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五 文化 旅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黄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9725
颗粒名称: 卷二十五 文化 旅游
分类号: G127
页数: 28
页码: 625
摘要: 宜黄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先贤们给后人留下大量文化遗产,后辈子孙充分享受这些文化遗产带来的精神愉悦。现时境内的文学艺术创作,大量地以本地的山水风光、先贤的故事为题材,宏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每一个宜黄人都引以为豪。人们努力发掘一些古老的艺术形式,发掘宜黄的自然风光,将之公之于世,让世人了解宜黄,让宜黄走向世界。第一章文化 1990年,东陂农民文化宫获国家文化部授予的先进单位称号。2004年,县文化广播电视局更名为宜黄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内设办公室、纪检组、业务股、体育股。下属机构有县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有线广播电视台、文化广播电视稽查大队、县电影放行放映公司。
关键词: 宜黄县 文化事业

内容

宜黄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先贤们给后人留下大量文化遗产,后辈子孙充分享受这些文化遗产带来的精神愉悦。现时境内的文学艺术创作,大量地以本地的山水风光、先贤的故事为题材,宏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每一个宜黄人都引以为豪。人们努力发掘一些古老的艺术形式,发掘宜黄的自然风光,将之公之于世,让世人了解宜黄,让宜黄走向世界。
  第一章文化 1990年,东陂农民文化宫获国家文化部授予的先进单位称号。神岗傩舞是古代戏剧的活化石,1996年春节过后,日本神奈大学教授津冈由子到神岗乡考察神岗傩舞。县内各类艺术人才活动频繁,唐勋、余国三、饶贵春、邹湘溪、曾晓兰、欧阳元华等,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作品,活跃了县人的文化生活。
  2004年,县文化广播电视局更名为宜黄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内设办公室、纪检组、业务股、体育股。下属机构有县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有线广播电视台、文化广播电视稽查大队、县电影放行放映公司。
  第一节组织管理一、组织机构县文化馆 1972建成,几经维修至2005年仍为专用。馆内有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摄影和录像放映室。有专业人员19人。负责文娱宣传、文艺创作、文艺辅导、挖掘整理民族文化遗产。
  2002年,全县有乡(镇)文化站16个,村组文化室147个,演出组织42个。2003~2005年,农村文化站(室)由于经费等原因很少开展活动。
  县图书馆 1990年新建,位于文娱路1号,馆舍3层,面积1120平方米。馆藏图书6.9万余册。1992年,县图书馆被评定为三级图书馆,图书发行销售658564册,价款1317645元;2000年1275410册,价款540.93万元。2001~2005年,接收南昌大学赠书1000册,华南理工大学、中央党校、金盾科技出版社、辽宁科技出版社等赠书3000多册,价值5万余元。2004年,县图书馆被文化部评为四级图书馆。
  全县各乡镇图书馆(站)共藏书5万余册,均向群众开放。
  县文物管理所 1986年成立。属事业机构,编制3人。1988年,修缮学前街的许家祠堂,为文物管理所的办公场所。1995年,文物管理所新办公楼竣工投入使用。
  宜黄戏剧团 1987年,团内组建剧目研究室。1992年,宜黄戏剧团解散,人员全部安置在县内有关单位。城南凤凰影剧院划拨县法院,县剧目研究室并入县文化馆。
  县电影放行放映公司属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负责全县的电影发行放映工作。1987年,县电影院进行改造,安装翻板凳1100个座位,1990年又在电影院内安装机械空调。1989年,被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评为电影发行放映先进单位。
  全县集镇电影院有东陂、黄陂、二都、棠阴、潭坊、梨溪、兰水7个,乡镇场站放映队15个,村办放映队27个,个体电影队25个。由于电视的普及和发展,电影业进入萧条阶段。县电影公司经营最好的年份为1991年,发行收入267131元,放映收入752950元,放映7017场次。2005年,无发行收入,放映10场次,收入2000元。
  县新华书店 1986~1993年9月,隶属县文化广播电视局管理。1993年10月,收属省新闻出版局管理,属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总社)国有图书发行企业,设有行政、仓储、门市三个部门,网点2个。
  二、文化市场管理清理整顿书报刊及音像市场领导小组由县委领导任组长,文化市场管理委员会由县政府领导任办公室主任,均设在文化广播电视局内。负责全县的文化市场稽查工作,主要是核发许可证、节日重点检查、平时一般抽查。
  1996年,成立县文化广播电视稽查大队。主要职能是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监督,负责对制黄、贩黄和非法出版物等违法活动进行行政处罚。1996~2005年,共组织清扫活动57次,查处案件128件,没收黄色书刊和非法出版物23198册,没收黄色音像制品29732套。
  1996~2005年“扫黄打非”成果统计第二节群众文化一、文化活动县内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是在节日期间组织专业与业余队伍到各地演出。举办各类庆典活动,表演文娱节目。农村业余剧团经常到各村演出古装戏,唱宜黄腔。如新丰的乔坑、黄陂的三百田、梨溪的缪家等业余剧团,在春节前后每年都有出村演出的习惯。春节期间的群众自发性的文娱活动还有舞龙灯、踩高脚跷、摇花船等。县城还经常举办美术、摄影、书画等作品展览。
  神岗傩舞是一种独特的民间传统文化形式。1950年以前,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日,神岗乡群众跳傩队便上户跳傩舞,意在驱鬼辟邪,祈求平安。正月初一,跳傩开始时,先在壶口圾社文廟举行仪式,跌“胜交”,用“顺风”(猪头)作祭品,燃香烛烧纸钱放鞭炮。跳傩队员由8人组成,因节目不同而分别上场,在农家的厅堂里跳。又因节目不同,跳傩者的服装和面具也不同。傩面具共36面。傩节目有杀四方、和合等。跳傩神的乐器是一面大鼓。傩神跳完,主人家以斗米致谢。1996年春节过后,日本友人津冈由子(神奈大学教授)一行5人,在省舞蹈家协会主席余达喜陪同下,到宜黄神岗乡考察跳傩神,并观看了表演。神岗傩舞的动作古朴、粗犷极具原生态,被称为古代戏剧的活化石。
  业余青少年文化艺术培训主要有舞蹈、美术、书法、器乐等。在农村,主要是宜黄古装戏的教授。
  东陂文化宫始建于1985年春,三层,面积2300平方米。东陂文化宫有活动室15个,一楼台球室、录像放映室、老年活动室、摄影室、电影厅;二楼电影放映室,图书馆、办公室、报刊阅览室、青少年活动中心;三楼歌舞厅、广播室、有线电视室、展览室。东陂文化宫集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图书于一体。藏书12600册,订有报刊60多份。电影放映有35毫米大型坐机2台,观众厅可容纳880人,被省文化厅授予文明电影队称号。1993年,在建党70周年优秀影片展映活动中,被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授予优胜集体称号。1990年荣获文化部全国先进文化站称号。1993年省文化厅授予一级文化站称号。1995年又被评为省百强文化站。东陂文化宫的有线电视覆盖全镇98%的农户,播放节目9套。该站文化产业年创纯利2.8万元。
  1993年3月,宜黄县完成抚州地区下达的汤显祖纪念馆有奖捐赠券35万元。
  一、文化市场全县文化市场经营的项目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音响制品、书报刊出租、零售,桌球、歌舞娱乐场所、钓鱼、溜冰、录像放映等。2000年,县城有电子游戏机室14家,卡拉OK厅13家,桌球6家,溜冰场3家;从事书报刊出租、零售16家;音像制品市场从单一的录像盒式带,到出现VCD光碟、DVD及音式卡带等。
  2001~2004年,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演出市场较为活跃,农民业余团体、大型演出团体及个体从外省或外县应邀到本县演出。宜黄县电影院是主要的演出场所,2005年由于县电影公司经费短缺,电影院长期失修,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停止了使用。
  2005年,进行文化市场的整顿治理,对各类娱乐场所重新审核登记。全县有歌舞厅、茶楼4家,卡拉OK厅3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22家,电子游戏室6家,录像放映厅2家,桌球6家,溜冰场1家;从事书报刊出租、零售10家;音响制品店10家;印刷业,1986年只有县印刷厂、玉泉食品印刷厂,1990年增加县一中印刷厂、实验小学印刷厂,1991~2005年,印刷业发展形成打字、复印、胶印、装裱等印刷行业有16家。
  第三节文学艺术 1985年9月27日,县文联召开二届五次全体会议,调整文联委员。1988年12月,县文联委员为19人。1987年9月,成立摄影工作者协会。1988年11月,成立文学工作者协会。1989年1月,成立书画工作者协会。1992年1月,成立民间文艺工作者协会。
