用,不得挪作它用。当地政府和资金管理部门必须按照学校提出的用款计划,及时如数拨付中小学预算外资金。中小学的各种代收费和临时性收费不属于预算外收入,一律由本校财政部门负责保管和支付。收取后必须单独记账,并严格按照多退少补,及时结算,收支公开的原则管理。中小学所收经费不属于政府调节基金的对象范围。已在中小学收取了政府调节基金的地方,全额返还学校。财政、物价、教育管理部门对中小学收费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从严查处中小学乱收费现象和挤占、克扣、挪用中小学经费的错误做法。
  1999年,在所属中小学实行“一证、一卡、两公开、四统一”的管理办法。一证,即所有中小学都要到物价部门办理《收费许可证》,凭证收费;一卡,即各级中小学要坚持“收费卡”制度,每生一卡,凭卡收费。两公开,即公开收费项目和标准,公开收费的使用情况。四统一,即统一收费时间,统一收费项目,统一收费标准,统一使用省财政厅印制的收费收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每学期开学前,都向社会公布中小学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张贴《关于规范中小学收费办法的公告》,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同时严格收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2000年,推行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学校财务零户统管。即财务集中管理,账户统一设置,学校取消会计岗位,只设一名报账员,学校一切收支均由区“教育专柜”统一办理。会计集中核算,档案统一管理。人员集中审核,工资统一发放,教师工资由银行全额代发。收费集中缴存教育专户,支出统一均衡拨付。资金集中安排,政补统一调拨。这一改革,精减了中小学行政人员,规范了收费行为,也遏制了一些单位到中小学乱收费、乱罚款,资金使用得到有效监控,拖欠教师工资问题得到缓解,教育经费运行渠道得以畅通。这种管理办法,一直沿用至2005年。
  三、中小学收费 1986年,全区小学、初中继续按原标准收取杂费。
  1992年春季开学,中小学增加“实验费”项目,小学每生每学期5角,初中每生每学期1元。
  1993年9月,规定小学、初中属于义务教育,应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只收取杂费,不收取学费,严格执行1992年省物价局、省教委、省财政厅《关于调整中小学学费、杂费标准的通知》,不得擅自立项和提高收费标准。对确实需要收取的有关费用,必须报县人民政府或物价、教育、财政部门批准,方可执行,并且开具收据。学校所收取的杂费、学费必须纳入预算外统一管理,专户储存,不准设小钱柜。学费、杂费收入保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补充公用经费,不得用于发放教职工补贴、奖金等有关个人的开支。翌年,根据省财政厅、物价局规定,各校一律停收差龄费、插班费、建档费、调档费、绿化费、课桌椅财产押金、折旧费、课本周转金、转学费、军训费、建校集资费。
  临川区域各中小学历年学费收缴标准单位:元 1996年开始,抚州地区教育、物价、财政三部门每年都对中小学收费标准下发通知,以规范收费行为。2000年,临川规定:(1)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收取标准,小学:乡镇及农村26元,城镇(除临川市区,含工矿区,不含其他乡镇,以下同)31元,临川市区(含上顿渡镇,不含其他乡镇,以下同)36元;初中:乡镇及农村36元,城镇47元,临川市区52元。盲、聋、哑、弱智等特殊教育学校(班)杂费按初中收取标准执行。(2)借读费每生每学期收取标准:凡户口不在本市、县(区)、乡镇的小学、初中学生,确需异地借读,应经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查批准方可借读,并按规定向学校交纳借读费,小学:乡镇及农村70元,城镇90元,临川市区120元;初中,乡镇及农村80元,城镇100元,临川市区140元。(3)住宿费(每生每学期),一般学生宿舍:小学20元,初中40元;公寓式管理的学生宿舍:小学30元,初中80元。(4)中小学代收费项目应严格限定在必须由学校统一购买的课本、作业本及电教教材范围内,学生个人学习、生活、娱乐用品,学校和教师不准统一收费代购。所有面向学生发行的教学用书(含各科辅导材料和电教教材等),都要限定在地区教委发布的用书目录之内。中小学不得擅自扩大代收费的范围。(5)其他收费(水电、搭膳、小学附设学前班、电教实验等收费),仍根据原出台的标准收取,不得调增,待新的管理办法下发后按新办法执行。
  四、捐资助学 1994~2005年,有不少港、澳、台同胞为临川的教育事业慷慨解囊。香港著名爱国人士邵逸夫、沈炳麟为抚州市捐资兴建教学楼(逸夫楼、恩美楼)。祖籍抚州北站的83岁的台湾基隆十六觉寺的知国法师和临川籍台胞王兹华、廖光华、杨明斋等心系桑梓,为家乡兴学捐资共计100多万元,为临川的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另外,有一段时期,勤工俭学、校办工厂和企业也有少量作为教育经费收入。遇上重大自然灾害,受灾学校有救灾拨款和社会捐助。

知识出处

临川区志(1987-2005)

《临川区志(1987-2005)》

出版者: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

新编《临川区志》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和地方志工作者近六个寒暑的辛勤耕耘,今天终于问世了!她的出版发行,是全区人民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事,可喜可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