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黄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8194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5
页数: 8
页码: 1
摘要: 宜黄位于江西省中部偏东,抚州市南部,抚河上游。总面积1944.2平方公里。隋、唐间时置时废。北宋开宝元年,南唐后主李煜割崇仁县之崇贤、仙桂、岱贤三乡置宜黄场,开宝三年准请升场为县。县城所在地凤冈镇位于县境西北部,县城所在地北距省会南昌163公里,距抚州市区58公里。全县设凤冈、二都、黄陂、东陂、棠阴、梨溪6个镇,中港、新丰、神岗、圳口、南源、桃陂6个乡,黄柏岭、青年2个垦殖场。共有138个行政村和11个居民委员会,1101个村民小组,1273个自然村。全县共有58347户,203817人,其中农业人口165388人。境内有临宁线、林崇线纵贯南北、东西,交通四通八达,实现了乡乡公路硬质化。
关键词: 宜黄县 地方志

内容

一 宜黄位于江西省中部偏东,抚州市南部,抚河上游。地处东经116°01'~116°28',北纬27°03'~27°43'之间。东连南城县、南丰县,南接宁都县,西邻乐安县、崇仁县,北靠临川区。总面积1944.2平方公里。三国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分临汝地设县,因县治在宜、黄二水汇合之侧,故名宜黄。隋、唐间时置时废。北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南唐后主李煜割崇仁县之崇贤、仙桂、岱贤三乡置宜黄场,开宝三年(公元970)准请升场为县。县城所在地凤冈镇位于县境西北部,县城所在地北距省会南昌163公里,距抚州市区58公里。2005年,县城建成区总面积5.8平方公里。全县设凤冈、二都、黄陂、东陂、棠阴、梨溪6个镇,中港、新丰、神岗、圳口、南源、桃陂6个乡,黄柏岭、青年2个垦殖场。共有138个行政村和11个居民委员会,1101个村民小组,1273个自然村。全县共有58347户,203817人,其中农业人口165388人。境内有临宁线、林崇线纵贯南北、东西,交通四通八达,实现了乡乡公路硬质化。
   宜黄处武夷山脉与雩山山脉向抚河平原的过渡地带。境内以低山丘陵为主,仅东西二边缘及中南部分为山,山间多狭长河谷平原。地势南高北低,由东南和西南二翼向北倾斜。南部山地最高点的军峰山(海拔1760.9米)至北部低区最低点曾坊村田塅(海拔约50米),高差1700多米。南部山区山峦起伏,青峰矗立,溪流湍急,林竹如海。境内宜黄河为主干河流,有宜水、黄水、曹水、梨水等7条主要支流和集水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支流共32条。宜、黄二水同源于县境南部西华山,沿西华山两侧纵贯北下,于县城侧汇合而成宜黄河后,经临川注入抚河,全长116公里,流域面积1983平方公里。全县山水路田村的分布被喻为“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
   县境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7℃,平均降水量1808.3毫米,日照时数1521.4小时,无雾期346天左右,长年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且四季分明,春季多阴雨,夏季高温,多大到暴雨,秋季多晴天少雨,气候干燥,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常有冰雪和冻雨。有寒潮、台风、寒露风、冰霜、暴雨、干旱等灾害性气候。
   全县有可利用耕地407174.5亩,水域58727.4亩,林业用地2078461亩。有杉树、马尾松等亚热带52科125种树种,其中有银杏、红豆杉、柳杉、香樟等38种珍贵树种。有华南虎、云豹、黑麂、蟒蛇等稀有动物,是目前全国唯一发现存有世界濒危动物野生华南虎种群的地方。宜黄水能资源丰富,具有多目标梯级开发的有利条件,水能蕴藏量达11.78万千瓦,可开发量为9.67万千瓦。地下有钨、金、银、铁、铜、铋、钼、铝、锌、铌、钽等32种矿藏资源,其中以铁和钨的储量较高。
   宜黄风光秀丽,境内峰峦叠秀,碧水环流,奇峰异景,可赏游之处甚多。县城入口处,左有狮石回澜,右有凤山耸秀。卓岭朝曦,有仙人寻师之说。仙岩穿壁,为荆公读书之堂。更有二都石碧,一山耸峙,南北对穿,如彩虹架空。《徐霞客游记》谓之“东西横跨,若飞梁半天,较贵溪石桥,高与大俱倍之”;四周十八峰,各具神韵,世有“十八罗汉拱如来”之说。神岗军峰山,巉崖削立,气势磅礴,峰巅有讲经台、炼丹台、净手池等遗址和云洞、风洞、雷洞等奇观,吐纳烟霞,变幻恍惚,幽遐瑰异。东陂岳家庄瀑布,飞溅百余米;棠阴白竹坑倒栽古杉,历时300余年。
   二 历史上宜黄夏布闻名遐迩,素以“细嫩洁白,刚柔互渗”闻名于世,畅销南昌、九江、上海、武汉,远至朝鲜、日本、新加坡。据史书记载,盛产夏布的棠阴镇在清乾嘉年间(1736~1820),为江南三处最负盛名的夏布生产、经营集镇之一,拥有众多的驰名夏布商标产品,最高年产量达40余万匹。时棠阴镇经济繁荣,商人云集,人口众多,有3.6万户,人口达12万之多,有“小小宜黄县、大大棠阴镇”之称;宜水傍镇而过,全长16华里的沿河两岸,夏布接踵覆盖,犹如地下银河,蔚然壮观。棠阴镇四周青山环抱,碧水环绕,林茂竹翠,莲硕荷香,桥塔相映成趣,古宅鳞次栉比。镇内大街小巷,曲径通幽,祠堂各具特色,宅院错落有致,是县境内唯一古建筑群保存最完好的千年古镇。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古街、古巷、古祠、古庙、古塔、古桥、古牌坊等共计100多处。
