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劳动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川区志(1987-2005)》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097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劳动管理
分类号: F249.2
页数: 3
页码: 503
摘要: 一、用工制度改革 1987年劳动用工形式是固定工、合同工和临时工并存,至1998年,临川有全民所有制固定职工9298人。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一些长期亏损的企业职工开始下岗分流,另有部分县级国有企业上划归地区管理,至2000年底全区有全民所有制企业固定职工5012人。从1988年开始,分配的技工学校毕业生实行劳动合同制,至1998临川全民合同制工人达6860人,占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总数的30.4……
关键词: 劳动管理 临川县

内容

一、用工制度改革 1987年劳动用工形式是固定工、合同工和临时工并存,至1998年,临川有全民所有制固定职工9298人。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一些长期亏损的企业职工开始下岗分流,另有部分县级国有企业上划归地区管理,至2000年底全区有全民所有制企业固定职工5012人。从1988年开始,分配的技工学校毕业生实行劳动合同制,至1998临川全民合同制工人达6860人,占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总数的30.4%。2000年底,全民所有制单位合同制职工4231人。1992年省政府颁发《江西省全民所有制企业临时工管理实施细则》,临川和抚州进行了清理工作。1995年实施《劳动法》后,企业所有用工都签订劳动合同,实际上已无临时工的概念。2000~2005年,临川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支持和帮助企业改制,切实做好职工安置,积极参与劳动保障政策规定的制定和执行,注重既要确保改制工作切实开展,又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先后完成供销系统和经委系统改制企业的产权明晰,职工工龄核定及安置费的测算工作。明确改制企业职工的身份,理顺劳动关系,办理职工置换身份协议书鉴证手续,使企业改制不留隐患。2005年,制定《临川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的实施方案》。全区企业需并轨人数869人,当年底完成抚州针织厂、农机厂、磷肥厂、罐头厂、染织厂的并轨工作,并轨人数834人,占需并轨人数的96%。
  一、劳动力管理与调配 1987~1992年,全民所有制单位每年招工仍由省里下达指令性计划。1993年取消指令性计划,对县以上集体所有制单位实行指导性用工计划。1994年起实行弹性劳动工资计划。1995~2000年,劳动部门每年编制年度劳动保障事业发展计划,建立长期劳动管理计划。1992年,工人调配权限开始下放,企业可联系并办理同一县市范围内和合同制工人调入集体所有制企业工作,由双方企业直接办理。集体所有制企业工人调入全民所有制企业从严控制,并由同级劳动部门审批。1993年起,工人流动频繁,调动手续简化,大多数工人流动时以劳动合同予以规范。1997年职工调配比较规范,总的原则是:控制调入,放宽调出,进少出多,严格控制职工逆向调动。
  三、职业技术培训和技能考核鉴定 1986年,临川县和抚州市开展了在职工人的技术培训,对班组长和生产技术骨干以及在精密、大型、稀有设备和关键岗位上操作的工人,进行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1987~1990年,参加中级技术培训的在职工人达600多人次。1992年,成立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统筹管理实施职教工作,开始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职业培训体系。在加强培训的同时,临川县、抚州市还大力开展了各种技能竞赛活动。1993年和1998年,烹饪高级技师黄正辉、糕点高级技师钟玉敏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1989年,临川县、抚州市开始对工人职业技能进行评定,逐步实行技能水平与工资挂钩。1991年临川正式成立了技师任职资格考评委员会,负责对申报技师人员的考核评审。1991~2000年,临川获得技师合格证的有1084人,高级技师8人。1990年8月,临川成立工人考核委员会,负责工人考核的统筹规划和考核评审工作,1993年以后逐步建立起正常的企业职工考核晋级制度。至2000年,临川共有初、中、高级技术工人1628人。
  1987~2005年,根据“先培训,后就业”的方针,凡企业招用员工,都须经过就业培训机构组织的技术工种岗前培训,考试、考核合格,取得结业证或职业资格证书的方可上岗。20年间,全区累计参加就业前培训3567人次。同期,还向省建工技校、省城建技校、省粮食技校、省邮电技校、省电力技校、市技工学校、市机械电子技校等10余所技工学校输送生源4000余人。同时还免费为4300名下岗职工进行转业转岗技能培训,免费为630名下岗职工进行创业培训。
  1999年8月《关于临川市劳动预备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出台,确定了临川现代教育学校为实施临川劳动预备制度的培训基地。每年秋开始招生,招生对象为初、高中毕业未能升学的人员。培训课程有法律常识、职业道德、交际礼仪、计算机应用、服装裁剪及缝纫等10余个科目。通过招生,对城乡新生劳动力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追加1~3年的上岗前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教育,至2005年,共培训2473人。
