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政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黄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9143
颗粒名称: 卷十四 政党
分类号: D2
页数: 30
页码: 383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宜黄县委员会,处于执政党地位。宜黄县委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领导全县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同时,也使自身经受各种考验,执政能力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后,在县委的领导下,宜黄的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不断提高。中共基层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第一章中国共产党宜黄县委员会 1986~2005年,中国共产党宜黄县委员会历经五届,其中第七、八届任期3年,第九届起任期5年。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宜黄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2名,常委7名。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宜黄县

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宜黄县委员会,处于执政党地位。从此,担负起领导宜黄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宜黄县委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领导全县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同时,也使自身经受各种考验,执政能力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后,在县委的领导下,宜黄的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不断提高。中共基层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宜黄县委员会 1986~2005年,中国共产党宜黄县委员会历经五届,其中第七、八届任期3年,第九届起任期5年。县委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广泛深入地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党的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党员队伍的战斗力,促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
  第一节县党代会第七次县党代表大会 1987年9月17~20日在县城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307名(其中女57名),候补代表30名,列席代表19名。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共宜黄县第六届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选举产生了中共宜黄县委第七届委员会,委员23名,候补委员6名。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宜黄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2名,常委7名。县委七届一次全会作出《关于加强自身建设的决定》。
  第八次县党代表大会 1990年4月1~3日在县城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303名(其中女49名),特邀代表1名,列席代表32名。大会通过《关于中共宜黄县第七届委员会报告的决议》,《中共宜黄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选举产生了中共宜黄县委第八届委员会,委员24名,候补委员1名。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宜黄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3名,常委7名。八届一次全会作出《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的决议》。
  第九次县党代表大会 1992年12月26~28日在县城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200名(其中女61名),列席代表44人,特邀代表3人。大会通过《关于中国共产党宜黄县第八届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的决议》;选举产生了中共宜黄县第九届委员会,委员25名,候补委员2名;选举产生了中共宜黄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3名,常委7名。
  第十次县党代表大会 1997年12月27~29日在县城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304名(其中女63名)。大会通过《关于中国共产党宜黄县第九届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选举产生了中共宜黄县委第十届委员会,委员25名,候补委员4名;选举产生了中共宜黄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5名、常委7名。
  第十一次县党代表大会 2002年12月28~30日在县城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302名(其中女63名)。大会通过《关于中国共产党宜黄县第十届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的决议》;选举产生了中共宜黄县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25名,候补委员4名;选举产生了中共宜黄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5名,常委7名。
  1987~2005年宜黄县委班子成员情况 2007年9月现任宜黄县委领导班子成员第二节县委重大决策 20年中,历届县委为发展宜黄作出了许多重大决策,一届接着一届于,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在历届县委工作基础上,2002年12月,中共宜黄县委第十一次党代会为实现宜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从宜黄县情出发,提出“开放富县,工业强县,生态立县,城建塑县”的发展战略,并积极组织实施。
  生态立县战略 1988年、1998年,县委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的意见》、《关于农业“552”计划、农业产业化的意见》。重点实施“552”计划,即搞好“五子开发”(竹子、栗子、林子、种子、莲子),建好“五大基地”(优质稻基地、蔬菜基地、药材基地、花草基地、食用菌基地),抓好“两项工程”(猪禽、水产工程),形成“五子登科”、“五基登台”、“两工登场”的农业开发新格局。2001年制发了《关于发展生态经济的意见》,大力建设“竹子、种子、莲子、红薯”四大绿色农业基地和蔬菜、瓜果、白莲、稻米、水产、黄栀子等六大绿色产业带。2001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先后完成退耕还林面积5.85万亩;2001年3月省人民政府批准宜黄县为省级华南虎自然保护区。2005年,在桃陂、二都、黄陂、新丰落实种植烟叶面积1000亩,填补了宜黄无烤烟的空白。
  城建塑县战略根据规划,制定了“一河两岸”城市建设总体方案,重点打造县城“一河两岸”秀美景色。2004年开展了临宁线宜黄至抚州二级公路改造,着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各种等级公路351公里,县乡公路、村级公路硬质化率分别达90%、60%%%以上。县城面积由原来的3.8平方公里扩大到10平方公里,县城人口由原来的3.5万人增加到近6万人,城市绿化率5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城市建设呈良好发展态势。
  开放富县战略 1997年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营造招商引资好环境。2005年又实现了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从大招商向招大商的转变,突出以商招商,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工业、加工业项目,并下大力气整治优化投资软环境,使客商企业“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快”。“十五”期间,直接利用外资755万美元,引进市外资金人民币20亿元,分别是“九五”时期的2.6倍、9倍。
  工业强县战略 1987年对重点企业在资金、项目上大力扶持,企业干部管理建立激励机制。从1994年起,规划建设六里铺工业开发小区,使乡镇企业相对集中、连片发展。截至2005年底,工业园区累计开发面积1000亩,已建起六里铺工业区和潭坊、桃陂中黄工业走廊,入园企业56家,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5家,1000~5000万元的企业21家。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后,大力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拍卖,兼并、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使大部分企业走出困境,增加了活力,提高了效益。
  加强村建工作 1990年以后,成立村级组织建设协调领导小组;1994年开展对全县“三老”(农村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的经济补贴工作。1995年,围绕“五个好”目标抓好后进村的建设。1998年9月,在全县农村中开展推行村务公开工作,各村设立了村务公开栏,公开了村财务收支、涉农政策、计划生育、村规民约、集体项目招标等工作,增强了村支部及村委会工作的透明度。2001年,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即:创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先进县委、“五个好”乡党委,“五个好”村党支部),落实了村建工作责任制和创先争优激励措施,每年“七一”时进行表彰。2003年9月,将全县151个行政村撤并为138个,村党支部也调整为138个。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0世纪80年代始,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1996年,在县城开展创建文明小区、文明单位、文明楼院、文明家庭活动,在农村开展创建文明村,创评“十星”文明户、“五好家庭”、“信用文明户”活动。1986~2005年,全县共评出省、市、县级文明单位175个,其中省级20个,市级30个,县级125个;评出国家级文明村镇先进单位1个,省级文明村2个,县级文明村12个。
  实行党政机构改革 1986~2005年,全县党政机构进行2次较大规模的改革。十四大期间,开展了人事制度改革和机构改革,1429人参加了国家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管理人员的培训、考核、过渡工作;通过撤、并、改、建措施,县委工作部门由原来17个精简为5个,政府工作部门由原来的54个精简为27个。2001年,经省政府批准,将全县5镇11乡撤并为6镇6乡,减少4个乡。
  第三节工作机构 1987年,中共宜黄县委第七次党代会后,县委工作部门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一战线工作部、农村工作部、对台工作办公室、政法领导小组办公室、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信访领导小组办公室、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办公室、党史资料征集编史修志领导小组办公室、老干部局、县委办公室机要科、直属机关党委、县委党校等。1989年,撤销农村工作部;增设组织员办公室。1990年,中共宜黄县第八次党代会后,撤销政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恢复政法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设立保密局;撤销县委办公室机要科,成立机要局。增设政策研究室、村级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台工作办公室改称台湾事务办公室。
