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二 科学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黄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9602
颗粒名称: 卷二十二 科学技术
分类号: G322.7
页数: 13
页码: 565
摘要: 宜黄县科学技术局,系县政府管理科学技术事业的职能机构。1986~2005年,全县共建立各类科技项目197项,各部门实施科技项目199个,下达科技三项经费129.5万元,取得科技成果80项,获国家专利5项。2005年全县共有各类技术人员6503人。第一节机构队伍一、机构县科学技术局系县政府管理科学技术事业的职能机构。1986年后有工作人员4名,为事业单位编制,财政拨款。气象局履行县级气象主管机构的各项职责,承担气象业务,开展气象服务等工作。建设部规定屋面保修期3年,该产品施工保修期可达10年。
关键词: 科学研究事业 宜黄县

内容

宜黄县科学技术局,系县政府管理科学技术事业的职能机构。1986~2005年,全县共建立各类科技项目197项,各部门实施科技项目199个,下达科技三项经费129.5万元,取得科技成果80项,获国家专利5项。2005年全县共有各类技术人员6503人。
  第一章管理 1986~2005年,宜黄县科技管理工作更不断规范,工作范围日趋扩大。科技三项经费的下达,科技专利的管理,促使全县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这期间,全县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各类科技专业机构、企业不断涌现,全县科技事业蒸蒸日上。
  第一节机构队伍一、机构县科学技术局系县政府管理科学技术事业的职能机构。1986~2003年称宜黄县科学技术委员会;2003年全县机构改革后,更名为宜黄县科学技术局。内设办公室、科技计划股、科技成果科技市场股。有工作人员9名(行政编制7人),其中大专及大学本科毕业的工作人员占70%。下属机构有: 科技情报所。1986年后有工作人员4名,为事业单位编制,财政拨款。
  野生植物利用实验站。有职工3名,财政拨款事业单位,隶属科技局管理,办公室设在局内。
  宜黄县科委技术市场门市部。成立于1995年7月,主营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兼营与技术配套的农药良种等,聘请经理(法人代表)1名。1997年停办。
  宜黄县精细化工厂。成立于1986年6月,是县政府批准科委自办的集科研与生产为一体的科技型企业。1987年底有国家职工2人,大集体职工3人,借用国家干部1人,职工2人。1988年更名为国营宜黄县精细化工实验厂,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92年有职工21人,固定资产32万元,1995年改名宜阳清甜素厂,不久停产倒闭。
  气象局履行县级气象主管机构的各项职责,承担气象业务,开展气象服务等工作。气象局内设办公室、气象台、气象科技服务中心、防雷装置质量检测检验分析、雷电防护管理局、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办公室、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其中气象台、气象科技服务中心为实体)1986年后有人员编制8人。1986年1月省气象局配备县气象局一部高频电话,专门用于业务通讯及预防联防;1998年2月,气象局新建业务楼竣工,建筑面积310平方米。2000年5月地面气象卫星接收站建成。2001年7月宜黄县农村经济信息网建成。2003年12月安装自动气象站。
  二、队伍 1985年3月,农、林、水等单位的科技人员由县科委管理。1986年对全县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调查摸底及有关材料的核实。1988年,对全县113个事业单位的职改工作进行了验收,同时审批聘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34名、中级职务人员298名、初级职务人员735名;审批聘任企业单位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6名、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352名。
  1990年,全县获得各类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共2054名。
