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记:宜黄华南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黄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8660
颗粒名称: 专记:宜黄华南虎
分类号: S865.3+1
页数: 9
页码: 209
摘要: 华南虎,又称中国虎。宜黄民间称白额虎、扁担花、王斑虎。属食肉目,猫科,豹属,是中国特有的一个亚种。华南虎是世界上现存5个虎亚种中数量最少的一种,属最濒危的物种之一,已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和世界最濒危10种野生动植物之一。宜黄历史上曾是中国华南虎分布中心地区,被誉为华南虎之乡。1949年后,宜黄境内生存的华南虎虽然数量急剧减少,但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境内一直虎踪频现,虎讯不断。国家因此建立了面积达87万亩的宜黄华南虎自然保护区。东部山岭位于县区东南部至东北部边缘。区系复杂,种类繁多,境内现已查明的脊椎动物在540种以上。
关键词: 华南虎 宜黄县

内容

华南虎,又称中国虎。宜黄民间称白额虎、扁担花、王斑虎。属食肉目,猫科,豹属,是中国特有的一个亚种(虎在地球上共有8个亚种,即孟加拉虎,印度支那虎、西伯利亚虎、苏门达腊虎、里海虎、爪哇虎、巴厘虎,其中里海虎、爪哇虎、巴厘虎3个亚种已经灭绝)。华南虎是世界上现存5个虎亚种中数量最少的一种,属最濒危的物种之一,已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和世界最濒危10种野生动植物之一。宜黄历史上曾是中国华南虎分布中心地区,被誉为华南虎之乡。1949年后,宜黄境内生存的华南虎虽然数量急剧减少,但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境内一直虎踪频现,虎讯不断。国家因此建立了面积达87万亩的宜黄华南虎自然保护区。
  一、适宜华南虎栖息生存的自然生态地理位置宜黄地处武夷山山脉与雩山山脉向赣抚平原过渡的连接地带,东倚武夷山山脉,西倚雩山山脉,地势南高北低,东南西三面环山,由东南和西南向北倾斜,呈“山”字型排列。境内以丘陵低山为主,仅东西两边的边缘及中南的部分为中山,山间多狭长河谷小平原,属赣东南中低丘陵地区,全县国土总面积291.6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3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9.2%。
  主要山脉宜黄县主要山脉按地形走向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部山岭位于县区东南部至东北部边缘。南北长约53公里,东西宽约25公里,共有军峰山等41个山峰,最高山峰军峰山主峰海拔1760.9米,是抚州市最高山峰,最低山峰主峰海拔195米。中南部山岭纵列于宜水、黄水之间,南北长约150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共有鱼牙嶂等24座山岭,鱼牙嶂为全县最具特色的山岭,主脉海拔1467.9,系中部山岭的最高峰,最低山岭高峰海拔325.8米。西部山岭位于县境西南至西北边缘。南北长约65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共有大王山等30座山岭,其中十八排高峰海拔1370.5米,系西部山脉中最高峰,最低山峰高海拔192米。
  植被群落不同的海拔区间,植被种类变化较大。海拔800米以上,以芭茅、五节芒、铁芒箕、小山竹、高山矮灌为主。海拔800米以下的植被主要有:1、马尾松林带和针阔混交林带:建群种有马尾松、杉木、拟赤杨、枫香、杜鹃、小山竹、山胡椒、乌药等;2、阔叶林带:主要分布在中、低山的山腰、山谷、靠沟灌两旁及阴坡、半阳坡一带,主要建群种有壳斗科、樟科、安息香科、山茶科、杜鹃科等高大乔木;3、毛竹林带:其中混有松、杉、甜槠、枫香、拟赤杨等,呈条块状分布。
