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散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黄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989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散文
分类号: I26
页数: 8
页码: 666
摘要: 宜黄赋 时序季冬,岁在丁亥。庶事既康,天秩孔明。顺时立政筑广场,豪情壮志谱新章。望蓬勃百业,为之振奋;赏盛事千秋,几番考量。千年古邑,万载流芳。抚临昌盛地,文章节义邦。始建于吴室,终立于宋皇。东襟建昌而远眺浩淼,西凭乐安而近识崇高,南毗宁都而邀约粤地,北接临汝而传承豫章。山城秀丽,形神兼备;气象景明,春润如常。甘棠夏布,国之珍宝,梅杏土纸,先人制造。晞境内明清宅院,暗藏昨日胜境,沐浴节孝之风;抚草台黄陂遗址,昭示军民神勇,犹闻铁骑残阳。当是时,山林惊闻虎啸,乡野频现虎踪,邑人为之庆,故名之。
关键词: 散文集 宜黄县

内容

宜黄赋 (作者:谢祖鹏) 时序季冬,岁在丁亥。庶事既康,天秩孔明。顺时立政筑广场,豪情壮志谱新章。望蓬勃百业,为之振奋;赏盛事千秋,几番考量。
  千年古邑,万载流芳。抚临昌盛地,文章节义邦。始建于吴室,终立于宋皇。山水得尽,造化独享。东襟建昌而远眺浩淼,西凭乐安而近识崇高,南毗宁都而邀约粤地,北接临汝而传承豫章。中华国虎家苑,京剧二黄故乡。山城秀丽,形神兼备;气象景明,春润如常。古诗云:寄语花神休睡去,野人踪迹尚能留。今人叹:文化寅城,赣鄱花园。
  山水寅城,毓秀钟灵。狮石回澜,渔歌唱晚;凤山耸秀,山花烂漫。仙岩穿壁,天造地设;石碧飞梁,鬼斧神工。玉泉映月,宿鸟投林,卓岭晨曦,绮霞满天。军峰、鱼牙、芙蓉、九峰、南华,崇山隐天,幽林穹谷,芳草甘木,虎啸云巅;宜水,黄水,梨水,曹水,蓝水,众流汤汤,惊涛细浪,逶迤蛇行,明珠闪亮;一都、二都、三都、四都……十都,沃野千顷,衣食之源,既庶且富,娱乐无疆。甘棠夏布,国之珍宝,梅杏土纸,先人制造。晞境内明清宅院,暗藏昨日胜境,沐浴节孝之风;抚草台黄陂遗址,昭示军民神勇,犹闻铁骑残阳。香茗百合,喜迎八方游客,斗米壶酒,醉倒九州英雄,来者心旷神怡,去者魂牵梦萦。
  历史寅城,智贤迭出。本寂辟曹山著《显诀》,创曹洞之宗,乐史植青士吟《慈竹》,扬孝悌之风。谭子理率军抗倭,彪炳史册,黄爵滋力陈禁烟,勋垂汗青,候叔献兴修水利,泽被黎庶,谢阶树伸张正义,光照乾坤。吴余庆书法,瑞云飞空,黄宫绣医术,妙手回春。杜子野精诗书,王安石投其门下,欧阳渐通性理,梁启超尊其为师。程孝刚、余瑞璜、吴式枢为学部委员;应明生、黄建国、吴文潞乃教研精英。风流人物不胜数,瑞地更有后人出。
  世纪寅城,瑞丽和祥。活力引四方聚集,魅力招八面来风。活力、魅力、竞争力,力撼吴楚;人流、物流、信息流,流转神州。攻园区,拓城邑,惊看赶超发展;倡新风,建新村,欣闻城乡嬗变。循环经济护生态,和谐自然保虎园;西城灿若珠玉,东廓光夺星辰。党政,立德于民;民众,精业于勤;全民创业浪涌,商贾云集潮起。事业繁荣,前所未有;前程锦绣,毋庸置疑。观今朝寅城既已万事俱备,展未来宜黄必定虎啸长天。
  (作者系中共宜黄县委书记) 华南虎文化广场记 (作者:邱建国) 广场乃民休闲集会之阔地也。其大成者,必为都之精神所集,邑之英气所聚,若京之天安门,昌之八一,可谓城之魂矣。宜黄千秋风云,人文璀灿。军峰耸于南,抚河去之北。赣东之山,莫高于军峰;赣鄱之水,甘洌无及抚河。此灵气珠结之所在,安无广场焉,邑人期之久矣。予至宜黄次年,政通人和,百业俱兴,乃盛议广场筑事,祖鹏诸公齐诺。为何?遂民之所愿也。
  广场以华南虎名,意犹远矣。宜黄山水绮丽,林木莽莽,芭茅丰茂,乃华南虎之极乐家园,亦为华夏之唯一。当是时,山林惊闻虎啸,乡野频现虎踪,邑人为之庆,故名之。诚乃诫之于民当循山水之理,惜生态之和谐。君子曰:与山亲,得其仁厚;与水亲,得其机智;山水同亲,贤智备焉。今颂之虎,乃赞宜黄伟业之雄起,寓是时民心之勃发,宜黄崛于吴楚,可计日而待也。