  1992年起,省委每3年下派1名科技副县长,专职领导科技工作。全县12个乡(镇)政府,均配有1名不占政府领导职数的科技副乡(镇)长。全县135个行政村配有兼职科技副村长。
  1992~2005年,科技人员增多,队伍壮大。在此期间,新增初级职称科技人员3828名(其中教育系统2654名、卫生系统664名、工程技术人员249名、农业技术人员188名)。由初级技术职务晋升为中级技术职务的人员有1725名,其中教育系统1308名、卫生系统334名、工程经济类68名、农业系统31名;由中级技术职务晋升为高级技术职务的人员有370名,其中教育系统309名,卫生系统34名,农业系统11名,其它领域15名。
  2005年,全县共有各类技术人员6503人,其中教育4273人、卫生1105人、工程435人、农业425人、其他265人。全县有14人荣获各级政府授予的拔尖人才称号,其中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国家级有贡献的拔尖人才2名,地区级有贡献的拔尖人才4名,县级有贡献的拔尖人才8名。
  第二节项目管理县科技局依据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求,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确定立项目标。对各方面申报的科技项目进行登记、初审,组织专家论证选优立项或推荐上一级科技部门立项,列入年度实施计划。
  一、立项 1986~2005年,全县各类科技项目共立项197项。其中残次林毛竹低产改造等国家级项目2个,五彩花生优质品种选育、大径毛竹定向培育技术等省级项目19个,军峰山优质百合粉产业化开发、睡莲开发与推广、魔芋和粉丝开发与原料基地建设等地级项目23个,早稻旱育稀植技术等县级项目153个。
  二、实施 1986~2005年,农业部门承担50个项目,林业部门承担37个项目,各类企业承担43个项目,乡镇承担17个项目,科委承担21个项目,粮食部门承担9个项目,水电部门承担6个项目,医疗部门承担6个项目,教育系统承担3个项目,社会其它方面承担5个项目。
  县科委对下达的计划项目,实行项目与项目承担单位负责人签订项目实施责任状,监督落实资金到位,做到专款专用,每年项目完成后组织专家及时验收、鉴定。
  第三节经费管理科技经费管理包括县本级科技三项经费和省、市科技部门批准立项给予配套的科技三项经费管理。县本级的科技三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主要用于当年县级批准计划内项目的适当补助。经费由县科技局直接管理,按项目下达到项目实施单位。省、市科技经费是县科技局(科委)与项目单位共同向上级申报争取获得批准的科技项目实施补助费,均属财政拨款,要求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1986~2005年全县科技三项经费情况第四节专利管理 1986年,县委选派人参加地区科委举办的专利知识培训班。随后,县举办120人参加的专利知识报告会,对全县科技人员进行专利知识的宣传教育。
  1988年9月,科委组织各有关单位、企业主管技术工作的领导,从事自然科学技术工作和科技管理工作的人员及初级以上科技人员参加全区的专利法知识统一考试。
  1989年,结合《技术合同法》的颁布,再一次在全县开展学习与宣传《专利法》的热潮,发放宣传资料1000份,装挂横幅12条,组织300人进行考试。
  2000~2005年,县科技局接受专利人申请,帮助写材料,并得到国家专利局批准的专利5项(在县外专利办理机构申请并批准的不在统计内)。
  2001~2005年全县获专利情况第二章成果 1986~2005年,全县共取得科技成果80项,其中工业科技成果25项,农林科技成果40项,其他科技成果15项。科技成果中达到国家级2项、省级2项、市级13项、县级63项。
  第一节工业科技成果柠檬醛生产技术攻关 1986年,县科委野生植物利用实验站承担的柠檬醛中试实验课题,经2年努力于1988年5月21日通过省级鉴定,产品质量符合部颁标准QB-781-81和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柠檬醛1988年列为地区星火计划实施项目,获省、地科技拨款6万元,贷款24万元,支持购买设备建厂,进行规模化开发生产。