  动物种群宜黄县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东洋界华中区的东部丘陵平原亚区,动物组成以亚热带林灌、农田动物群为主。区系复杂,种类繁多,境内现已查明的脊椎动物在540种以上。其中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30种,省级保护动物57种。由于宜黄县境内山地连绵、水草丰富、植被繁多、华南虎的捕食对象动物水鹿、苏门羚、野猪、兔、山羊、鹿子等偶蹄动物分布广泛、数量繁多,为华南虎的生存提供了丰富食物源。
  二、宜黄华南虎的分布及数量分布宜黄县曾是华南虎的中心分布地区之一。据县志记载和民间传说,历史上宜黄县境内虎、豹出没频繁,老虎侵害人畜的事件时有发生。20世纪50年代,县城凤冈镇先后两次出现饿虎闯入县城街道觅食的事件,一时人们谈虎色变。
  华南虎在宜黄县境内主要栖息地在中部山岭鱼牙嶂、西华山和东部山岭芙蓉山及西部山岭朝峰嶂、大龙山、大王山一带,其活动范围遍及全县各乡镇。
  由于华南虎的生活习性为昼伏夜出,且活动规律为迁移流动性,成年虎除发情交配期间外,一般单独栖息活动,因而无法精确调查统计历史上宜黄县境内究竟有多少个华南虎种群和多少只华南虎。只能从猎捕老虎的统计资料中(不完全统计)中窥见一斑。
  1990~1993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合作,为了摸清华南虎野生资源状况,组织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四省分别开展调查。1992年,江西省华南虎调查组向全省各有关县(市)发出了《江西省虎豹资料调查表》,要求林业局到当地外贸、土产、供销、民政、医药等部门调查及访问老猎人和皮张收购员,尽量收集1950年以后华南虎的猎捕资料。据省调查队对井冈山等省内18个有虎县市猎捕老虎的调查不完全统计,50年代,18县市共猎虎146头,其中宜黄55头,占全省总数的37.6%。60年代,18县市共猎虎85头,其中宜黄25头,占29.5%。70年代,18县市共猎虎33头,其中宜黄10头,占30.3%。由此可见:宜黄华南虎数量可观,总数居全省各县市首位。上述统计资料也表明,宜黄县境内华南虎数量虽然不少,但自50年代起,却呈急剧递减趋势。
  江西省部分县(市)猎捕华南虎数量统计单位:只三、宜黄华南虎濒危成因宜黄境内野生华南虎为何从家族兴旺变为稀少濒危,其主要原因是: (一)旷日持久的灭虎行动。华南虎是野生动物中最大最凶猛的食肉动物,为山中“百兽之王”。除人类外,在自然界中几乎没有天敌。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安定,人口的增长,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加快了森林的采伐和林地的开垦,使华南虎适宜的栖息地日益缩小,饵源相应减少,导致少数饥饿、年老及心理变态的虎铤而走险,攻击人畜。尽管这类虎属极个别,但直接威胁到人、畜的安全及正常农林生产。为此,当时的省人民政府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把虎列为“害兽”,于1954年、1956年两次下令各地组织军民予以消灭,并行文奖励猎虎英雄。宜黄县是华南虎活动的中心区,更是把灭虎列入议事日程,当作中心任务之一来抓,层层下达计划,布置任务,鼓励猎人采取毒饵、毒箭、绊线枪、围捕等方法猎杀老虎。据当年的报纸报道:抚州专区仅1955年12月至1956年1月13日,全区共打死老虎和豹60只,其中宜黄县就打死华南虎17只,占全区总数的28%。这场灭虎运动一直持续到1983年8月18日,江西省政府办公厅与江西省军区司令部联合下文,通知“停止执行消灭害兽工作”为止,长达20多年的灭虎运动,是导致华南虎濒临灭绝的直接原因。
  (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1)有林地和森林植被减少。森林的过度砍伐,林地的大量开垦,使虎的栖息、活动范围大量缩小。据统计,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全县几乎所有的天然林都遭到大量采伐,开垦坡度在16度以上的林地达12.1万亩。(2)人工造林改变林种结构。1970年以后,国营、集体纷纷将原适宜华南虎栖息的芭茅山和落叶阔叶混交林,采取大兵团作战炼山整地方法,营造速生丰产林,从而改变了林种结构,使华南虎的活动栖息空间日益缩小。(3)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频繁。宜黄县属山区林业县,林业生产在全县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为了增加收入,人们进山砍伐林木、打柴烧炭、采药挖笋、种放香菇、木耳等活动日益频繁,干扰了虎的正常生活。(4)兴修水库、公路。20世纪70年代在华南虎中心活动区域的圳口乡采取大兵团作战方式兴修下南水电站,80年代又在华南虎活动核心区的东陂、新丰兴建观音山水电站。同时,修建纵横交错的县、乡、村公路网,使华南虎的栖息地被分割成小块,影响了种群之间的交往和繁殖,使品种衰退。
