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棠阴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黄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8295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棠阴镇
分类号: F291
页数: 3
页码: 72
摘要: 原名陂坪,后为纪念肇基人吴竦植甘棠茂然成荫,取甘棠茂荫之意,改称棠阴。地处县境东南部,宜水中游,距县城15公里,东与南源乡相连,南与圳口乡接壤,西与中港乡毗邻,北与凤冈镇交界,总面积179.5平方公里。棠阴镇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丘陵占总面积60%,低山区占总面积40%。最高处海拔720米,最低处海拔90米。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1746.2毫米。境内水源丰富,宜水穿境而过,溪涧密布。极盛时,集镇“十里河埠,商船云集;五里长街,商店栉比;三万六千烟火”,故有“小小宜黄县,大大棠阴镇”之称。全镇有畲族1人,其余均系汉族。古建筑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10月现任棠阴镇党委书记、镇长:韦征;书记郑建华,镇长黄小勇。
关键词: 乡镇 小城镇 棠阴镇

内容

原名陂坪,后为纪念肇基人吴竦植甘棠茂然成荫,取甘棠茂荫之意,改称棠阴。地处县境东南部,宜水中游,距县城15公里,东与南源乡相连,南与圳口乡接壤,西与中港乡毗邻,北与凤冈镇交界,总面积179.5平方公里。棠阴镇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丘陵占总面积60%,低山区占总面积40%。最高处海拔720米,最低处海拔90米。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1746.2毫米。境内水源丰富,宜水穿境而过,溪涧密布。
  棠阴党政大楼棠阴古镇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天圣九年(1031),距今已有970余年。极盛时,集镇“十里河埠,商船云集;五里长街,商店栉比;三万六千烟火”,故有“小小宜黄县,大大棠阴镇”之称。全镇辖雷湾、民主、解放、建设、泉源、桥上、大岚、硖石、君山、田西、店前、大河、小河、白竹14个村委会,121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1.8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73万人,城镇居民0.2939万人,集镇人口0.8万人。镇政府所在地有雷湾、民主、建设、解放四个村委会。全镇有畲族1人,其余均系汉族。
  棠阴迎恩塔资源丰富。有耕地面积32421亩,其中水田面积30120亩,旱地2401亩。有山林面积149295亩,盛产木、竹,以杉、松、竹为主,其中果木林6204亩,主要有桔子、板栗、杨梅、红枣等品种。活立木总蓄积量22.53万立方米。山地林间有山牛、山羊等多种野生动物;店前村有石墨矿等。名胜古迹众多。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有50余栋。承恩坊、八府君祠、迎恩塔以及明清时期的民宅、祠堂、牌坊等建筑群独具一格,是江西省首批认定的历史文化名镇和小城镇重点建设单位。古建筑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清时期,棠阴夏布因光洁细嫩、蛟似白雪、薄如蝉翼而蜚声中外,盛时年产40万匹以上,产品远销日本、朝鲜和东南亚一带,与万载夏布合誉,素称江西纺织业中两颗明珠。
  交通便利。省道穿境而过,镇政府驻地距昌厦公路39公里,村级硬质路通路率达85%。棠阴镇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工业形成了以水电、矿泉水、木竹加工等为主的产业群,拥有中、小型电站10座,装机容量达8000千瓦;日产矿泉水60余吨。农业产业以白莲、种子、红薯为主,并形成了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格局。
  全镇现有制种面积10000亩,白莲面积6000亩,年产红薯粉丝500吨。2005年,全镇国内生产总产值达4734万元,财政收入12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735元。
  文教卫生事业发达。有初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510人;小学13所,在校学生1764人;卫生院1所,床位20张,医护人员23名。此外,还有乡村医疗所9所。
  1986~2005年棠阴镇部分经济指标 2005年棠阴镇行政村基本情况 1986~2005年棠阴镇历任镇党委书记:曹小平、唐晓涛、谢招生、李传林、邹志军、徐俊。1986~2005年棠阴镇历任镇长:罗泽辉、谢招生、李传林、任栋梁、曾建中、郑建华。
  2007年10月现任棠阴镇党委书记、镇长:韦征;书记郑建华,镇长黄小勇。

知识出处

宜黄县志

《宜黄县志》

宜黄位于江西省中部偏东,抚州市南部,抚河上游。地处东经116°01'~116°28',北纬27°03'~27°43'之间。东连南城县、南丰县,南接宁都县,西邻乐安县、崇仁县,北靠临川区。总面积1944.2平方公里。三国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分临汝地设县,因县治在宜、黄二水汇合之侧,故名宜黄。隋、唐间时置时废。北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南唐后主李煜割崇仁县之崇贤、仙桂、岱贤三乡置宜黄场,开宝三年(公元970)准请升场为县。县城所在地凤冈镇位于县境西北部,县城所在地北距省会南昌163公里,距抚州市区58公里。2005年,县城建成区总面积5.8平方公里。全县设凤冈、二都、黄陂、东陂、棠阴、梨溪6个镇,中港、新丰、神岗、圳口、南源、桃陂6个乡,黄柏岭、青年2个垦殖场。共有138个行政村和11个居民委员会,1101个村民小组,1273个自然村。全县共有58347户,203817人,其中农业人口165388人。境内有临宁线、林崇线纵贯南北、东西,交通四通八达,实现了乡乡公路硬质化。

阅读

相关人物

曹小平
相关人物
唐晓涛
相关人物
谢招生
相关人物
李传林
相关人物
邹志军
相关人物
徐俊
相关人物
罗泽辉
相关人物
谢招生
相关人物
李传林
相关人物
任栋梁
相关人物
曾建中
相关人物
郑建华
相关人物
韦征
相关人物
黄小勇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