  省剧协会员应用贤、唐冬兰、沈远德、邓义。省音协会员有吴希凌、罗春元、杨培义、吴复如。舞协会员有汪抑妮。省摄协会员有欧阳元华。省美协会员有曾晓兰。省作协会员有万斌生、乔木森、龚顺荣、唐勋。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省美协会员,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邹湘溪。
  一、文学文学活动 1986年4月,县文联召开民间文学普查会议,10月出版《抚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宜黄县卷)》(约30万字)。是年6月5日,北京市文联组团来本县参观。1987年1月,县文联召开“1986年文学艺术界创作授奖大会”,省文联主席杨佩瑾、地区文联主席吴林抒、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参加会议。1989年2月,县文联和文学协会联合举办文学讲座,邀请外县作家讲授小说、诗歌创作,参加讲座的有100多人。1985~2000年,《宜黄水》共出版14期,每期约10万字;其栏目有小说、诗歌、散文、纪实文学、故乡风土、宜水新浪、八方文友、茶余饭后、杂谈、特稿等。1997~2000年,《宜黄水》增刊4期专辑“迎香港回归”、“纪念改革开放20年”、“庆祝建国50周年”、“迎新世纪”。2004年,“宜黄水”改名为《虎乡情》。是年7月,“华南虎杯”全省第九届故事创作演讲大奖赛在宜黄县举行。
  文学作品县内作者唐勋发表大量作品,其中篇小说《血染的黎明》(与黄文华合著),1986年《星火》第六期发表,同年《文学大观》第十二期转载,其中篇小说《玫瑰梦》,1989年8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增刊发表;《有这么一位胡子》(报告文学),2000年获省人大征文三等奖;《马犟头买元钉》(电视短剧),1988年在《电视剧艺术》第一期发表;名人小传《谭纶》,2004年10月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报告文学《“山妹子”闯进大上海》,刊登在2003年9月23日的《农民日报》,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征文二等奖;报告文学《红土地上红妹子》,获2005年“中国时代新闻人物优秀报告文学征文二等奖;《唐勋作品集》(文学专著),1999年出版,共22万字。乔木森的中篇小说《樱之吻》,1987年在《星火》第12期发表。朱建宜的社会纪实文学《灰色消费一中国财政的黑洞》,1993年4月22日在《人民政协报》头版发表,先后被全国80余家报刊转载选登,获《中国财经报》社会纪实征文一等奖。余国三的杂文《党内批评应提倡“乐于直言”》,1990年在《江西党建》发表,被评为江西省杂文类一等奖。邓维娟的散文《羡慕女儿》,1999年1月29日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吴子建的中篇小说《最后的老师》,1997年在《红岩》杂志第5期发表。杨大进的短篇小说《钓鱼》,1991年在《当代作家》杂志第3期发表。方树成的小小说《军嫂家新来的保姆》,1997年6月30日在《国防天地》发表;小小说《狗官司》,1999年9月1日在《检察日报》发表,后被《信息日报》转载。陈平福的散文《如今出门真方便》,1998年在《人民日报》发表。肖红卫的小小说《廉政模范》、《买水泥》,1999年在《微型小说选刊》第6期发表。吴鑫儒的民间故事《王安石与杜子野》,1996年1月在《江西日报》发表,获省公安系统优秀作品奖;侦破小说《智破黄金案》,1992年6月在《警察天地》第11期发表;名人小传《欧阳竟无》,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张燕萍的民间故事《罗老板答对》,1989年在《农民日报》发表,新华社《农村大世界》1989年转载;诗歌《太阳对着宝宝笑》,获江西省少儿艺术节创作三等奖。叶修武的名人小传《乐史》,2004年10月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周佳寿的名人小传《黄爵滋》,2004年10月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
  其他作品黄冬发的《农村家庭图书室刍议》一文,1989年3月《江西文化报》发表;《广播电视与文化》一文,1989年《声屏世界》杂志发表;《建设县城区域性有线电视的思考》一文,1994年7月《声屏世界》杂志发表。1996年5月,付慧荣撰写的《开办县级少儿图书室的思考》,选入《中国图书情报工作文库》。韩家琪的《米波电视与自相互扰及其频道搭配》一文,1998年2月,电子工业部电视专业情报网出版的《电视技术》杂志发表。
  二、艺术艺术活动 1989年10月,宜黄、崇仁、乐安、临川四县书法、美术、摄影作品联展在宜黄展出。1990年12月,县文联和书画协会联合举办《宜黄历史名人谭纶、黄爵滋生平事迹画展》,历时1个月。1990年11月,谭纶塑像安放。1991年12月,举办全县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其中字画100多幅作品,摄影作品300余幅。1996年国庆期间,《宜黄风情》摄影作品,在抚州行署旁展出。
  艺术作品 《浅谈宜黄腔的音乐特点》,收入《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作者:吴希凌)。音乐作品《鸡逗》,参加1986年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作者:吴复如)。邹祁的摄影《勤的浪花》,1987年选送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欧阳元华的摄影《光明使者》,1991年入选省摄影协会主办的“在党的阳光下”摄影比赛;摄影《祖孙同趣》,1993年7月20日《人民邮电报》第4版刊登;摄影《人间真情》,1995年5月15日《江西日报》刊登;摄影《悄悄话》,1996年4月为《邮电工会通讯》第4期封底。曾晓兰油画《有李子的静物》,1994年入选全国教师优秀美术作品汇展,获二等奖;油画《家乡的映山红》,1999年,获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江西省美术书法作品展优秀奖;水彩画《冰清玉洁》,2000年,获省中国风采美术、书法、摄影作品比赛一等奖;水彩画《静物》,1999年,获江西省第11届美展二等奖。邹湘溪的中国画《梯云岭胜景图》,1996年参加文化部与上海市文化局共同主办的上海中国书画艺术作品大展,获入选奖;中国画《三清山奇观》,1997年入编澳门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末中国当代美术家》;书法《杜牧诗》,1997年入选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中国文联组联部、97“中华书画摄影艺术展览会主办的迎香港回归“97”中华书法摄影美术大赛;草书书法《滕王阁序诗》,1997年人编《世界当代书画真迹大观》,由国际美术家联合会编辑出版。
  第四节方言语汇一、俗谚雨加雪,半个月。乌云拦东,没雨便风。六月六,晒得鸡蛋熟。春无三日晴,夏无三日雨。天上扫帚云,三日雨淋淋。吃了端午粽,还有三日三夜冻。一日南风三日雪,三日南风无休歇。若要收成好,摸黑兼起早。烧了元宵纸,男女老少寻生意。瞒病即死。看什么菩萨打什么卦。做坏生意只一回,讨坏老婆坑一世。个饭捡进嘴。若要赢,便倒零。江西客,对半拆。七算八算,去了大半。秤砣虽小,能压千斤。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有货不愁贫,无货愁煞人。好吃的人不愿吃药,好坐的人不愿坐牢。日上莫哇人,夜上莫哇鬼。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天下。人有三节草,不晓哪节好。有钱打得花花鼓,无钱莫在鼓边挨。打鼓莫如亲兄弟,上阵还须父子兵。堂上交椅轮流坐,先做媳妇后做婆。人行时,鬼推磨。人要心空,火要挖空。爱嫖爱赌,早进黄土。等得久,自然有。灶里不断火,路上不断人。将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千拣万拣,拣着漏灯盏。哇到吃,打烂壁,哇到做,难得过。三年饥荒,饿不死厨官。会听听一句,不会听听一世。船到桥下自然直。若要本事多,摸摸后颈窝。有钱打宝,冒钱剃脑。不要老婆不要崽,上昼做事下昼玩。装香惹鬼,晒谷惹鸡。龙多干煞禾,崽多饿煞娘。菩萨不论大细,只要有灵气。卖田卖地,卖不掉手艺。不要问家中妻,只看丈夫身上衣。岔港不是长流水,露水夫妻不长久。知理不怪人,怪人不知理。人在光处,祸在暗处。忌口胜过吃药。新人上了床,谋人丢过墙。做事不依东,着累也无功。家贼难防,偷绝米粮。好言好语事事通。横口不哇直事。饭是养肠,不是筑墙。钱是人胆,衣是人毛。坐个不知站个脚酸。墙有耳,壁有缝。又想南京买马,又想北京置鞍。狗肉上不得正食。打蛇打七寸,抓虎抓五鬃。冷在风上,穷在债上。是话有因,是草有根。塘里无鱼虾公贵。谁家锅底不黑,谁家灶里有灰。燕子衔泥空费力,养大儿孙各自飞。死猪不怕滚水泡。叫花子烤火往身下扒。牛事冒了,马事又来。八字冒撇,九字冒勾。墙上挂油箩,年年两公婆。见精不吃肥,有肉啃猪皮。媒人翼拉叉,有事两边遮。世上哪有鬼,都是人作起。
  道士出了门,不管鬼打架。乖到三岁蠢到老。秀才不怕蓝衫破,只怕腹里有有货。人有长后眼。人死债不烂。好狗不拦路。手不拈四两。斗不上榫眼。熟人做生事。吃糕不吃饼。杀倒猪来讲价钱。临上轿才缠脚。有捡都要起得早。打柱头,惊壁筋。吃家饭,屙野屎。桥归桥,路归路。蔗梗有有两头甜。瞎猫咪碰到死老鼠。请神容易送神难。牙齿也会啃着舌头。人不作癫家不败。捉到黄牛当马骑。事哇三遍不好听。细细锅仔细细煮。腊肉窖在饭底下吃。热面贴到冷屁股。屙屎又怕跑掉尿。和尚进庙先为大。搬凳不坐寻凳坐。屙屎不出,埋怨东司(茅厕)。吃剩饭,出馊主意。死到棺材里还要伸手。生前不孝,死后赶罩。柴多米多,日子更多。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蛇有几大,洞有几大。省吃省着,省钱赌博。两杯茶不吃,吃一杯茶。有样看样,有样看世上。船都去了,还在乎勺斗。走多了夜路总会碰到鬼。倒酒要留沿,哇事要留言。人怕众人嫌,肉怕众人箝。识好不识丑,夏布当纺绸。吃着碗里个,望着锅里个。不怕贞洁女,就怕邋遢鬼。兄弟是只桶,挞烂箍得拢。便宜有好货,好货不便宜。丈母娘见到郎,鸡都要断肠。姨婆不吃馊饭,馊饭总是姨婆吃个。去了油不放光,贴了盐不重秤。叫化子拣到一句话,天光哇到夜。我晓得你的锅,你晓得我的灶。