  防水隔热材料和技术 1993年,县防水隔热有限公司利用新技术、新工艺生产了防水隔热新材料,采用该材料和技术施工具有造价低、质量好等特点。传统办法每平方米造价46元,新办法每平方米只要29元,既减轻房屋载荷,又可节省造价40%,施工条件不受限制和不污染环境,能做到夏天不流淌,冬天不龟裂,铲不动、锤不碎、烧不着、踩不沉。建设部规定屋面保修期3年,该产品施工保修期可达10年。建设部、省环保厅规定屋面蓄水2小时无渗漏为合格,用该产品和技术施工的房屋,只要墙基能承重,可长期蓄水不会渗水。经专家鉴定认为新产品性能新工艺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水泥厂机立窑节能技术 1993年县水泥厂综合节能改造技术应用,达到了月增水泥1000吨,月增利润2万元,效益大幅提高,荣获1995年度县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L-兰光农膜生产技术应用 1993年农业部在长沙某厂试产,宜黄县塑料厂于1994年引进L-兰光农膜母料试产成功并达500kg,该产品在省农技推广总站试验,效果显著,是最新水稻育秧专用农膜。其光质光强配合适当,具有兰、红双光谱保湿性强、能调节膜内气温,从而提高农作物光合效率和降低光呼吸消耗,其物理性能指标抗拉强度≥100kg/cm2,断裂伸长率≥100%,直角撕裂强度≥30kg/cm,用于早稻覆盖育秧,其质量效果达到80年代末日本同类产品的水平。平均亩可增产稻谷35~40公斤,成为风靡一时的高科技产品。是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向全国推广的新产品。
  特种锁生产技术宜黄特种锁厂与福建厦门工程机械厂合作,从上海引进国家专利技术生产HjB-23双锁头三舌报警门铃锁。该品拟报省级重点新产品试验鉴定项目,年产20万把,开创了宜黄县生产特种锁的历史。1995年获县政府授予的科技进步二等奖。
  水泥高效节能生产技术 1994年,县水泥厂利用高效选粉磨与厂现有磨机组成闭路系统,进行原料配比试验应用成功,提高水泥产量30%,节电48万度/年,产品细度稳定,提高水泥标号25#以上。该项目1995年获县政府授予科技进步一等奖。
  对苯二甲醛生产新技术成果应用 1995年宜黄化工厂引进武汉精工特种橡胶研究所研制的工艺技术,试验生产对苯二甲醛。该产品国外于80年代开发应用,国内90代才研究投入生产。是广泛用于涤纶、涤棉增白剂的一种原料,也可作为塑料、农药合成的中间体。主要技术指标:含醛量≥95%,熔点范围113.5~117.5℃。主要经济指标:年产30吨,年产值150万元。该成果获地区1996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用电自动收费机研制 YD2-88型电子全自动电子收费机是1996年县电力公司余志勇研究的专利产品。该收费机装有电子收费器,电表、电子全自动跟踪计量及电子全自动跟踪变位的触发器,全自动保持组成一套完整的先收费后用电全自动控制装置。其功能人只要投入特定的钱币就自动计电量供电,当用电户用完了该电量,设施就会自动停止供电。该机的出现是电子行业收费科学、先进、准确的可靠设施,改变了传统收费方式和观念。该产品在技术、功能和质量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属一种科技含量较高的填补国内外同行业的空白产品,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氧化锌提纯技术 2000年,县水泥厂承担的钠米活性氧化锌提纯技术生产纳米级产品,是国内领先技术成果,江西属第一家,技术转让费30万元,县委主要领导亲往上海洽谈,尔后,成立县恒通化工有限公司运作,获省科技厅重点工业项目无偿经费支持,2001年、2002年银行也给予贷款支持。
  H型钢生产高频焊接轻型H型钢生产工艺,2005年由省科技厅扶助支持,是省工业攻关和重点新产品项目,对提高全县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有一定的作用。
  第二节农业科技成果大棚蔬菜高产技术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期,县政府决定在马停桥村附近建立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从1995年2月起,开始对大棚蔬菜栽培进行综合技术研究,尤其是对光、温、水、气、肥五大影响蔬菜高产的要素进行多项对比试验,在控制温棚内温度和蔬菜病虫害的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实现了一亩大棚蔬菜年产一万斤,产值创万元。该技术1995年荣获县科技进步三等奖。
  仔猪先天免疫试验 1992~1995年,县农业局兽医站开展仔猪先天免疫试验。在母猪怀孕95~100天时进行体内猪瘟免疫化弱苗接种试验,使仔猪在母猪体内就先天免疫,出生后仔猪就可以对猪瘟产生强有力的免疫能力,能及早防止猪瘟发生,确保生猪死亡率控制在2%以下。同期进行生猪长年计划免疫试验,取消生猪春秋突击防疫注射,确立以猪瘟为主的长年计划免疫,实行“肉猪一生一针,母猪一胎一针,仔猪一年一针”,达到省疫苗、省人力、省财力的目标。全县生猪共可减少药费开支16万元,预防用工3.2万个,减少生猪死亡,提高出栏率,增加经济效益400万元以上。该成果1990年荣获县政府授予的科技进步一等奖。
