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防汛抗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川区志(1987-2005)》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035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防汛抗旱
分类号: TV87
页数: 2
页码: 184
摘要: 每年春季开始,临川区、乡(镇)党委、政府都把防汛抗旱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立足于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
关键词: 防汛抗旱 临川市

内容

每年春季开始,临川区、乡(镇)党委、政府都把防汛抗旱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立足于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
  一、防汛 1987~2005年,临川先后于1998年和2002年发生特大洪水2次。1998年6月中、下旬,临川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水患,连降暴雨14天,总雨量达889.4毫米。抚河、宜黄河、崇仁河、东乡河等境内几条主要河流,水位全面超过警戒线,超过历史最高水位,洪水之大使大批水利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圩堤堤脚被割削、淘空、坐坡,渡槽、桥梁、水闸被冲毁。据统计,这次大小水利设施遭损共有堤防270处,护岸79处,涵闸146座,排灌站210座,桥梁148座,渡槽105座。洪涝成灾遍及全市37个乡镇场,被洪水围困村庄746个,人口52万人,冲毁农田3.2万亩,倒塌房屋2.5万间,死亡牲畜1.6万头,1.8万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13.7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6.5亿元。
  面对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临川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与洪魔展开殊死决斗。圩堤、水库、渠道将早已准备充足的草袋、卵石、块石、编织袋等抗洪物资,全部投入抗洪抢险,上下万众一心,全力以赴,经过10多天的顽强拼博,终于取得抗洪胜利。全市万亩以上的圩堤无一溃决,小(二)型以上的水库无一垮坝,人员无一死亡。洪水过后,全市立即开展生产自救,抢修毁坏的水利设施,掀起抗灾夺丰收的高潮。唱凯堤按照20年一遇的抗洪标准,组织沿河受益群众数万人,分4期进行大型维修,共投资6000多万元,投劳86万多个,使用土石方210万立方。
  2002年6月13日开始,临川连降暴雨,15、16日降雨量70毫米。尤其是上游的广昌县在这两天中总降雨量为393.8毫米。上游大降暴雨,加上洪门水库开闸泄洪,形成上泻下阻,造成洪水泛滥。全区有30个乡镇受洪水危害,受灾户13.08万户45.7万人,受灾粮食面积25.02万亩、棉花0.4万亩、西瓜9.5万亩、蔬菜5.2万亩,其他经济作物4.8万亩,养殖面积2.5万亩。面对洪水,各地抗洪大军顽强拼搏,最大限度的减少灾害损失。洪水过后,区乡领导划片分工负责,组织群众对10多处受灾水利工程进行修复,并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
  2004至2005年,临川未发生洪水灾害。但从区到乡镇全力作好抗洪的一切准备,确保安全渡汛。唱凯堤每公里备草袋2000条、卵石300立方、编织袋300条、编织布100平方米、土乙布100平方米。水库、渠道也按要求储备了防汛物资。
  1994~2000年临川区域最高水位、年降雨量、河水流量情况说明:表内数据为文昌桥、廖家湾、娄家村3个水文站提供。
  二、抗旱 1987~2000年,虽无大的旱情发生,但仍坚持一面做好库渠维修加固,蓄足水量,一面投入一定资金,维修和更新各类抗旱设备,做到抗旱准备工作年年常抓不懈。
  2003年,全区遭遇历史上罕见干旱,1~6月份降雨量占常年平均降雨量60%,水库总蓄水量占常年平均蓄水量40%,山塘水库全部干涸。全年总降水量为1267.3毫米,比往年平均少降雨1250.1毫米。旱情最严重的有太阳、七里岗、罗湖、崇岗、连城、鹏田、荣山、龙溪、温泉、大岗等乡镇,受灾农户14.68万户56.09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5.6万亩,成灾面积44.4万亩,绝收面积18.3万亩,直接经济损失2.06亿元。为了抗旱,临川区委、区政府派出工作组32个深入灾区,组织劳力17.5万人投入抗旱。增添和维修各类抗旱设备2980台(套),打地下水井550余口,实施人工增雨发射增雨火箭弹50余发,共投入抗旱资金628万元。
  2004年,临川又发生严重旱情,主要集中在6~8月份,两个月连续晴热高温,未下过透雨,致使河道水位低,水库蓄水少。金临、宜惠两条水渠进口水位比常年低1米多;上游、跃进、前进3座中型水库蓄水量仅有1613万方,占限蓄水量的28%;20座小(二)型水库和1217座山塘水库的库水全部干涸。全区受旱农田11.7万亩。区委、区政府组织干部群众奋力抗旱,增添各种抗旱设备7000多台(套),打地下井623口,实施人工增雨发射增雨火箭98发,共投入抗旱资金890万元(其中群众自筹690万元)。至8月下旬,旱情缓解,使全区59万亩秋种面积得以全面栽种,挽回粮食及其他旱作物产量12多万吨。

知识出处

临川区志(1987-2005)

《临川区志(1987-2005)》

出版者: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

新编《临川区志》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和地方志工作者近六个寒暑的辛勤耕耘,今天终于问世了!她的出版发行,是全区人民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事,可喜可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