  (三)急剧锐减的食物。老虎是处在食物链顶端的大型食肉动物,它们的生存繁衍需要有充足的大型被捕食动物,虎在自然界中的捕食对象是偶蹄目动物。主要有水鹿、苏门羚、野猪、兔、山羊、麂子等。而这些动物一度曾是猎户的主要狩猎对象。长期的乱捕滥猎,过量的捕捉利用,使虎赖以生存的食饵源遭到破坏,数量锐减。
  四、宜黄华南虎1987年后被发现的活动 (一)1986~1999年群众目睹华南虎本体及踪迹情况 1986年以后,宜黄县开始实行大规模封山育林,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尤其是1992年划定以鱼牙嶂为核心区的35万亩宜黄华南虎自然保护区后,由于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得以改善,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恢复,为华南虎的栖息生存提供了适宜的条件。保护区周围的群众不断发现华南虎本体和踪迹。
  目击老虎 1993年10月的一天傍晚,白竹乡丰产村吴城组农民林小平(男,30岁),从位于山边的菜地挖芋头回家,在经过名叫石头圳田坑时,看到相距约100米的对面田坑上,有一只长约170厘米的老虎慢慢地走过田坑,然后跃进丛林。
  虎食野猪残尸 1998年6月一天晚上11时30分左右,神岗乡党口村党源组村民韩荣才(男,31岁)、杨忠观(男,34岁)两人在鱼牙嶂山系的演溪嶂捉棘胸蛙(当地人称石鸡)时,看到两只成年虎在吃一只野猪。俩人距老虎约四五十米远。两只老虎均比野猪长一些,老虎头比野猪头大许多。开始时两人用矿灯照看老虎,并大声喝叫,老虎不为所动,仍继续吃野猪。后俩人用镰刀使劲敲打石头十几分钟,才将老虎赶跑。两人小心翼翼靠近野猪,发现野猪的睾丸、内脏和面颊肉均被老虎吃掉。两人将野猪抬回家,共分野猪肉50多公斤。如此推算,这头被老虎捕食的野猪有100多公斤重。
  耳闻虎啸 1999年2月5日上午11时许,神岗乡党口村党源组村民罗付仑(男,38岁),在演溪嶂寻找耕牛时,听到两声老虎吼叫,叫声从一座小山后面传来,距他约四五十米远,老虎吼叫声粗犷、悠长,振得地皮微微发抖,吓得他赶紧爬上身边的大树上。直到半小时后,在再没有听到什么动静时,才溜下树跑回家。而他放牧在演溪嶂山上的一头母牛及一头牛犊再也没有找到。
  另据《华声报》报道:1999年7月27日,宁都县肖田乡食佳山林农邓为活在山上烧木炭,当他封堵好烧炭的窑火,正准备下山回家时,忽听见半山腰传来一声虎啸,邓为活吓得来不及收拾斧锯等工具,便往山下狂奔回家。而该地与宜黄华南虎保护区毗邻,两地山水相连。
  食物残骸 1999年4月,神岗乡党口村大山下组村民邹菊生,在鱼牙嶂寻牛,牛未找到,却找到被老虎吃剩下的黄牛头。黄牛头盖骨被虎击碎(标本保存在县林业局华南虎办)。
  目睹幼虎 1999年7月4日(老虎伤人致死的同一天)晚上11时左右,东陂镇排上村洪门组(与白竹乡丰产村吴城组相邻)农民袁辉银(男,41岁),和其侄儿袁洪标(男,25岁)外出捕蛇,在离白竹乡吴城组的另一端约1000米的石头圳(离老虎伤人地点约2000米)的山脚下,听到似猫的叫声。俩人循声追至山脚边,用石头抛击发声地点,只见从灌木丛中窜出了3只长约40~50厘米,高约15至20厘米,皮毛为黑黄相间条纹的动物。最近的一只距袁辉银仅4米远,其形状清晰可辨。袁辉银认定这3只动物是老虎幼仔。
  (二)“1999.7.4”华南虎伤人致死事件始末 1999年7月4日晚,宜黄县白竹乡丰产村吴城组发生了一起华南虎伤人致死的事件。
  目击者邓重阳介绍当晚约21时左右,邓重阳(男,37岁)和袁洪华(男,36岁)到离本村约1公里的窑背坑捕蛇,俩人各沿山脚下左右两条山路前进,并相约在两条山路的交汇处会合。当邓重阳率先走近大路汇合口时,突然听到对面山边传来袁洪华一声沉闷的惨叫。邓重阳循声赶到出事地,只见同伴袁洪华倒在山路上,头部变形,地下流了一大滩鲜血,已当场气绝身亡。
  遇害者尸检情况 7月5日,抚州林业局和宜黄县林业局及县公安派出所组织联合调查组前往调查,尸检发现死者头部近头顶和近鬓发际各有两条爪痕,每条爪痕长5厘米,宽1厘米,深约0.7厘米,呈“八”字形,近头顶的爪痕间距4厘米,近鬓发部的爪痕间距有10厘米,其右鼻角处有一伤洞,伤口直径约0.5厘米,死者右眼骨至右面颊血肉模糊,右眼球消失,整个右脸下陷变形,右颧骨被击粉碎。