  1996年4月,党政机构调整:老干局归口组织部;政研室、保密局、台湾工作办公室并入县委办公室;机要局、信访办归口县委办公室;组织员办公室、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入组织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与政法委办公室合署办公。机构编制委员会列县委议事协调机构序列,下设办公室与人事劳动局合署办公。直属机关党委改为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与组织部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委员会办公室并入宣传部。党史工作办公室(与地方志办公室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档案局转为县委、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经过改革与调整,县委共设机构5个,即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一战线工作部、政法委员会。
  2002~2005年,根据市委、市政府对宜黄县县乡党政机构改革方案的批复精神,结合县实际,对全县机构设置进行调整,机构设置为县纪检委(含监察局)、县委办公室、台办、信访办、组织部、知工办、老干局、直属工委、宣传部、统战部、政法委员会、农村工作部、党史办、党校等。
  2005年县委工作机构: 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含监察局):县委和县纪委主管党内和行政监察工作的职能部门。内设办公室、第一纪检监察室、第二纪检监察室、执法监察室、案件审理室、信访室、宣传教育室、党风廉政建设室。
  县委办公室(含机要局、保密局、政研室合署办公,台办、信访局归口管理):县委综合部门和办事机构。内设秘书股、督查室、信息室。其工作职责:县委重要文件起草,承办文件处理;重大决策实施查办、催办和督促检查;县委各类会议会务安排;围绕县委的总体工作部署,负责信息的收集、综合和传递工作;全县党政机关密码管理,确保机要通信畅通;协调抓好接待来宾工作和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抓好机关保密安全工作和后勤管理工作。
  县委组织部;县委主管组织工作和干部工作的职能部门。内设合署办公机构:机关工委、组织员办公室、知工办、村建办、非公工委。
  县委宣传部(含精神文明办):县委主管意识形态方面工作的综合职能部门。内设办公室、党员干部教育科、理论宣传科、新闻科、文化教育科。
  县委统战部:县委主管统一战线工作的职能部门。内设办公室,与民族宗教局合署办公。
  县委政法委员会:(含综治界定、610办公室),县委主管政法工作的职能部门。内设办公室。
  县委老干部局:负责全县离退休干部宏观管理。下设办公室、关工委和老年大学。
  县委党史办(地方志办):县委、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负责党史、地方志资料征集和编史修志工作,内设办公室。
  县委党校:县直属事业单位,负责全县党员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内设办公室、教研室、函授办公室。
  第四节组织工作县委组织部是县委主管组织工作和干部工作的职能部门。内设秘书科、干部科、组织科(含组织员办公室)、人才办、村建办、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工作委员会。在编21人。
  一、组织建设组织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指导全县党组织的建立和管理、党员的发展、教育和管理,以及干部的培养、选拔、教育、任用、管理,做好老干部及知识分子工作。
  1986年全县设19个基层党委,其中乡(镇、场)17个,机关2个(直属机关党委、县经委党委),县直机关党组25个,党总支14个,党支部341个,党小组681个。2005年,全县有基层党委24个,其中乡镇党委12个,机关党委(含直属机关工委)12个,党支部442个。
  党员发展 1986~2005年,全县共发展党员4315人,2005年党员总数达8643人,比1986年增加2651人。在发展党员中,农民占51.4%,干部占15.8%,其他占32.8%;初中以下文化的占28.1%,高中、中专文化的30.6%,大专以上的占41.3%。
  2000~2005年,累计培养青年入党积极分子2878人。
  1986~2005年全县党员发展情况单位:人党员教育培训教育。1986~2005年,全县各级党组织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82期,培训党员31万人次。其中:1987年办班36期,培训党员2.6万人次;2000年办班41期,培训党员4.5万人;2005年办班44期,培训党员6.2万人次。
  “电化”教育。2000~2005年,全县共投资384万元,在全县各级党组织建立党员电教网点356个,购置电教设施348台套,配备电教工作人员338人,每年订购党员电化教育教材120多套,使全县87%的基层党支部有两机(电视机、放像机)一室的播放点,确保大多数党员都能通过电化教育方式接受学习培训。同时,严格落实播放制度,采取“五收看”,即:上级要求的必须收看、结合会议穿插收看、利用学习培训安排收看、召开组织生活会统一收看、根据党员现状分类收看,较好地提高了教育效果。
  农村党员创“双带”标兵活动。2003年1月,在全县农村党员中开展了“双带”致富标兵和致富能手活动。到2005年底,全县共评出“双带”致富标兵169人,党员致富能手685人,占农村党员总数的2%。
  党员管理建立健全制度。在完善“三会一课”(支委会、党员会、党小组会和上党课)制度的基础上,1996年建立健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制度、发展党员公示制度,使发展党员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2002年又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任制,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有效发挥了农村无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005年,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党员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党课集中学习点制度、党员电化教育制度、党员“双带”工作制度等,逐步建立起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民主评议党员。每年的12月,各级党组织都以支部为单位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每名党员都要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民主评议。2000年,全县18个党委、9个党总支、447个党支部中的8065名党员参加民主评议。通过评议,表彰党员248名,其中授予优秀党员称号201名,评为不合格党员1名;2002年,全县447个党支部8238名党员参加民主评议。通过评议,表彰党员301名,其中授予优秀党员称号285名,评为不合格党员46名,其中取消资格、除名13名。2005年,在全县24个党委、14个总支、442个基层党支部普遍开展评议党员的活动。全县8426名党员和208名预备党员参加了评议。通过民主评议,对党员进行了一次接受群众监督的教育。同时,评议中,对个别问题比较严重、群众意见大的党员进行了处理,有7人被评为不合格党员,其中开除党籍5人。
  集中教育。1990~1991年,根据党中央通知要求,对党员进行重新登记活动。通过学习教育、个人总结、民主评议,较好地解决了党组织和党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坚定了广大党员的政治方向,增强了党员意识,纯洁了党的队伍,健全了规章制度。1997~2000年,根据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定要求,对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一次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这次教育活动,发扬了延安整风运动的精神,采取自上而下,分期分批,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使全县党员领导同志普遍受到一次深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教育,解决了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作风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2005年,用1年多时间分3批集中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教育活动中,下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读本》等学习资料14900余份,全县各级党组织召开动员大会600多次(其中全县动员大会12次),设立意见箱720个,办黑板报680期,办学习园地570个;全县共收集各类意见建议32000余条,提出整改措施和意见8800多个;通过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了团结。在此基础上,广泛开展扶贫送温暖活动,共走访困难户3268户,捐送款13.8万元,捐送衣物5200件,结成帮扶对子264个,共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支部11个,调整充实基层组织负责人7名,培训农村党组织负责人138名,帮助解决村党组织办公场所5个。集中教育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230人,发展新党员193名。
  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点是农村党组织的建设。县直机关党总支和党支部的组织建设工作,凡本机关建有党委的,由党委负责,未设党委的,由县直机关工委负责。
  1986~1994年,全县开展对基层党组织现状的调查和深入开展乡村整党工作。通过整党,加强了班子建设,转变了工作作风,提高了党的战斗力。
  1995~1999年,全县党组织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为主线,以“四定包干创五好”抓后进村建设。通过对基层组织领导班子的教育整顿,群众反映强烈的干部作风、财务、计划生育和村规民约等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在整顿中,共调整党支部领导班子48个,有17个后进村已转化升级。
  2001年始,全县开展以创建“五个好”(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村党组织、“五个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区)为主要内容的“三级联创”活动。通过这一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进一步落实了村建工作责任制和争先创优激励措施,效果明显。
  2003年,农村建设“三培两带”致富工程开展。“三培”即:把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两带”即:村党支部书记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在这一活动中,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双带”村支部书记队伍和党员致富能手,带动了一方农民,富裕了一方百姓,搞活了一方经济。两年中,全县已把2780名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328名致富能手已培养成党员,把315名党员致富能手已培养成村组干部。至2005年,全县“双带”村书记达到134人(其中户均纯收入在4万元以上的“双带”村书记50人,10万元以上的20人);“双带”村干部达到413人,占全县村干部数的71%;“双带”农民党员达到2671人,占全县农民党员数的63%,全县带领群众致富总数达10616户。
  2005年,全县“三级联创”活动涌现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市委表彰的“五个好”乡镇党委及优秀党委书记2个;“五个好”村党组织及优秀村党组织书记4个;群众满意县直部门及优秀县直部门负责人2个;群众满意站所及优秀站所负责人1个。受县委表彰的“五个好”乡镇党委及优秀党委书记5个;“五个好”村(居)党支部及优秀党支部书记13个;群众满意县直部门及优秀县直部门负责人6个;群众满意乡(镇)站所及优秀乡(镇)站所负责人4个。