  绿宝牌复混肥 1995年县农业局植物营养配制厂生产的绿宝牌复混肥,选型先进,配方科学,属省、地先进水平。其肥料在抚州地区得到较大推广。荣获1997年度抚州科技进步二等奖。
  巴西陆稻引进试验推广 1996年,品名为“IAPABG”的巴西陆稻是1992年6月李鹏总理出席在巴西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巴西政府赠送给中国的珍贵陆稻新品种。宜黄县兴华特优稻米开发有限公司承担,聘请县种子公司饶自由(经理)、李诚福(农艺师)为技术顾问,进行技术指导。中国水稻研究所品资系协助在宜黄县新丰乡、凤冈镇的果园、荒坡地试种成功,并向全省及省外推广,推广面积达数十万亩,在陕西、山西、甘肃等缺水地区受到欢迎。1999年巴西陆稻引进示范与推广项目获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两系杂交技术推广两系杂交水稻栽培技术的推广是列入国家863科技项目之一。为拓宽两系杂交的应用范围,针对山区农业县一季稻面积大的特点,宜黄县种子公司于1996年进行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和两系杂交水稻试种,获地区“两系杂交水稻制种”科技成果奖。1997年根据1996年初试成果,利用两系杂交品种培矮64S/特青组合作晚稻种植,蓄留再生稻,平均亩产500公斤以上,再生稻平均亩产200公斤,每亩增收稻谷100公斤,亩净增产值150元。宜黄一晚稻田每年推广4万亩,年创经济效益600万元。
  水稻薄露灌溉技术推广 2000年,省科技厅重点推广的水稻薄露灌溉技术在宜黄县设点推广。全县建立推广示范点6个,早稻示范推广1200亩,晚稻推广3万亩,举办技术培训班4期,培训农村干部120人次,散发技术资料2000份,获得亩增产60公斤,全县共增产180万公斤的良好效果。
  第三节林业科技成果板栗新技术应用 20世纪90年代,宜黄板栗的开发列入赣中南开发项目,全县发展板栗林面积近3万亩,有50%是实生苗栽培,产量低,效益差。为改变这一现状,县林业局科研人员引进和推广板栗高枝多头嫁接换种技术,首先培训乡镇林业技术员及部分村干部、专业户,采取包乡、包村、划片,任务落实到人。同时,规划良种区,统一供应良种嫁接枝条。应用这一技术改造了1.4万亩板栗,全县板栗生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该项目获1995年度县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木荷育苗技术研究 1995年,县林业局承担木荷育苗切根移栽育苗技术研究,开辟育苗的新领域,其成果属国内先进水平,荣获1996年度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纸浆竹繁殖技术研究为解决抚州造纸厂所需竹原料,宜黄县林业局科技人员针对丛生竹无大小年、产量高的特点,探讨能适应宜黄县栽培承受极限低温-7℃~一8℃的耐寒丛生竹种,试验推广采用竹节主枝、次生枝繁殖的育苗方法获得成功,为全县大面积造林提供了种竹。1995年建立丛生竹试验苗圃,育丛生竹苗10亩,1996年生产种竹6万株,推广育苗50亩。1997年春造丛生竹林0.5万亩,4年造林2万亩,亩产竹材1500公斤,总产竹材3万吨,产值1200万元。该项目科技成果荣获1996年国家银质奖。
  毛竹丰产技术应用 1990年在二都乡山前村、兰水乡店下村、梨溪镇三陂村、城南乡澄源村、陈坊村、南源乡余家山村等建立毛竹改造样板林2225亩,布设100多个样地,总试验面积52732亩,取得明显增产效益。1991年,县政府组织全县各乡(镇)长及重点产竹村村长到二都乡山前村等样板林参观,推广毛竹低改成果,使全县毛竹产量、质量、面积大幅度增长。同年,宜黄被中国林业科学院确定为ABT生根粉全国100个重点推广试点县之一。主要技术骨干应邀先后2次参加全国竹业学术讨论会和1次国际竹业学术讨论会。1995年毛竹残次林改造及丰产培育技术的应用计划正式启动,县林业局负责,省林业厅造林处大力协助,县选毛竹办技术指导,对全县27万亩毛竹林中改造残次低产林22万亩,培育丰产林5万亩,建立笋用林5万亩,笋竹两用林12万亩,造纸原料林12万亩。改造后,笋用林亩产竹笋240公斤,总产竹笋1.2万吨;笋竹两用林亩产竹材1吨,总产10万吨,亩产竹笋50公斤,总产0.5万吨,造纸原料林亩产竹材1.2万吨,总产14.4万吨。以上3项总产竹笋1.7万吨,竹材24.4万吨,总产值4340万元。1996年残次林毛竹低产改造获省级星火项目奖。