   宜黄素有“戏乡”之称。县人谭纶任浙江台州知府回乡时,带回海盐腔戏班,教习本地艺人,并将当时流行的弋阳腔融入其中,形成宜黄腔。汤显祖对 这一新的戏腔极为欣赏,请宜黄艺人演唱他的《临川四梦》,成就了这位“东方莎士比亚”一生事业。宜黄艺人改革西秦腔,创造了以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的胡琴腔(宜黄腔),被广泛认为是“二黄”腔之前身。这种腔调后来发展成为宜黄戏,流行于赣东、闽西一带,是江西古老剧种中的一朵名花,现已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棠阴的花灯、蓝水的盘灯、神岗的傩神以及乡村的山歌、禾杠舞等均有独特的地方色彩。
   宜黄地灵人杰,晚唐高僧本寂,在曹山修持30余年,被奉为佛教禅宗曹洞宗创始人之一。北宋地理学家、文学家乐史,著《太平寰宇记》200余卷,为地理总志,保存了国家大量地理资料,900多年来不断地被翻刻印行。水利专家侯叔献,是王安石新法的积极支持者,在任淤田司兼都水监丞期间,引樊、汴之水治理盐碱地,造良田40万顷,又主持引汴入蔡工程,造福后代。明代杰出的军事家、兵部尚书谭纶,主持兵事30年,抗倭戍边,屡建奇功,与戚继光共事齐名,世号“谭戚”。清代名臣黄爵滋,官至刑部左侍郎,素以敢正言直谏著称。率先提出严禁鸦片的主张,大力支持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并两次亲赴福建督理战备,绘制《海防图表》,具言战守方略。其诗气韵高雅,力追汉唐,为名流所重。近代佛学大师欧阳竟无,分唯识、法相为二宗,人称“宜黄大师”。爱国将领欧阳琳,保卫孙中山,讨伐陈炯明,被中山先生誉为“不怕死的革命军人”。革命志士邹渊、谢贤庆等,献身革命事业,为之壮烈牺牲。洪涛、吴允中、吴子牧、吴植椽等革命前辈,长期担任党、政、军要职,为建立、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宜黄籍在外地工作的高级技术职称人员众多,其中著名铁道机械工程专家程孝刚、著名物理学家余瑞璜、吴式枢等3人,均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26年10月,北伐军及中共江西区委先后派共产党员曾燕堂、钟赤心、李卓等人来县开展革命工作。1927年1月成立中共宜黄小组,4月扩大为支部。1931年8月,中共宜黄县委员会在宁都东韶成立。同年11月,在宁都吴村召开了宜黄县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宜黄县苏维埃政府。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先后建立中共区委15个,区苏维埃政府15个,乡苏维埃政府84个,宜黄成为全红县,属中央苏区的一部分。红军在此进行的各种战斗不计其数,仅1933年2、3月间,在县境南部的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两大战役——黄陂战役、东陂战役,共消灭国民党军3个师,俘获敌师长李明、陈时骥,击伤敌师长肖乾,俘获敌旅长以下官兵2万余人,缴枪2万余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伯承、彭德怀、林伯渠、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多次在宜黄组织、指挥战斗,进行革命实践活动。1949年5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15军43师解放了宜黄。7月,中共宜黄县委员会和县人民政府成立。从此,宜黄的面貌日新月异,各项建设事业蒸蒸日上。
   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宜黄的各项事业不断发展。1978年后,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断的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在稳步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念好“林、电经”,狠抓工、商、财。198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0099万元,工农业总产值为11494.78万元,是1949年的12.8倍,比1978年增长1.2倍。其中工业总产值为3839.6万元,农业总产值为58791万元。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上升,1949年为14.30%,1978年为31.85%,1985年上升到33.39%。全县经济保持着稳定、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