  现场勘查情况袁洪华出事地点位于一条向北山坡的山间大路的拐弯处,路两旁是低矮茂密的灌木植物,山坡上是天然针阔混交林,林下密布落叶矮灌和芭茅等植物,四周群山相连,森林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袁洪华遇难死亡地面留有一块长约2米、宽0.5米的血迹,血迹中有死者掉落的3颗牙齿和数块碎细颅骨,并混有许多脑浆,血迹旁有死者当晚使用的照明矿灯和捕蛇用竹竿及编织袋。在现场附近山上,调查人员发现了几个较清晰的大型猫科动物足迹,足印宽约13厘米,4个趾印明显可见。
  足印追踪调查情况 7月9日,江西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指派高级工程师刘智勇一行,在抚州市林业局林政科潘洁文科长、李小勇工程师和宜黄县林业局局长张启旺等人的陪同下,再次来到出事现场勘查。刘智勇等人在事故发生地的周围山坡上,找到了3个很清晰的老虎足印,其中的一处是老虎上山时用力着地留下的足迹,呈不规则滑动状。在当地猎人的引导下,刘智勇一行沿着虎踪在邻村叫厚竹背的山脊上两次发现了数行新鲜华南虎足迹链。
  卧迹和虎毛 7月25日至31日,国家林业局原华南虎种群项目调查组组长金昆博士和项目组成员郑冬博士,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局长马建华、省科学院动物研究室副研究员戴年华等人的陪同下,来到白竹乡丰产村吴城村小组调查,该村村民李林年(男,47岁,有20余年打猎经验,早年曾在乡供销社从事过收购兽毛皮的工作,非常熟悉当地野生动物活动习性。7月19日上山采松脂时,发现了一处新鲜的老虎卧迹)作向导。金昆博士一行来到了距吴城村庄两公里的西华山山脊上,寻找到了李林年发现的老虎卧迹。卧迹长2.4米,宽0.5米至0.8米。卧迹位于一棵地径12厘米、高3米的山茶树下,周围植被生长茂盛,层次分明。在卧迹中,金昆博士首先发现了2根金黄色的动物毛发,随后又陆续发现了50多根金黄、浅黄、黄白、灰白、黑色长1至4厘米的动物毛发,其中有腹部的绒毛,也有身上的针毛。
  足印和毛发鉴定为了证实袁洪华在野外被伤害致死是否是野生华南虎所为,金昆、郑冬两位博士将在出事地点采集到的动物足印标本带到福建省龙岩市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在我国著名动物专家马建章院士的支持下,邀请了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太平洋地理研究所、国际著名虎豹调查专家德米特里·G·皮库诺夫和伊戈·G·尼古拉耶夫共同进行鉴定。通过详细分析研究,中俄两国专家一致确认,在宜黄县发现的动物足印为华南虎足印。金昆、郑冬两位博士在《关于江西省宜黄华南虎足印的认证报告》中写道:“结合调查资料和数据分析,我们认为1999年7月4日在江西省宜黄县白竹乡猛兽伤人致死处所发现的动物足印为华南虎足印”。并进而认为:“江西省宜黄县及其附近地区至少有一个家族共5只华南虎生存,其中成年雌虎和雄虎各1只,幼虎3只”,同年10月,江西省林业厅将在白竹乡西山动物卧迹中采集的兽毛送到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进行鉴定,经兽毛形态结构和分子遗传学检测,结论为:“送检毛样经与虎、豹和云豹的比较形态检验,排除了豹和云豹,并认定来自于虎”,并确认“江西省林业厅1999年10月和1999年12月送检的毛样为虎毛”。据此,江西省林业厅于2000年2月28日在南昌市举行了“江西省宜黄县发现野生华南虎种群新闻发布会”,正式向国内外宣布:“以宜黄县鱼牙嶂为中心的雩山山脉,至少生存着5只野生华南虎种群。
  (三)“2000.3.5”华南虎偷吃家禽事件结论在江西省林业厅召开宜黄县发现野生华南虎种群新闻发布会一周后,在距宜黄县城约3公里的六里铺河桥林场,再次发生华南虎夜晚入村侵食家禽事件。