  二、俚语一铳销叫鸡公打拖旗打倒贴吃夹账提夜壶缚鬼卖落锅熟耳边风钻簕蓬吃冷饭吃独食扯反线老牙崽捉魔鱼戳脚鱼搅屎棍女人脊尔脊,屙尿上不得壁实竹仔(指未婚男人)对户子一撇两响大头朝下乌一黄二快雪快晴担沙填海铳打不掉问客杀鸡单狗难打猎石灰箩仔打腹官司家无尚礼斗水作缺关门教崽板上钉钉带茶淘饭担上加斤紧米焖饭满水捉鱼手有拈阄斟茶满酒石(扛)耿棺材破船烂撑老辰搽粉倚客难留报亡揩饭一女许两郎一好遮三丑一碗水端平人有长后眼人要有长性自笑三分腻大屁股座人青蝇综(围绕)狗屎斗争(胳膊)往外拐(又:往里拐) 好狗不拦路服丑不服好手不拈四两双手托两头蛇懒捉蛤蟆倚到干岸上菩萨有座墩熟人做生事懒人勤换种送人下桥井(梁) 过河抽桥板扛楼梯告天清水不养鱼穷人争傲气见鬼着乌靴水打桥下过着蓑衣救火家猪吃家禾有席吊秤砣关门夹着属湿手沾芝蔗狗席子沾沙郎是半个崽吃糕不吃饼席硬辰涨价塞驼子下坑穿草鞋赶猪肉烂在锅里屙屎送草纸仰天焖蛇肉狗屎壅莽草眼不见为净嚼烂饭来吃油点灯不着,水都点得灯着吃酒不怕面红杀倒猪来讲价钱本事崩过背脊狗肉上不得秤石壁上个和泥(蚯蚓)有钉尔掛衣裳叫化子嫌米糙打皮笼去借火打开眼睛涞尿打鱼个吃鱼屎打到年输到节(赌博)眼睛长到额上临上轿才扎脚剁脑摆你垫座打屁就要进嘴麻雀仔摇枫树眉毛上个菩萨瞌睏碰到枕头屙屎不服狗吃脱了裤子放屁陪牛牯(公牛)晒日头捉错了猪咪巴(尾巴)衣裳角挞着人八十岁学吹哒(喇叭)蟥蛭(蚂蝗)单吃烂脚鸭子单追烂泥田挞不死的黄鳝舀泥糊不上壁哑子也顿脚马桶盖搭起臭席子大似腰子病人强似郎中好死不如赖活死马当活马医捏着笔笔(男生殖器)屙尿软藤扎硬树人情到,水也甜不要赢,那要平等得久,自然有牛作田,马吃谷,爷做长工,崽享福当面鼓,对面锣狗打架,人着吓钱又有,虱又重裤连档,档连裤众嫌一,一嫌众一条蛇,几节打吃桐油,吐生添若要好,问三老桥归桥,路归路人比人,气死人陷煞斧头碍煞锯大石还要小石楔(xie垫)横石扁担直进门笤帚不打上门客娶了媳妇卖掉崽死人应(看)棺材不住家癞子杀家癞子吃不得三日饱饭千亩田地八百主禾担担稈两头溜萝卜好卖墟墟来棺材上面剥层皮牙齿咬得铁钉断十个癞子九个犟跌死蝇子汤死虱一个巴掌拍不响死了和尚有贼刮跌在地下成两错(段) 赌博君子买卖贼拉长棉花拽长絮偷鸡还要撒把米捉到黄牛当马骑算盘掛在胸前打嘴里有饭嚼得来事哇三遍不好听胶多不粘,话多不甜疖子终要出脓头胆大落得将军做细细锅仔细细沽(gu煮) 白脚肚吃红脚肚猢狲拣到一块姜,吃丢都不是打跌扑到狗屎上蚂蟥听不得水响热面歇(贴)到冷屁股横转被窝扛转床蟥蛭吃到耙齿上和尚进庙先为大包做媒人包生崽搬凳不坐乞凳坐眉毛遮得眼睛过盐鱼花了腊肉价狗见扁担刀见石鸡见蜈蚣刀见石塑菩萨还要塑屌手前手背都是肉三两蛤蟆四两嘴屙屎要隔三蚯田新做东司(茅厕)三日样摸清自家米甏竹(底) 临上西天吃狗肉千日拣柴一灶烧捻到腹皮当辰禽大人不记小人过应(牧)牛伢崽赔牛不起恶人自有恶人磨矮子矮,一腹个拐死在棺材里会伸手摆爷个席子当肉卖糠箩里跌到米箩里大拐子被细拐子拐黄鳝鳅扯一样平赶(盖)倒鸡婆不生蛋老婆总是别人的女千个万个不如先个打铁有样,边打边像和尚有崽,大家绝后有借有还,天下不难席大屌细,各人运气生地怕水,熟地怕鬼人穷出贼,山穷出簕(le荆棘)当着不着,敲烂木勺吃光用光,身体健康柴多米多,日子好过初来乍到,不识锅灶借你朝(干)个,还你湿个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赌不嫖,只好祭窑蛇有几大,洞有几大树大分杈,崽大分家省吃省着(穿),省钱赌博知个不晓,晓个不知冷水洗屌,越洗越短有做贼心,有应(防)贼眼壁上有泥,床上有秆(稻草)不干不净,吃了有病船多碍港,人多碍事千棕万桐,一世不穷捉别人个手指脑拨火一错(量词)席还想操起被窝塘里的鱼捉到港里去因一根茅,跌死一只牛跑得和尚,跑不了庙船都丢了,还在乎勺斗一张床上不睏两样人担谷不拶(za压)人,斗谷拶人黄牛角,水牛角,各顾各千拣万拣拣到个漏灯盏千岁爷娘保不得百岁儿会死屌朝天,不死万万年爷矮矮一个、娘矮矮一窝三才无一才,背上背棺材吃鱼的口腥,做贼的心惊客饭吃不穷,水打田不瘦新娘上了床,媒人甩过墙帮人帮到底,撑船撑到岸出门观天气,进门看气色人情大似债,头顶锅来卖若要家中和,老公怕老婆黄牛三扁担,乌牛三扁担哇出去个事,泼出去个水头大会当官,脚大挖木勺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敲得打不得,打得敲不得自己抓刀把,别人抓刀梢甑是饭撑个,屋是人撑个人争命不过,船争舵不赢嫁出个女,泼出去水命是生成个,秤是钉成个三男夹一女,等钱去打米好崽不要多,崽多打烂锅龙多不治水,崽多不供(赡养)爷针攙(刺)针不痛,针攙(刺)肉就痛头发长就眉,蠢似一沓泥一粒老鼠屎,打坏一锅羹油多不坏菜,礼多人不怪吃精不吃肥,有肉啃猪皮有吃过猪肉,还有听过猪叫偷牛个有捉到,捉到腌皮个好得九十九,做不得一回丑偷人偷好汉,告到官里也好看两个手指脑拉,三个手指脑耸(s0ng推)别人个饭好吃,自家个床好睏伎大不中留,留来留去终是愁吃不穷,着不穷,不会划算一世穷剃头个怕癞子,癞子怕剃头个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个去汗力钱,万万年;冤枉钱,一筒烟离山十里,柴在家里,离山半里,柴在山里蛇有蛇路,龟有龟路;蛤蟆有路,一跳一步八十的婆婆要娘家,八十岁的公公要族下三十无人知,四十无人晓,五十吃只鸡,六十来贺喜有到九十九,莫哇别人穷和有(富) 三、歇后语白菜梗——好看不好吃。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瞎子走路——日夜一样。和尚敲木鱼——冒心。尿片布遮面——不要脸。拔了萝卜栽上葱——接地半斤对八两——一样重。虾姨阿婆的攸——一回事。竹竿抢柴——两头空。凤凰山上看人——眼高。吃辣椒屙屎——两头难受。关起门来照镜子——自己看自己漂亮。对着镜子撒尿——羞。缺嘴喝汤——下流缺牙齿啃骨头——无奈。姨婆冒得红裤着,着起红裤架起脚——穷得意。看人作揖——势利眼。军峰山上的松树——长不大。瞎子骑瞎马——乱闯。死人身上放箭——冒用。拿着鸡毛当令箭——吓人。拍屁股走路——不管。卓望山上吹喇叭——名声在外。哇个哇,听个听,刮掉胡子又会生——无所谓。瞎子过桥——死路一条。瞎子点灯——白费蜡。楼梯上吊颈——死好高。屁股生疮——坐立不安。眉毛上生白蚁——早该死。瞌睏碰到枕头——正合适。黄连树下种苦瓜——苦对苦。老虎嘴里拔牙——胆大。临上天来吃狗肉——白修。问客杀鸡——虚情假意。板上钉钉——铁实。满水捉鱼——乱摸。撒门背野——有什么用。许进不许出——小气。双手托两头——互不得罪。过河抽桥板——忘恩负义。斗不上榫眼——不是一回事。扛楼梯告天——气死你。家猪吃家禾——冒事。湿手沾芝麻——越粘越多。肉烂在锅里——又没落外人。屙屎送草纸——献假殷勤。杀倒猪来讲价钱——故意压人。石上和泥(蚯蚓)——无钻处。有钉子挂衣裳——瞎编。教化子嫌米糙——眼高手低。麻雀仔摇枫树——自不量力。眉毛上的菩萨——得罪不起。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潘(稀)泥糊不上壁——无救。病人强似郎中——乱搅。横转被子扛转床——横直都一样。豆腐花了肉价钱——划不来。四、谜语一对大燕扑地飞,白天饱,晚上饥。(物谜:鞋子)两姐妹一样长,专在灶前忙。(物谜:火钳)石砌石塘螃,水中无波浪。藕在塘当中,莲花在螃上。(物谜:灯盏)头顶长树梢,身上披旗袍,别看山中物,全身都是宝。(物谜:鹿)小小瓶子小小盖,小瓶内装份菜。(物谜:田螺)小小红盘子,装满红饺子,吃掉红饺子,吐出白珠子。(物谜:桔子)小小玻璃缸,外筑铁围墙,里面烘烘暖,外面冰冰凉。(物谜:热水瓶)高高山,低低山,鲫鱼游过白沙滩。(物谜:织布)一条长弄堂,中间几个小天窗,阵阵风吹起,满堂风声响。(物谜:笛子)一头枫树十八叉,是树不开两样花,先开红花后着籽,到了老来开白花。(物谜:棉花)石里出世,水里开花,布将军团圆,铁将军分家。(物谜:做豆腐)头也大,稍也大,着的叶子针样大。(物谜:松树)叔伯弟媳妇,床是对面铺,白天脸对脸,晚上腹合腹。(物谜:大门)黄泥筑黄墙,兵马走四方,听到雷公响,快快脱衣裳。(物谜:推砻)两头尖尖脚又长,吹吹打打来进房,一心想吃红心酒,巴掌一合见阎王。(物谜:蚊子)两边两只翼,腹下会吃食,背上会拉屎。(物谜:刨)十个师傅千只眼,万个师傅解不散。(物谜:渔网)有手没脚,有身子没脑壳。(物谜:衣服)远看一只船,近看卧地眠,屙的尿值钱,屙的屎肥田。(物谜:油榨)朝三二月去,九冬十月归,钱又没赚到,赚到一身衣,石上跌一跤,还是赤膊鬼。(物谜:豆子)朝三二月去,九冬十月归,生怀不好崽,拔了爷的须,生怀不好女,放在锅里煮。(物谜:芋)进山悉悉索,出山走江河,麻绳捆不住,皇帝奈不何。(物谜:风)天上一把秆,跌下来长的长,短的短。(物谜:下雨)刀剁没口,锤打没迹,生也好吃,熟也好吃。(物谜:水)壁上两个蛋,滚来滚去不会烂。(物谜:眼睛)两兄弟隔层壁,咕咕嘟嘟熬粥吃。(物谜:鼻子)一个柜子,装了五个芋子。(物谜:脚趾)树上一只碗,千年万年水不满。(物谜:鸟巢)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都不见。(物谜:雨)像是一条街,路路挂招牌,落雨没有流,天晴水上街。(物谜:水车)一个乌脸贼,过山过嵊不怕簕。(物谜:镰刀)春无种,冬无丫,蔸向上,梢向下。(物谜:冰棱)头顶千支剑,身穿万根纱,钱又赚不到,割得一身疤。(物谜:棕树)紫红树,紫红花,紫红花结紫红瓜,紫红瓜里藏芝麻。(物谜:茄子)生在山中,住在暗角,摸你不到,踢你一脚。(物谜:尿桶)少时青青老来黄,受尽折磨配成双,送郎千里终须别,不该把她丢路旁。(物谜:草鞋)底圆肚里空,服侍娘子过一冬,桃花开,离别去,菊花开,再相逢。(物谜:火笼)上头穿绿衣,下头着白裙,洗净屁股去嫁人。(物谜:秧)好吃不留种,留种栽不活。(物谜:香菇)两兄弟,一样长,酸甜苦辣它要尝。(物谜:筷子)空心树,实心、丫,千年不结籽,万年不开花。(物谜:竹子)爷也长,娘也长,生群儿子一尺长。(物谜:木楼梯)水中生病,石中送命,铁里开花,木里分家。(物谜:做豆腐)小时包包扎扎,长大披头散发,冷热不怕,只怕雪压。(物谜:竹子)金丝笼,银丝笼,打得开,合不拢。(物谜:蛋)一只鸟,飞进房,不吃谷,吃衣裳。(物谜:剪刀)落在深山声飒飒,落在人家木匠挖,老板娘子乒乓打,月里团圆一朵花。(物谜:印兜)一个柱子千个眼,千个博士解不散。(物谜:丝瓜絮)独脚树,独脚、丫,独脚树上打翻车。(物谜:纺车)四个孩子四个蹲,四个孩子捧金盆,金盆里面生贵子,个个贵子跳龙门。(物谜:木床)树上来往象吊梭,齿牙咬得咯咯咯,阵阵雪花往下落。(物谜:锯)手拿五寸长,一间开染店,一间开磨房。(物谜:墨斗)四个铁罗柱,二个铁印钉,两人打挡扇,一个扫官厅。(物谜:牛)空腹去,饱腹归,打个转身又腹饥。