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业效益提升迅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黄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8197
颗粒名称: 三、农业效益提升迅速
分类号: K295
页数: 1
页码: 6
摘要: 1986年在农村进一步完善了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统一连片经营方式逐渐形成,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有较快发展,一向比较薄弱的林、牧、渔业和加工、服务行业得到加强,农村各种专业户和经济联合体不断涌现,彻底改变过去单一粮食生产格局。改革农村财会体制,各乡镇建立财会服务公司。粮食总产量15171万公斤,比1986年增产1107.5万公斤,增长7.9%。多种经营产值4612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6008万元,比1986年分别增长21.6%和89.1%。猪禽和水产得到发展:生猪出栏10.58万头,家禽出笼58.3万羽,水产总量0.4万吨。特色种养业发展较快,食用菌达500万筒,白莲种植2.8万亩,板栗基地4万亩,商品蔬菜种植4.25万亩,席草种植0.2万亩,药材种植0.9万亩。
关键词: 宜黄县 地方志

内容

20年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取得辉煌成就。1986年在农村进一步完善了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统一连片经营方式逐渐形成,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有较快发展,一向比较薄弱的林、牧、渔业和加工、服务行业得到加强,农村各种专业户和经济联合体不断涌现,彻底改变过去单一粮食生产格局。改革农村财会体制,各乡镇建立财会服务公司。随着农村经济的开放搞活,粮食“双轨制”的逐渐完善和其它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放开,农民进入流通领域,深化了农村第二步改革。粮食总产量15171万公斤,比1986年增产1107.5万公斤,增长7.9%。多种经营产值4612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6008万元,比1986年分别增长21.6%和89.1%。绿化荒山步伐加快,三年共造林11.2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毛竹林基地、松脂林基地初具规模。1997年,特色农业形成优势。按照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思路,着力抓了毛竹、板栗、制种、白莲、水产等特色基地和以良种生产、食品加工、板栗开发为主的特色龙头企业建设。良种繁育、毛竹生产、板栗开发已经成为全县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产业。199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5.18万吨,比上一年增长1.2%,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35600万元,增长3.2%。搞好“五子开发”、建好“五大基地”、抓好“二项工程”。“五子开发”为:竹子、种子、栗子、林子、莲子;“五大基地”为:优质稻基地、蔬菜基地、药材基地、花草基地、食用菌基地;“两项工程”为:猪禽工程、水产工程。继续发展特色农业,竹子、种子、红薯三大产业有长足发展:新增毛竹丰产林3万亩,总面积19万亩,竹业总产值6000万元,增长46%;新增制种5000亩,总面积2万亩,种子产量365万公斤,实现产值2000万元;新增红薯种植1.8万亩,总面积3.77万亩,总产量5.99万吨,实现产值2400万元。猪禽和水产得到发展:生猪出栏10.58万头,家禽出笼58.3万羽,水产总量0.4万吨。特色种养业发展较快,食用菌达500万筒,白莲种植2.8万亩,板栗基地4万亩,商品蔬菜种植4.25万亩,席草种植0.2万亩,药材种植0.9万亩。
  2005年,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先后实施了农村税费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免征了农业税,取消了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实现了农民合同内“零”负担。275万元粮食直补资金和314.94万元良种补贴资金全部发放到种粮农户。全县水稻实播面积28.29万亩。全县共引进涉农项目28个,实际进资3500万元,扩大了白莲、种子、食用菌、优质稻四大产业化基地。培育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水稻杂交制种被列入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水稻制种、白莲、食用菌等传统特色农业规模不断壮大。引进了烟叶种植这一新兴产业,2005年落实种植面积1000亩。粮食总产在2005年再创新高,达14.76万吨。生态立县成效明显。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项目,大力营造并依托生态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经济,蓄积了可持续发展后发优势。2001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1.5万亩,国家无偿投入6440万元,每年获得国家补助1380万元。同年,建立了省级华南虎自然保护区,划定保护区面积87万亩,争取到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试点项目,划定国家重点公益林面积38.24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3.4%。

知识出处

宜黄县志

《宜黄县志》

宜黄位于江西省中部偏东,抚州市南部,抚河上游。地处东经116°01'~116°28',北纬27°03'~27°43'之间。东连南城县、南丰县,南接宁都县,西邻乐安县、崇仁县,北靠临川区。总面积1944.2平方公里。三国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分临汝地设县,因县治在宜、黄二水汇合之侧,故名宜黄。隋、唐间时置时废。北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南唐后主李煜割崇仁县之崇贤、仙桂、岱贤三乡置宜黄场,开宝三年(公元970)准请升场为县。县城所在地凤冈镇位于县境西北部,县城所在地北距省会南昌163公里,距抚州市区58公里。2005年,县城建成区总面积5.8平方公里。全县设凤冈、二都、黄陂、东陂、棠阴、梨溪6个镇,中港、新丰、神岗、圳口、南源、桃陂6个乡,黄柏岭、青年2个垦殖场。共有138个行政村和11个居民委员会,1101个村民小组,1273个自然村。全县共有58347户,203817人,其中农业人口165388人。境内有临宁线、林崇线纵贯南北、东西,交通四通八达,实现了乡乡公路硬质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