  2000年3月5日早上,居住在河桥林场山脚下的朱满池,发现关在自己家鸡舍中的14只鸡被不明动物吃掉了13只,另一只咬死后掩没于附近锯屑堆中。当天,抚州市林业局和宜黄县林业局派出专家赶赴现场调查。调查人员在朱满池鸡舍旁发现一块被不明动物踩断的木板,木板厚约2厘米,木板上散落了一小撮动物毛发。在事故现场还发现许多大小不同的猫科动物足迹,足迹大的13厘米,小的9厘米。在离鸡舍的不远处还发现了动物爪迹,爪迹宽6厘米,长10厘米。调查人员沿着动物留下的足迹寻到附近山上,发现一只被不明动物吃剩的苏门羚残肢和鸡的残余物。调查组人员经过分析判断,认为朱满池家饲养的鸡是被至少两只以上的华南虎偷吃掉的,现场残留的苏门羚下肢也是被同一群华南虎吃剩留下的。为了证实上述判断是否正确,宜黄县林业局将在现场采集的兽毛送到国家林业部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进行鉴定,经过对送检的毛样进行形态学检验和微观结构观察,结论为:“江西省宜黄县林业局送检的兽毛样品确系我国特有动物华南虎腹毛”。由此再一次证实,在宜黄县境内,确实生存有野生华南虎种群。
  1987~2000年宜黄所获华南虎信息五、华南虎保护区建设 (一)县级华南虎保护区的建立 1990年,国家林业局为摸清华南虎野生资源状况,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组织人员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开展华南虎调查。同年11月至12月,受世界自然基金会派遣,美国猫科动物专家伽瑞·科勒博士携夫人摩诺女士专程来到曾是华南虎分布中心区的宜黄考察。调查人员在宜黄境内神岗乡鱼牙嶂一带,发现了有一条海拔在800米以上,呈南北走向,长约15公里,宽约8公里,总面积达120平方公里的芭茅地带,并在此地带发现了大量的虎挂爪、虎足印、虎粪便和虎卧迹。科勒先生经过考察后认为,鱼牙嶂一带的环境条件是最理想的华南虎栖息地,并有华南虎生存在其中,他向当地政府和江西省林业主管部门建议,在鱼牙嶂一带建立一个华南虎自然保护区。
  1992年,根据省华南虎及其栖息地调查队的建议,宜黄县政府为了保护濒临灭绝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华南虎,做出了“关于建立鱼牙嶂华南虎自然保护区”的决定,并以宜府字(1992)22号文《关于要求核减荒山面积保留鱼牙嶂芭茅地带的请示》上报省林业厅,得到了省林业厅的批复。同年6月,又以宜府字(1992)39号文批复成立了宜黄县华南虎保护区办公室。
  宜黄县华南虎保护区规划总面积为35万亩,其中核心保护区10.5万亩,在保护区范围5个乡镇,各设立了一个野生动植物管理站,作为保护区办公室的基层管理单位。另外,在保护区的中港乡桃花山和新丰乡各设立了一个护林防火瞭望哨。
  (二)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申报及其批准晋升 1999年“7·4”华南虎伤人事件发生后,宜黄县决定进一步加大对华南虎保护工作和保护区建设工作的力度。采取了4项举措: 其一,扩大了保护区的建设范围和规模。将宜黄华南虎保护区规模由原来的35万亩扩大至87万亩,范围由原来的5个乡镇扩大到9个乡镇,2个国营林场。
  其二,建立了县、乡、村、组四级保护网络。全县成立了10个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管理站,并于2000年7月举办了一期华南虎保护培训班,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张恩迪教授和他的助手专程到宜黄讲授有关调查、保护华南虎的知识。
  其三,加大了保护野生动物的工作力度。利用广播、电视、布告、宣传栏、传单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宣传保护华南虎和其他野生动物的意义,增强人们爱虎、护虎的自觉性。同时,县森林公安局依法收缴了一批猎用枪支弹药,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滥捕乱猎野生动物的案件。
  其四,成功开展了申报晋升保护区级格工作。宜黄华南虎自然保护区原为县级自然保护区,为理顺管理体系,提升管理级格,为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奠定基础,县政府于1999年8月12日以宜府文[1999]27号向省人民政府行文《关于要求批准宜黄华南虎自然保护区晋升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请示》。省林业厅邀请有关部门专家成立了由南昌大学教授叶居新为组长,省科学院动物室副研究员戴新华为副组长,江西农业大学教授施兴华、江西省中科院庐山植物园研究员王江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总工程师刘信中、省环保局工程师范志刚、抚州市林业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黄荣辉等为成员的“江西省宜黄华南虎县级自然保护区申报晋升省级自然保护区专家论证小组”。