  二、干部队伍建设干部队伍建设重点是副科级以上干部的教育、培训、使用和管理。1996年全县有副科级以上干部713人。其中,妇女干部72人,占10.1%;少数民族干部1人,占0.1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630人,占88.4%;中共党员679人,占95.1%;35岁以下的142人,占19.7%。2005年,全县有副科级以上干部791人,其中,妇女干部105人,占13.3%;少数民族干部1人,占0.13%;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704人,占90%;中共党员764人,占96.6%;35岁以下的163人,占20.6%。10年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由原来的88.4%提高到90%。年龄趋向年轻化,35岁以下人员由原来的19.9%上升至20.6%。
  教育培训 2000~2005年,以中共宜黄县委党校为阵地,多次举办不同形式的培训班,对副科级以上干部进行培训。2000年1月,对全县科级干部建立学习理论档案。2003年,县委党校举办副科级以上干部培训班,对480名科级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发展观理论教育。2001年,结合新形势下干部教育的新情况、新特点,中共宜黄县委制定《2001~2005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突出抓好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教育,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知识培训,现代管理和岗位业务知识培训。至2005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36期,培训各类干部5000人次,其中科级干部1800人次。中青年后备干部800人次。
  选拔任用 1999年3月,对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实行改革,实行公开选拔、公开招录、竞争上岗等方式选拔任用干部。
  公开选拔。1999年7月,对县直单位的部门领导进行公开选拔。采取组织推荐,群众举荐和个人自荐的形式,以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和规定的程序,面向社会进行公开选拔,有135人参加笔试、面试、考核和择优录取。按1:6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确定面试成绩前三名列为组织考察对象,共有5人被录用为副科级干部。
  同年8月,县招商局局长裴涛在抚州市委公开选拔副县级干部中,被选拔任用为抚州市招商局副局长。
  公开招录公务员。1999年10月,对应届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年龄在35岁以下,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以考试、面试、考核等程序,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录。按3:1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确定面试、考核对象。1999~2005年共招录公务员50名。其中分配到县直单位的18名,分配到乡镇的32名。
  干部考核 1997年以来,坚持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进行年度考核管理制度,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晋升工资以及降职、低聘、解聘、辞退的依据。
  考核对象:县直单位班子和科级干部;乡镇党委、政府、人大班子成员、机关全体干部、乡属单位负责人、村党支部书记、主任等。考核注重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采取测评、推荐、谈话、查看资料等形式进行。通过测评和考核,对考核对象初步确定考核等次,其中优秀等次的比例按10~15%掌握;考核还根据县纪检、监察部门提供的干部立案处理依据确定干部基本称职和不称职。1994年以来,全县科级干部共评出优秀公务员803人,基本称职39人,不称职22人。
  干部监督管理 1992年始,对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和科级单位进行年度考评。是年,对全县55个部、委、局、办和16个乡(镇)713名科级干部进行了民主考评和年度考评。1995年,对县直单位和乡镇党政一把手进行年度任职考评。经过考评,对22个完成目标管理好的单位进行了表彰,对6个完成目标管理不好的单位出示黄牌警告,1个单位主要领导降职使用。1998年,对县直和乡镇领导干部建立任期审计制度,县直部分单位和16个乡镇的财务收支、债权债务、固定资产等进行了全面审计。组织部配合有关部门对全县114个单位实行委派统管,以加强财务监督工作。2002年,建立干部监督信息网络制度,由组织、纪检监察、政法、公检法、计生委、审计、信访和各乡(镇)党委等负责人组成的干部监督联席会议,每季度例会1次,汇报情况,交流经验,改进工作。
  第五节宣传工作宣传工作围绕解放思想、发展经济的目标,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思想素质,为改革、开放、发展、稳定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005年县委宣传部内设6个职能科室:办公室、党员干部教育科、理论宣传科、新闻科、文化教育科、精神文明创建办公室。
  一、宣传阵地 1986~2005年,在原有广播、电影、乡镇广播电视站、文化站、图书室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宣传阵地。1986年开办了《宜黄水》刊物。2002年下旬,电视台开办精品节目,建立专题专栏,包括《宜黄人口》、《宜河瞭望》、《宜黄历史文化名人之窗》、《律师视点》等。2003年,在互联网上建立宜黄政府网站,并整合全县资源,开辟人物、物产、文化等栏目,扩大了宣传阵地,提高了对外宣传的力度和知名度;全县12个乡镇主要街道设立宣传栏和文化长廊,开展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为村组建立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施72座,使全县行政村通有电视率达89.4%。2004年,成立“宜黄县畅通农村广播电视网络传输中心”,把县、乡(镇)、村三级有线电视统一联网,组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阵地。2005年7月,创办了《宜黄通讯》报刊,扩大了对外宣传窗口。
  二、时事政策宣传 1986~2005年,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中共十一大至十六大、中央全会精神宣传和九五计划、十五计划、十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形势教育等宣传活动。
  1987年11月~1988年,分级分批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和贯彻中共十二大精神,全面先后轮训党员17453人次。1989年,北京“政治风波”发生后,及时组织机关干部学习上级有关文件和领导讲话,组织人员到各乡镇放映北京平息暴乱录相带,观众达13200多人次,让各级干部了解“政治风波”的真相和性质,在思想认识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1996~1997年,在继续深入开展“两基”(基本国情和党的基本路线)宣传的同时,在全县党政机关深入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抓住香港回归和党的十五大召开两件大喜事,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为迎香港回归开展系列活动,为宣传党的十五大精神,在全县发行十五大学习教材,抽调县、乡、村三级干部组成宣传队到农村宣传十五大精神。
  2001年,在全县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2002年,组织发行十六大有关学习材料近6000册。2004年,以“解放思想、科学发展”为主旋律,举办了《“华南虎”杯江西省第九届故事创作演讲与比赛》和《华南虎》特种邮票首发式,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2005年,在全县开展“构建和谐平安江西,共创富民兴赣大业”主题教育活动,抽调宣传、组织、党校干部组成3个宣讲团,到乡镇、社区、企业和农村巡回宣讲,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知识竞赛、演讲等系列活动,荣获全省“构建和谐平安江西,共创富民兴赣大业”主题教育活动先进单位,宣传部长吴茂发荣获全省主题教育活动先进个人。7月,《宜黄通讯》创刊,加大了全县对外宣传的窗口。
  三、理论学习理论学习主要通过请省、市有关理论宣传教育单位老师、专家讲授;建立健全县委中心组、领导干部、机关党组、乡镇及企业党组学习、调研、考核等系列制度,做到学习“三有”(有发言、有笔记、有心得)。选送党员干部到中央、省、市级党校及行政学院学习。开展县、乡两级干部理论培训,建立学习日制度等形势进行。
  理论学习内容,根据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深入开展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1986~2005年,学习《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广大党员干部端正了思想路线,坚定了社会主义信念。中共十六大后,学习《反分裂国家法》,围绕学习WTO知识与规划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安排两次集中学习,形成了《应对入世挑战,推进体制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学习十六大精神,奋力推进宜黄科技城建设》两大学习成果。各乡镇党员及县直单位党委(党组)中心组安排两次12天以上的集中学习,有针对性地解决本地、本单位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的重大问题。2002年后,进一步把学习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每年制定各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建立健全考学、述学、督学制度,倡导建设“学习型单位”、“学习型干部”,使全年干部参学率达到90%以上,开考科目及格率达95%以上。
  四、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1986~2005年,按照不同时期的要求在全县农村广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
  1986年,在全县深入开展普及法律意识教育,培训普法讲师7名,举办法制宣传员培训班6期,培训基层宣讲员600人,使全县普法任务顺利完成。1987年,在学习贯彻中央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深入开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学习教育活动。1990年9月,在全县召开“学雷锋、树新风,创四优”先进单位表彰大会;1991年7月,分层次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学习江泽民“七一”重要讲话。通过观看电视实况转播、县委中心组学习讨论、党团活动日组织重点学习讨论讲话原文,把握讲话精神实质,激发干部学习热情;结合工作实际,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1992年在黄陂镇罗湾村三百田创建了“土剧团”,剧团自筹资金,自编节目先后在本地和宁都、乐安、临川、等地演出千余场,观众达100万人次。2000年,在二都镇河口村建立全县第一个村组文化大院,内有藏书5000余册,是全省十大科技书库村之一,连续多年被县、乡评为“明星村”、“文明村”。2003年6月,在全县开展学习郑培民的活动,要求党员干部明确学习重点,把学习郑培民精神与推动当前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创新形式和方法,服务发展第一要务,以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对此,组织文化、科技等部门送文化、送科技下乡,共开展科技培训12场,送科技书籍2000余册,科技光盘360余张,受益群众2万多人次,免费文化演出128场次,送电影下乡12场。2004年,在全县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村镇、创评十佳文明户活动,涌现出一批像黄陂镇、棠阴镇、山前村、候坊村等典型文明村镇,东陂镇梅湾村被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单位;同年,在全县138个自然村建起“一个中心、四个阵地”即:文化教育中心,党员活动室、村民夜校、图书室和宣传栏。2005年,抽调干部和科技工作者,深入村组,开展送政策法规、送科技知识、送文化活动,印发宣传单8万余份,农业科技小册子1万多册,购买科技图书近万册。同时,在全县农村广泛开展“学习进农家、美在农家、星在农家”活动,涌现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亿万农民健身”先进单位。
