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川区志(1987-2005)》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9974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5.63
页数: 4
页码: 1
摘要: 抚州市临川区是抚州市委、市政府的所在地,既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中心,又是全市信息总汇、金融中心、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临川历史悠久,文化昌盛,素有“文化之乡,礼仪之邦”的美誉。她地处闽粤要冲,山岳炳灵,河港纵横,田地肥美,人民殷富,教育兴旺,英才辈出,历史上被称为“江右名郡”。抚州城有“二水绕廓,五峰镇城”、“山川融结,舟车云集,控带闽越,襟领江湖”之誉。历史上为临川(临汝)县、临川郡、抚州府(州、路)治,解放后又为抚州专署、抚州行署和抚州市(地级)政府最高行政机关驻地。临川位于江西省的东部,抚河中游,距省会城市南昌仅100公里。临川交通方便,公路运输四通八达。
关键词: 抚州市 临川区

内容

抚州市临川区是抚州市委、市政府的所在地,既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中心,又是全市信息总汇、金融中心、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临川历史悠久,文化昌盛,素有“文化之乡,礼仪之邦”的美誉。她地处闽粤要冲,山岳炳灵,河港纵横,田地肥美,人民殷富,教育兴旺,英才辈出,历史上被称为“江右名郡”。抚州城有“二水绕廓,五峰镇城”、“山川融结,舟车云集,控带闽越,襟领江湖”之誉。历史上为临川(临汝)县、临川郡、抚州府(州、路)治,解放后又为抚州专署、抚州行署和抚州市(地级)政府最高行政机关驻地。
  临川位于江西省的东部,抚河中游,距省会城市南昌仅100公里。东与金溪、东乡毗邻;西倚崇仁、丰城;南濒南城、宜黄;北同进贤接壤。临川地形狭长,东西宽48.2公里,南北长69.8公里,总面积2120.74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5平方公里。四周群山环抱,中间多为盆地。境内有临(宜黄河)、汝(抚河)二水并流。
  临川建县始于东汉永元八年(公元96年),因境内有临汝二水流经,遂名临汝县,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其后历代行政区划变更频繁,名称不一。解放初期曾由临川县析出过临川市、抚州镇、抚州市等,1987年国务院批准临川县、抚州市(县级)合并为临川市(县级),1995年5月正式合并。2000年10月,随着抚州地区撤销地区改为地级抚州市,临川市也相应撤市改为抚州市临川区,从此开创了临川发展的新纪元。至2005年底,全区辖9个乡、18个镇、2个垦殖场、7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05.08万,其中农业人口74.08万,非农业人口31万。
  临川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7.5度,一年中7、8两个月最热,平均气温高达29.5度;1、2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仅5.2度。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1737.4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64天,年平均降雨量1700.9毫米。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临川成为一个适宜人类生产生活的好地方。1981年在城西北部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说明远在五六千年前,临川人民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开创着人类文明。
  自古以来临川文化昌盛,人杰地灵,素有“才子之乡”的美誉。自宋至清,在科举考试中共录取举人1029人,进士731人,收入《中国历史名人辞典》的有134人。临川著书立说者甚多,其中有770多卷被列入《四库全书》。特别是宋代的晏殊与王安石、明朝的汤显祖等更具盛名。晏殊不但是一朝宰相,而且与其子晏几道同为词坛高手,开创了北宋一代词风。王安石身居宰相之位,致力变法,力倡“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汤显祖愤世嫉俗,写出了名扬四海的《临川四梦》,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现纵横于城区的街道,有不少就是为了纪念历史名人而命名的,诸如纪念王安石的荆公路,纪念晏殊的同叔路,纪念汤显祖的若土路,纪念李瑞清的梅庵路等。此外,还有南宋的中医妇产科奠基人陈自明,是江西历史上的十大名医之一。元代有地理学家朱思本,针灸名医席弘。明代有陈际泰、罗万藻、章世纯、艾南英“四大才子”闻名于世,以及文史学家徐奋鹏,天文学家吴吴。清代有一代名臣李绂,鸿博高魁李来泰,理学名家纪大奎,书画大师李瑞清。这些名人留下了《王临川集》、《玉茗堂四梦》、《珠玉词》、《小山词》等名篇巨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献身的革命先烈傅烈、傅大庆等。新中国成立后,临川更是人才济济,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井泉,近代物理学家“四大名旦”之一的饶毓泰,中国波谱学奠基人丁渝,还有著名学者游国恩、萧涤非、邓从豪、吴自强、刘振群等。