(物谜:水桶)五个手指捏住腰,上头亲个嘴,下头被火烧。(物谜:旱烟斗)一根竹仔,做起屋仔,抽了拴仔,倒了屋仔。(物谜:伞)四方柱头四方壁,过山过嵊没足迹。(物谜:轿子)两兄弟,同下县,千年万年不见面。(物谜:耳朵)天上一点墨,掉下来会做贼。(物谜:鹰)一个菩萨四只脚,不会走路,专让人坐。(物谜:凳)水里牵藤,岸上开花,只准看,不许摘。(物谜:油灯)青石板,板石青,青石板上美人精。(物谜:铜镜)冬瓜冬瓜,两头开花。(物谜:枕头)金子树,金子丫,金子树上开银花,银花结乌子,乌子归人家。(物谜:茶子)名字叫老张,背上背木箱,包钳有两把,筷子有四双。(物谜:螃蟹)新管家,是枝花,别人来,不管它,丈夫来,笑哈哈。(物谜:锁)箩样大,箩样圆,称起来,冒半钱。(物谜:蜘蛛网)一只白马满天窜,又没绳来又没鞍,哪个捉得到,爷做皇帝崽做官。(物谜:月亮)生在山中叶又长,死在凡间伴皇娘,又见生来又见死,又见皇娘得太子。(物谜:竹席)树山勾竹山,牵车水湾湾,乌云来盖顶,雪子生中间。(物谜:饭甑)远看一堵墙,近看一口塘,王八来洗澡,乌龟来干塘。(物谜:灶)远看一支竹,近看花碌碌,擎起千间楼,做起万间屋,间间有人住,房房有人宿。(物谜:芝麻)远看一头牛,近看没有头,肚里四把扇,屁股扇糠片。(物谜:风车)青石板,白石桥,四片桨儿慢慢摇。(物谜:乌龟)七人头上一把草。(字谜:花)古月照水水长流,水伴古月度春秋,留得水光映古月,碧波荡漾可泛舟。(字谜:湖)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不封口,小口里面藏。(字谜:高)一加一不是二。(字谜:王)一减一不是零。(字谜:三)人在云上走。(字谜:会)打你两拳,踢你一脚,王字出头,月字落脚。(字谜:清)头在云南,心在四川,月边有女,配给凡人为妻。(字谜:赢)一点点上天,乌云盖两边,上字倒转写,人字在左边。(字谜:定)两根竹子竖得直,六只小鸟争觅食。(字谜:非)一口锅仔,炒个豆仔、爆了一个,跑了一个,还剩一个。(字谜:心)锄头一顿,猪崽两边打瞌睏。(字谜:小)一木又一木,一叉又一叉,新娘叉开腿,新郎把手摸。(字谜:攀) 第五节文物管理县文物管理所在每年的文物保护宣传周都举办文物展览,开辟宣传橱窗。
  文物普查 1986~2005年,全县开展文物普查,掌握文物线索191起,勘察古址26处,调查唐朝以来古墓31处,古坛6座,古建筑43座,石刻石雕12件(处),革命旧址12处;收集文物230件,建立文物登记卡,编制《宜黄县文物线索一览表》、《宜黄县重点文物表》、《宜黄县文物线索分布图》。
  文物保护经历年收集整理,有馆藏文物130件,其中有国家级文物11件。1986~2000年,先后由县政府发文确定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本寂和尚墓、谭纶墓、三元塔、迎恩塔、华光殿古戏台、乐史木牌楼、八府君祠、功名牌坊、吴姓好式居、罗氏宗祠、中共宜黄县委机关所在地革命旧址、第四次反“围剿”东陂战役红五军团指挥部旧址、中央红军干部大会会场旧址、黄爵滋墓)。至2000年,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谭纶墓,大司马石牌坊)。“革命烈士纪念碑”列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文物利用 1989年,全县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将明朝抗倭名将兵部尚书谭纶及清朝禁烟名臣黄爵滋的事迹编成故事连环画,在全县各乡镇巡回展览。1990年,日本佛教曹洞宗弟子、佛学家一行7人到宜黄寻宗问祖,参拜了曹山寺本寂墓。1995年,在对外宣传招商引资工作中,将宜黄的文物与特产制成精美的外文图片简介对外发行。1997年,利用文物资料绘制邮票24张参加全市展出,1张被中国文联艺术指导委员会学术交流中心与邮政部门采用,编入《二十世纪中国书画精品》邮册对外发行。专记宜黄戏宜黄戏是在西皮的基础上吸收浙调、南北词、拔子等声腔,形成一个以宜黄腔为主,兼唱西皮等多种声腔的剧种。演唱该声腔的班戏,称为“大班”“土戏”“老二黄”。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宜黄戏。是江西省大型古典剧种之一。宜黄戏起始于明末清初(1644年),形成发展于清乾隆初期(1786年),兴盛流传于清嘉庆至光绪时期(1880前后),衰落于清末至民国战乱时期(1920~1948年),新中国成立后(1950~1965年)重焕生机,“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遭扼杀,演职人员被批斗,服装头饰被付之一炬。1978年后开始了抢救、保护工作。2006年6月被正式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一、形成与演变宜黄县地处武夷山脉与雩山山脉向赣抚平原过渡地带。明末清初,随着经济的发展,宜黄文风兴盛,戏曲盛行。其时,弋阳腔、青阳腔、海盐腔、昆山腔、西秦腔及三角班、傀儡戏等多种腔调和剧种先后传入宜黄并逐渐在全县流行,演员一度发展到千余人,戏台遍布乡村。由南部的西秦腔演变而成的宜黄腔开始形成。宜黄腔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起始形成阶段。明代后期,源于甘肃省南部的西秦腔传入安徽省的一支成为枞阳腔(又名石牌腔),此腔调经上饶入宜黄,其曲调包括二犯(又称二凡)、吹腔两种。二犯用唢呐伴奏,吹腔用笛子伴奏。此后,由西秦腔演变的另一支乱弹腔也由北方传入宜黄,使同属西秦腔变化而成的枞阳腔受其影响而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调式上,二犯用高调式改为徽调式,而吹腔仍用高调式。在调性方面,二犯和吹腔都由正高调(G)改为凡字调(降E调)。这种调式和调性的变化,使流行宜黄的枞阳腔脱离安徽系统而自称一派。其中二犯名为唢呐二犯,吹腔名为平板吹腔。为了区别于安徽的枞阳腔,便名之曰“宜黄腔”。此时的宜黄腔仍用唢呐与笛子为重奏乐器。
  革新发展阶段。清乾隆初期,昆剧逐渐在宜黄登台,以笛子为重奏的吹腔其韵味接近昆腔,宜黄民间艺人们从秦腔梆子戏使用三弦、月琴、胡琴为伴奏乐器中得到启示,把原来从属地区的伴奏乐器一胡琴改为重要伴奏乐器。这样原来被称为“唢呐二犯”和“平板吹腔”的宜黄腔就演变为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的“胡琴腔”,它包括“二犯”、“平板”。清李调元所著《雨村剧话》云:“胡琴腔起于江南,今世尽传其音,专以胡琴当节奏……又名二黄腔”。由此可见,改以胡琴为重要伴奏乐器的宜黄腔在当时已十分盛行。由此也证明,中国戏曲多以胡琴为伴奏主要就是由宜黄腔发端而来。宜黄戏的形成过程及其板式图二、基本特征宜黄戏从明末清初形成后,历经300多年,具有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一)独特的腔调。宜黄腔是宜黄戏的基本唱腔,其曲调优美,板式多样,表现力丰富。300多年来直接影响和滋生了中国南北的3000多个剧种,但在宜黄戏中却一直保持曲调简练、纯朴、明快的风格,是古色古香的原生态腔调。
  (二)集多种声腔为一体。宜黄戏在三百多年的发展中,不仅保存了以宜黄腔为主要声腔的唱腔,在此基础上还吸收了西皮、浙调、吹腔、高拨子、文南词、民间小调等多种唱腔,使声腔系统丰富多彩,表现力强。
  (三)伴奏、曲牌风格独具。宜黄戏主奏乐器为小筒胡琴,其形既似京胡,又如赣胡,但演奏、伴奏风格较京剧温和柔软简朴,又较赣剧清脆、明亮。与宜黄腔韵味相合,器乐曲牌多来自其它剧种,但并不雷同,曲调多有变异,自成风格。
  (四)表演艺术朴实严谨。宜黄戏舞台动作规范,服饰穿戴严格,艺技要求高难,并善借用本乡土的傩舞、灯彩等多种民间艺术为己用,艺术风格独特。
  (五)传统剧目丰富。宜黄戏共有整本戏163出,小戏317出,其中专唱宜黄腔的戏就有81出。这些剧目来源广泛,途径多样,既有从其他剧种传入、移植的,也有自编自创的。内容多取于历史故事、话本、古典小说、民间传说和神话,也有现代题材剧目。
  三、流传区域以胡琴为主伴奏乐器的“宜黄腔”形成后,由于主伴奏的方便、熨帖而“盛传其章”,流传甚广。
  在省内的抚州、南城、上饶、赣州等地广泛流行。昔时的大班有:宜黄班、建昌(南城)班、广昌班、宁都班、上饶广信班等都是专唱宜黄腔的。上饶“饶河班”以唱宜黄腔为主,兼唱弋阳腔和昆腔。抚州“抚河班”和赣州“河东班”原来是唱高腔、昆腔,后来兼唱宜黄腔。南城一带的大班原来是唱昆腔,后来变成唱昆腔、宜黄腔的混合班。
  宜黄腔流传至上饶与浙江交界的玉山、铅山等地后,受浙江方言影响“宜”“二”同音,“黄”“王”同声,宜黄腔被讹称为“二黄”“二王”,宜黄腔传至与江西省相邻的安徽安庆之后,演变发展成著名的安庆二黄。由于二黄腔采用中州音韵,更为中原广大地区所能接受,经班社的流动,逐渐向全国各地传布,流传范围遍及浙、皖、鄂、湘、桂、陕、豫、川、鲁、晋等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戏班将二黄(宜黄腔)带入了北京。清昭链所著《啸亭杂录》记载云:“近日有秦腔、宜黄腔、乱弹诸曲名”。清戚震赢所著《京华百六竹枝词》有词云:“宛转珠喉服靓装,弋阳秦调杂宜黄”。说明宜黄腔与风靡京城的弋阳、秦腔、乱弹等腔调齐名并重,足见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四、主要腔调宜黄戏是一个古老的大剧种,自成系统、独具特色。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声腔方面,宜黄戏声腔属乱弹系统板腔体,其包括有:宜黄腔(二凡、平板)、反调(二凡),西皮、浙调、吹腔、拨子、南北词和昆曲、小调等近10种,其主要腔调特色如下: 宜黄腔(又名宜黄调)。含几个不同的曲调,板式很多,功能各异,曲调优美,表现力强,色彩丰富,常一腔一戏,听而不腻。
  二凡:又称二犯,老二黄,是宜黄腔的主要曲调,板式有(正板)、(慢板、原板)、(倒板)、(十八板)、(紧板)、(紧中缓)、(捡板)、(碰板)。句式为上下句结构,唱词为十字句、七字句两种。
  平板:又称二凡平板、二凡四平。分慢四平和快四平两种,一板一眼,借用正板过门起唱,上下句形式,快四平结束于宫调式不变,慢四平却有三种不同的结尾:A、结束于宫调式;B、增加一句补充终止转落于微调式;C、前三句唱平板,第四句转唱二凡正板下句落韵。
  ③凡字:又名“阴司调”、“还魂调”、“凡调”、“二反”、“二凡反线”、“唢呐反二凡”等。板式有倒板、正板、简板、散板、哭板,结构形态与二凡同,胡琴定弦“1~5”,曲调低沉、徐缓,多用于哭灵及人物极度悲痛之时,伴奏常配以唢呐、大锣、大鼓。