  五、爱国主义教育 1986~2005年,每年清明节组织中小学生祭扫革命烈士墓等活动;开展“爱中华,爱家乡”读书教育活动,通过课堂对学生开展人生观、世界观等教育;在全县中小学开展升国旗活动;组织司法部门人员到学校做“普法专题报告会”,建立学生“模拟法庭”、“青少年维权岗”、组织学生审判结合普法宣传活动,上街宣传法律知识、观看禁毒法制教育资料图片、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国家安全知识专题讲座,使法制观念深入扎根在每个学生心中。
  1996年,根据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制定了全县《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五年规划》,在县城开展创文明小区、文明单位、文明楼院、文明家庭、信用文明户活动;对广大群众系统开展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题的思想道德教育。1995~2005年,全县共评出省、市、县级文明单位123个,其中省级18个,市级24个,县级81个;评出国家级文明村镇1个,省级文明村2个,县级文明村12个,市级文明乡镇3个,县级文明乡镇2个。
  六、党员理论教育工作 1986~2005年,党员理论教育主要通过“三会一课”、电化教育、开展多种实践活动等形式,努力提高党员的思想、道德、理论、政策水平。其做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党委把基层党校、党员活动室的管理建设列入党委工作议程,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二是强化党员理论教育阵地建设。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党组织自筹资金,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做到有教室、有课桌和凳子、有图书资料、有阅览室和活动室;三是开展多种教学活动。通过培训、轮训、集中办班、分类办班、函授办班、现场办班形式,使党员培训率达90%以上,农村党员学习时间每期在4天以上。
  七、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组织专家对企业认真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和市场经济知识教育。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企业与政府、企业领导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促进企业发展。1990年,在全县企业中调整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加强充实政工机构和人员,紧密结合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在全县职工中开展“三同”(党政同心协力、干群同甘共苦、万众同攀高峰)、“四争”(为宜黄争光、为工人阶级争气、为产品争名、为企业争荣)、“一保”(保证完成全县工业生产任务)等系列活动,保证了全县工交生产各项任务完成。对35岁以下职工广泛进行基本国情和基本路线教育,在全县企业中开展了政工职称评定工作,企业政工队伍开始形成网络。
  八、纪念活动 1986~2005年,在全县开展了建国、建党周年庆典、征文活动;纪念“五四”青年节演讲比赛、征文活动。1993年12月,开展纪念毛泽乐诞辰100周年征文活动,在中小学开展讲革命故事比赛;1998年7月,编排文艺节目纪念香港回归1周年;《宜黄水》编辑出版《迎香港回归》等庆祝专刊;2004年,开展了邓小平诞生100周年纪念活动并编排了文艺节目;2005年,开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红军长征70周年图片展,组织观看革命影片及征文比赛。
  九、新闻报道 1998年,成立报道小组,开辟专栏,做好抗洪抢险宣传报道,对鼓舞全县人民战胜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起到积极作用。2003年,组织成立报道领导小组,深入非典一线进行时事跟踪报道,为防治、战胜非典型肺炎起到重大作用。2004年中期,抓住“华南虎”杯江西省第九届故事创作与演讲比赛、《华南虎》特种邮票首发式的机会,大力向中央、省、市各报刊发表新闻报道,扩大宜黄县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全年上中央级报刊报道41条,省级报刊报道196条。2005年,全年上中央级报刊报道47条,省级报刊报道238条,新闻报道进入全市先进行列。
  十、政工职称评定政工职称评定分个级别:初级政工专业、助理政工师、政工师和高级政工师。1986~2002年,全县初级政工专业人数137人,助理政工师329人,政工师98人,高级政工师28人。2003年,县办企业由公有制向非公有制转变后,政工职称评定人数比往年相对减少,2003~2005年,评定助理政工师11人,政工师5人。
  第六节统战工作中共宜黄县委统战部1986年设办公室,定行政编3名。1987年设部长1名,副部长1名,办公室秘书1名。2003年定行政编3名,后勤事业编1名,与台湾工作办公室、侨务工作办公室、民族宗教事务局合署办公。2005年3月,台办划与县委办公室合署办公。
  一、统战宣传创办统战宣传栏。每年县委统战部和乡(镇)党委各出刊2期,宣传党的宗教、侨务、少数民族政策;开展对外宣传活动。对党外知识分子、党外干部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先进事迹发消息报道,1986年以来,上国家级稿件21件,上省级稿件146件,上地(市)级稿件202件;举办各类人员学习班,加强形势教育,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少数民族政策和侨务政策的自觉性,维护社会稳定。1986~2005年先后共举办党外知名人士学习班20期,宗教人士学习班38期,乡(镇)统战委员学习班40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宗教工作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实,境内的宗教活动有了较大的恢复和发展。1989年下半年,县长办公会研究确定县政府办公室一名副主任兼管民族宗教事务工作;1991年6月,编发(1991)42号文件精神,成立宜黄县民族宗教事务办公室。1993年3月,县政府批复重修曹山宝积寺,4月29日,礼聘怀善法师为曹山宝积寺住持。2003年12月,礼聘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释心亮为曹山宝积寺住持,同年,县政府与南昌大学在县城举办全国欧阳竟无思想研讨会,海内外专家、学者与法师40余人出席。1993年8月和1997年9月,县佛教协会和天主教爱国会成立,并分别召开了第一届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委员会。
  2003年9月3日,举行曹山宝积寺重建奠基仪式,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中国佛教协会咨询委员会副主席佛源长老,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陈卫民等省市县领导同志参加。
  2003~2005年统战部,筹资200多万元,帮助曹山寺修通了水泥路,实现了通电、通讯、通水,拨给曹山寺自养山林和重建用地300百多亩;配合曹山寺从缅甸请来玉佛13尊;争取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旭日集团董事长杨钊先生等一批大德居士筹巨资帮助曹山寺重建;聘请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古建筑设计院对曹山寺重建进行仿唐式规划设计。2005年完成教学楼建设。
  恢复曹洞宗祖庭曹山宝积寺奠基法会、天主教、基督教圣诞节等重大宗教节日。中共宜黄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统战部、民族宗教局等单位领导深入各宗教场所,同信教群众一起共度佳节,在表示祝贺的同时,向他们通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征求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民族工作县境内少数民族共9个,人数较少,仅占全县总人口的0.1%。其中主要为畲族,占全县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4.5%。1989年,县长办公会议确定了一名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兼管民族宗教事务工作,加强了领导。由于全县民族团结工作显著,这年,兰水乡何坊村圾口村小组长蓝陈石被评为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代表,村小组被评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并荣获省、地荣誉证书。2000~2004年,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对聚居多的自然村建立了少数民族村小组。先后有兰水乡何坊畲族村、新丰乡护竹一组畲族村小组,中港乡鹿岗向新畲族村小组和二都镇三都村阮彭畲族村小组成立。
  2005年县重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任用,先后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2名,其中科级1名、副县级1名。
  县委统战部坚持与少数民族居住区的对口联系,围绕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开展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少数民族在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问题。2003年为中港乡何坊村争取到扶贫资金3万元,开挖鱼塘、发展经济。2004年又为何坊村跑项目,争取到修建村、组公路资金9万元,修通了何坊至鹿岗的硬质公路;2005年为鹿岗村向新畲族村小组争取修建引水渠的资金2万元,解决了农田灌溉的老问题。
  四、党外人士工作 90年代,建立了县领导与党外人士交友联谊制度,历届县党政领导干部结对子1~2名,进一步加强了党政领导与党外人士之间的联系。在选拔任用干部中,建立了党外青年后备干部档案,在工作中加强对党外人士的培养锻炼,注意选拔任用党外人士担任领导职务。1986~2005年,有10名党外人士提任了副县级职务,3名党外人士提任正科级领导职务,31名党外人士提任副科级领导职务。在各级人民代表、人大常委会和政协委员、常委中,党外人士均占一定的比例见表。
  1986~2005年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协委员中党外人士情况单位:届、人在政协委员中,第二届政协委员中有63名党外人士,占委员总数的60.6%;第三届政协委员中有党外人士67名,占委员总数的60.4%;第四届政协委员中有72名党外人士,占委员总数的61.5%;第五届政协委员中有78名党外人士,占委员总数的60%;第六届政协委员中有80名党外人士,占委员总数的54.7%。
  为了充分发挥党外人士在参与事务管理中的作用,2003年,在检察、法院、审计、教育等部门聘请了7名党外人士担任县特邀检察员、陪审员、审计员和教育督查员的工作。
  五、基层统战 1991年,全县18个乡(镇)场设立统战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了专(兼)职统战委员,有的还设有专职统战干部。十多年来,基层乡(镇)统战工作主要做好如下几件事: 对统战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宗教活动场所的分布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统战资料档案,以作备查;宣传党的统战政策,服务农村经济建设;每年不定期的出“统战工作宣传栏”和“统战工作情况汇表”,互通情况,加强联系;围绕经济建设,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党外人士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配合县宗教、公安部门,打击地下非法宗教活动,维护社会稳定。
  六、统战联谊 2004年1月,成立县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参加成员共37人。为发挥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发展县域经济,中共宜黄县委、县政府不定期的召开党外各界人士座谈会、情况通报会,把全县政治、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及重大决策向各界党外人士、非公有制代表人士、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及时通报,征求意见,协商问计,充分体现了真诚合作、平等共事。