  广场毕,复宜黄一胜概也。远吞山色,卓望狮山遥峙;近挹升平,广厦环合其周。三虎盘踞,威透青冥;一泉飞升,蛟龙遁藏。邑之胜、之贤达、之民俗乡风、之虎事虎讯虎风范,皆勒碑贯列,各殊致殊意,挪步景易,举目而足。若夫晨光熹微,惠风和畅,优游间,古今之兴替了然于胸,山水之奥妙盈然于怀。至若夜阑人静,月悬碧空,五步内必有芳菲,俯仰间当遇清风,廊回路转之所,必动遐思之悠悠然,不欲归也。嗟夫!匹夫微渺,然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则泰然于天地之间矣。不为一时之得而喜,不为一时之失而悲,此乐何极。
  兴一事,难矣。广场卯月筑始,竣于仲冬。其广三十七亩许。凿虎之石,产于鲁冀之迢迢,千钧之重。凿虎肖然者谁,京之刘人岛也。刘公乃国之大画士,以才名见知,刀笔参造化,书画侔神明,见者争藏。广场之规划者,乃江南名苑浙大之鸿儒也。筑事冗杂,幸华强诸公竭其力,奔走不暇。或者尝究执政之旨于予,予曰:勤其民。广场乃虑民事而筑,其难何为者哉?况闻民之游乐,睹邑之俊采益盛,不胜其乐也。谨拙文以志。
  是岁,丁亥年也。
  (作者系宜黄县人民政府县长) 家在鱼牙嶂 (作者:陈青峰) 远山一片绿的画屏上,鼓凸起一簇簇嫩黄的新叶,好似一幅泼墨的水彩,堆绿叠翠,浓淡分明。如鱼牙一样的山嶂之间,笼罩着一片青烟似的雾岚。
  杨家山村就隐匿在那雾岚浮凸的鱼牙嶂里。那些挂了锁的土墙屋里,长满了齐腰深的杂柴蒿草,蒿草里是不是又躲藏了兔子、山羊与野猪呢?搬到山下新家的张怀香,时常倚门眺望着远在5公里外的杨家山老家。该进山走一趟了,那些栽上了杉树、榉木和枫树的退耕还林地,还等着人去抚育呢。
  山脚下的一块坡地上,建着两排连在一起的两层楼砖瓦房,这些砖瓦房里住着从杨家山搬下来的8户人家。阳春三月,我走进了小组长张怀香的家。只见两个亭亭玉立的漂亮女孩,像春天里含苞欲放的花朵,突然使人眼睛一亮:活泼青春的牛仔休闲服饰,稚嫩白净的瓜子脸蛋,像好看的画儿。
  山窝窝里藏着金凤凰呢,这是你的女儿?张怀香笑着点点头,招呼说:“晓莲、晓兰倒茶一她们刚从浙江的一家制袜厂打工回来。”谈起鱼牙嶂里的杨家山老村,晓莲说:“现在做梦还在山上的村里呢。”晓兰说:“真的梦见跟姐姐一起在老村里捉蝴蝶,到山上采花,一大把一大把的,红的、白的、黄的、紫的,我给姐姐插在头发上,不晓得几好玩。”、 两个花一样的女儿的一番话,不禁使张怀香想起了往事:“我们是2000年搬下来过农历年的,刚来时,没有山、没有地,别的谋生手段又不会,真是难呐。”这个已过不惑之年的汉子打开了话匣子:“但是我们不搬迁就不利于华南虎的保护。” 鱼牙嶂里的杨家山村,地处宜黄县神岗乡省级华南虎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森林茂密,茅草丛生,村民在山上时常能见到虎的脚印、卧迹,听到老虎在林涛之中的啸声。1999年7月,宜黄县发生华南虎袭人致死事件,该县很快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华南虎野外种群调查重点区域,一时间引起国内外各方关注。为了让华南虎有个家,杨家山村8户村民,响应政府号召,率先从祖祖辈辈居住的山村,搬到了山下,把260亩地退耕了,把1800亩山封禁了。他们拿出了多年的积蓄,在龙上村委会所在地的荒山上,挖山填土,重建新家园。
  故土难离,不仅仅是情感的难以割舍,还关系到生计如何维持的问题。原先,村民在山上每年有不菲的收入,每家有10多亩田,还不时地能用鸟铳打一点野味,日子过得殷实而平静。现在这一切都没有了,张怀香与村里人一样,租了对面山洼里的应坊村小组两亩地种,加上做点木匠活和做点干笋生意,一年的收入也就两万来元。张怀香说,他家20年前造的50亩杉树林,现在树有脸盆口粗了,也不能动一根。他家在山里的房子是两层楼,现在空在那儿,门口、庭院、厅堂都长满了草。有一回,他到山里抚育退耕林,就在那空房子里捉到了兔子,在庭院捉到野猪崽。芳草萋萋的老村里,石板缝里钻出了一蓬蓬的灌木,鸟儿们欢喜地鸣叫着。寂静之中,一些房子开始漏了,有的已经倒塌淹没于丛林之中。在空荡的村庄里走着,突然窜出一头野兽,会让人吓一跳。
