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育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黄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8635
颗粒名称: 第四章 育林
分类号: S755
页数: 2
页码: 198
摘要: 1986~2005年,宜黄在致力于抓好新造林的同时,采取封、抚、改并举的措施,大力培育森林资源,通过大面积的封山育林和坚持不懈的幼林抚育及卓有成效的低改垦复,使全县林地面积、林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实现了稳步增长。第一节幼林抚育 1986年始,全县的幼林抚育采取专业户承包的办法进行,抚育经费由林业部门贴息贷款。抚育款项由各乡镇林业工作站监督使用。全垦后,套种经济作物,每年抚育果园面积达8067亩。封育后的林地动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森林植被得到恢复,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油茶垦复于1986年后列入了全县每年的林业生产计划。至2005年,全县的油茶林垦复面积共完成35190亩。
关键词: 封山育林 临川

内容

1986~2005年,宜黄在致力于抓好新造林的同时,采取封、抚、改并举的措施,大力培育森林资源,通过大面积的封山育林和坚持不懈的幼林抚育及卓有成效的低改垦复,使全县林地面积、林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实现了稳步增长。
  第一节幼林抚育 1986年始,全县的幼林抚育采取专业户承包的办法进行,抚育经费由林业部门贴息贷款。抚育款项由各乡镇林业工作站监督使用。抚育的措施:第一年进行扩穴培蔸,第二年至第四年全垦抚育。1989年以后,各乡镇的幼林抚育,集体林和农民自留山由县林业局下达抚育计划,各乡镇营林员负责实施和检查验收上报。1991年,世行办开始采取施用化学除草剂的方法进行化学除草抚育实验,当年累计抚育面积3150亩,当年节约抚育资金12万多元。对林果园的抚育,采取以耕代抚的办法。全垦后,套种经济作物,每年抚育果园面积达8067亩。
  第二节封山育林 1986年,全县各乡(镇)、村均成立护林组织,乡设营林员,村有护林员,负责封山育林工作。国营基地站、采育林场分场也设有护林员负责巡逻封山育林工作。1989年基地站对新造幼林、郁闭林不再进行幼林抚育后,即全面封山。每1000~1500亩设一护林员巡逻看护。在封山期间严禁任何人进入林内砍柴、放牧、捕捉猎物,一经发现,给予处罚,重者由公安机关依法惩处。封育后的林地动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森林植被得到恢复,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1992年,在鱼牙嶂一带建立了华南虎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349995亩。林业局成立了华南虎自然保护区办公室,区内分核心区、缓冲区,其中核心区为鱼牙嶂在海拔800米以上宽约5公里,长约15公里的芭茅地带。以鱼牙嶂为中心,绵延神岗、新丰、白竹、中港、兰水等乡,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脉均在保护区范围。
  1993年将宜黄县曹山寺风景林、自养林进行封育规划设计,对风景区面积1523亩山林实行全封,其中主风景林区为1183亩,位于曹山寺周围,总蓄积为2849立方米,辅助风景林340亩,位于曹山寺旧址进出口小路两侧山场,森林蓄积为678立方米。
  2000年,宜黄被批准列入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试点项目县,当年规划森林生态公益林面积87万亩,其中列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面积38.24万亩,国家按每亩每年5元拨给林权单位补偿金,全县每年获得国家补偿资金191.2万元。列入生态公益林的范围是:华南虎自然保护区,宜黄水系源头1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汇水区,宜黄河两岸的第一层山脊的山林,观音山、下南水库库区周围的山林,旅游景点四周的风景林,母树林、实验林。对列入生态公益林规划的有林山,实行全面禁伐,封山育林。稀疏残次林采取补植、封山相结合的措施。毛竹林采取砍杂、抚育,垦复等方法护竹养笋。
  2000~2005年全县封山育林、幼林抚育情况单位:公顷第三节低产林改造及油茶垦复 1986年始,全县低产林改造先从生长快、周期短、见效快的毛竹林开始。是年,县林业局组织山前、店下、三陂、澄源村的村支书和村长到浙江省的安吉、富阳、余姚、宁波等地参观考察毛竹林的经营管理技术。次年在梨溪、二都、城南、兰水、南源5个基地乡共同实施了《毛竹低产林改造》星火计划,完成毛竹低改试验52725亩。通过砍杂、全垦与施肥相结合,平均每亩立竹量由原来的114株增加到206株,平均胸径由6.67公分增加到8.91公分,平均年产鲜笋由每亩252公斤增加到每亩1006公斤,年产值由每亩53元增加到每亩215.7元,投入产出比1:593。该项目荣获“七五”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银质奖状。
  对果木林的低产林改造措施是:进行深挖全垦抚育,改实生苗为嫁接苗,及时修剪整形,施基肥,加追肥。1997年县林业局下发了《关于加强板栗林承包管理》的通知,要求各乡镇林业工作站对现有的低产林果园承包到人,落户到园,并从赣东南开发项目中拿出部分资金有偿扶植,使全县的果木林产量和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1998年以后,全县低产林的造改主要是对残次林采取封补相结合的方法提高林分质量。对其中小面积荒山砍除杂灌,保存目的树种,并按造林标准补栽目的树种。至2005年,全县累计完成低改面积45万亩。
  油茶垦复于1986年后列入了全县每年的林业生产计划。油茶林垦复面积落实到乡、村、组、户,各林场的油茶林垦复面积落实到人。每年的油茶垦复由各乡(镇)的营林员、村护林员进行技术指导、检查验收。至2005年,全县的油茶林垦复面积共完成35190亩。

知识出处

宜黄县志

《宜黄县志》

宜黄位于江西省中部偏东,抚州市南部,抚河上游。地处东经116°01'~116°28',北纬27°03'~27°43'之间。东连南城县、南丰县,南接宁都县,西邻乐安县、崇仁县,北靠临川区。总面积1944.2平方公里。三国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分临汝地设县,因县治在宜、黄二水汇合之侧,故名宜黄。隋、唐间时置时废。北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南唐后主李煜割崇仁县之崇贤、仙桂、岱贤三乡置宜黄场,开宝三年(公元970)准请升场为县。县城所在地凤冈镇位于县境西北部,县城所在地北距省会南昌163公里,距抚州市区58公里。2005年,县城建成区总面积5.8平方公里。全县设凤冈、二都、黄陂、东陂、棠阴、梨溪6个镇,中港、新丰、神岗、圳口、南源、桃陂6个乡,黄柏岭、青年2个垦殖场。共有138个行政村和11个居民委员会,1101个村民小组,1273个自然村。全县共有58347户,203817人,其中农业人口165388人。境内有临宁线、林崇线纵贯南北、东西,交通四通八达,实现了乡乡公路硬质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