  西皮。男女分腔,均用小二调,男腔上句落“2”,下句落“1”,女腔上句落“1”,下句落“5”。
  拨子。又称老拨子、高拨子,与京剧曲调相仿。小筒胡琴伴奏(也用板胡伴奏),男女同腔,曲调高亢、悲怆、板式有倒板、正板、散板。
  吹腔。一板一眼,以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为小生专用。
  浙调。原为曲牌,后向板式体发展,以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板式有正板、倒板、叠板、摇板等,为小旦专用曲调。
  南北词。又称文南词,为南词和北词的合称。南词分四韵和八韵两种,女唱四韵,男唱八韵,北词有摇板、垛板等。
  宜黄腔的演唱特点是:旦行用小嗓,小生真假嗓结合,其它行当用大嗓。演唱时讲究吐字清晰,音随字走。传统唱腔中,衬字运用很多,几乎每句均有。一个腔中常有倚音、波音和下滑音等润腔手法。语言用的是中州韵,只有丑角多用宜黄方言。
  五、器乐曲牌 (一)器乐乐队。宜黄戏传统乐队为8人,其中文场、武场各4人。文场俗称“十一根弦”(即小筒胡琴二根弦、二胡2根弦、三弦3根弦、月琴4根弦),二凡、西皮以小筒胡琴为主奏,简称主胡,其声音高而长,二凡定弦为“5~2”,凡字定弦为“1~5”,西皮定弦为“6~3”。南北词以高胡为主奏,定弦为“4~”,高拨子以小筒胡琴为主奏,定弦为“1~5”。操小筒胡琴者为“主胡”,兼操大、小唢呐和笛子及高胡。操二胡者称“配胡”,兼操大唢呐及战时小堂鼓。武场4人中一人操板鼓、板、堂鼓等,称司鼓,一人操大面锣,一人操大钹,一人操小锣。20世纪50年代末,主胡和配胡改用京胡和京二胡,但演奏风格与京剧略有不同,讲究温和、优美、圆润,乐队建制增加了扬琴。
  (二)器乐曲牌。宜黄戏的器乐曲牌有唢呐曲牌、丝竹曲牌和锣鼓经三类。
  唢呐曲牌。以唢呐演奏为主,兼以大锣、大鼓等打击乐相助,曲调气氛热烈、喧腾,常用于剧中较隆重的场面。
  丝竹曲牌。以笛子为弦乐器演奏为主,结构短小,可任意反复演奏。曲调根据需要可长可短,可断可继,可快可慢,以配合剧情及人物的身段表演,能充分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各种情感。
  以上两种曲牌总数约有40多支,这些曲牌结构大小不一,用处各异。吹打曲牌有些是从昆曲中吸收而来的,原都有唱词,现只留其曲调,不留其词,仅《点绛唇》一曲有时仍保留唱词。
  锣鼓经。宜黄戏原有锣鼓经80多个,现只保留20多个,分戏前闹台锣鼓,唱腔锣鼓和身段锣鼓三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宜黄戏原有锣鼓经逐渐淘汰,较多地是使用京剧打击乐器和锣鼓经。
  六、服装道具 (一)服装。宜黄戏的班庄将演出服装分为两大类:即大衣箱、二衣箱。大衣箱均是蟒袍、开氅、官衣、大靠、绣花被、褶子等丝绸衣服。其穿着对象分为: 蟒——帝王将相服。有红、绿、黄、白、黑五色(男女)蟒。文官多穿团龙蟒,武将帅“扎靠”外加蟒谓之“被蟒”,女蟒无下摆,加云肩。男、女蟒皆围玉带。
  开氅——分为红、绿、白、黄、黑等色。为相爷、宰相,武官员的便服,但山大王、土豪、恶霸亦可穿。
  官衣——分为红、紫、兰、黑色等。红、紫、兰官衣胸前和背心各贴一方形绣品,一般为五品以下官员所穿。黑色无绣品的称为“素官”,为驿丞、门官所穿。
  被——是皇帝、文官、员外、士绅的常服。有黄、兰、红、绿、白、青等(男女亦同)。
  褶子——分花、素两种,花褶子有红、黑、兰、湖色、古铜色、紫花色等,素褶子为白色(文武、老少皆用)。
  靠——有软硬之分。均为武将所穿,硬靠需背三角形靠旗四面,软靠不背靠旗。在腰间、胸前戴佩彩球,女靠胸前佩戴护心镜。
  二衣箱——均是下人、百姓服装、素衣等。其穿着对象分: 素褶子——落魄书生所穿。
  腰裙——旦角多用,老者,生角生病时用。
  披肩(宫衣)——分红、黄两种,皇宫太监所用。
  此外还有:花裤袄、腰带、酒保衣、茶衣、宫装、裙(腰裙、战裙、花旦裙)、道姑衣、道姑马甲、尼姑衣、道衣、道袍、和尚衣、袈裟、罪衣、罪裙、孝衣、福贵衣(花子衣)、丝绦、古装女衣、箭衣、马甲、斗篷、风帽、龙套衣、弯带、扣带、老衣、马褂等。
  戏鞋。宜黄戏古装戏鞋分厚、薄两种。厚底靴、朝方靴为官人富豪所用。虎头靴为番邦武将所用。快靴、猴薄靴为军士、侠客所用。云靴为神仙、书生、员外所用。绣花彩鞋为旦角所用。白袜子为丑角、和尚、道士、酒保所用。
  头盔。分冠、帽、巾、盔等四类。
  冠一有平顶冠、九龙冠、紫金冠、凤冠、相貂等。
  帽一有皇帽、侯帽、汾阳帽、纱帽、毡帽、圆毡帽、鞑子帽、罗帽、太监帽、皂隶帽、草帽圈、风帽、驸马圈翅、达帽、兀常帽、一把抓帽等。
  巾一有相巾、扎巾(软、硬)、小生巾、武生巾、高皇巾、斛元巾、荷叶巾、棒槌巾、员外巾、鸭尾巾、报子巾、一字巾等。
  盔——有帅盔、罐子盔、夫子盔、倒缨盔、中军盔、金踏蹬、银踏蹬、豹子盔等百余种。
  宜黄戏剧表演对服装、头盔、穿戴有严格的要求,所谓“宁穿破、别穿错”、指的是演员在台上表演要根据扮演的角色而穿服装、戴头盔、用道具、不得乱穿乱用、否则演出就不伦不类。
  (二)道具。道具就是舞台上摆设的和角色手上用的东西。道具分为3类大道具一桌、椅、板凳、茶几、箱柜等。
  小道具一在大道具上的东西,如灯台、梳妆台、铜境、文房四宝、大印、令旗、令箭、酒壶、酒杯、书画玩具等。
  随身道具一如枪、剑、鞭、锤、公文袋、行李包袱、马鞭、折扇、茶盘等。
  宜黄戏传统古装戏中使用道具,大都是用轻质材料制作的仿制品,它既便于搬运、布置,又适合节奏化、程式化、虚拟化的变化整体表演动作,同时还能唤起观众的丰富生活联想。
  (三)脸谱。宜黄戏脸谱与京剧脸谱不同。京剧脸谱色彩鲜艳,五彩缤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化妆谱式。而宜黄戏脸谱比较简单明快,只用黑、红、白3种对比强烈的颜色。现保存下来的脸谱有:包拯、李逵、赵匡胤、张飞、潘洪、项羽、尉迟恭、吴起、吴汉、马武、郑恩、姚刚、姜维、马旺、司马师、孙权、焦赞、孟良、小丑脸、小白脸、老脸、和尚脸等20多个。
  七、表演特点 (一)角色。分生、旦、净行。生行有正生、老生、小生。旦行有正旦、夫旦(老旦)、小旦、二旦。正旦称托驮梁旦、饭甑匝、谓其重要。二旦为半个小生。净行有大花、二花、三花、四花等、 (二)唱法。老生、老旦用本嗓,小旦用小嗓,小生大小嗓结合,有时尾声翻高八度唱。各行当演唱风格较平直、纯朴、拖腔少。演唱时多以字就腔,传统唱法夹有呀、哪、呃、啊等衬字。
  (三)念白。早期为当地语言,有所谓“江湖十八韵”之说。后学中州韵,但土语方言夹杂其中,因人而异,建国后用中州韵,并试用“宜黄官话”既普通话字音,宜黄话调值,丑行多用方言。
  (四)表演。开台、开演有“跳和合”、“跳加官”等傩舞。武将起霸“手撑天”,并根据人物的不同身份作龙、虎、鹰的手势。净行语气、动作表演粗犷、夸张。演《四国齐》中点马、骑兵、不执马鞭,而是身扎马灯、并随锣鼓击出的马蹄声而作种种跑马身段动作。齐景公由二花扮演,丑女钟离春俊扮,但脸上一边画铜钱,一边画桑叶、《青石岭》中孟狄饰演者能变脸,变四个獠牙。演员平时练功严格。练台步要求“腋下夹蛋,颈旁备针”。
  八、起伏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引下,宜黄戏得到了新生。1956年秋,在省文化界、戏剧界的支持下,成立了宜黄戏整理委员会。同年10月下旬,以原宜黄地方剧社临时演出队为基础,建宜黄戏剧团。当年招收第一批学员31名,聘请李宗保、李任仂、何九龙、邓爱莉等老艺人执教。
  1957年1月,正式成立江西省宜黄戏剧团,属全省最早成立的县级国营专业戏剧团。是年7月,宜黄戏剧团赴省汇报演出,获省文化局奖状、奖金。省文化局长石凌鹤、省赣剧院副院长流沙在《江西日报》发表《一朵古老的名花——宜黄戏》一文;同时登载了宜黄戏剧团汇报演出的消息及剧照。
  1958年2月,宜黄戏剧团招收第二批学员20名,是年5月参加全省第一届戏曲会演。宜黄戏剧团创作的现代戏《第一炉钢》及改编的传统戏《卖梨招亲》分别获剧目、演出奖。同年,省长邵式平到宜黄视察,观看了《三娘教子》等折子戏,对宜黄戏表示赞赏。
  1960年5月,宜黄戏剧团招收第三批学员12名。是年7月,参加第二届戏曲会演暨第一届全省青年演员会演。《齐王哭殿》获演出奖。应用贤、吴松龄、熊碧云获演员奖。同年9月,省文化局安排全团赴省戏曲学校学习半年,并改编排练出整本戏《四国齐》。
  1962~1964年,宜黄戏剧团先后到南昌、抚州、临川、南城、南丰、广昌、宁都、资溪、黎川、永丰、新干、丰城、樟树和福建的光泽、邵武等地演出《四国齐》和新编现代戏《焦裕禄》等节目。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宜黄戏剧团改名永红剧团,全部演员“停演闹革命”,剧团负责人、编剧和主要演员被揪斗批判,演出服装头饰被烧毁。
  1968年12月,撤销剧团,演职人员大部分下放农村,其余调动工作。
  1970年,以省歌舞团下放宜黄县的演职员为主体,吸收原宜黄戏剧团的部分演员参加,组成宜黄文工团,主要排练“样板式”及现代歌舞节目,期间,创作排演了大型宜黄戏《山城春晓》,在全县各地巡回演出。
  1978年3月,恢复宜黄戏剧团。4月,省文艺学校派出7名教师到宜黄举办“宜黄戏演员训练班”,传授戏曲表演技艺和排练《罢宴》,《档马》、《孟良搬兵》、《陈姑赶船》、《断桥》等折子戏。5月,在县城召开了训练班结业暨宜黄戏剧团恢复庆祝大会。《江西日报》、《光明日报》先后登发消息。随后,陆续调回一批老演员,排演《十五贯》、《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古装戏,先后赴邻县和莲塘、鹰潭等地演出。
  1979年,唐冬兰、邹小平在地区庆祝建国三十周年调演中获演出奖。年底,剧团改编《八仙飘海》赴邻县和南昌、瑞金、福建等地演出。省人民广播电台全剧录音播放,福建前线广播电台转播。
  1980年10月,参加江西省部分古老剧种汇报演出,演出《哭殿点马》、《孙氏祭江》、《思春》等折子戏,省电台、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录音播放。是年12月,江西省文艺学校开设宜黄戏班,招收学员15名,学员附在宜黄戏剧团学习。1981年1月,宜黄戏剧团招收学徒10名,同年8月又招收学员10名。是年,宜黄戏剧团青年演员在全省会演演出《孟良搬兵》剧目,张小平、张建中获表演奖,并录成电视片播放。
