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时尚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黄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985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时尚习俗
分类号: K892.4
页数: 4
页码: 656
摘要: 1986~2005年,随着宜黄人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观念、消费理念、生活习俗等各方面均发生明显变化。住房结构和质量仍未发生变化。春节前夕,无论是身在异乡工作、务工、经商的晚辈、伴侣、还是在外地读书、就业的子女。宜黄县的春节从农历腊月二十五日开始,二十五这日俗称过小年,小年过后至三十日。立春宜黄县有立春大似年之俗。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宜黄城乡人民又称月半节。元宵节是春节后的第一个节日,民间有吃元宵汤圆的习俗,
关键词: 风俗习惯 宜黄县

内容

1986~2005年,随着宜黄人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观念、消费理念、生活习俗等各方面均发生明显变化。
  一、生活习俗衣服着装 1986~1989年,宜黄城镇居民穿着比较简朴、款式比较单一,衣着以满足保暖透凉为主。冬天穿厚重的棉衣、羽绒衣、棉裤、羽绒裤,布料以深色耐磨的咔叽布、棉布为主。夏天穿短袖衣、背心、短裤。布料以的确良、乔齐纱、化纤布为主。衣服大多数到裁缝店加工或自行缝纫,款式男士以中山装为主,女士以西装为主,裤子男女均以直筒裤为主,少数赶时毛的青年穿大脚口“喇叭裤”。
  1990年以后,受时代进步潮流影响,加上生活水平提高,宜黄城镇居民衣着日益新潮,款式新颖多样,布料高档美观,人们对服装除了满足保暖透凉外,更多趋向于追求舒适、美观、时髦、新潮。春秋季中青年女士以穿套装、羊绒衫、毛线衫、健美裤、牛仔裤为主,少女喜欢穿淑女装,休闲装、运动衫、牛仔装。男士以穿西装、休闲装为主,夏季中青年女性以穿各种款式的裙子为主,少女喜欢穿迷尔裙,超短裙、背带衣、露脐衣等。冬季绝大多数男士以穿皮衣、夹克衣、尼大衣为主,女士们穿种羽绒服、滑雪衫、太空服、羊毛、保暖裤为主,棉衣、棉裤逐渐被淘汰。布料以真丝、棉麻、羊毛、混纺为主,色泽鲜艳、五彩缤纷,服装以在成衣商店和各种品牌专买店购买成衣服为主,全县各地服装加工店逐渐减少。
  发式装饰 1986~1990年,女性发式中青年以留辫子和齐颈短发为主,少女喜欢留前短后长的淑女发型。男性发式以西发,小平头为主。1991年以后,中青年女士开始崇尚烫发、染发、发型多种多样,颜色有黄、红或黑白、黑红、黑黄相间。一些追求前卫的男青年也开始染发、发型多样。1986年至1990年,女性装饰品多为戒指、耳环,材质以白银、黄金为主。1991年后,中青年女性装饰品除了戒指、耳环外,开始流行项链、手镯、脚镯。材质以黄金、铂金、珠宝、玉器、合金为主,款式新颖美观。部分男士(以经商老板和个体户为主)也流行戴金银手镯、项链、戒指、脚镯、耳环。