  村民张富有还时常到老村里,他在那里做闽笋。捡拾好屋漏,在老屋里住上一阵,待到把竹笋剥了衣子,在大锅里煮了,放到笋架上压好,再晒干了,便挑到山外去卖。
  搬迁到新的地方落脚,村庄却还叫杨家山村,只是村民的生活与过去有了很大变化。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徘徊,杨家山村8户人家、40几口人,有20多人陆续到沿海打工去了。村民张昌平,在山上老家时,有山有田,还能打猎,日子过得不错,来到山下无田无地,就带着老婆到浙江的建筑工地做工,8岁的儿子扔在家里让老娘照管,过年都没回来。就是这么困难,他家也没砍一棵树。
  眼下村里最富的人家,就要算是郭进太了。他不仅租种了5亩地,还拉大板车搞副业,儿子媳妇都在外打工,也有一笔不小的收入。
  华南虎的啸声,改变了杨家村人的命运。为了使这一世界濒危珍稀保护动物有一个繁衍生息的好环境,他们毫无怨言地贡献了自己的家,度过了人生中最难熬的岁月。
  在鱼牙嶂的皱褶里,如今是多么的宁静!那里是华南虎的家园,深邃的绿色森林与草木,隐藏着的是一些和谐而温馨的故事。
  棠阴古镇 (作者:唐勋) 自江西宜黄县城沿宜河而上,约14公里处,有一方圆6.2平方公里、人口达万人的千年古镇。这里青山环抱、碧水萦绕,翠竹成林,清荷飘香,一派江南山区的田园风光。桥头镇尾,古樟蔽地,昭示着小镇历史的久远。
  小镇始建于北宋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唐末五代时,四川节度使吴氏宣南迁的后裔吴竦定居此地,遍植甘棠树,茂然成阴,故得名棠阴。棠阴因水质独特而产夏布,因夏布经济的蓬勃发展而使棠阴兴旺昌盛。当地便有“小小宜黄县,大大棠阴镇”之说。棠阴夏布历史最高产量达30万匹。明永乐初年,宜黄每年用5万多匹夏布折交官田公粮。宜河流经棠阴一带,河水显得格外绿,清澈见底。凡经此河水漂洗出来的夏布,色泽光亮,洁白柔软,成为湘赣两省夏布的集散地。外地夏布经棠阴漂洗后,畅销南昌、九江、上海、天津等地,远销日本、朝鲜。鼎盛时,棠阴集镇五里长街,商店栉比,迎恩塔十里河埠,商船云集。夏布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棠阴经济、文化的繁荣。这里民风淳朴,尊师重教,“捡漏趁晴天,读书趁少年”,百姓“乐读书而好文辞”,故书院林立,贤能辈出。北宋大文豪王安石的启蒙恩师杜子野先生常在此著书立说。大戏剧家汤显祖的惊世之作《临川四梦》,也是在棠阴初演而闻名后世。
  走进棠阴古镇,从那雕龙镌凤、错落有致的古建筑群,便能领略这里古时的兴盛,感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这里至今依然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古街、古巷、古祠、古庙、古宅、古塔、古桥、古牌坊,古色古香,韵味无穷。临镇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高36米、直径8米的“迎恩塔”,雄踞龟山,六面临风,巍巍壮观。这里的民宅以“吴、罗、符”三姓居多,民间有“罗三千、符八百,吴家老倌无价尺(无法计算)”之说。于是,入街便见得一造型独特、气势非凡的吴姓大宗祠,名曰:“八府君祠”。建于明神宗万历八年,中厅三门,东西二廊二十八柱,占地面积近千平方米。大梁雕有“雀、鹿、蜂、猴”图案,隐喻“爵、禄、封、侯”之意。据载,1933年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曾率红军在此召开过群众大会,为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留下了光辉的史迹。位于棠阴下街的“承恩坊”,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是知事谭政为当时由皇帝“恩赐”荣归祭祖的大书法家吴余庆而建,全木结构,雕工精湛,实属明时罕见工艺之精品。