  七、其它工作 1998年6月22日,宜黄县发生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县委统战部深入基层迅速组织群众救灾,并向有关组织和团体呼吁赈灾,得到南京爱德基金会和浙江椒江佛协赈灾款25万余元及新棉被200床。赈灾款用于建圳口乡郊源村希望小学和灾民新村。
  第七节外事侨务县内外事侨务工作主要由侨务办公室负责,1985年侨务办公室组建之前,有关外事侨务工作,大多由政府办公室担负。县侨办成立后,仍挂靠政府办公室,有1名专职人员负责该项工作。2003年,县侨办与县统战部合署办公,从此更加专注于自身的业务工作。
  一、机构与职能 1985年,宜黄县组建县侨务办公室,归口县政府办公室,属正科级行政单位。2003年,根据《中共宜黄县委、宜黄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宜黄县县乡党政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和《中共宜黄县委统一战线工作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文件的规定,县侨务办公室从2003年1月起与县委统战部合署办公,定行政编制1名,事业编1名。合署办公后,县侨务办公室名称不变,工作职责不变,部门级别不变,干部待遇不变,经费拨款渠道不变。主要职能:宣传贯彻执行党的侨务工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检查有关部门执行侨务政策、规定的情况;向县委、县政府提出解决侨务工作中问题的意见、建议和措施;了解掌握海外侨情,制定侨务工作规划;做好华侨、华人、港澳同胞的来信来访工作和资金、技术、人才引进工作及侨务扶贫工作。
  二、侨情侨务 1986年,宜黄县在海外留学共6人,其中在美国留学4人,在英国留学2人。在海外定居36人,其中定居美国8人、英国8人,加拿大5人,新加坡4人,香港11人。国内侨务对象62户、133人,其中归侨(菲律宾)1户1人,华侨眷属34户71人,港澳同胞眷属27户61人。
  2005年,宜黄县在海外留学9人,其中在美国留学3人,在英国留学1人,在德国留学1人,在日本留学2人,在澳大利留学2人。在海外定居40人,其中定居美国10人,英国8人,香港10人,加拿大6人,新加坡5人,日本1人。国内侨务对象68户、140人,其中归侨(菲律宾),户1人,华侨眷属39户76人,港澳同胞眷属28户63人,定居海外人员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医务工作。
  1986年后,宜黄县侨务工作由原来的粗放管理转向宣传侨务法律、法规,为归侨、侨属、侨眷服务。1987年起每年对归侨、侨属、侨眷举办一期法律、法规学习班,到2005年共举办学习班19期,参加学习的侨眷、侨属576人次。主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办法》。1996年编印《侨务法律手册》90册,做到了归侨、侨眷每户1册。1998年开始在归桥、侨眷中开展“一帮一”活动,即:一名侨务干部与一户侨眷困难户挂钩联系开展帮扶活动。到2005年,共与11户侨眷挂钩,帮助11户侨眷脱贫。2004年7月为一名归侨落实了生活补贴政策,每月增加生活补贴费120元。2005年3月,为侨眷办了《医疗保健优诊卡》,享受医疗保健优珍优惠。
  第八节机关党建工作一、机构与任务县直属机关党委始于1984年机构改革后,1996年4月,县直属机关党委改称为县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与组织部合署办公。定编3名,设书记、副书记、纪工委书记等3人。
  1997年,县直机关有党总支8个、党支部90个、党员总数1037人,全年新增党员33人。2005年,机关有党总支11个、有党支部92个、党员总数1398人,比1996年增加258人。新发展党员文化程度较过去有明显提高,其中大、中专(高中)以上占65%。县直机关工作委员的组织建设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县直属机关和部分省管单位的党建工作,负责制定县直机关党建规划,按照规定权限审批有关党员、党员干部及党组织违反党纪的处理决定,指导县直机关各级党组织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做好发展新党员工作。1997~2005年,围绕党的方针政策和基本路线,以县委党校和县直单位党组织为依托,兴办党员各类学习培训班14期,培训党员10170人次。落实基层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
  二、主要工作在机关党组织中广泛开展了“争做表率”和“创先争优”活动,每年“七一”都要评选和表彰一批先进党支部、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1997年表彰先进党支部22个,优秀共产党员87名,优秀党务工作者22名。1997~2003年,共表彰先进党支部97个,优秀共产党员517名,优秀党务工作者89名。从1998年4月开始,认真贯彻十五大精神,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在县直机关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了“交友连心手拉手”活动,要求每个党员干部带头至少帮一贫困户、扶一小康户、树一示范户,实行领导联系群众,每个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每人必须帮助1~2户贫困户或困难职工等。县交通局、二轻局、农业局等单位主要领导都结交了本单位的一名困难党员或职工,实行帮对结扶,共帮扶结对15对;2005年,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响应省、市、县“全民创业、富民兴赣”的号召,在县直机关党组织中还开展了“转变机关作风、建设诚信宜黄”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县工商局实行“三坚持”(坚持查岗、坚持开展每月流动红旗评比竞赛活动、对不良行为和未有履行职责的行为坚持抓落实)、“五不让”(不让该办的事在本局延误或受阻、不让差错在本局发生、不让不良风气和违反原则的事在本局出现、不让办事者在本局受气、不让工商部门形象受到损害),提高了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塑好了党的形象、政府形象和工商形象;1998年11月3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的意见》,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进行认真的学习。1999年始,县直机关按照中央《意见》要求和省、地、县委的部署,在机关党员中开展了“三讲”教育活动。经过思想发动,提高认识;自我剖析,听取意见;思想交流,开展批评;认真整改,巩固成果4个阶段。活动期间在学习文件的基础上,向社会各行业和有关单位干部职工发放征求意见表320份,收到对机关班子领导、党员和干部的意见和建议84条。针对意见和建议,县直机关工委进行了认真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巩固“三讲”成果。1997~2005年,共查处机关党违纪案件17起,其中受警告处分8人,严重警告4人,留党察看3人,撤销党内职务1人,党内批评教育1人。
  第九节老干部工作 1985年2月,成立县老干部管理局,同年将县老干部管理局改称中共宜黄县委老干部局,归口县委组织部。1993年以后,县委老干局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以单位管理为主的原则,负责全县离退休干部的管理工作。
  一、建立健全制度县老干局成立后,先后制定多项制度,包括副县级以上离退休老干部定期来局会议室阅读上级有关文件的制度、每年春节前夕会同有关单位领导进行春节慰问老干部工作制度、每年九、十月左右举办老干部学习班制度、定期听取老干部工作汇报和向老干部通报全县经济形势的制度。
  全县各级领导班子,有一名领导成员负责老干部工作。大部分单位建立了老干部活动日制度。为了保证老干部有足够的活动场所,全县建立老干部活动中心(室)103个。活动室内一般有桌凳、茶具、报纸杂志、文体活动器具。
  二、政治思想工作 1986~2003年,全县建立老干部党支部23个,党小组3个。党支部委员会、党员会每月一次。生活会和上党课一般每半年举行一次。2000年,全县在老干部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8名,发展新党员5名。2005年,县工商局、财政局老干部党支部被中共抚州市委授予全市先进党支部称号。
  为满足老干部学习要求,县建立了老年大学一所,乡(镇)建有一所(棠阴镇),学校聘请了本地老干部、县一中、县人民医院等的专家学者定期按时讲课,在校学员累计毕业838人次。
  三、保证待遇组织活动行政事业单位离休干部工资由县财政局统一按时足额发放,企业单位离休干部由县社保局委托银行按时足额发放。医药费按规定实报实销。2002年8月,县制定了《离休干部医药费保障机制和财政机制实施方案》,保证了离休干部的“两费”落实。对退休干部的工资,单位也按时足额发放,医药费按规定报销。
  县建立了老干部门球分会、钓鱼分会、棋牌分会、拳操分会和老干部科研学会等,组织老干部开展多种文体活动。
  四、关心下一代工作 1990年,县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县“关工委”的领导成员主要由原离退休的原县领导人员担任。主要任务是关心、教育、培养青少年,使其健康成长。2005年,全县各级“关工委”组织发展到108个,成员300余名。十多年来,县、乡(镇)“关工委”组织巡回报告50多场,受教育面达2~3万人次,帮助教育“失足”、“失学”、“失业”青少年1000多人。
  服务经济建设。离退休科技人员十余人,义务参加各类科技咨询服务工作;回农村的离退休干部,积极参与“富民工程”,利用个人一技之长,投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开垦荒山、乡镇企业、建水电站服务行业,带动群众发展经济。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离退休干部参与发展各行业的生产、投资金额达500多万元。
  参与社会活动。组织离退休干部成立“夕阳红”文艺宣传队,春节、“五一”节、国庆节,进行文艺宣传教育活动;老医务人员上街、入户为市民义诊,深受欢迎。不少老同志退休后不图清闲,而是发挥余热帮助单位编写工作史,有的积极为报纸杂志撰写稿件。2002年以来,先后撰稿100余篇,在各类报纸杂志上稿60余篇,其中:《康乐寿》36篇,《老友》7篇,《抚州日报》4篇,《老干部工作信息》13篇,县(区)广播报刊用稿10篇。
  1995~2005年,县老干局连续十年荣获全省老干部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1986~2005年全县离休干部数第十节党校工作一、机构人员中共宜黄县委党校1955年12月创办。1973年9月由棠阴镇迁回县城。党校内设办公室(负责校内行政管理及后勤管理等事务工作)、教研室(负责实施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和图书资料管理工作)。
  1997年1月,增设函授教育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江西省委党校函授学院大专班在宜黄县的招生、教学考试等工作事宜。
  1986~1995年,县编委定党校编制11人,在岗人员为11人。1995~2000年,在岗人数为12人,退休干部5人(不在编内)。至2005年底,全校有高级讲师1人,讲师1人,助理讲师3人,主任科员3人。副主任科员1人,助理会计师2人,会计员2人。
  在教学中,除了本校教学人员授课外,另外在校外聘请了县委、县政府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或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员,为各类学员授课。
  二、干部培训 80年代开始,党校培训工作按《中共中央关于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决定》精神进行规划和实施干部理论教育。1986~2005年,干部培训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主体班次:主要每年轮训在职全县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每年办班3~5期,每期100~120人,累计已办51期,培训副科级以上干部5980余人次;行政村党支部书、村主任班每年办2~3期,每期120~150人,累计已办38期,培训村干部4220余人次。主体班次的学习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基本理论、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经济管理理论、当好村干部须知农业、林业方面的一些专业技术知识等。
  国家公务培训班:1995年后,随着国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由县人事劳动部门规定的培训内容,对全县国家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系列的干部进行定期培训。到2000年底已办12期,培训1200人次。