1999年8月27日至29日,专家论证小组全体成员赴宜黄就晋升事项进行专家论证。与会专家通过到实地考察、观看录像资料、听取汇报及充分讨论后,于8月29日形成了《关于宜黄华南虎县级自然保护区申报晋升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专家论证意见》。意见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标准》(GB/T14529—93),对照该保护区的自然和管理状况,专家组认为符合晋升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标准和主、客观条件”。根据专家论证小组的论证意见,江西省人民政府于2001年3月20日以赣府字[2001]91号文件下文,正式批准宜黄华南虎自然保护区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六、新闻媒体与宜黄华南虎宜黄县境内发生华南虎伤人事件后,国内外媒体相继报道这一新闻及相关链接,使宜黄县因存有野生华南虎扬名中外,宜黄县被誉为华南虎之乡。
  电视报道 1999年7月4日,原白竹乡(现属黄陂镇管辖)发生野生华南虎伤人事件后,县林业局领导认为这一事件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翌日一面将这一消息报告给市林业局和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一面组织本县林业、森林公安、电视台的新闻记者赶赴出事地点进行现场调查和采访。当天,县电视台制作了摄像新闻,并送抚州电视台、江西电视台播出。7月10日,中央电视台在晚上9点的整点新闻节目“现在播报”中报道这一消息,中央电视台于7月下旬、8月上旬对此事再次进行了播道。由此,宜黄发现华南虎的新闻迅速传递到国内外。此后江西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介也从不同角度相继播道了这一新闻。同年10月,江西电视台“故事”专栏派出记者到达宜黄,根据有关资料拍制了新闻记录片《密林深处的虎踪》,并在该台“故事”栏目中进行播放,使这一消息在全国传播更为广泛。
  报纸报道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连续3次报道宜黄出现野生华南虎消息后,国内各大报纸纷纷派出记者赴宜黄进行采访报道。1999年7月9日《信息日报》最先报道这一消息,接着《人民日报》于7月22日以“宜黄——华南虎长啸山林”为题用近半个版面的篇幅报道了这一消息。随后,《人民日报》网络版也在国际互联网络上发布了此消息。此后,《光明日报》、《中国环境报》、《农民日报》、《法制日报》、《中国绿色时报》、《人民公安报》、《解放日报》、《中国老区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全国各大报纸都从不同角度相继报道了宜黄出现华南虎及相关消息。《江西日报》、《抚州日报》更是多次进行连续报道,据不完全统计,从1999年7月中旬开始至2004年,国内外有关报纸刊载宜黄出现华南虎的消息报道多达上百篇。宜黄是“华南虎之乡”在国内外广为传播。
  新闻发布会 1999年“7·4”华南虎伤人致死事件出现后,经媒体报道,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同年7月25日至31日,国家林业局华南虎种群项目调查组组长金昆博士和项目组成员郑冬博士专程到宜黄进行调查,并将调查中采集到的足印送呈国内外著名虎专家研究鉴定,得出结论为“足印为华南虎足印”。依据调查结果,华南虎种群项目调查组分析认定:“江西省宜黄及其附近地区至少有一个家族共5只华南虎生存”。同年10月,江西省林业厅将在宜黄西华山动物卧迹中采集的兽毛送到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进行鉴定。结论为:“送检的毛样为虎毛”。依据国内外专家的研究结论和权威机构的科学检测结果,江西省林业厅于2000年2月28日在南昌市举行“江西省宜黄县发现野生华南虎种群新闻发布会”,在新闻发布会上,江西省林业厅厅长严金亮向到会记者宣读了新闻通稿,散发了《江西宜黄发现野生华南虎种群有关情况简介》和《华南虎简介》等资料,宜黄县委书记王晓媛作了专题发言。