  杉木优良种源推广 1990~1995年,县世行办通过与省林科所协作,根据全国杉木地理种源划分,调进适合宜黄土地气候的优良品种源培育苗木,用于“世行办”贷款造林,共调进良种1000公斤,培育苗木1.2万株,苗高达30厘米以上,苗径0.4厘米以上,90%达一级苗,利用这些树苗造林5万亩,林木材积增长比普通种源超过20%以上。该项成果1995年荣获县政府颁发科技进步一等奖。
  红豆杉扦插育苗试验 1997年,县林业局组织科研人员对宜黄县稀有树种红豆杉繁殖育苗技术进行试验研究。红豆杉属珍贵特用树种,木材可供雕刻、制作家具,种子可榨油。但资源极其稀少,处于濒危阶段。县林业局从调查摸清存量资源入手,选择优良品种进行扦插繁殖育苗造林试验,1998年采种及扦插育苗1亩,产苗1万株,取得成功。为规范造林提供了技术依据。
  1991~1998年获奖林业科技成果第四节卫生科技成果性功能障碍康复新药研究县中医院主治医师、门诊部副主任黄海啸研究的育精灵,属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并获专利。解决了所属疑难病症的治疗理论问题,具有很大的商业开发价值。1995年育精灵(散)治疗性功能障碍康复工程研究项目获国际金奖,1996年该项目获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用单克隆抗体新技术预防乙肝流行研究 1996年,县防疫站应用单克隆抗体新技术对宜黄县农村乙型肝炎免疫预防相关问题及流行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相应策略,将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乙型肝炎流行强度控制在最低水平发。该研究项目获地区1997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
  解毒汤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疗效研究 1992年,县人民医院张为民医师自拟抗原解毒汤,治疗92例乙肝病毒携带者疗效观察的研究项目,方法科学,有一定疗效。该成果1995年获县政府授予科技进步一等奖。
  第五节其他主要科技成果磷化铅吸风熏蒸杀虫试验 1989年,县粮食局储运股主持的《磷化铅吸风熏蒸杀虫试验》变静态熏蒸为动态熏蒸,提高了对粮虫的防治效果,大大缩短了人员在毒区操作时间,减轻了劳动强度,同时又避免了药剂与粮食直接接触,降低了用药量。在省内属首创。
  中草药组合防护剂防治储粮害虫试验 1992年县粮食局《中草药组合防护剂防治储粮害虫试验》取得较好的保粮效果,1993年度县政府授予科技进步二等奖。
  宜黄县地籍使用现状调查和对策 1998年宜黄县土管局开展的《宜黄县地籍使用现状调查和对策》获省一等奖。
  仿河流、河床滤水试验 2000年宜黄县防疫站、县自来水公司为解决水质问题而进行的《仿河流、河床滤水》试验,获县科技进步三等奖。
  房式钢板天棚技术应用县粮食局推广《房式钢板天棚技术应用》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三章推广服务 1990年县政府先后出台《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宜黄经济的若干规定》和《宜黄县科技兴农技术承包管理办法》。1995年为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科技研究、加快科技成果应用步伐,制订了《宜黄县科学技术成果奖励办法》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1996年县委下发了《宜黄县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宜黄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管理办法》两个文件。1998年下发了《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关于颁发科技进步奖的决定》,对各乡镇及农业林业等经济部门下达了《宜黄县各乡(镇)政府,县直主要经济部门科技目标管理任务书》。1999年县政府还制订了《宜黄县科教兴县计划》,批准了《科技下乡活动方案》,进一步完善了《宜黄县科教兴县“九五”和2010年中长期规划》。对科技普及推广研究应用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节科技推广一、科技宣传 1989年9月,全县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技术合同法》及《专利法》的大型宣传活动,组织具有中专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教师、医务人员及科技管理人员800多人进行《两法》知识考试。1992年9~11月,县科委与县人大教科文卫办公室联合,在全县开展《技术合同法》贯彻实施五周年暨《江西科技市场管理条例》贯彻实施一周年大型宣传活动,散发宣传资料1万余份。