  饮食待客 1986年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宜黄人民对饮食由过去以粗粮素菜,满足吃饱为主转向以细粮精菜,营养可口为主。1986年至1990年,城镇居民的早餐一般是将前天晚上的剩饭用水煮热吃,配以自制的腌菜、辣酱、霉豆腐下饭。称为吃泡饭。1990年后,城镇居民大部分家庭不再到家中吃早饭。转变为到早餐店用膳。早餐店荤素齐全,品种多样,主食有包子、馒头、发糕、油条、油饼、麻园、薯粉、蒸饺、烧卖、水粉、面条、茶蛋等。稀饭类有白米粥、绿豆粥、皮蛋粥、红枣白莲八宝粥等,汤类有肉饼汤、鸽子汤、排骨汤、桂圆炖蛋汤等。其中新鲜细柔的水粉、泽亮质韧的薯粉蒸饺、笋丝肉沫为馅的烧卖为宜黄特色早餐小吃,是外地客人来宜黄最喜爱的早点小吃。1990年前,县城居民家中来客和生日喜庆,大多数自做菜肴,自备酒水在家中待客。1990年以后,城镇居民生日婚庆等酒宴大部分都安排到酒店宾馆,许多经商的老板和工薪族家中来客,过年过节都安排在宾馆酒楼中招待,并逐渐形成一种时尚习俗。由于酒店生意火红,宾馆酒楼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至2005年,仅县城就有早餐饮食店200多家,各类酒楼宾馆150多家。1995年以后,茶座、夜宵店、摊店、西餐点心店、刨冰冷饮店,足浴按摩店等开始在县城兴起,为城镇人们的夜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2000年以后,吃腻了鱼肉荤食的老板商人和工薪族开始青睐乡下的天然绿色食品,过去农民用来当饲料的蕨菜、茅菜、野芹菜、马齿苋、荠菜、君叶菜、米汤等成了上等佳肴,山上放养的土鸡、水塘中放养的胡鸭、水鸭更是成为餐桌上珍品。县城郊区的“小红楼”、“财园山庄”等以乡土特色菜肴为主的餐馆生意红火,客源不断。
  居住 1986年以前,宜黄县城镇居民大多居住在本单位的宿舍区内,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厨房与卧室分开。1990年住房改革后,单位住房大部分转为私房。住房结构和质量仍未发生变化。1992年开始,不少单位采取单位办理征地审批手续、干部职工自筹资金建房方式建造私房,城镇居民也开始大量建造私宅,房屋结构告别了原来的主楼与厨房分开的传统格局,转为一门直进,二室两厅一厨一卫、三室两厅一厨一卫,四室两厅一厨二卫。一套房中客厅、饭厅、主卧、次卧、客房、书房、厨房、卫生间、阳台等一应齐全。部分居民盖起了单家独院的复式楼和各种建筑风格的别墅。农村中的农民也开始将原来的土屋、木屋拆除,新建砖混结构为主的楼房,楼房内既有门厅,又有客厅、主卧、次卧、卫生间、厨房。不少农户的楼房前后均有院子,自来水、沼气、太阳能、液化气开始进入农村寻常百姓家中。2000年以后,许多家住农村的农民在外经商打工赚钱后,纷纷进入县城购置商品房或建造新房,以方便子女入学读书。
  出行 1986~1990年,城镇居民上班下乡和乡村农民进城往返的主要交通工具为自行车或客运班车。1990年开始,摩托车逐渐取代了自行车。县城开始出现了机动出租车、拐的、摩的。2000年开始,私营出租车大量涌现。2003年,县城开始有公交车,由私人经营,线路有三条、一条由城南经学前街至安石中学,一条由城南经学前街、丰乐路、县交警队至潭坊,一条由城南经学前街、河中大道、世纪大道至新党政大楼,县城交通形成了公交车,出租车、拐的车三类齐全,各呈其长,优势互补的格局,极大地方便了城乡居民出行。至2005年,全县共拥有各类出租车200多辆,12个乡(镇)都有往返数趟的客运班车。一部分行政村也开通了直达县城的班车,广大农民出行十分方便快捷。
  二、时节习俗春节春节是宜黄县城乡最隆重的喜庆节日。春节前夕,无论是身在异乡工作、务工、经商的晚辈、伴侣、还是在外地读书、就业的子女。都要赶回家中,与家里的亲人欢欢乐乐在爆竹声中过大年,吃年饭,庆团圆。宜黄县的春节从农历腊月二十五日开始,二十五这日俗称过小年,小年过后至三十日。每天都可以过大年,过年要办丰盛年宴,请父母兄弟姐妹及至亲好友一同吃年饭。年饭开始前要燃放鞭炮,点燃蜡烛。吃过年饭后,全家男女老少均要洗澡更换新衣服。表示“一年更新”。大年三十(小月廿九)晚上全家人围坐在火盆周围,热上一壶水酒,备上几样点心和小菜,边品酒边聊天,称为守岁。1996年中央电视台举办春节文艺联欢晚会后,宜黄城乡人民过年守岁都在欣赏春晚节目中度过,并开始时兴吃水饺,边吃水饺边看电视守岁。