  1982年秋,宜黄戏剧团改编排演《紫钗记》中的《别钗》、《思钗》、《圆钗》三折子戏,参加文化部、中国剧协、省文化厅、省剧协举行的纪念汤显祖逝世366周年演出。《圆钗》一戏受到石凌鹤、王家乙、李紫贵等名家好评。
  1984年,宜黄戏剧团进行机构改革,调整领导,精简人员,大部分老演员调出,剧团由宜黄戏班25名学员为骨干。
  1985年上半年,宜黄戏班学员赴省文艺学校学习,年底,宜黄戏剧团迁到城南新建的凤凰影剧院。
  1986年,剧团创作、排练《画蛇记》,参加省玉茗花戏剧节抚州地区调演,罗春元获音乐设计一等奖。
  1989年,撤销宜黄戏剧团,剧团解散,人员调出。
  1990年,成立宜黄县戏剧研究室,由原宜黄戏剧团部分主要编创和老演员组成,主要工作是研究宜黄戏,组织参与并辅导业余剧团的演出,参与《中国戏曲志·江西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的编辑工作。
  1997年,县戏剧研究室和县文化局组织创作、排演小型宜黄戏《老师——妈妈》,参加第二届临川文化艺术节,罗春元再获音乐设计一等奖。年底,宜黄戏剧研究室撤销。人员转入县文化馆编制。
  保护措施 1989年,宜黄戏剧团撤销解散后,宜黄戏这一古老剧种开始逐渐处于濒危状况,其现状为:1、无专业演出团体,无任何相关专职机构;2、业余演出团社因缺乏扶持和技术指导相继解散,全县只剩一个尚能演出的业余剧团;3、老艺人皆已亡故。新中国成立后培养出的青年演员也已高龄退休,其他专业演职人员均改行流散,职变艺退,后继无人;剧本面临失传,相关历史和音乐资料等档案流失不全。
  2005年,国家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宜黄戏作为历史悠久、自成系统、独具特色的古老大剧种,被列为江西省首批19个推荐项目之一,并得到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为了拯救、保护、传承这一古老剧种,宜黄县政府于当年制定了宜黄戏五年保护计划,其主要内容是: (一)对宜黄戏的唱腔、音乐、剧本等进行全面的普查、归类、整理、建档、保存; (二)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编辑出版宜黄戏剧本汇编,音乐研究专著; (三)培养新的宜黄戏传人,组建、扶持宜黄戏班社,使宜黄戏能得以有效传承和保留; (四)建设宜黄文化艺术中心,添置演出设施和服装道具。
  具体保障措施: (一)成立由县长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为成员的“宜黄戏”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每年划拨专项保护经费。
  (二)设定以县政府分管县长为组长,县文电局长为副组长,县文电局、旅游局、党史办、教育局有关业务骨干为成员的“宜黄戏”开发研究工作组。
  (三)成立“宜黄戏”研究会,挖掘、搜集、整理、研究“宜黄戏”,做好宜黄戏的研究、保护、传承、管理工作。
  (四)实行招商引资,发展以“宜黄戏”为龙头的文化产业,打造开发与产业相结合大文化开发机制。
  宜黄戏在县委和县政府的重视下,随着被正式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确立,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第二章番电视宜黄县广播站1956年建立。1992~1993年,乡级广播站人员有14人聘干。1995年3月,成立宜黄县有线广播电视台,县广播站并入县有线广播电视台。台内设机构有办公室、新闻部、技术部、广告部。1999年更名为宜黄县有线广播电视台。2002年,位于河东开发新区的县广播电视中心大楼竣工。建筑面积1183.2平方米,江西省广播电视网络传输有限公司宜黄县分公司和宜黄县广播电视台在同一楼办公。县有线电视划归江西省广播电视网络传输有限公司宜黄县分公司管理,县广播电视台负责本地电视节目制作播放。
  第一节广播 1987年,在二都乡帘前村进行有线广播部颁标准建设试点。该村5个村民小组107户农民厅堂全部按部颁标准加高了专线,安装了低音动圈小喇叭。年底,广播站一台300W调频发射机安装完毕并正式开播,16个乡(镇)广播站都安装了调频接收机,乡以下通广播线路达605杆公里,有喇叭5802只。
  1988年,全县大力推广二都乡帘前村办广播的做法,投入35万余元办广播,建设高质量广播网示范村8个,入户喇叭6127只。
  1990年,全县农村有线广播着重放在提高收听质量上,大力发展村级放大站,有广播专线653.5杆公里,喇叭6908只,其中高音喇叭78只,广播复盖率达l00%,喇叭入户率达15.8%。
  1991年,更新乡(镇)级广播站设备1套,建设村级放大站25个,增挂15~25W高音喇叭110只,架设乡以下广播专线80.2杆公里。
  1996年,全县实施村村通广播工程。12个乡(镇)建成并开通了调频广播,1997年,全县14个乡(镇)开通了调频广播(其中棠阴、梨溪、中港三个乡(镇)兴办了广播电视电缆传输),118个村通广播。
  1995年4月,成立宜黄县有线广播电视台,县人民广播站并入其中。7月10日,县有线广播电视台正式开播,呼号为宜黄县有线广播电视台。2002年4月,县城有线广播和调频广播停播。
  第二节电视县城电视差转台 1987年底,直径为6.2米后馈式卫星接收天线在凤凰山安装并开通使用,高40米自立式状的广播电视铁塔也同时在凤凰山落成。10月,凤凰山广播电视发射综合大楼竣工,共三层,总建筑面积680平方米,12月4日正式投入使用。同年,添置一台DCH-50型电视差转机转播卫视中央一台节目。
  1988年2月,凤凰山差转台安装了DCH-10型晶体管理10W差转机差转卫视中央台第二套节日,使县城及附近乡村能够收看到包括江西电视台在内的三套节目。
  1989年11月,一台50W分米波彩色电视发射机开通使用,一段时间后停播。
  1993年以后,因有线电视的发展,电视差转台只保证差转中央台一套节目。
  县城有线电视 1993年4月开始筹建,6月30日试播,7月1日开播。筹建经费按照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采取群众集资解决,每户270元。购置机房设备优力OA-62B微电脑调制主机9台,TU--1120CH信号调解器1台,日产优能牌进口卫星接收机7台,卫星地面接收设施3套(其中3.5M2套,4.5M1套),614-B电子交流稳压器1套和美国优力PS-3AF线集中供电电源,共播出十套电视节目。
  1994年2月,增加两套增补频道,至此,共播出电视节目11套。增加设备:杭州富阳金科电器有限公司生产的JKT-450A型邻频调制器2套,东芝TSR-C4卫星接收机2套。
  1996年7月,中央电视台4套加密电视开播后,机房又购置4套DSR4400接收解码器,1套雷华LH2000C-j调制器,3套优力CA-63C,1套优力TU-1120CH卫星接收机,1套ERCTNG、ESR2020S卫星接收机和1套ST-9900B接收机,共播出节目14套。
  1997年10月,有线电视进行系统改造,由300兆邻频传输改造为550兆邻频传输,机房对所有调制主机进行了调整,并增加PS-6A电源供电器2只。新建有线电视微机控制用户管理系统,引进CATC用户管理控制主机和专用微机及用户管理控制器,并于1997年11月安装完毕。到2000年底,实现微机控制用户6400多户。
  2000年,有线电视转播境内节目达19套,2005年为28套。宜黄广播电视台在自办节目中,开辟了宜黄新闻栏目,每周二、五播出。
  传输网络县城有线电视1993年7月开播,整个系统采用300兆邻频传输,主杆线采用SYKV-75-12电缆,支干线采用SYKV-75-9电缆,栋间线采用SYKV-75-7电缆,用户采用SYKV-75-5电缆。主杆线约3公里采用美国优力CA-280和CA-290放大器,并实行供电,供电电源采用美国优力PS-3A型,用户放大器采用DE-33型或DE-35型。
  1997年10月,550兆有线电视系统又进行改造,采用四川汉胜电缆厂生产的F-12物理发泡电缆和美国优力杆线放大器,共改造主杆线6公里,更换杆线放大器20只。
  2002年9月,成立江西省广播电视网络传输有限公司宜黄县分公司。至2005年,省二级光缆干线从崇仁到南丰,其中横跨宜黄县境达50余公里。县内自有光缆线路约15公里左右。
  2005年,县城电视节目来源于省公司通过光缆传送下来的有5套,市公司通过光缆传送下来的有2套,县内自身通过卫星接收下来的节目有20余套。另外省公司通过光缆传送下来的数字电视节目有30多套。至此,县城观众所能收看的电视节目(含数字电视)达60余套。年底,县城及周边农村有线电视终端用户达6700户。全县12个乡(镇)都建立了电视网站,传输节目6~8套。
  教育电视台宜黄县教育电视台于1991年10月试播,1992年5月正式开播,每天晚上6:30分开播,主要播出的节目是转播中国教育电视台节目,如电大课程、职业技术教育、幼儿教育,每天一课及教育影视天地等,晚12:00结束。1997年8月,宜黄教育电视台停播。
  第三节广播电视宣传广播宣传宣传是广播电视的重点。2002年,获市广播电视工作优胜奖、评为全市党的十六大安全播出先进集体。1986~2000年4月,县广播站节目有新闻类:宜黄新闻、全县联播、简明新闻、一周新闻选播等。专题类:对民兵讲话、农业学大寨、向湖南学习每次30分钟,知识节目每次10分钟,理论节目每周一次20分钟,综合节目每周一次20分钟,特别专题报道不定期安排每次10分钟。文艺类,每天50分钟,早晚各25分钟。服务类:节目预告、宜黄天气预报、为您服务。广告类:寻人寻物启事、电影(戏曲)演出预告、新产品(技术)推广、商品推销广告等五大类。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报道县内重要会议和活动,宣传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县广播站每年组稿630余件,编播630件。乡(镇)广播站除转播县广播站节目外,还自办本地新闻节目。县广播站重视通信员队伍建设,广播新闻稿质量逐步提高。1987年1月,二都乡广播站报道员,袁平安的通讯《感人的值日表》在《人民日报》头版刊登。2000年,开办了《农村科技信息》专栏,其中1篇获省级二等奖,3篇获三等奖。
  电视宣传宜黄电视台自办节目始于2000年。2002年,购置了一台摄像机、一台字幕机、一台编制机。自办节目有《宜黄新闻》栏目,每周二、五播出。还开辟了《计生人口》、《宜河瞭望》、《资讯视窗》、《人物风采》、《财政专题》、《纪检专题》、《恒昌房产》等30多个专题节目。并加设不定期的电视讲话栏目,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根据全县重要工作部署发表电视讲话,一般重播3次。