  举办各类人员培训班。15年中,配合县委宣传部、组织部举办理论辅导员培训班5期,培训辅导员420人次;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班4期,培训后备干部300余人次;中、高级知识分子培训班2期,培训200余人次;配合团县委和县妇联举办团干、妇干培训班24期,培训团干、妇干3200余人次;在90年代初期,每年配合县人武部举办全县民兵干部和基于民兵的训练班计6期,训练民兵干部500余人次。
  三、函授教育 1996年下半年经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和抚州地委党校批准,于1997年7月正式成立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函授学院宜黄辅导站,正式招收经济管理专业大专班学员111人,学制三年,授完必修课程12门,选修课程12门,经严格考试及格,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准予毕业,由省委党校函授学院颁发毕业证书,享受国民教育同等学历待遇。1997~2000年,已毕业大专学员一届111人,在校生115人。
  四、科研成果 20年中,县委党校密切与基层党组织和县直单位的纵横向联系,广泛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社会调查,开展调研工作;县委、县政府领导也撰写了一大批质量较高的调研文章,科研成果居全省县委党校前列。
  第十一节政法工作一、机构人员县委政法委员会成立于1981年11月,为县委主管政法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贯彻党的政法工作方针、政策,指导、协调政法部门的工作,下设办公室(股级)。1989年5月根据抚办字[1989]13号文件精神,县委政法办公室升格为正科级单位,定行政编3人,干部享受公安待遇。1991年4月,根据宜字〔1997〕17号文件精神,经研究决定,撤销社会治安综合联席会议及其办公室,成立宜黄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为正科级单位,与县委政法办合署办公,同样享受政法办干部待遇。
  2003年3月28日,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实施宜黄县乡镇党政机构改革的通知》精神,保留县委政法委员会(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县委610办公室与其合署办公),为县委的工作部门。县委政法委员会下设的办公室仍为股级。
  2005年人员编制为:县委政法行政编4人,后勤事业编1人,专项事业编3人;县委610办公室行政编2人。
  二、社会治安重点整治 1995年就潭坊乡的治安“三多”(即:民事纠纷多、群众反映村组干部办事不公、吃喝风严重信访案件多,群众要求集体上访的苗头多)问题,县综治委组织公安、检察、司法、民政、妇联、农经委、共青团等部门组成工作组进驻潭坊进行重点整治。历时一个月,使该乡的治安“三多”状况得到改变。
  1997年,县政法委抽调有关单位人员进驻凤冈镇、城南乡、东陂镇、神岗乡进行整治工作,有效地解决了这些乡(镇)的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的问题,并将重大抢劫犯刘某某抓获归案。同时,对县城中、小学校园、周边秩序复杂的环境,先后开展了4次集中整治,清理学校200米内的流动营业点6个,拆除2个临时营业点,并配备了专职保卫干部,实行晚上值班巡逻,从而增强了学校的治安防范能力。
  1999年又先后对黄陂镇秀源村、梨溪镇三陂村、凤冈镇仙三都村、二都镇三都村进行了重点整治,通过整治,达到由乱而治,对全县农村稳定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处置邪教“法轮功” 县内“法轮功”邪教活动始于1998年7月,至1999年6月止,县“法轮功”练习者76人。2003年3月,按照上级要求,成立中共宜黄县委610办公室,负责处置“法轮功”等邪教组织。通过举办培训班、崇尚科学、关爱家庭、珍惜生命的宣传教育活动,全县共发送张贴图片320套,挂图36套,书籍79本,VCD带18盒,散发宣传单15万份,这不仅使不明真相的练习者认清了“法轮功”等邪教的本质,也使广大人民群众能自觉抵制“法轮功”等邪教活动。与此同时,610办和有关责任单位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监控措施,加强了部门间的协调工作,防止“法轮功”练习者摆脱监控,进行非法活动。在此期间,有关部门分别破获“东方闪电”邪教组织强制棠阴妇女信教案和梨溪“东方闪电”邪教非法传教案等。
  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程 2002年,全县共建立巡防队伍13支117人,各乡镇、各单位根据实际成立了治安自愿者队伍、综治特派员队伍、治安信息员和看楼护院队伍。
  2003年成立宜黄县保安服务公司,全县保安人员60多人。
  2003年投资100余万元建2套电子监控系统:城区电子监控系统,对县城所有重要街道、重要机关单位以及宾馆、商场、市场均纳入了全天候监控,大街上从此增加了一批永不离岗的“安全卫士”;看守所监室电子监控系统,对在押人员实施现场监控。
  另在桃陂、圳口两个乡分别建立了一个高标准的治安查报站,做到警务人员、防范设备、工作和电子监控四到位,在全县各乡(镇)在辖区交界处均建立了治安查报点,做到卡住边、守住线。
  五、“维稳”信息督查员队伍建设 2003年8月,根据抚办[2003]105号文件精神,开始组建维稳信息督查员队伍,12名信息督查员当即派驻到12个乡镇。
  2004年10月,选拔2名信息督查员派驻到县直及条管单位。信息督查员的政治待遇为副科级干部。其职责权利是:排查矛盾纠纷,探察安全隐患;反映群众呼声,担当领导参谋;督查工作落实,确保社会稳定。县维稳信息督查办公室每月例会一次,听取维稳信息督查员的汇报工作,每半月编发一期《矛盾纠纷工作汇要》。
  2005年,全县138个行政村、1094个村小组均设立了信息联络员,形成了县、乡、村、组四级信息网络,为化解矛盾、消除隐患,发挥了作用。
  第十二节史志工作 1992年2月,中共宜黄县委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办公室更名为中共宜黄县党史工作办公室。将中共宜黄县委编史修志办公室更名为宜黄县地方志办公室。党史、地方志办升格为正科级单位。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员,党史办、地方志办合署办公。
  1997年6月,中共宜黄县党史工作办公室、宜黄县地方志办公室分别为县委、县政府直属单位,定事业编制5名,至2005年底,实有干部4人。
  一、资料征集 1986~2005年,县委党史办先后派员到全国各地部分图书馆、档案馆查阅、摘抄、复印、翻拍历史资料,走访各地曾在宜黄战斗、工作、生活过的老红军、老领导、老同志数十人次,共征集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新中国建立后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斗争史料1000余万字及历朝历代有关宜黄方面的大量资料。
  二、编研工作 1986~2005年,宜黄县党史办将征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编写为专著、期刊、专题等。专著有《中共宜黄县组织史资料》(1926~1987年),由组织部、党史办、档案局合编,约30万字,1990年12月南海出版公司出版。1991年宜黄县党史办提供资料,与省党史委合编出版《中共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丛书,约22万余字,并获省党史工作编纂类优秀成果奖。同年,由乐安县党史办牵头,宜黄、崇仁两县党史办协作合编《苏区乐安中心县委斗争史》一书,1992年10月亚洲出版社出版,约20万字;1993年10月《宜黄县志》编纂成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约80万字。1992年12月与县教育局合编了乡土教材《可爱的宜黄》小册子,宜黄印刷厂印刷,约2余万字。1994年编纂《中共宜黄县委党史大事记》(1919~1992年)打印成册上报省市党史办,约6余万字。期刊有宜黄史志通讯,1985年开始至1986年底停刊,铅印,共8期,约13余万字。专题有党史资料专题和地情调研专题共20余篇,约20余万字,其中《棠阴镇兴衰史》、《汤显祖与宜黄戏》、《谭纶与谭纶墓》、《浅谈宜黄腔音乐特点》获市地方志工作优秀成果奖。其它有1991年及1993年为市党史办编印的《赣东英烈》、《赣东烽火》、《中央领导在抚州》等书中有提供的宜黄部分资料。1992年、1996年为省志办编纂出版的《江西百镇》、《江西乡镇志》两书撰写中提供的宜黄部分资料,约2万余字。1996年为市党史办及历史学会举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征文活动,撰写了论文《弘扬长征精神,进行新的长征》并获三等奖。1998~2000年,为市党史办编纂《抚州地区志》征集并撰写了宜黄部分资料,打印成稿上报市党史办。2002年及2003年,每年分别为省、市编纂出版的《江西年鉴》、《抚州年鉴》两书征集撰写宜黄部分资料,并按上级要求打印成稿及时上报省、市地方志办。2002年10月宜黄党史办开始启动《宜黄县志》续志编纂工作,召开了动员会,制定了篇目,举办了培训班,成立了编纂委员会,继而进行了广泛的资料征集工作,至2005年进入了编辑分纂阶段。与此同时,为编纂《宜黄人物》一书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正着手编纂之中,预计约10余万字,此外,撰写一批些史志文章在《党史文苑》、《宜黄水》、《宜黄文史资料》、《宜黄通讯》等刊物上发表;还多次对中小学生及入伍新兵等讲课,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第十三节档案 1985年12月,恢复县档案局,与县档案馆合署办公。1988年,县档案局(馆)正式定编7人。1989年,增加行政编1个。1996年,档案局转为直属事业单位,全额财政拨款,事业编12名。内设办公室、业务指导股、技术保管股。全县各单位配备档案人员负责本单位档案工作。1986年,馆藏档案53个全宗,12443卷,资料11261册,接收档案237卷,利用人次3092次/人。2000年,馆藏档案57个全宗,21118卷,资料14166册,接收档案555卷,利用74次/人。2005年,馆藏档案59个全宗,22233卷,资料14577册,接收档案4卷,利用161人/次。1992年2月,县档案局评为省档案系统先进集体。1992年3月,抚州地区《档案法》执法检查,宜黄档案局评为全区优秀单位。
  1990年10月,县档案馆新库房建设动工,1992年底投入使用。新库房总建筑面积1054.64平方米,总投资27.16万元。安装防窃警报器1部,木质档案厨54只,木质轻便箱48只,铁皮档案箱53套(每套5只小箱),打眼机、切纸机、打字机各1台,温湿度计4只。2005年,添加电脑、打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等。
  一、档案业务资料征集 1987年12月,征集到彭绍辉日记。1996年,征集到佛学大师欧阳竟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农业专家孙苍涛、朱新华的“五彩特优大米”和东陂、黄陂战役资料。1997年收集到观音山水电工程简介、修复曹山寺、朱新华巴西稻栽培试验、宜黄戏等资料。1999年,收集到赣东寺庙、全国优秀教师吴荣兰事迹资料以及1998年宜黄县抗特大洪涝灾害资料。2000年,收集到宜黄县情特色介绍、宜黄县华南虎调查材料。2001~2002年,征集到《江南古县胜景——仙岩仙洞居士林志》、《宜黄旅游景点》、《曹山寺奠基法会》、《六里铺大桥建设及项目施工图纸》、《宜黄报》等资料。2003~2005年,收集到《宜黄竹枝歌》、《乐史》、《虎乡情》、《1933年宜黄黄陂、东陂战役情况介绍》、《夏布业与棠阴村落变迁》、《欧阳竟无先生内、外学(甲、乙、丙函)》、华南虎特种邮票首发工作中的文件、照片、邮票等。
  文件整理 1987年,整理国务院、省政府,地区行署、省地知青办等档案文件919卷,重新组成24卷,同时对省、地、县妇联和纪委、劳动人事部门440个案卷进行了调整和编目。1990年,对县委宣传部、统战部、区(乡)370卷案进行重新调整。1991年,对县委农工部、工交部、财贸部和工青妇等九个单位的档案进行了全面整理。1992年,对县档案局,县计委、县劳动人事局等单位1313卷档案进行了整理。1993年,调整县统计局档案57卷。2000年,对县委、县政府、县计委共52卷1415件档案进行了整理。1986~2000年,共抢救档案200万字,裱糊破损档案200余页。
  档案收藏全县档案划分为174个全宗。2005年,馆藏民国档案1958卷;建国后县委办、县政府办、县委组织部、县纪委、县人事劳动局、县知青办等56个全宗,共19160卷,资料14166册,录音录像带档案7盘,照片档案731张。保存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战地照片、红军旗、像章、马灯、梭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的纸、硬币、中华苏维埃建设公债券、通行证及红军赠送给棠阴贫农的线毯等实物。在保管的资料中,有《刺桑谭氏家谱》、《乐氏十三修宗谱》、《北山黄氏十二宗谱》的复印件和《谢氏家谱》,清朝同治年间的宜黄县志,1985年版的宜黄县志,《人民日报》、《江西日报》、《赣东报》(后改名为《抚州日报》和县人大、政协历届历次会议材料汇编及档案专业书报刊等。
  编研成果县档案局(馆)出编研志成果包括:《县政府大事记(1949~2000年)》、《中共宜黄县历届党代会简介(1~9届)》、《宜黄县历届人代会简介(1~11届)》、《宜黄县妇代会简介》、《政协宜黄县委员会简介(1~15届)》、《宜黄县历届工会代表大会简介》、《县档案馆简明指南》、《县档案馆简介》、《宜黄县档案事业发展简介》、《宜黄县档案工作大事记》。