  1993年宜黄科技进步活动月活动在全县实施,由科技副县长任组委会主任,活动在每年的3月份开始,时间约一个月。活动宗旨是通过多种形式的科技活动,集中展示全县科技进步的成就和科技发展现状,大力宣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宣传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提高全民的科技意识,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促进科技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推动两个文明建设。活动内容:举办学术报告会、学术交流会、成果展览会、人才交流、科技咨询、技术操作表演、技术竞赛、技术革新等活动及各种大型宣传。发动全社会积极参与,地提高全民的科技意识,创造出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9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正式实施。县科技局与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劳动人事局、科协等单位联合开展一系列活动。组织部长、科技副县长分别发表电视讲话,召开科技人员代表座谈会,拔尖人才电视讲话,组团100多人参加省新产品新技术交易会等。在县城闹市区组织科技咨询服务一条街活动,农、林、卫等方面科技人员50多人上街为民服务,县乡农技人员450多人次下乡开展农技服务。
  1995年3月~1997年12月,围绕科技法制、科技服务、科技效益的主题,全县共出宣传栏88版,张贴标语1200条,编发技术小册子1.5万份,播放科技录像片148场,观众达1万人次。此项活动坚持开展了13次,取得较好的效果。
  1986~2005年,全县共组织科技人员1100人次开展科技宣传服务,上街咨询6次,下乡赶集132次,咨询服务3.9万人次,送科技书刊4025册,散发宣传资料5.6万份,放映科技录相片520场,观看人数达11万人次。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250期,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4.8万人,赠送实物价值20.4万元,张贴宣传标语2416条,开办科普宣传栏190期。
  二、科技培训 1986年,县科委与团县委等单位联合成立宜黄县农村青年实用技术培训中心,对全县3.2万青年进行科技轮训。1986年在县城以党校为基地,聘请农业方面的种植、养殖、畜牧、兽医等方面的专家技术人员对青年骨干进行培训,利用这批骨干在乡镇青年中办培训班120期,培训青年农民7800人。
  1996~1998年,县科委连续3年对新上任的科技副乡(镇)长和150个村级科技副主任进行较系统的现代科技管理和现代科技知识培训。课目为科技项目类型及申报程序与办法、科技项目实施与验收等。同时,进行农村实用科技培训,将每项培训的考核成绩存入档案。
  1997年,县科委组织棠阴镇、新丰乡、神岗乡等地的科技副乡(镇)长、村干部、种养大户参加抚州地区举办的特种种植培训班,学习最新蔬菜品种栗瓜、碟瓜和杏鲍菇、鸡腿菇栽培技术。
  1998年,县农业局、水电局、林业局和各乡镇农技站举办乡镇、村农技人员、种养专业户和科技推广示范户参加的培训班共140期。讲授薄露灌溉、两系杂交推广、板栗栽培与高枝嫁接、网箱养鱼、反季节蔬菜栽培、科学养猪、板栗病虫害防治、笋竹两用丰产林培育等实用技术。1999年,县经委、乡镇企业局、二轻局等单位举办企业技术人员及职工进行各类技术培训,以适应企业引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需要。2000年,县科技局对全县各民营技贸机构和民营科技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进行国家技术市场法规政策、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政策、科技市场管理知识培训,企业职工培训面达96%。各乡(镇)科技领导小组,组织乡村各类农技人员或聘请县直单位科技人员就广大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急需的实用技术进行培训。全县94%的农村基层干部,88%的农村劳动力接受到各类技术培训,有1%的农村劳力获得了农民技术员资格。科技人员接受继续教育578人,占科技人员的35%。通过培训,全县基层干部、农民、职工的科技水平和科技意识普遍提高。