  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旅游资源丰富,是临川的一大特色。由于历史上临川才子多,到访游历的名人多,因而自古名胜古迹也很多。临川历史上带有纪念性可供游览观赏的楼、台、亭、阁、园、池、湖、泉等风景点有70多处,还有庙宇、祠堂、寺观90余座,桥梁14座,书院9所。其中有新石器时代和殷商时代遗址,有书圣王羲之的洗墨池,有江南名刹正觉寺,还有规模宏伟名列全国第三的天主教堂。金山寺大雄宝殿是江西省最大的佛教和朝拜圣殿。已有800多年历史的文昌桥在桥梁建筑史上具有相当价值,“王祥卧冰”求鲤为母治病被后人修建孝义桥以彰其孝行。苏东坡誉之为天下七大温泉之一的青莲山温泉,已被辟为疗养休闲的三星级宾馆。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先后兴建和修葺了王安石纪念馆、玉茗堂影剧院、汤若士陵园、汤显祖纪念馆等人文景观,使临川彰显了“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特色,吸引了许多中外学者、各地游客来此瞻仰、游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临川的工业十分落后,仅有一些手工业作坊和少数半机械化的小工厂。主要行业有铁、木、竹器制作,小电厂等。至1949年,临川工业总产值仅607万元。解放后,党和政府开始着手发展工业,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临川的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1995年,临川市新口径工业总产值32.43亿元。全市续建、在建技改项目11个,总投资3524万元,已竣工项目6个。抚州减震器股份有限公司新增25万套减震器生产线、江西博雅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血制品生产线、江西永惠饲料公司2万吨饲料生产线等3个项目达产达标。全市建筑业务量4.7亿元,工程质量通过了国家建设部的安全达标检查,获全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查第二名,临川建安总公司晋升为国家建筑安装一级企业。1996年,市政府下发了《鼓励工业企业效益上台阶的实施意见》,狠抓了15家重点骨干企业。利税突破2000万元的企业1个,利税突破1000万元的企业1个。全年国有工业企业技改项目投入达8156万元,新开工项目7个,在建项目39个,竣工验收项目达到6个。1997年,减震器股份有限公司、博雅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临川酒业有限公司全年实现利税分别达到1808万元、1617万元、1087万元;全市工业实力明显增强,被评为全省8个优强市县之一。2000年后,临川区政府把推进“产权制度转换、职工身份置换、经营机制创新”作为深化工业企业的改革主攻方向,按照一厂一策,分层次推进企业改革,着重抓了以优强企业为重点的改革转制工作。通过深化企业改革,全区53家国有企业已改制47家,通过从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扶优扶强,实行一厂一策,着力培植临川酒业有限公司、银涛药业有限公司、盾牌化工有限公司、抚州减震器有限公司、金岭合成纤维有限公司等20家骨干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打造成临川工业的“航空母舰”。临川工业初步形成了以机电制造、食品加工、医药化工、轻纺和建材等为主体的地方工业体系,2005年完成产值25.57亿元,实现利税2亿元。临川贡酒、轻翔牌系列减震器、永惠饲料、银涛牌系列药品等先后被评为省(部)优名牌产品。临川区多次被评为全省工业十强县(区),“江西工业崛起三年(2002~2004)翻番全面先进单位”,2004年被列入全省30个工业发展重点县(区)。200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7.3亿元,比2004年增长20%。
  临川交通方便,公路运输四通八达。1995年改建成的昌抚高等级公路和2004年通车的京福高速公路,大大缩短了临川与省城南昌的距离。抚州(临川区)是全省地级市离南昌最近的城市,仅100公里,处于南昌1小时经济圈之内。至南昌昌北机场128公里,空中通道也十分便利。另有向乐铁路纵贯南北,铁路客货运也快捷方便。316国道、昌厦公路、梨温高速、抚八线、东临一级、沪瑞国道和京福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遍布城乡、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公路网,使得临川沟通全国更加快捷方便。
  自古临川为赣东的商业中心。民国23年(1934)的抚州城区就有私营商业1340余家,城区内百货、南杂、银楼、药材、染坊、铁器、竹木用具等各种店铺林立。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各类市场蓬勃发展,城乡居民购销两旺。1995年,临川市政府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54亿元,新建、改建、扩建市场5处,增加市场面积3.09万平方米。全市共有个体工商户22522户,从业人员64892人,上缴税收0.3042亿元。政府不断加强对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引导和管理,推动个体私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2002年,民营经济已成规模,第三产业总值18.2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36%。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已达8677户,从业人员23861人,个体私营企业注册资金已达40040万元,被评为全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先进单位。至2005年,全区拥有各类市场近80个,面积近25万平方米,形成了以抚州贸易广场、江西轻纺城为龙头,集布匹、服装、家具、鞋帽、副食品、粮油、建材、蔬菜、水果等十五大专业市场为一体的市场体系。