  档案利用 1989年4月,首次向社会各界开放部分历史档案和建国后的档案600余卷,其中民国档案70卷。中共宜黄县委档案222卷,县政府档案308卷。1991年开放第二批档案。至2000年,陆续开放档案8批共4228卷。自1987年12月开始,向利用档案者收取费用。
  二、档案管理 1988年3月,县政府下发《关于认真贯彻(档案法》的意见》。县档案局组织举办《档案法》培训班,开展全县档案执法检查,按照档案法的要求开展档案服务。是年8月,县档案局制发《机关档案案卷质量标准》、《机关文件材料立卷归档制度》、《档案保管制度》、《档案利用、保密制度》。1991年6月,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档案管理升级达标活动,2000年,全县档案管理达到省特级机关档案室标准的3家、省一级的3家、省二级的11家、省三级的11家,省级企业档案管理先进单位1家。张震、赵克成、陈定生被省档案局聘为省级评审员。2003~2005年,县档案局每年举办6期档案业务培训班,培训档案员33人/次。2001年4月,省档案局聘黄水高、洪文英、潘发荣为档案工作目标管理省级评审员。
  农业和农村档案管理 1987年,县档案局业务人员在圳口、东陂、新丰、黄陂、城南、南源等乡镇的专业户家中建立和完善专业户科技档案、家庭经济档案。1988~1989年,新丰、桃陂、棠阴等乡镇相继成立档案工作领导小组。1990年6月,档案局在池南村、仙三都村、桃陂村、梅坊村进行村级档案建档试点工作。1991年5月,黄陂镇的文件进行整理归档。1998年5月,县政府办公室印发县档案局《关于加强全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意见》。是年,以县级农业、水利、林业、气象、土管等涉农主管单位档案部门为中心,以乡镇涉农科技单位为纽带,以村级科技示范户、专业户为基础,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网络试点工作。2000年5月,县档案馆接收凤冈、城南、神岗、圳口等4个乡镇的第二轮土地承包档案204卷。至2000年,全县18个乡(镇、场)都建立了机关档案室。
  档案宣传、教育、学会工作 1986年,县档案局与县科委、科协、图书馆合办内部小报《科学普及》,共出5期。1987年,《档案动态》创刊,至1992年7月,共出刊31期。
  第十四节政策研究 1990年,县委成立政策研究室,为正科级单位。2003年3月,县委政研室与县委办公室合署办公。2005年,县委政研室有行政编2人,专项事业编1人,设主任、副主任各1人。
  县委政研室是县委直接领导下综合性调查研究和参谋机构。成立以后至2005年,围绕党的中心工作,采取跟踪反馈信息、搞好刊物编印、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等方法,取得了大量的调研成果。1991年以来,每年完成调研课题6个以上。2003年,调研课题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的为24篇,其中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的有5篇。2004年,县委政研室与市委政研室联合调研课题《产业集群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宜黄发展块状经济的调查与思考》,对宜黄县块状经济的形成过程,由此带来的深刻变化和启示进行了深入的总结、提炼。该文先后在《抚州工作交流》、《谋略》、《抚州日报》刊用,并由此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得到抚州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2005年,《打造“循环链”,培育新支点——宜黄县探索发展循环经济新模式》一文,被《抚州工作交流》、《抚州日报》采用。
  政研室自办刊物《宜黄调研》,每年出刊4期以上,共计60期。其中2003年以来,共出刊16期。
  第十五节机要工作县机要局前身为县委内设的机要室,成立于1985年3月。1990年6月成立县委机要局,与县委办机要室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1992年7月撤销“机要科”,归口县委办公室,只设立中共宜黄县委机要局,正科级单位。现有工作人员5人。
  县机要局主要负责党政领导机关的密码电报、明传电报和中央、省、市委文件的接收、分发、传办和管理工作,保证机要通讯网络的正常运转、安全和密码通讯畅通。
  1985年7月,机要科配备了ESX(F)小型程控交换机;1986年8月,县与地机开通了话路专线通报,使用了机要专用通讯网,购置了传真加密机,充实了县与地三类传真机的加密通信,从而由单一的数码电报加密转变为实现数码电报和传真加密电报两个系列的密码通信,便宜黄县机要从以手工和机械作业为主的方式转到了电子化、自动化为主的作业方式。1993年6月,配备了HJD-80型程控用户交换机,机要工作实现全自动化作业方式。1997年配备了一台联想计算机。1999年6月,组建全县乡镇党政传真通信网,改变了县、乡通信单靠电话联络或人力传递的局面,提高了基层党政领导机关的工作效率,增强了党政机关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2000年6月,实现了计算机密码通信网络建设,密码通信方式基本达到以数据密码通信为主,传真通信为辅的通信作业方式。
  第十六节保密工作 1990年8月,成立县保密局,为副科级单位,同年10月定为正科级单位。1996年4月,与县委办公室合署办公。保密局的任务是负责党和国家保密工作方针、政策在全县的贯彻执行,进行保密宣传教育、督查和指导,负责全县保密技术服务和失、泄机密事件的查处工作。
  1997年后,县保密委员会的委员们以身作则,对《保密法》带头学、带头重视、带头支持、带头把本部门的保密工作做好。同时,通过有线电视、广播、黑板报等多种宣传途径,在全县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宣传《保密法》,定期对各乡(镇)、各单位《保密法》的宣传教育情况进行调度、督促,年终通过检查、验收和评比,及时召开全县保密工作会议,表彰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并与相关行业和单位分别签订了保密责任书。
  2003年加强全县保密队伍建设。全县各乡(镇、场)、县直各单位和部门、重点企业均配备了“双线”专职保密员。
  2004年9月初,用一周的时间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纪念《保密法》实施16周年的宣传教育活动,宣传保密法规和有关知识,县保密局及县直重要单位、凤冈镇共悬挂过街宣传横幅12幅,宣传栏5处,举办保密教育讲座、组织观看保密教育片以及在全县范围内举行一次以《保密法》和保密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有效答题活动,十多个单位和人员获荣誉奖。
  第十七节涉台工作县委台办前身为县委对台工作小组办公室。1987年11月设立中共宜黄县委对台工作办公室,同时设立宜黄县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员。
  1988年10月,上述“两办”为县委直属工作部门(科级单位)。1991年8月改称为中共宜黄县委台湾工作办公室(简称台办),定编3人。
  1996年4月,台办并入县委办公室,但对外名称保留不变,机构级格不变。2002年9月,台办与县委统战部合署办公,实行几块牌子,一套人员。
  台办,作为县委工作部门,围绕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做好对台胞的联谊和宣传工作。对回大陆探亲的台胞主动接触,热情接待,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并向台胞介绍县内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与进步,激发台胞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1991年4月,原二都镇籍台胞胥子同回乡探亲,县台办领导和干部一同前往他的老家二都镇严坑村看望,使胥子同十分欣慰,他心感大陆政策稳定,并决定落叶归根,建房定居。1992年秋,原凤冈镇南大路籍台胞“宜黄台湾同乡会”会长杨寿明回乡探亲,受到我县县委书记和县长的亲自接见,并在宜黄宾馆设午宴招待,杨寿明万分感动。回台后,带头组织台胞捐款13万元,为宜黄建造一栋三层楼的《台联会馆》。1982~2000年,台胞共为宜黄家乡捐资助款26万多元。
  1982~2005年,共接待台胞780人次。回乡定居台胞14人。县台属中,有省人大代表2人,县人大代表9人,县政协委员9人。
  第十八节信访工作 1986年,信访办公室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三家合管,设主任1人、信访干部2人。1990年县信访办归口县委办、县政府办管理。2003年6月,县信访办改称县信访局,归口县委办管理。2005年,县信访局定行政编4人,事业编2人;设局长1人,副局长2人,信访干部2人。
  1987年,各乡(镇)增设信访接待室,县人大、政协、纪委、人武部、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计生委设信访股(室),其他各局(公司)设有兼职信访干部。全县共有专(兼)职信访干部63人。
  一、信访接待 1986~2005年,县领导始终把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制度作为联系人民群众做好信访工作的重要方法。接待中,领导实行接待时间公开、接待地点公开、接待领导姓名公开,做到在信访局现场办公接待来访群众,现场处理信访工作。2005年,县四套班子成员分片挂全县12个乡(镇),包点领导每月至少深入乡村一次,及时督促处理群众信访问题。今年县四套班子成员共包案68个,化解矛盾纠纷92起,包案结案率达100%。
  二、信访案件查处 1986~2005年,县信访局共收到群众来信2357件,接待群众来访9589人次。来信中本级收信346件,上级转信2011件,信件中有控告检举信613件,申诉信377件,批评建议信93件,要求解决问题信1226件,其他方面信48件。
  县信访部门案件查处的主要范围:上级主管部门和领导批示件的立案查处;上级回执案件的请示、转办、查办;县领导批示案件和县立案之件的交办、催办;检查督促各乡(镇)、县直各单位的信访案件查办工作。
  围绕重点,对群众信访问题进行大清理、大排查,重点对赴京访、赴省、市重复访的案件集中清理。2004年共排查出重复上访未停访息诉的案件13件,并全部由县分管领导亲自包案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明确结案期限,仅半年时间,13件案件已结案12件,结案率达91%。
  综合施策,协调处理好信访突出问题。如神岗乡东源村村民责任田退耕还林,并承诺补助款兑现问题一拖再拖,专项工作组便组织林业局、神岗乡和退耕还林承包方三方开会协商,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给村民领取了补助款,一起上访两年的退耕林纠纷案圆满得到解决。
  总结经验,积极探索预防、处理、稳控重复上访的长效机制。2005年,县出台了《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对发生10起以上赴市集体上访1次的,要全县通报批评,一年内受到2次通报批评的,责任单位主要领导向县委、县政府写出书面检讨,责任单位黄牌警告,并限期整改。对老上访户、缠访户、滞访户、精神病串访者等,区别不同对象,运用“四法”(感情法、政策法、群众法、教育法),用事实感化群众,求得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理解。
  1986~2005年,全县共查处各类信访案件1238件,其中,中央、省、市立案案件247件,办结率95%;县自立案件991件,办结821件,结案率82.8%。
  1986~2005年县信访部门受理群众来信来访情况单位:件、人第二章中共宜黄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宜黄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在中共宜黄县委领导和上级纪委和指导下,开展党内监督活动。1986~2002年,县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查处各类违纪案件608起,处分431人。
  第一节工作机构中共宜黄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始建于1984年2月(副县级单位)。县监察局始于1988年5月(正科级单位)。1993年6月,县纪检委与监察局合署办公,实行一套机构两个名称的体制。
  合署办公前,县纪委设办公室、纪检室、案件审理室、信访室、党风党纪室。监察局设人秘股、信访股、监察股、案件审理股、维护廉政举报中心。合署办公后,县纪委设立办公室、第一纪检监察室、第二纪检监察室、执法监察室、案件审理室、信访室(含举报中心)、宣传教育室(含调研)、党风廉政建设室(党风廉政办)。这8个室的级格与原县纪委内设机构的级格相同。