  在棠阴古街上段,有一古建筑群,屋脊飞龙走凤,屋檐镶金镂银,那便是“观裳坊”。至今这儿还流传着这么一首童谣:“女儿女儿你莫哭,嫁到观裳坊就是你的花花屋,金打梁,银打柱,锡打的竹篙晒衣服”,可想而知,这观裳坊当年的风姿是何等辉煌! 棠阴镇人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千百年来留下这么一句俗语,让人倍感亲切:“水打田不瘦,客吃饭不穷”。如今棠阴家家户户仍保持着那种好客的传统,只要你走进棠阴,主人们便会沏上好茶,暖上美酒,备上干净的床铺,使客人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受,让人格外舒心。
  棠阴镇明清古宅鳞次栉比,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日字塘老宅”、“式好居”、“落轿亭”、“绣花楼”,不胜枚举。置身于小镇,如同穿越了时空隧道,耳边仿佛听到了那观裳坊的歌谣,沉浸在远古之中,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2003年7月,棠阴镇被江西省政府定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选自《人民日报》2004年06月26日第八版) “江南第一古墓”——谭纶墓 (作者:唐勋) 谭纶木刻像江西省宜黄县境内峰峦叠翠,古树参天。出县城约5公里处,山峦兀然拔地而起,形成一道约数百米宽的天然屏障。山上苍松林立,云缭雾绕,飞瀑直下,山下是片开阔的板栗林,透过板栗林,远远就能看见坐落在半山腰那气势非凡的谭纶墓了。
  谭纶(1520~1577年),江西宜黄人,字子理。嘉靖进士。初任台州(今浙江临海)知府,练兵御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任福建巡抚,率戚继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内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任蓟辽总督,与戚继光训练军队,加强北方防务。后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
  谭纶墓坐北朝南,由祭道、神道、墓体三部分组成。
  祭道:南端入口处是一对石狮守护的双层歇顶的门楼,砖石镶嵌的祭道约300米长。门楼正额挂有御制的“文武忠孝”横匾,门楼内设亨堂,亨堂里摆放谭纶塑像。可惜门楼、亨堂早年已毁,惟有那对悲泪欲滴的石狮被泥土淹没,幸存至今。
  神道:约100米长,石牌坊是四柱三门为一组,共三组,中间牌坊比两边的更高更大些。每个石柱顶端均有石雕的狮马鹿象分别对应压座,中间牌坊正反额间镶刻“敕葬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襄敏谭公之墓”巨匾。一条卵石拼花石板路沿左山斜坡而上,接着便是五层石板台阶。第一层设石虎一对,意示谭纶的生肖;第二层设石羊一对,指谭纶孩提时代;第三层设石马一对,喻为谭纶戎马生涯;第四层为二尊武将,高2米多,披铠甲,象征谭纶将军南征北战;第五层为二个文官,一手捧着朝简,一手扶着玉带,象征谭纶进京为兵部尚书,辅佐皇上。按当时明朝贯制,封王坑莹神道只能设石人二,谭纶墓却设有石人四,可见皇帝对谭纶的恩宠。
  墓体:墓长30米,宽20米,沿山坡砌磅三层,每层高1.2米,左右两侧各呈半圆砌红石阶梯至墓顶。墓下层为墓碑,上层建有圆形雕花照壁,照壁正中为宽1米、高1.4米的石刻“奉天诰命”御制碑。碑身仿牌楼式歇山顶,碑旁各有50厘米宽的石雕华板。碑前封土上为圆形墓顶石,墓顶石整体两层,通高80厘米,下层为扁圆形石座,周长2.58米,上层为一球形,周长2.1米,雕二龙戏珠图案,云彩填贯其间。据有关专家说:这是江南古墓罕见的墓顶石。
  整个墓葬居高临下,气势雄伟,举目视野开阔,山川村寨尽收眼底。被人们称之为“江南第一古墓”。