守岁结束后家家户户关门并要点燃鞭爆,称为“关门大吉”,预兆来年人财两旺。正月初一为春节,春节应早起开门,开门时也要燃放鞭炮,意为“开门大吉”,预祝当年万事吉祥如意。春节这天,一般不走亲访友,但大人小孩可以尽兴玩乐。2000年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观念的改变,县城中居民们对过年习俗有所变化。逐渐时尚年饭在酒店中兴办。初一春节驾驶私人小车到郊外游玩。拜年用手机发信息和寄贺年卡,或网上拜年等。春节庆贺形式趋于简洁、文明,追求轻松、愉快、祥和。但在农村偏远山区仍然以采取传统方式为主。
  立春宜黄县有立春大似年之俗。立春这天,各家各户都要以历书载明的时刻准时鸣放鞭炮喜迎春天的到来,一时间,千家万户,鞭炮齐鸣,响声震天动地,此起彼伏,十分热烈壮观。称之为接春,这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宜黄城乡人民又称月半节。元宵节是春节后的第一个节日,民间有吃元宵汤圆的习俗,预示当年万事圆圆满满、甜甜蜜蜜。1990年前,汤圆大多数是各家自己制作,主要配料是糯米粉,内馅有肉、枣泥、豆沙、白糖等。1990年后城乡商店有汤圆销售,品种繁多,顾客可任意选购。晚上,各家各户点燃蜡烛和灯笼庆贺,一些地方以舞龙灯庆贺。民间有“三十年夜的火、元宵节夜的灯”之说,此习俗沿续至今。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节前家家户户用箬叶裹糯米粽子(有用豆子、红枣、腊肉等裹),做包子、炸麻园。端午节这天,小孩要喝雄黄酒,并要用酒涂手指和脚趾甲,以防蚊虫。同时家家户户门口挂菖蒲艾叶以防疾驱蚊,小孩还挂香袋和盛蛋网袋。早餐吃粽子、鸡蛋、大蒜、包子、面条(或米粉)、烧卖,中午或晚上炒上十几个菜,全家团聚在一桌庆佳节,这些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中秋时节花好月圆,桂花飘香,团圆是人们对中秋的向往,“每逢佳节倍思亲”,身在异地工作或打工的虽不能回家团圆,都会给家人打个电话,发个短信,以示思念之情,还会邮寄上几斤香甜可口的中秋月饼。中秋节这一天,人们会以种种方式庆贺节日,家人共进晚餐,晚上,喝芝麻茶、吃月饼共同赏月,预示着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全家团圆幸福。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也称九节、敬老节。从1986年开始,重阳节之日,县老年体协会精心安排各种庆贺活动,组织表演丰富多彩的文体节目,参加登高浏览或健身步行活动以及各类比赛。各单位(包括乡镇)老人体协也同时会组织老人举办各种活动,祝贺老年朋友健康长寿,颐享天年。民间各家各户要在晚上备上一些好菜好酒,与长辈共庆节日。
  三、婚姻习俗 1986年以后,延续千年的包办婚姻已被男女自由恋爱所取代。男女之间谈婚论嫁开始通过婚介所、征婚广告、网恋等中介媒体进行,农村仍以媒人介绍说合,定亲为主,定亲时男方要给女方送上部分聘金和金银首饰,双方摆几桌酒席,然后把女方接到男方家就算定亲结束,这种习俗在县城越来越少。只在结婚时送酒宴金给女方家长。1985~1990年,礼金在一、二千元左右。1991~2000年上升至5000元1万元不等。2001年以后,结婚前,一般还要送给女方金戒指、金项链、金手镯等。1989~1999年,结婚迎亲一般采用一辆小车(接新娘)、一辆小卡车(装嫁妆)。女方陪嫁物为电视机、洗衣机、衣箱、被子、枕头等用品。婚宴酒席一般在20桌左右,大多在单位食堂或者自己家中操办。2000年以后,结婚讲究体面、排场、豪华。新郎西装革履、挂胸花、新娘穿婚纱,新郎新娘均要化妆,结婚前拍摄照片或成套艺术照,并制成光盘。结婚迎亲车辆少则7~8辆,多的数10辆。陪嫁有空调、高档彩电、电脑等,少数富翁还陪嫁小轿车或新房。结婚时兴把当天迎亲庆贺的活动全过程摄影刻成光盘。婚宴一般50桌左右,阔气的家庭上100桌。酒宴由自家操办转为在宾馆、酒店承办为主,农村农民仍以在自己家中操办为主。