  1986~2005年中共宜黄县纪律检查委员会领导更迭情况第二节主要工作一、党风党纪宣传教育 1989年始,坚持把查处违纪案件同加强党员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党支部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领导层中开展争当表率活动,在干部中广泛进行普法教育活动,在职工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活动。1987~1988年,抓县、乡两级党校轮训学习,先后办班76期,轮训党员占农村党员总数的97.1%。1989年组织全县纪检干部开展学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论》,学习党章、《准则》并经过全县统考,获得好成绩。1990年开展了以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的党风党纪教育活动,448名乡科级党员领导干部全部参加了考试。1992年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条规、用条规、拒腐蚀、讲党性”活动,组织放映党风党纪教育录相片15场,收看人数达1000多人。1996年,在全县党员干部中开展“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双学”(学党章、学特色理论)以及继续开展“学习孔繁森,做党的好干部”活动,并举办各类政治理论学习班20期,受培训的党员干部3000多人次。
  在树立、宣传正面典型的同时,把每年全国发生的大案、要案和县发生的典型违法违纪案件,通过组织观看录相、电影、召开案例分析会、编发通报等方法,对党员进行警戒性教育。1992~2004年,县纪委先后查处25名因贪污违纪的党员干部,每次处理后均编印通报,发至全县各基层党组织,教育党员以此为戒,做遵纪守法的好党员。
  县纪委宣传教育室,十几年中购置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悬崖》、《新中国第一大案》、《法网》等17部党风党纪教育录像片,在全县各单位巡回放映。
  二、违纪案件查处 1986~2002年,县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查处各类违纪案件608起,处分431人。其中党员干部367人。在受处分的党员干部中,乡科级干部27人,一般党员干部404人。党员干部中,开除党籍40人、留党察看67人、严重警告104人、警告208人、撤销党内职务12人;行政处分92人,其中开除公职2人、开除留用4人、撤职12人、降职1人、降级5人、记大过11人、记过17人、警告31人、缓刑1人、免予处分8人。县纪委监察局机关办案坚持副书记带组负责,书记负总责,全面实行量化管理:强化责任追究,对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的人员进行追究;加强组织协调,与公、检、法沟通协作办案;注重效果;狠抓基层办案。办案中,对大案要案,一经发现立即组织人员查处,保证查案速度和质量。案件查清后,重视对案件分析,找出发生原因和教训,进行恰当的处理,做到标本兼治。
  在案件审理中,严格办案程序,视案件质量如生命,对党员干部的处理,始终持慎重态度,切实做到有申诉必受理,有问题必纠正,坚持教育为主,执纪必严,确保办案质量。
  在抓好违纪案件查处的同时,抓案件甄别工作。按照“全错全纠,部分错部分纠,不错不纠的”的原则,1986年对过去4起历史老案(其中3起为建国后到“文化大革命”即1949年10月至1966年5月15日;一起为“文革”期间即1966年5月16日至1976年10月5日)通过调查核实,重新进行了审理,其中撤销原处分2起,减轻处分2起。1987年共受理复查历史老案2起,其中撤销原处分1人,减轻处分1人。
  三、打击经济犯罪活动 1986年采取系统抓,抓系统的方法,全县“打经”工作有新的突破和发展。1986年,全县新立各类经济案件21起,1985年遗留案件3起,共24起。其中,贪污案10起,占42%,受贿案8起,占33%,投机诈骗案4起,占17%,偷税抗税案2起,占8%。这些案件被查处人数共31人,其中党员14人,占被查处人总数的45%。
  1987年上半年,配合司法机关和经济监督部门,立案查处经济案件16起,占立案总数的50%。追缴赃款20.65万元,作罚没处理的3人、受党纪处分的1人、受法纪处分的5人。
  四、廉政建设 1986年,对党政机关经商办企业、用公款旅游、公款请客送礼、购买和更换小车、违纪建房等不正之风进行调查处理。全县共清出党政机关、党政干部及其家属子女经商办企业5户,脱钩转办5户,占总数100%。封存县直单位小车4辆;用公款请客送礼、外出旅游降低到较低限度。全县仅有一个中层干部违纪在农村建私房,也组织了专门力量进行了清查,侵占群众和集体利益部分都折价赔偿。
  1987年,围绕中央“两件大事”(政治思想战线开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全面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积极协助县委抓好党风:深入学习了中发(1987)1~4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坚决刹住用公款请客送礼、吃请受礼歪风的通知》和《关于组织党员认真学习中纪委(关于坚决查处共产党员索贿问题的决定〉的通知》,对部分乡(镇)招待费开支情况进行了调查,对县直部分单位滥发钱物情况发了通报,及时制止了用公款请客送礼、滥发钱物的歪风,整顿了党的作风。
  1988年县监察局把监督和促进政府机关为政清廉作为工作中心和重点抓:于6月份开展了政风状况调查;会同县控购办对各单位执行中央和省、地县有关控购通知精神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会同审计局、财政局对全县16个乡(镇)所收的罚没收入进行了全面清理;向政府提出清查“官倒”工作意见,成立了领导小组,组建了办公室,在工商局等单位的配合下积极开展清查工作。
  1989年4月开始清房工作全面铺开,书记挂帅,副书记具体抓,乡(镇)纪委书记参加清房案件调查,经过9个月的共同努力,至年底对城镇建私房的43户清理对象的问题已全部查清,共查出属违纪违法应退赔的金额达15万元,42名违纪建私房的干部按干部管理权限分别由纪委、监察局进行了审理和处理,退回土地2559.41平方米,退公房1024平方米,清房退款16.8万元,补缴了多占土地罚款8330元,补缴建筑差价税费51179.49元,没收各种非法所得共计31440.15元,给予行政处分的2人,其中撤职1人,解聘1人。
  2000年,对全县科级干部公费配置使用通讯工具费用开支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处理,违规公费报销通讯工具话费13人收缴违纪金额11145.08元,领导干部公费安装的住宅电话过户作价给个人52部,对1起正科级领导干部违规到下属单位报销购手机款的行为进行了立案查处。
  1990年以后,县纪检监察部门把廉政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之一。与此同时,县委根据中央和省委、县委相继制定和发布的有关廉政建设的条规,结合县内的实际,制定出落实措施和相关规定。如:刹住吃喝风的“九条规定”;制止党员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参与赌博的“十条规定”;纪检监察干部行为规范的“八个严禁”等等。这些制度的制定,使广大党员干部有章可循,利于干部遵纪守法,廉洁自律。
  县纪委关于在党员干部中实行“六个严禁”包括:严禁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进行营私活动,中饱私囊;严禁领导干部违规干预或插手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严禁党员、干部参与赌博;严禁公款大吃大喝,奢侈浪费;严禁婚丧喜庆大操大办,借机敛财;严禁领导干部在基层单位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各种费用。
  五、执法监察和纠风农民负担监督检查。县纪委针对增加农民负担问题,进行了多次监督检查。1997年,督促全县151个行政村对1996年的财务进行了清理结算,并将收支情况全部张榜公布,对16个乡(镇)农民负担情况进行了专项执法监察,清理不合理收费项目12个,超标准收费7个,搭车收费项目2个,清理违纪金额26.4万元,责令退还农民23.7万元,收缴违纪金额1.24万元。并对涉农单位开展单项执法监察,查处违纪金额20万元,立案查处违纪人员4名,并将情况通报全县,对违纪单位和个人公开曝光。
  企业负担监督检查。1999年,县纪检监察部门对一些单位对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现象,先后6次进行监督检查,检查中发现问题共14起,取消了涉及企业不合理收费项目8个,减轻企业负担56万元,落实企业收费许可证和企业交费登记卡制度的单位78个。从而减轻企业负担,保证企业发展。
  治理行政事业单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1997年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一些执法和行政事业单位,对企业、商贩、农民个人等乱收费现象比较严重,有些单位甚至屡纠不改,愈演愈烈。1987年以后,纪检监察会同财政、物价部门每年均对教育、交通、卫生、工商、公安、检察、法院、城建、土管等执法和行政事业单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现象进行抽查和检查,检查重点为乱收费。14年中,共查出执法和行政事业单位乱收费145项,通过检查,采取了取消、通报、退还多收金额和罚款,采用省制统一发票等方法进行治理整顿,使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有所收敛。
  1997年9月,对公安、检察、法院和工商部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共查出自立收费项目8个,超标准收费项目5个,违纪金额179.8万元,后分别情况给予处理。
  在治理公路“三乱”中,通过清查,只保留了两个经省政府批准的站卡,其它乡镇站冲卡全部撤销。
  1999~2000年,先后4次50人次对全县中小学乱收费情况进行执法监察,共查处乱收费案件6起,涉及金额14万元,2名主要责任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纠正行业不正之风。1991年6月,县成立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指导全县的纠风工作。1986年,本着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和坚持自我教育为主,采取层层动员,典型教育,严格制度,堵塞漏洞,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改变了那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促进了行风的好转;1991年,全县共查处纠风案件51起,其中大案要案13起,追究刑事责任9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31人,收缴赃款15.5万元。解决群众反映较大的热点、难点问题59起,全县27个重点纠风单位、部门基本上完成了整章建制工作;1992年,对公安等部门的干警队伍进行了治理整顿工作。在治理整顿中,受党纪、政纪处分的47人,调离公安系统的5人;1993年,对全县党政机关兴办的23家各类公司、服务部(经营部)进行了清理:5家停办,4家注销营业执照,其它14家允许开办的,也做出“限期内与单位脱钩”的规定,在脱钩前,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
  六、信访举报 1990年3月,县纪委设信访室,同时,县监察局设信访股,县纪委与监察局合署办公后,原信访室与信访股全称纪检监察信访室。
  1986年以后,县纪委共受理群众来信2055件,接待群众来访74人次,对群众来信来访中反映的问题,属于有关单位的业务问题,及时批转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属于县纪委处理范围的,县纪委逐件进行查处。14年中,县直接调查处理的案件有573件,其中结案334件(起),结案率93%。
  为使信访接待和调查处理及时有效的进行,县纪委注意加强各级信访组织的接待工作,县直部门和乡镇纪检组织有专人负责,村党支部指派一名责任心强的党员担任信访员,全县已建立起县、乡(镇)、村三级信访接待网络。县纪委还制订了《纪检信访岗位责任制》、《文明接待制度》、《处理群众来信来访细则》、《评比制度》等规章条例,在每年的年中和年底两次组织信访达标检查评比,表彰先进,开创信访工作的新局面。

知识出处

宜黄县志

《宜黄县志》

宜黄位于江西省中部偏东,抚州市南部,抚河上游。地处东经116°01'~116°28',北纬27°03'~27°43'之间。东连南城县、南丰县,南接宁都县,西邻乐安县、崇仁县,北靠临川区。总面积1944.2平方公里。三国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分临汝地设县,因县治在宜、黄二水汇合之侧,故名宜黄。隋、唐间时置时废。北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南唐后主李煜割崇仁县之崇贤、仙桂、岱贤三乡置宜黄场,开宝三年(公元970)准请升场为县。县城所在地凤冈镇位于县境西北部,县城所在地北距省会南昌163公里,距抚州市区58公里。2005年,县城建成区总面积5.8平方公里。全县设凤冈、二都、黄陂、东陂、棠阴、梨溪6个镇,中港、新丰、神岗、圳口、南源、桃陂6个乡,黄柏岭、青年2个垦殖场。共有138个行政村和11个居民委员会,1101个村民小组,1273个自然村。全县共有58347户,203817人,其中农业人口165388人。境内有临宁线、林崇线纵贯南北、东西,交通四通八达,实现了乡乡公路硬质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