  值得一提的是,谭纶墓所有石雕、石刻艺术是非常精湛的。石人石马石羊石虎雕工精致、浑厚,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尤其是新出土的“神道碑”小而字多,在当时石刻工艺上说,不能不算为一大“宝贝”。此碑青石质,高87厘米,宽54厘米,厚3厘米。碑文为直书正楷阴刻,共33行,每行62个字,全文总计1984个字,内容叙述了谭纶生平事迹和去世后朝廷对他的哀悼。是一块于文于工艺都有益于后人研究的宝贵史料。
  在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军事史上,谭纶虽不像孙膑、韩信、刘邦、项羽、诸葛亮、岳飞等那样威名显赫,世人皆知。但他在30余年的戎马生涯中,南征北战,业绩感人,为维护明朝统治和捍卫国家安全而“鞠躬尽瘁”,不愧为明朝的一代抗倭名将,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选自《人民日报》2003年12月15日第六版) 潭坊古镇(江山胜迹) (作者:唐勋) 圣恩贞节牌坊自江西省宜黄县城沿河而下,约12公里处,有一依山傍水的千年古镇,宋、元时称潭溪、长乐市,到明代时改名为潭坊。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卵石小路由西朝东款款而行,你便会觉得置身于清静、典雅、古色古香的电影画面般的意境之中。五里小街两侧,有一栋栋青砖土瓦、雕梁画栋的古宅民居,商行店铺鳞次栉比,吱吱呀呀的木质门声和熙熙攘攘的担簦负贩者特有的叫卖声,构成了一曲古朴悠长的琵琶、古筝交响乐。还有那一座座保存完好的石拱桥、石牌坊、三元宝塔和一棵棵葱茏苍劲的老樟树,昭示着这个小镇历史的远古。
  小镇不大,二三百户人家。四面山环水绕,风光旖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据有关史料记载,从宋至清,潭坊出进士400余人,占全县进士人数的一半以上。著名的抗倭名将、被戚继光、俞大猷尊称为“恩公”的明朝兵部尚书谭纶(1520~1577年)就是那众多进士的杰出代表。还有历代所出的御史大夫、资政大夫、奉直大夫不计其数。明代中叶以来,潭坊盛产蚕茧、丝线、纺绸、大米、藕粉、板栗、黄栀子,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据《万福桥记》中载:“如丝酬渡,远通广、闽,近接盱江,东近临(川)、金(溪),西穿崇(仁)、乐(安),往来车马担簦负贩者,日不知几何人也。”清代后期,丝线和纺绸市场逐渐被机织品占领,加上自然灾害、兵燹,潭坊经济日渐衰落,房屋毁坏不少。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潭坊是宜黄县第一个建有中共基层组织的集镇。早在1928年3月,就成立了中共潭坊党支部。不屈不挠的潭坊人民为推翻蒋家王朝,建设新中国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仅载入史册的英烈达300余人。
  走进潭坊古镇,那风格别致的古建筑比比皆是。首先落入眼帘的是位于万福桥东的三元宝塔。明万历五年(1578年)建造,塔身为八面七层,墙实中空,无梯可上,高12.4米,对角直径2.8米,全用青麻石砌成。据传明万历年间潭坊一带发生“鼠疫”,百姓遭灾。刚上任明廷兵部尚书的谭纶得知此情后夜不能寐,并敦促家乡官员迅速采取必要措施,于是,有乡民创意建此塔以镇“鼠妖”。因此,正南面开有塔门,门两旁有红石刻字对联:“宝塔镇乾坤隐隐乡民昭福泽,金仙安世界巍巍惠日灿祥光”。塔顶层每面嵌有小铜镜,八角挂铜铃。阳光普照金光闪闪,轻风吹拂八面铃鸣。可谓镇妖驱邪,让人景仰,浮想联翩。