同时,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家政服务、文体健身、医疗康复、修理搬迁、商业餐饮、信息咨询等社会服务业蓬勃发展。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成立了“12315”举报中心,加强了对市场的物价、标准、打假治劣、经营秩序的监控。而上顿渡城区的新城·万商汇的建成使用,更加吸引四方商贾云集,为临川商业繁荣兴旺锦上添花。各类大型现代化的超市也纷纷登陆抚州,有洪客隆、振宇、万家旺、步步高等,为临川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临川是个农业大区,有农业人口75万人,耕地83.6万亩。传统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同时兼有大豆、花生、棉花、甘蔗、柑桔、红薯、玉米、绿豆等经济作物,农特产品有临川西瓜、临川菜梗、青泥柑桔、七里岗生姜、莲源茶叶等。1996年,临川市政府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目标,大力推广农业科学适用技术,实现农业总产值12.45亿元。全市乡镇企业新上技改投入5万元以上的项目612个,其中新上技改投入100万元以上项目37个,完成“五个一”工程118个。乡镇工业小区建设以高起点、高标准、跨世纪的要求全面铺开,小区规划建设面积达1080亩,完成240亩的“四通一平”,新上项目12个,投入资金5760万元。全市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14.98亿元。2000年后,临川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依靠科技出精品,依靠名牌占市场,逐步形成了以黄栀子、金银花、西瓜、花卉、蔬菜五大支柱为主的农业产业化格局,至2005年,临川黄栀子面积达10.6万亩,金银花2.6万亩,西瓜16万亩,花卉2.5万亩,商品蔬菜8万亩。“田露”牌西瓜、“安石”牌菜梗、“老农”牌葛粉、“华茂”牌蜂蜜等10余个绿色农产品在江西崭露头角,不少进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的超市,成了都市居民的抢手货。临川是江南最大的黄栀子生产基地,全国四大西瓜之乡之一,花卉已初步形成沿昌厦公路从云山到腾桥的百里花卉长廊。天顺公司、苍源药业、宏宝药业等27家年产值或销售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其中天顺公司被评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9家被评为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天顺生态农业、华茂、安石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日益做大做强,上规模、上效益、上品牌。2005年农业总产值30亿元,比2004年增长9.5%。
  积极实施大开放战略,临川招商引资热浪滚滚,成绩斐然。1990年招商引资开始起步。1995年全市签定合同外资项目4项,总投资额为12760.47万美元,引进境外资金260万美元,引进市外资金7767.2万元人民币。2000年以后,招商引资逐渐形成高潮。临川区以招商引资为总抓手,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了专业队伍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委托招商等新格局,开创了多路出击、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全区上下着力营造一个凝聚人心、激励斗志的舆论环境,开明开放、求新思变的人文环境,廉洁务实、规范高效的政务环境,统一透明、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及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城市环境。充分发挥专业招商的作用,成立了10大招商专业兵团,“四路”出击,“八面”开花,分别在广东、浙江、福建、上海等全国13个重点城市设立招商机构,实施重点区域招商,主攻名牌名企。以抚北(临川)工业园区为重点,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一天办好手续制度,建立“无费区”,营造一个良好的“亲商、富商、安商”的投资环境。2002年全区签约项目348个,2003年至2005年累计引进区外资金35.45亿元,引进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9个,超亿元的项目6个。作为招商引资载体的抚北(临川)工业园区,已有45家企业进园落户,合同资金8亿多元,实际进资约3亿元。临川区连续5年被评为全省经济协作先进单位,全省利用外资先进单位。
  临川自古文风鼎盛,教育发达,是全国知名的“教育之乡”、“才子之乡”。历史上临川府、县儒学延绵不断,有著名的书院10多所。北宋大文学家曾巩创办的兴鲁书院一直保存至清末。以后因战乱频繁,学校、学生均有所减少,至解放前夕,城区有普通公、私立中学5所,在校学生仅1800人;小学15所,学生仅2000人。解放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临川的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至2005年,全区共有各类学校483所,在校学生159400余人。其中有普通高校东华理工学院、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抚州职业技术学院、南昌大学医学院抚州分院、抚州广播电视大学等。临川教育集团的临川一中、临川二中、抚州一中均久负盛名,优良的教育质量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先进的教育理念,使得不少外地的学生家长纷纷慕名而来,送子女到这些学校求学。在临川求学的外地“留学”少年已有1万余人,其中以高中生为主。这些“留学”少年来自全国各地,不少是基础教育发达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一些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甚至不惜迁居临川或“陪读”在临川。临川的教育质量有口皆碑,并形成了良好的教育品牌。恢复高考以来,临川教育为国内外各大中专院校输送4万多名学生,居全省县(区)之冠。遍布全国各地的临川籍硕士研究生1400多名,博士研究生500多名,博士后100多名,出国留学、就业的临川籍学生近600名。尤其是临川出现了令人称羡的“神童现象”,已有150名年龄不足15岁的少年考取了全国重点大学少年班,录取人数居全国各县市区之冠。