  2000年,制作专题片《县城环境卫生整治》、《司法调解纪实》、《华南虎最后的乐园》,举办《宜河瞭望》专栏节目26期。
  2003年,宜黄新闻被《中央新闻联播》采用1条、《江西卫视新闻联播》(头条)2条、省电视台新闻29条、市电视台新闻212条。《宜黄人口》栏目获市一等奖、《农民满意的计生所》获市二等奖(第二名),《佛学大师欧阳竟无》、《农民明白交税乡村阳光理财》、《客商企业不幸失火军民齐心擒火魔》等作品获市广播电视奖三等奖。
  2004年8月22日、27日,《中央新闻联播》分别播出《秋粮丰收在望宜黄抓紧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头条)、《华南虎特种邮票首发式在宜黄举行》。全年制作各类专题片13篇,即人物篇3篇《全国优秀的好法官——席维花》、《柔肩扛廉——邓少云》、《情系老区——王祖彪》;党建篇3篇《麻坑秋色》、《党旗在这里闪光——工商局党组创建红旗单位纪实》、《黄陂战役》;事业篇4篇《让理想插上腾飞的翅膀》、《放飞绿色》、《宜黄综合开发成果显著》、《农民满意的计生所》;重点篇3篇《人大政协两会专题报道》、《2004年宜黄发展回眸》、《宜黄病险水库加固纪实》。专题片《中国虎回归家园》获市新闻作品二等奖、《麻坑秋色》获市新闻作品三等奖。
  2005年,全年共播宜黄新闻640条,其中《宜黄县灾情严重,党员干部奋战一线抗洪抢险》被《中央新闻联播》采用,宜黄新闻被省电视台采用45条,市电视台采用200条(头条12条)。制作专题片8篇,即社会篇《恒昌房产》;重点篇《人大政协两会专题报道》、《宜黄抗洪纪实》、《全民创业富民兴赣》;事业篇《计生人口》、《公开服务承诺专栏》;人物篇《真情特教——吴荣兰》。《中国虎回归家园》获省电视新闻作品三等奖。
  1986~2005年县广播电视台来稿采用情况第三章旅游宜黄风光旖旎,生态保护良好,大自然赋予宜黄美丽的山水,历代先贤又留下了许多著名的人文遗迹。因此,宜黄人民拥有了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鱼牙嶂的芭茅区,是世界上适合华南虎生存的胜地之一;曹山寺,为佛教禅宗曹洞宗的祖庭。军峰山、观音湖风光秀美;石碧寺、谭纶墓文化厚重。古镇棠阴,能让人看到古时商贸的繁荣,洁白的夏布在溪中漂动,栋栋古宅诉说过去的故事。当代宜黄人,无比珍惜这些财富。2000年编制了规划,要把这些先贤留下的宝贵财富发扬光大。如今,景区的建设正马不停蹄,宜黄要向世界展现自己的美丽。
  第一节旅游景区县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曹山寺、石磬寺、王安石读书堂、棠阴古镇、谭公休闲山庄、太极岩风景区、竹海、军峰山、观音湖、闻名中外的华南虎生态保护区、黄陂、东陂大捷遗址等。仅县城及近郊就有十大景观。
  华南虎保护区 1992年在鱼牙嶂一带建立2.3万公顷、核心区为7000公顷的华南虎县级保护区。2001年3月,江西省政府批准为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扩大到5.83万公顷(其中核心区1.4万公顷,缓冲区1.8万公顷、实验区2.66万公顷)。山体跨越圳口、东港、新丰等4个乡域, 属宜黄三大山脉之一。鱼牙嶂,因山峰一个挨一个如鱼牙,而得名。主峰海拔1467.9米,周围山峦连绵,森林茂密,共有300多平方公里的天然阔叶林、竹林、芭茅、山洞、河流等。保护区内野生动物十分丰富,爬行类和鸟类动物558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30余种,省级保护动物57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华南虎、云豹、黑鹿、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水鹿、苏门羚、 金猫、大灵猫、小灵猫、獐、黑熊、豺、穿山甲、斑头鸺、燕隼、勺鸡、鸳鸯、大鲵、虎纹蛙等。比较常见的大型草食动物野猪、麂子、水鹿,为华南虎的主要捕食对象。鱼牙嶂适宜野生华南虎生存繁殖,在海拔800米以上,有一条罕见的宽5公里,长约15公里的芭茅地带。1990年11月下旬,美国猫科动物专家伽瑞·科勒博士受野生动物基金会派遣来此考察,赞叹:“这里的生态环境太好了,是华南虎非常好的栖息和繁衍场所,这是中国的一块宝地。”2001年2月中旬,英国拯救中国华南虎国际联合会秘书长多莉女士到华南虎保护区视察,认为这里的景色比美国的黄石公园还“野”。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太极岩风景区坐落二都镇二都村西北2公里处。总面积12.6平方公里。为中国罕见丹霞地貌。太极岩石碧一山耸峙,南北对穿如桥架空。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谓之:“东西横跨,若飞梁半天,较贵溪石桥,高与大俱倍之。”碧下结寺,四周十八山峰各具形态,有“十八罗汉拱如来”之称。景区分三个部分,鲤鱼湖中心水上游乐区、石署寺佛教景区、太极岩石碧中心自然风景区。周边有钟鼓齐鸣、铁牛推磨、双蛙出土、金钟盖龟等景点。石碧寺始建于唐代肃宗年间(公元756~761),为佛教马祖禅师创立。寺庙坐落在太极岩石署下,故得名石碧寺,也称马祖第一道场。唐肃宗敕封为石碧义泉寺。千年古寺因朝代历经繁多,曾多次被毁又重建。后唐时被毁,宋元祐二年(1087年)重建。1934年间,国民党军孙连仲部队为修碉堡“围剿”红军,拆毁下殿40多间。1966年又拆去寺内二殿,毁掉佛像,改为农业中学。1985年开始重建,恢复了正常的佛事活动。2000年开始,有关部门出资修建了景区游步道、防护栏等景点基础设施。现已对外开放。
  曹山寺位于凤冈镇陈坊桥村形如莲花瓣的曹山之中。始建于唐代成通年间(公元870~873),为佛教禅宗南岳青源法系弟子本寂禅师所创,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大派系之一的曹洞宗祖庭。在中国、日本、东南亚多国,有千余座属曹洞宗派系寺庙和上千万信徒。史载,宋朝嘉定16年(1223年),日本学僧道元(承阳大师)来华参禅,拜曹洞宗第13代祖师如净禅师为师3年,受禅宗和法衣而归,回日本建永平寺作为传播曹洞宗的根本道场,成为日本佛教中迄今犹盛的重要宗派。曹洞宗在佛教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清初以后,曹山寺曾一度衰落,民国后期仅存部分殿堂和少数佛像,“文化大革命”时殿宇被拆毁,只留《曹山寺碑记》和本寂禅师墓塔。1985年列为全省第一批省级重点风景名胜之一。1994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对外开放。还有雨花岩、油盐洞、本寂禅师墓塔等景点。
  谭公休闲山庄原名谭纶墓,位于二都镇帘前村。明朝万历7年(1579年)抗倭名将兵部尚书谭纶葬于此。谭纶墓坐北朝南,由祭道、神道、墓体三部分组成。1958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1985年被列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1986年列为江西省第一批名胜风景点。
  仙洞王安石读书堂位于县城西北2公里处的仙岩山,仙岩山蜿蜒600多米,海拔380米,山体断面成倒梯形,状如蘑菇。山体西端南北对穿的巨大岩洞,称为仙洞。山岩东头北面有一天然石窟,成一天然居室,这里便是少年王安石拜宜黄杜子野先生为师的地方,称为读书堂。岩窟内有“读书堂”3个大字,系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学士李郗亲书。窟口右上壁刻有“清理”二字,系宋乾道九年(1165年)宜黄进士朱伯珍所书。有金龟复笈、洗墨池、摘星石等天然景观。
  棠阴古镇是江西省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镇内尚有完好的明清时代建筑160余座。古时盛产夏布,经济繁荣,客商云集,有“3万烟囱,10万人口”、“小小宜黄县,大大棠阴镇”之称,人文景观丰富。至今保留完整的主要古建筑有明清建筑夏布古会馆。会馆深60多米,宽约30米,馆中有三厅、两厢,设有收购夏布的客房、办公房和仓库共数10间。明代建筑八府君祠,为吴姓家族宗祠,中堂有40平方米戏台,大柱需二人以上合抱。大厅200多平方米,前有600平方米露天鹅卵石铺的大天井,靠中堂有两口方井。左右两厢有长廊,内有数十间地板房。规模宏大,江南少见。明清建筑罗家宗祠,为罗姓宗祠,位于镇南街,由三厅、五天井和一个花园组成。明代建筑承恩坊,位于下街,为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吴余庆故宅前门坊,结构精美奇特上匾额书“承恩坊”3个大字,遒劲有力,为吴庆余所书。绣花楼、日字塘、吴姓大宅院等民居建筑,风格奇特,为江南罕见。王扶林执导《汤显祖》剧的摄影主景区,就选在拥有99间房屋的吴姓大宅院,是时,设官堂、书房、客厅、衙门、玉茗花园等。
  观音湖自然风景区位于东陂镇郊东2.5公里处。源于黄水支流观音河,水源充足,1992年建成水电站,装机容量为5400千瓦。观音湖自然风景区水域面积5000亩,小岛5座。景区内古木参天,有云豹、金猫、野牛等众多野生动物,仅鸟类就有200多种。
  军峰山位于神岗乡境内,与南丰县境接壤。其蜿蜒西行处,与华南虎保护区鱼牙嶂一脉相承。方圆山域15公里,主峰海拔1760.9米,为抚州第一高峰,“山高万仞,翠压五嵩,三更可观日出”。因汉代长沙王吴芮为讨伐南粤在此驻军,以此得名。军峰山700米以下为薪柴区,700~1200米为原始森林区,1200~1500米为芭茅区,1500米以上为怪石嶙峋区。军峰山绝顶处有约80平方米的平地,有石殿石屋,始建于宋代。山腰以上常年云雾弥漫,四季难见山顶。冬季多有白雪覆盖,雨季飞瀑多处,飞流千丈如悬河。有神仙对弈峰、站鼓王、黄鹰展翅、仙拓石、舍身崖等景点。山腰间一古庙,建有大殿堂、佛堂和客房,供游人休息。此庙为混元堂,即佛教和道教共修之堂。
  黄陂战役战场旧址位于黄陂镇大龙坪至安槎和霍源地区,是1933年2月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主战场之一。黄陂战役,中央红军在朱德和周恩来的领导下,消灭敌国民军第52、59两个师,俘获敌师长李明、陈时骥,俘获敌旅长以下官兵万余人,缴枪1万多支。1985年,列为江西省第一批名胜风景点。
