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999.7.4”华南虎伤人致死事件始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黄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8678
颗粒名称: (二)“1999.7.4”华南虎伤人致死事件始末
分类号: S865.3+1
页数: 2
页码: 213
摘要: 1999年7月4日晚,宜黄县白竹乡丰产村吴城组发生了一起华南虎伤人致死的事件。邓重阳循声赶到出事地,只见同伴袁洪华倒在山路上,头部变形,地下流了一大滩鲜血,已当场气绝身亡。遇害者尸检情况 7月5日,抚州林业局和宜黄县林业局及县公安派出所组织联合调查组前往调查,尸检发现死者头部近头顶和近鬓发际各有两条爪痕,每条爪痕长5厘米,宽1厘米,深约0.7厘米,呈“八”字形,近头顶的爪痕间距4厘米,近鬓发部的爪痕间距有10厘米,其右鼻角处有一伤洞,伤口直径约0.5厘米,死者右眼骨至右面颊血肉模糊,右眼球消失,整个右脸下陷变形,右颧骨被击粉碎。通过详细分析研究,中俄两国专家一致确认,在宜黄县发现的动物足印为华南虎足印。
关键词: 华南虎 宜黄县

内容

1999年7月4日晚,宜黄县白竹乡丰产村吴城组发生了一起华南虎伤人致死的事件。
  目击者邓重阳介绍当晚约21时左右,邓重阳(男,37岁)和袁洪华(男,36岁)到离本村约1公里的窑背坑捕蛇,俩人各沿山脚下左右两条山路前进,并相约在两条山路的交汇处会合。当邓重阳率先走近大路汇合口时,突然听到对面山边传来袁洪华一声沉闷的惨叫。邓重阳循声赶到出事地,只见同伴袁洪华倒在山路上,头部变形,地下流了一大滩鲜血,已当场气绝身亡。
  遇害者尸检情况 7月5日,抚州林业局和宜黄县林业局及县公安派出所组织联合调查组前往调查,尸检发现死者头部近头顶和近鬓发际各有两条爪痕,每条爪痕长5厘米,宽1厘米,深约0.7厘米,呈“八”字形,近头顶的爪痕间距4厘米,近鬓发部的爪痕间距有10厘米,其右鼻角处有一伤洞,伤口直径约0.5厘米,死者右眼骨至右面颊血肉模糊,右眼球消失,整个右脸下陷变形,右颧骨被击粉碎。
  现场勘查情况袁洪华出事地点位于一条向北山坡的山间大路的拐弯处,路两旁是低矮茂密的灌木植物,山坡上是天然针阔混交林,林下密布落叶矮灌和芭茅等植物,四周群山相连,森林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袁洪华遇难死亡地面留有一块长约2米、宽0.5米的血迹,血迹中有死者掉落的3颗牙齿和数块碎细颅骨,并混有许多脑浆,血迹旁有死者当晚使用的照明矿灯和捕蛇用竹竿及编织袋。在现场附近山上,调查人员发现了几个较清晰的大型猫科动物足迹,足印宽约13厘米,4个趾印明显可见。
  足印追踪调查情况 7月9日,江西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指派高级工程师刘智勇一行,在抚州市林业局林政科潘洁文科长、李小勇工程师和宜黄县林业局局长张启旺等人的陪同下,再次来到出事现场勘查。刘智勇等人在事故发生地的周围山坡上,找到了3个很清晰的老虎足印,其中的一处是老虎上山时用力着地留下的足迹,呈不规则滑动状。在当地猎人的引导下,刘智勇一行沿着虎踪在邻村叫厚竹背的山脊上两次发现了数行新鲜华南虎足迹链。
  卧迹和虎毛 7月25日至31日,国家林业局原华南虎种群项目调查组组长金昆博士和项目组成员郑冬博士,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局长马建华、省科学院动物研究室副研究员戴年华等人的陪同下,来到白竹乡丰产村吴城村小组调查,该村村民李林年(男,47岁,有20余年打猎经验,早年曾在乡供销社从事过收购兽毛皮的工作,非常熟悉当地野生动物活动习性。7月19日上山采松脂时,发现了一处新鲜的老虎卧迹)作向导。金昆博士一行来到了距吴城村庄两公里的西华山山脊上,寻找到了李林年发现的老虎卧迹。卧迹长2.4米,宽0.5米至0.8米。卧迹位于一棵地径12厘米、高3米的山茶树下,周围植被生长茂盛,层次分明。在卧迹中,金昆博士首先发现了2根金黄色的动物毛发,随后又陆续发现了50多根金黄、浅黄、黄白、灰白、黑色长1至4厘米的动物毛发,其中有腹部的绒毛,也有身上的针毛。
  足印和毛发鉴定为了证实袁洪华在野外被伤害致死是否是野生华南虎所为,金昆、郑冬两位博士将在出事地点采集到的动物足印标本带到福建省龙岩市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在我国著名动物专家马建章院士的支持下,邀请了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太平洋地理研究所、国际著名虎豹调查专家德米特里·G·皮库诺夫和伊戈·G·尼古拉耶夫共同进行鉴定。通过详细分析研究,中俄两国专家一致确认,在宜黄县发现的动物足印为华南虎足印。金昆、郑冬两位博士在《关于江西省宜黄华南虎足印的认证报告》中写道:“结合调查资料和数据分析,我们认为1999年7月4日在江西省宜黄县白竹乡猛兽伤人致死处所发现的动物足印为华南虎足印”。并进而认为:“江西省宜黄县及其附近地区至少有一个家族共5只华南虎生存,其中成年雌虎和雄虎各1只,幼虎3只”,同年10月,江西省林业厅将在白竹乡西山动物卧迹中采集的兽毛送到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进行鉴定,经兽毛形态结构和分子遗传学检测,结论为:“送检毛样经与虎、豹和云豹的比较形态检验,排除了豹和云豹,并认定来自于虎”,并确认“江西省林业厅1999年10月和1999年12月送检的毛样为虎毛”。据此,江西省林业厅于2000年2月28日在南昌市举行了“江西省宜黄县发现野生华南虎种群新闻发布会”,正式向国内外宣布:“以宜黄县鱼牙嶂为中心的雩山山脉,至少生存着5只野生华南虎种群。

知识出处

宜黄县志

《宜黄县志》

宜黄位于江西省中部偏东,抚州市南部,抚河上游。地处东经116°01'~116°28',北纬27°03'~27°43'之间。东连南城县、南丰县,南接宁都县,西邻乐安县、崇仁县,北靠临川区。总面积1944.2平方公里。三国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分临汝地设县,因县治在宜、黄二水汇合之侧,故名宜黄。隋、唐间时置时废。北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南唐后主李煜割崇仁县之崇贤、仙桂、岱贤三乡置宜黄场,开宝三年(公元970)准请升场为县。县城所在地凤冈镇位于县境西北部,县城所在地北距省会南昌163公里,距抚州市区58公里。2005年,县城建成区总面积5.8平方公里。全县设凤冈、二都、黄陂、东陂、棠阴、梨溪6个镇,中港、新丰、神岗、圳口、南源、桃陂6个乡,黄柏岭、青年2个垦殖场。共有138个行政村和11个居民委员会,1101个村民小组,1273个自然村。全县共有58347户,203817人,其中农业人口165388人。境内有临宁线、林崇线纵贯南北、东西,交通四通八达,实现了乡乡公路硬质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