  1992年,成立了临川工人考核委员会、工人技师聘任制工作领导小组等工作机构。1998年6月成立临川粮食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1999年4月更名为临川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1992至1995年11月,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由人事劳动局劳动力管理股承担。1995年县、市合并后,人事劳动部门内部业务细分,为使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和上级业务部门对口,成立了职业培训股,主要承接职业技能开发工作。1992~2005年,先后对区内从事车工、钳工、电工、电焊工、分析工、汽车修理工、计算机系统操作工、计算机文字录入处理员、瓦工、钢筋工、砌筑工、架子工、木工、碾米工、商品营业员、商品保管员、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美容师、美发师、按摩师等30多个工种(专业)的人员进行培训考试考核,共有11903人次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1992~2OO5年临川区域职业资格证书发证情况单位:人四、下岗再就业工程 1996年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下岗职工不断增加。为了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临川市1997年8月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再就业工程”,12个企业主管部门也成立了再就业指导中心,76户国有企业也成立了相关机构,并配备了专业工作人员41名。全区再就业服务中心与社会培训、职业介绍等机构积极合作,组织各种技术培训、转岗训练等,同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1998~2000年,对下岗职工培训、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计600余人次。为了全面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市(区)政府全方位拓展再就业渠道,鼓励有志下岗职工自我创业,从事个体经营,在场地安排、工商税务等方面予以优惠。鼓励下岗职工到农村、“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再就业,并组织跨省、市的劳务输出。1998年全市有国企下岗工人1700人,其中166人与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签订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协议。1999年全市有325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至2000年底,全区有791人实现再就业,648人进入就业服务中心。
  2000年以后,采取了多种手段和措施进一步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一是把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发展第三产业社区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等方式,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同时鼓励和支持下岗职工和无业人员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自2000年至2005年5年新增城镇就业2.8万人,其中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再就业8400人,实现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的目标。二是落实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为重点,加强部门协调和配合,全面推进再就业扶持政策的落实。2000至2005年全区共发放《再就业优惠证》8630个,为311名领取《再就业优惠证》并申请小额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发放了620万元的小额贷款。三是强化了再就业服务机制,完善劳动力市场功能。充分发挥职业中介机构的作用,为下岗职工免费职业介绍7142人。四是进一步加大了职业技能培训的工作力度。多方法、多途径开展了再就业培训,积极鼓励群众团体、学校、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各种社会力量有组织、有计划地为下岗职工开展免费职业培训,为待业青年开展免费职业培训。共计职业培训20024人,其中免费为下岗人员培训7642人,创业培训621人。五是加大再就业投入,发展非正规就业组织18家和再就业基地4个,形成了以培训促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格局。六是依托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大力开发适合“4050”人员的社会公益性就业岗位,共切实解决了1055名“4050”人员的就业困难。七是加大了劳务输出力度,充分发挥劳务输出组织的作用,省外劳务输出每年平均人数为14万人。

知识出处

临川区志(1987-2005)

《临川区志(1987-2005)》

出版者: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

新编《临川区志》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和地方志工作者近六个寒暑的辛勤耕耘,今天终于问世了!她的出版发行,是全区人民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事,可喜可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