  东陂战役战场遗址位于东陂镇西南部的东陂、草鞋岗、黄柏岭、层源、江背、河溪、三溪村和新丰乡候坊村地区,是1933年3月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主战场之一。东陂战役,中央红军在朱德和周恩来的领导下,消灭敌国民军第11师大部,击伤敌师长肖乾,1983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为摄制反映聂荣臻生平业绩的影片,到草鞋岗拍摄外景。1985年,列为江西省第一批名胜风景点桃华山寺位于棠阴镇鹿源村与中港乡店下村交界的桃华山之岭,距县城30公里。始建于北宋,有大雄宝殿、观音堂等,1984年列为抚州地区开放寺庙。
  竹海位于二都镇山前村。万亩竹林延绵起伏,随风摇动,翠绿如海。
  古塔遗址太和院塔。位于城南乡政府附近,建于南宋壬戌年(1142年),壬午年(1222年)重修,毁于元末兵火之中。太和院塔建后,前期六十八年,年年“中登进士者相继不绝”。中期塔渐圮,“阅四科而奏名春官者寂无闻”。重修后,登进士者又相继不绝,此塔堪称“文笔”。百花塔。位附东百花州龟山,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定海洪公应科来宜任父母官,认为“学官必有文峰相对”,拟建塔。于是招学者、官吏商议塔址。有人认为应在原址重建,而洪公认为,“峰以远秀,当建塔之远而地高者,一峰插云,则气象万千”。“合建塔于巽巳间,以表著文明之象”。于是选定附东百花洲龟山建塔,取名百花塔。百花塔7级8面,每级有窗口8个,塔底有2门入内,各自盘旋而上,互不相通,登顶可鸟瞰县城,其峰与凤凰山遥对,高度相匹。1967年,百花塔毁于“文化大革命”运动,历时358年。
  州司马院州司马宅院位于中港乡三村,院门额高端斜竖楷体“圣恩”石碑;中端条石凿“旌表黄长庚之妻邓氏节孝坊”12个楷体大字;下端为宽带状青砖,精刻祥云丹桂飞凤、官员车水马龙、人文俊彩星驰、华盖香车如流的浮雕,细腻入微,栩栩如生。美轮美奂的浮雕下方,一巨形石匾楷刻明代礼部尚书黄长庚及其明清子孙官职、简历,计“太子太傅内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议政大臣……明钦命兵总右侍郎……承宣布政使司”等202字。
  大宅院中,有两个大天井,三进三堂,分别斜悬三大匾额,红底金字,行楷凿刻,端庄凝重,气派遒劲。前堂大匾是“州司马——皇清乾隆己亥年(公元1755年,乾隆二十年)孟秋;中堂大匾是:司牧分猷——候选州左堂钟老年台黄先生立——皇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岁在甲辰仲二月;后堂大匾是:禄寿星辉。匾额的下方还有精美绝伦的镀金神龛,为女主人念经的佛堂。
  厅堂居于大宅中央,卧房分置左右,小巧玲珑,小天井采光,窗棂精美,过廊通幽。厅大,便于来官和家人活动,房小,适于寒冬保暖,幽廊流通空气。宅内墙壁、门柱、门楼、柱础、枋头、雀替,甚至挡板、天花板,也多有木刻、彩饰、花鸟虫鱼、福禄寿喜、人物山水、传奇故事、神仙佛像,琳琅满目,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俯仰皆是,美不胜收,意含儒、佛、经、道、文武学义和书法、建筑等深邃内涵。
  大宅前耳门通外处,竖着高高的旗杆石和下马石,一条条被先人踏得光滑的鹅卵石街道纵横交错;青砖灰瓦下高峻的马头墙、宅等残垣和断壁随目可见,望楼、拱门、宗祠、民居、店铺、寺观、书院、牌坊、戏台等古建筑群遗址呈“棋盘形”或“八卦阵”式散落处处,显露封建时代土木营建的制度、等级、规格和要求,集明清官宅民居建筑标本之大成。
  岳家庄瀑布位东陂镇梅湾村源前组,飞流直下150余米,如白练当空,入潭水柱撼山岳,卷雾摧林,蔚蔚壮观。2001年宜黄供电有限责任公司建水电站于瀑布源头,截流引水发电,瀑布消失。
  第二节旅游规划 2000年,编制出《宜黄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0~2020年)》,确定了宜黄旅游业发展的短、中、长期发展规划。
  近期规划 2000~2005年,重点开发临川市、南昌市的客源,完善现有景点石碧寺、曹山寺旅游景区的建设,开辟临川至宜黄石碧寺、谭纶墓、穿洞的旅游线路,培养当地的旅游经营管理与旅游开发人才。
  中期规划 2006~2010年,将曹山寺建成有宜黄地方特色的佛教旅游胜地。按原有规模整修谭纶墓。发挥县城凤凰山旅游观光功能。重点形成以县城为旅游接待中心,以石碧寺为核心旅游区的县城一谭纶墓一穿洞一曹山寺的精品旅游线路。同时,结合宜黄的物产条件,开发有宜黄特色的旅游商品与旅游风味餐。
  远期规划 2011~2020年,以国家和世界风景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为目标,紧扣江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江西生态旅游的主题,把宜黄建成高质量的生态旅游、宗教旅游、风景观光旅游的示范区。在全国树立起宜黄“华南虎乐园”的主题,重点规划建设观音山水库华南虎林园。完善旅游景区之间的公路建设,提高宜黄至宁都、南城、南丰、乐安的公路等级。配合江西全省的旅游规划要求,与邻县宁都等地建立起旅游开发的合作关系,打通与赣南旅游区的通道,吸引广东等地的国内远程旅游者来宜黄旅游,方便日本、韩国的宗教旅游团队来宜黄曹山寺参拜。
  旅游线路规划北部旅游循环线:临川(或南昌)——宜黄县城——穿(仙)洞——谭纶墓——太极岩——临川(或南昌)一日游;临川(或南昌)一一宜黄县城——谭纶墓——太极岩——曹山寺——穿(仙)洞——临川(或南昌)、临川——谭纶墓——太极岩——宿宜黄县城一一曹山寺——穿(仙)洞——临川二日游。东部旅游线路:南丰——军峰山——下南河漂流——棠阴古镇观光——石署寺——谭纶墓——曹山寺——穿(仙洞)、南丰——军峰山——鱼牙嶂华南虎保护区——一南城、临川——宜黄北环线——军峰山——南丰。
  根据宜黄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分为三大旅游区域。
  北部旅游区为重点旅游开发区。主要包括县城、谭纶墓、石署寺、穿洞、曹山寺。即以县城为中心的两条旅游线。东线:谭纶墓——石碧寺,以石碧寺为核心,突出石碧寺的丹霞地貌特点,以太极岩为旅游开发的主题;西线:穿洞——曹山寺,以曹山寺为核心,突出曹山寺的佛教胜地地位,以宗教朝拜和文化旅游活动为主。
  东部旅游区军峰山、鱼牙嶂华南虎自然保护区、下南水库及棠阴古镇。军峰山景区要与南丰县合作,扩大游览面积和增加景点,设立景点介绍标牌,保护景点树木。鱼牙嶂海拔800~1400米,是华南虎的最后乐园,不宜大规模旅游开发,但鱼牙嶂距军峰山近,可在交界处建一座华南虎标志雕塑,吸引军峰山的旅游者来宜黄境内游览。在神岗乡与下南水库的上游溪流间选择一段设为漂流旅游线。在棠阴镇维修现有的古建筑,修复古街、古桥、古塔和郊外一个村保存的赣东民居。
  南部旅游区主要包括观音山水库、观音山华南虎林园、黄陂革命遗址、桃花山寺、石门寺、中华山寺。观音山水库的自然环境保护良好,附近有较出色的瀑布景观,动植物种类丰富,特别是鸟类繁多长年在此栖息、捕食。可开展垂钓、观鸟等旅游活动,开发成抚州地区休闲度假中心。观音山频繁发现华南虎的踪迹,规划建设观音山华南虎林园。黄陂、东陂是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主战场,可开辟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或红军主题旅游区。
  第三节景区建设宜黄旅游业自1986年起,坚持多渠道筹资开发。2002年,广东客商投资近千万元,按谭纶家谱记载的原貌,修建谭纶墓,更名为谭公休闲山庄。
  2004年,香港旭日集团拟捐资约6000万元,用3年时间重建曹山寺,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已经竣工。投资400万元,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的斋堂建设处于招标阶段,即将开工建设。建成后的曹山寺将集教学、礼佛、旅游观光为一体。2004年9月3日,曹山寺举行奠基仪式,中国佛学会会长一诚大师参加了奠基典礼。2005年,整修曹山寺的考古及规划工作基本完成。铺设了县城至曹山寺的水泥公路。这些硬件的建设,使景区服务质量提高了一个档次。
  第四节服务与管理旅游服务县内有宜黄宾馆、凤凰宾馆、农行宾馆,2003年,兴办华南虎旅行社,设备齐全。2004年,到宜黄的国内游客人数剧增,国外游客100余人次,旅游总收入达600万元。
  抚州——曹山寺——谭公休闲山庄——太极岩风景区——竹海,抚州——棠阴古镇——谭公休闲山庄——太极岩风景区——竹海——观音湖自然景区——曹山寺——仙洞王安石读书堂,旅游线路路面均铺设水泥路面,列为抚州市赣东古文化旅游精品路线之一。
  旅游管理 2003年成立宜黄县旅游局,为县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编制4人。目前,太极岩风景区和仙洞王安石读书堂收取门票,分别为10元和3元。

知识出处

宜黄县志

《宜黄县志》

宜黄位于江西省中部偏东,抚州市南部,抚河上游。地处东经116°01'~116°28',北纬27°03'~27°43'之间。东连南城县、南丰县,南接宁都县,西邻乐安县、崇仁县,北靠临川区。总面积1944.2平方公里。三国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分临汝地设县,因县治在宜、黄二水汇合之侧,故名宜黄。隋、唐间时置时废。北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南唐后主李煜割崇仁县之崇贤、仙桂、岱贤三乡置宜黄场,开宝三年(公元970)准请升场为县。县城所在地凤冈镇位于县境西北部,县城所在地北距省会南昌163公里,距抚州市区58公里。2005年,县城建成区总面积5.8平方公里。全县设凤冈、二都、黄陂、东陂、棠阴、梨溪6个镇,中港、新丰、神岗、圳口、南源、桃陂6个乡,黄柏岭、青年2个垦殖场。共有138个行政村和11个居民委员会,1101个村民小组,1273个自然村。全县共有58347户,203817人,其中农业人口165388人。境内有临宁线、林崇线纵贯南北、东西,交通四通八达,实现了乡乡公路硬质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