  赴国外参加活动比利时籍华人全莉女士根据江西林业厅新闻发布会提供的信息和相关资料,决定于2000年10月9日在英国首都伦敦成立“拯救中国虎国际联合会”。并邀请国家林业局有关官员和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赵忠祥及宜黄县政府、宜黄县林业局领导参加成立大会。2000年10月8日至15日,宜黄县委副书记杨大进和宜黄县林业局局长张启旺应邀专程到英国伦敦参加了“拯救中国虎国际联合会”成立大会,并在会上散发了宜黄发现华南虎种群及采取保护策略的资料。
  注册商标宜黄县因出现华南虎,被媒体誉名为华南虎之乡。为充分发挥华南虎品牌的经济效益,县林业局决定由所属的竹业开发总公司申请注册“华南虎”商标。2004年8月24日,经过相关资料准备,宜黄竹业总公司正式向国家工商局提出注册申请,并以12万元的资金投入,获得了国家工商局“华南虎”全类商标注册权,其注册内容涵盖了食品、化工、建材、汽车、酒类、工业用油、医药等42类500余项产品。2001年3月5日,国家工商局正式批准宜黄县使用“华南虎”注册商标使用权证书,使用期限为10年。
  邮票发行宜黄县重现华南虎后,引起了中外的广泛关注。为激发人们珍爱华南虎,保护华南虎,促进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的意识。2004年6月,国家邮政局决定发行《华南虎》特种邮票一套两枚。宜黄县委、县政府对华南虎邮票首发式极为重视,县委书记黄晓波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赴省、市邮政部门,争取华南虎邮票首发式在宜黄县举办。由于宜黄县是历史上野生华南虎的中心活动地之一,且至今仍有野生华南虎生存栖息,是近年来国内外专家认定有野生华南虎种群分布的中心区域,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被誉为华南虎之乡。由此,国家邮政局经筛选后决定在宜黄县举办《华南虎》特种邮票首发式活动。2004年8月23日,由国家邮政局资票品司、江西省邮政局、抚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宜黄县委、宜黄县人民政府、抚州市邮政局承办,抚州市林业局、抚州市旅游局协办的《华南虎》特种邮票首发式暨江西宜黄经贸洽谈会在宜黄县城安石中学隆重举行。来自国家邮政局、江西省委、江西省政府、抚州市委、抚州市政府、抚州市10个兄弟县(区)和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江苏省、广东省、香港特区的嘉宾及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各大新闻媒体的来宾共计1000余人参加了首发式活动。中国集邮总公司书记赵春原、江西省邮政局局长李国华、抚州市政府市长谢亦森等领导为《华南虎》特种邮票首发式开幕式剪彩。国家邮政局领导刘建辉和宜黄县委书记黄晓波共同为《华南虎》特种邮票揭幕,使宜黄《华南虎》首次登上了国家名片。
  华南虎特种邮票首发式

知识出处

宜黄县志

《宜黄县志》

宜黄位于江西省中部偏东,抚州市南部,抚河上游。地处东经116°01'~116°28',北纬27°03'~27°43'之间。东连南城县、南丰县,南接宁都县,西邻乐安县、崇仁县,北靠临川区。总面积1944.2平方公里。三国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分临汝地设县,因县治在宜、黄二水汇合之侧,故名宜黄。隋、唐间时置时废。北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南唐后主李煜割崇仁县之崇贤、仙桂、岱贤三乡置宜黄场,开宝三年(公元970)准请升场为县。县城所在地凤冈镇位于县境西北部,县城所在地北距省会南昌163公里,距抚州市区58公里。2005年,县城建成区总面积5.8平方公里。全县设凤冈、二都、黄陂、东陂、棠阴、梨溪6个镇,中港、新丰、神岗、圳口、南源、桃陂6个乡,黄柏岭、青年2个垦殖场。共有138个行政村和11个居民委员会,1101个村民小组,1273个自然村。全县共有58347户,203817人,其中农业人口165388人。境内有临宁线、林崇线纵贯南北、东西,交通四通八达,实现了乡乡公路硬质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