  四、庆祝习俗 1986年后,宜黄城镇居民在家庭成员整十生日,新房落成、子女高考录取、店铺开张营业等喜庆日子里,均要操办酒宴以示庆祝,农村还会以放映电影、在电视台点歌等方式庆贺。1996年以后,单位、企业在工程庆典、办公楼落成时,都发放请柬,邀请有关领导参加庆典或剪彩。酒店、商铺开张,亲朋好友都以赠送花篮、镜匾、花瓶等以示祝贺。随着观念的改变,人们对庆祝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许多家庭从单纯摆酒转为外出观光旅游,下乡度假、参加植树造林等活动。
  五、祭奠习俗每年清明、冬至扫墓,是宜黄城乡人民缅怀祭奠亡故先人的主要形式。清明、冬至的前三后四共7天,各家各户都要为逝世的亲人扫墓,俗称“挂纸”。祭奠物品主要有纸钱、冥币、肉、蛋等。1995年以后,清明、冬至扫墓祭奠物除了传统的纸钱等物品外,还有做工精美逼真的房屋、彩电、汽车、冰箱、空调、手机、家具等。2000年以后,开始逐渐时兴用鲜花、花篮祭奠先人。
  六、丧葬习俗 1986~2004年,城乡民间对死者的安葬采取沿袭几千年的土葬习俗。老人逝世后,其儿女要将缝制好的白布袋装入纸钱,象征性用秤计称,名叫“五斤四两”,尔后将“五斤四两”装入铁锅,在死者灵前烧焚,之后子女要披麻戴孝,在吹鼓手引导下,到附近溪河中取水,称为“打水”。当天或3天内要为死者举办入棺仪式,称为小奠、小奠后,死者一般在第5~7天再举行丧葬大奠。大奠仪式清早开始,由儿女晚辈和亲朋好友、同事邻居等,依次向死者鞠躬,然后开始送葬。送葬队伍由2名执事和吹鼓手鸣锣开道,其后排列顺序为:死者遗像、花篮、花圈、哀乐队、棺木、孝子孝媳、孝女孝婿、亲朋好友。送葬队伍一般送至三叉路口返回,称转灵,转灵与送葬来路不同。农村有的地方大奠要进行祭祀,称为做祭,由主持人哀念祭文,祭者在听念祭文时要下跪,县城干部、职工亡故一般由单位举行追悼会或告别仪式,形式隆重又简单。
  2005年,宜黄县政府开始推行火葬,并通过招商引资,在县城城南池南村修建了殡仪馆和火化炉,同年5月1日起,凡县直单位干部职工的亲人逝世后一律执行火葬,是年8月1日起在全县城乡全面实行殡葬改革,推行火葬。丧葬新办之风开始逐步形成。

知识出处

宜黄县志

《宜黄县志》

宜黄位于江西省中部偏东,抚州市南部,抚河上游。地处东经116°01'~116°28',北纬27°03'~27°43'之间。东连南城县、南丰县,南接宁都县,西邻乐安县、崇仁县,北靠临川区。总面积1944.2平方公里。三国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分临汝地设县,因县治在宜、黄二水汇合之侧,故名宜黄。隋、唐间时置时废。北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南唐后主李煜割崇仁县之崇贤、仙桂、岱贤三乡置宜黄场,开宝三年(公元970)准请升场为县。县城所在地凤冈镇位于县境西北部,县城所在地北距省会南昌163公里,距抚州市区58公里。2005年,县城建成区总面积5.8平方公里。全县设凤冈、二都、黄陂、东陂、棠阴、梨溪6个镇,中港、新丰、神岗、圳口、南源、桃陂6个乡,黄柏岭、青年2个垦殖场。共有138个行政村和11个居民委员会,1101个村民小组,1273个自然村。全县共有58347户,203817人,其中农业人口165388人。境内有临宁线、林崇线纵贯南北、东西,交通四通八达,实现了乡乡公路硬质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