  在桥下村王家场巷口,有一座令人惊叹的大司马古牌坊。明万历二年(1575年)建。是当年抗倭名将谭纶取得显赫功名时,神宗皇帝下旨:“省郡各建文武忠孝、威震华夷坊”。宜黄人就在潭坊竖起了这座全石榫卯、结构精致的大司马牌坊。该石坊南北向六柱三门,两侧呈鼎足三角形,实为五门,通高10.4米,宽8.1米,正中三楼无檐。三层额坊间均用浮雕、透雕的龙凤云纹图案和宫廷、戏曲人物华板镶嵌。中门上的“双龙戏珠”、侧门上的“百鸟朝凤”、“鲤鱼跳龙门”、“蟠桃上寿”等特别精致,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如不是亲眼所见雕刻于古板上,那准会误认为是木刻作品。这座牌坊充分体现了当时家乡百姓对文武双全、忠君孝民的典范谭纶的无限敬仰和自豪。此牌坊曾在日军侵华时被损毁。
  除此石牌坊外,潭坊还有揽翠坊、庆德流芳坊、贞洁牌坊、锦文新第坊、青宫太保祠牌坊,等等。故潭坊又被后人称之为“牌坊镇”。徜徉于潭坊古镇,你定会感叹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和厚实文化底蕴的神奇,从而激发人们尊重历史、传承民族文化、建设美好明天的满腔热情。
  (选自《人民日报》2004年12月25日第八版) 沙石篇 (作者:周佳寿) 沙你从哪里来?在这壮阔工地的阳光下,我捧着你,你望着我,用灼灼的目光,碰撞着建设者相逢的惊喜! 你说,为寻找这现实的目标,你历经多少岁月的坎坎坷坷,多少艰辛的寻寻觅觅—— 远古,你曾是地老天荒崛起的一座伟岸的崖身。无数次雷电的轰击,无数次风浪的肆虐一摧残了再摧残,肢解了再肢解!即使粉身碎骨了,也不灭献身文明的信念!不死实现希望的魂灵!一代一代的奔波,一程一程的跋涉,生生不息的“种族”,从未停止求索的步履! 我说呵,如今,你再也不是被人鄙视的涣散:任人欺凌的卑微。
  你亘古以来的希冀,已经绘进了设计师的蓝图:你梦寐以求的期待,已经付诸于建筑者的实施。你呵,终于又塑造出祖先顶天立地的形象,横对沧海桑田的气魄! 还是让我们都说吧一祝愿我们都成为时间的雕塑,又都成为流彩的空间!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彼此化作闪光的线点,为人间辐射,展现更多、更美、更雄伟的建筑…… 石当你和一个伟大的名字——“诺贝尔”联系在一起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你的命运——献身! “轰隆”!“轰隆”!轰隆中你高歌蛮荒的崩塌! “爆炸”!“爆炸”!爆炸中你大唱奇迹的诞生! 带着阵痛,你献给人间的一个个建筑的“骄子”!带着伤痕,你给大地一阵阵繁荣的欢呼! 此刻,当你来到工地,你激励我不要害怕——不要害怕稚嫩的双手被磨起老茧!不要害怕颤抖的双肩将落下重担! 于是,我捋袖唾掌,抱起你交付的信念,垒向大坝!我挺起腰杆扛起你严峻的考验,砌上高楼! 号令声响了,我心中的诗歌也呐喊助劲:“加油,建设者”——“建设者——加油!” (选自《投资论坛》1992年4月第2期)

知识出处

宜黄县志

《宜黄县志》

宜黄位于江西省中部偏东,抚州市南部,抚河上游。地处东经116°01'~116°28',北纬27°03'~27°43'之间。东连南城县、南丰县,南接宁都县,西邻乐安县、崇仁县,北靠临川区。总面积1944.2平方公里。三国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分临汝地设县,因县治在宜、黄二水汇合之侧,故名宜黄。隋、唐间时置时废。北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南唐后主李煜割崇仁县之崇贤、仙桂、岱贤三乡置宜黄场,开宝三年(公元970)准请升场为县。县城所在地凤冈镇位于县境西北部,县城所在地北距省会南昌163公里,距抚州市区58公里。2005年,县城建成区总面积5.8平方公里。全县设凤冈、二都、黄陂、东陂、棠阴、梨溪6个镇,中港、新丰、神岗、圳口、南源、桃陂6个乡,黄柏岭、青年2个垦殖场。共有138个行政村和11个居民委员会,1101个村民小组,1273个自然村。全县共有58347户,203817人,其中农业人口165388人。境内有临宁线、林崇线纵贯南北、东西,交通四通八达,实现了乡乡公路硬质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