  三、科技下乡 1996年,县科委实施科技致富金钥匙工程,投资3000元购买放像机和科技录像片,组织了一支科技录相放映队,自带放像机和农村需要的科技录像带,巡回全县16个乡(镇)150个村放映,放映队翻山越岭、步行行程1000多公里,共在村级场所放映120场,利用村级电视差转台播放20场,到村小组放映31场,应专业户要求在农户家中放映28场,超过11万人次。农民通过科技录像学习科技知识,在全省属第一,得到省、市科技部门的嘉奖。
  1997年后,每年组织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切实为农民解决了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组织大型科技文化下乡活动,在12个乡(镇)63个村巡回演出70场次,放映科教片190场次,观看群众10万人次。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活跃农村的文化生活,使广大农民接受科技知识,掌握致富技能。组织380人次的科技人员下乡赶集、摆场设点,开展农作物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果树栽培等技术咨询服务,散发技术宣传资料8.6万份。
  1999年,组织大型送科技下乡活动3次。春耕期间组织农村科技人员160人次,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发放科技资料8000份,赠送书刊120册。配合地区科技下乡赶集在黄陂镇发放资料1.1万份。全县参加科技下乡活动的科技人员320人次,为6万农民提供了咨询,发放资料3.6万份,办培训班42期,培训农民3850人,放映科技录像片21部,260场次,观看人员达3万人次。
  2001年,根据科技部、中宣部、中科协通知于5月14~20日开展“科技在我身边”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活动。在活动中,举办优秀乡土人才先进事迹系列报道活动,开展大型科技咨询服务活动和送科技下乡活动,举办科技界揭批“法轮功”座谈会和宣传活动,举行全县中小学校学生小创新小发明竞赛。
  2002~2005年,宜黄县为创新科技导入方式,利用光盘向农村导入科技。在全县开展“万户千盒百种精品农业科技光盘进村入户致富工程”,向农村导入科技光盘近万盒。围绕科技光盘的购买发放、科技光盘的租借、循环学习应用,逐渐建立起一套科技导入新机制、新方式。有30万人次农民观看了科技光盘,学到了实用技术知识。这一做法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受到省、市科技部门的高度赞赏并派出调研考察组来宜黄实地考察。抚州在全市推广了这一做法。
  第二节情报服务 1986年,县科技情报所配齐了人员,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当年,县科技情报所与县老建办共同组织有关乡镇农技人员赴江苏无锡等地进行红薯加工技术情报调研;与县科协共同创办《科学普及》月刊,向贫困乡赠送种植、养殖、加工技术资料0.6万余份。
  1988年,县科技情报所与省内外三十多个市、县情报单位建立了情报交流关系,出版了《宜黄科普》7期,向农村和企业提供科技情报120条,给水泥厂提供用复合袋纸袋装水泥,解决了烂包问题。
  1989年,县科技情报所收集整理科技信息、专利技术、适用技术等1200多条;发放科技情报刊物12期计1000份;接受20余户农村专业户的科技咨询;帮助神岗乡发展香菇生产,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受到县、乡好评。
  1990年,县科技情报所为兰水、神岗、潭坊等3个乡提供微肥应用技术服务,200亩早、中、晚稻通过试验,获得平均每亩增产25公斤的效果;收集下发科技信息500条,编印《科技信息》刊物7期;举办山苍籽人工栽培、微肥应用技术培训班,有3000多农民参加了培训。
  1992~1995年,县科技情报所编发《科技信息》11期计1000份,提供科技信息300多条,为科技人员和农民查找科技资料100多人次。
  1996年,县科技情报所编发《科技信息》24期计4800份,提供科技信息500多条。
  1999年,县科技情报所安装一台计算机,并与地区科技信息网络中心联网,实现内部信息交流传输微机化。