  有着“文化之邦”美誉的临川,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临川文化”,文化事业繁花似锦。由三脚班发展而来的抚州采茶戏历演不衰,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采茶戏《红松林》、《金湾战歌》唱段曾被中国唱片社录成唱片全国发行。临川采茶剧团的名角曾为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演出过折子戏,受到他们的鼓励和赞扬。2000年后,临川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的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一批文艺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再现了临川人民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时代风貌。2005年,临川区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区)”。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区面貌日新月异。上顿渡城区建设由于诸多历史原因,发展较为缓慢。临川撤市改区以后,临川区委、区政府响亮提出临川在抚州实现率先崛起,实现工业化、城市化,把临川建设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不断创新城市经营理念,以大手笔、高品位建设上顿渡城区,继临川文塔——这一标志性建筑竣工后,城市建设六大工程全面启动,上顿渡旧城改造、防洪墙工程、河滨广场、临川新城、临川行政新区、110KV变电站等一批城市改造和基础设施工程相继实施和竣工,尤其是新建成的河滨广场,南至建设路,北靠宾馆路,罗家巷商业步行街横穿其中,西邻中兴路与河滨公园、中洲公园遥相辉映,成为上顿渡城区一个集休闲、景观、娱乐、商贸为一体的大型公益场所,结束了上顿渡6万多居民无室外休闲场所的历史,成为临川区上顿渡一道亮丽的风景。
  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2005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达84.5亿元,比2004年增长14.5%。完成财政收入2.108亿元,比2004年增长15.5%。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02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783元。在收入增加的同时,城乡居民购买力不断增强,城市居民住宅条件明显改善,私家车也开进了少数普通居民的家里;农民也纷纷搬进新居,安装了电话和有线电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今天的临川区作为抚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期。临川区委、区政府正审时度势,不断把临川做大做强做优,沿海产业纷纷向中西部转移,市万亩工业园区、京福高速公路、东临一级公路、临八一级公路、廖坊水库的等一批基础设施的建成,为临川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面对历史的召唤,人民的重托,临川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正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努力实现临川在抚州的率先崛起。为了建设美好临川,正举全区之力把工业做强,把城市做美,把农业产业化特色做亮。同时临川也正以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不断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客商到临川投资兴业,共同发展。
  “烟波楼阁春如海,明日临川更绝伦。”可以预期,一个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新临川,正在不断以新的姿态展现在赣东大地上,并将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

知识出处

临川区志(1987-2005)

《临川区志(1987-2005)》

出版者: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

新编《临川区志》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和地方志工作者近六个寒暑的辛勤耕耘,今天终于问世了!她的出版发行,是全区人民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事,可喜可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