  第三节气象服务人工增雨服务 1991年有组织地开展人工影响天气的工作。当年7月30日~8月2日,首次进行了高炮人工增雨作业。2003年7月,宜黄县境内连续高温干旱达1个多月,经县政府特别批准购置人工增雨火箭发射设施,7月28日~8月20日,共发射人工增雨火箭弹28枚,降雨总量210多毫米,9个乡镇直接受益,有效地缓解了干旱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防雷减灾服务 1990年组建了县防雷检测机构,对已装设的防雷装置是否合格、有效,做出公正、科学、准确的评价。1990~2005年,全县防雷装置使用单位共83家,检测防雷装置162套次,查出不合格防雷装置98套次,指导帮助整改65套次,消除了雷电灾害隐患。
  气象预报服务 1985年12月,县政府批准开展气象有偿服务。1997年8月,县内气象自动咨询电话“121”开通。1999年2月始,电视天气预报在县有线电视台播出。
  第四节技术市场 1986年,县科委技术市场服务部在全县推广食用菌栽培技术,先后为东陂、白竹、新丰、南源4个乡8个村的200户菇农进行了栽培技术培训。县技术市场从广丰引进60头优质山羊,将10头山羊无偿分送给了贫困户,并提供山羊的饲养技术。县技术市场为4个乡引进魔芋良种2万斤。
  1988年,县科委指定一名干部具体负责技术市场工作,并配备了一名财务人员。
  1989年3月始,在全县贯彻执行《江西省技术贸易专用发票管理办法》,进行技术交易使用专用发票。
  1990年,县科委对全县技术经营机构进行了审查、登记,建立和完善了技术市场的管理体系,保障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同时,在全县开展技术承包活动。参加技术承包的科技人员90人。其中农业第一线人员40人,乡镇企业8人,大集体企业和国营中小企业42人。参加技术承包的人员中,有高级职称的1人、中级职称的14人、技术人员75人,签订承包合同54人。承包面积20600亩,其中农田7500亩,果园200亩,水面2100亩,山林1万亩。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技术合同法》的大型宣传活动,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了考试。
  1992年,按照《江西省技术交易许可证管理办法》,对全县科技开发型企业、技术经济管理机构进行办理领证工作规范化管理。同年11月,由县人大教科文卫办公室、县科委牵头,会同县国税局、工商局等单位组成检查组,在全县开展技术市场法规实施情况大检查。全县技术合同成交额20万元。有科技开发型企业15家,新成立技贸机构5家,认定登记技术合同6项。
  1993年,全县有技术贸易机构17家,实现营业额50万元。
  1995年7月,县科委设立技术市场门市部,经济性质为集体,主营技术咨询、兼营与技术配套的农药、良种等。招聘一名经理。同年6月,按照省科委要求,开展了全县技贸机构大检查。
  1997年,全县共有民营技贸机构16家,年内新增4家,发展民营科技企业1家。技贸交易额274.5万元。
  1999年,依照《江西省行政执法办法》为2家技贸机构重新换证,吊销1家技术贸易许可证。
  2000年,县技术市场扶持城南乡、兰水乡等农机站建立民营技术型经济实体。
  2001~2005年,技术市场管理继续做好技术合同认定、登记、跟踪调查,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放开搞活技术市场等工作,加强与民营科技型企业的联系,鼓励和支持各类科技人员创办和发展各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科技中介服务业务。

知识出处

宜黄县志

《宜黄县志》

宜黄位于江西省中部偏东,抚州市南部,抚河上游。地处东经116°01'~116°28',北纬27°03'~27°43'之间。东连南城县、南丰县,南接宁都县,西邻乐安县、崇仁县,北靠临川区。总面积1944.2平方公里。三国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分临汝地设县,因县治在宜、黄二水汇合之侧,故名宜黄。隋、唐间时置时废。北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南唐后主李煜割崇仁县之崇贤、仙桂、岱贤三乡置宜黄场,开宝三年(公元970)准请升场为县。县城所在地凤冈镇位于县境西北部,县城所在地北距省会南昌163公里,距抚州市区58公里。2005年,县城建成区总面积5.8平方公里。全县设凤冈、二都、黄陂、东陂、棠阴、梨溪6个镇,中港、新丰、神岗、圳口、南源、桃陂6个乡,黄柏岭、青年2个垦殖场。共有138个行政村和11个居民委员会,1101个村民小组,1273个自然村。全县共有58347户,203817人,其中农业人口165388人。境内有临宁线、林崇线纵贯南北、东西,交通四通八达,实现了乡乡公路硬质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