   1986~2005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托前30年打下的坚实基础,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大精神,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进一步加快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速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经济总量明显提升。20年中,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刻认识县情,制定了符合宜黄实际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选准发展路子,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1986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22亿元。199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95亿元,财政收入1616万元。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3.66亿元,比1990年增长88.09%,财政收入2517万元,比1990年增长55.75%。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6.84亿元,比1995年增长64.21%,财政收入3418万元,比1995年增长35.79%。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10.13亿元,比2000年增长68.55%,财政收入4040万元,比2000年增长18.20%(剔除政策性减收,同口径比较)。工商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由2000年的40.35%,提高到2005年的57.05%。“十五”期间三大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45.3:31.5:23.2调整为31.3:37.8:30.9,非国有工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达74%,民营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198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57元,198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13元,比1986年增长34.1%。城乡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乡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199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92年增加1360元,年平均递增21.11%。“十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196元增加到2005年的3263.67元,年均增长8.2%。
   主攻工业势头强劲。20年中,坚持主攻工业不动摇,强力打造宜黄经济发展动力。1986年,全县企业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企业内部普遍推行奖金和部分工资捆绑浮动,调动了职工群众生产积极性。县委、县政府对丝绵织厂、二食品厂、造纸厂和水泥厂等重点国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较好地调激发职工群众生产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年,全县新增项目26项,新增产值300万元。198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6877万元,全县食品、纺织、建材、化工等工业企业初具规模,企业技术管理水平不断进步,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从1994年开始,县委、县政府规划建设六里铺工业开发小区,使乡镇企业相对集中,连片发展,广泛吸引投资者到小区投资办厂。至1997年,小区面积达7.04万平方米,投产企业17家,在建项目8个。全县国有工业及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共完成总产值12092万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国有工业产值10521万元,增长5.8%。完成技术改造投入1200万元,增长20%,其中国有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使用资金完成435万元。全年完成销售收入9530.2万元,比上年增长6.1%。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8%。特别是全区18家“小巨人”企业之一的县水泥有限公司,实现生产和效益的同步增长,被评为全区先进重点企业。个私经济在规模和数量上均有较大发展。全县个体工商户及私营企业达到5152户,增长40.2%;从业人员10763人,增长34.5%。1999年9月28日,宜黄路西木竹批发市场开张营运。是年,全县实际引进境外资金85万美元,引进县外资金6000万元,出口创汇89万美元,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名列全区前茅。2002年,提出“以大开放、大招商为基本方略,以工业化、城市化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经济思路。以改革创新和优化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坚持走“开发富县、工业强县、生态立县、城建塑县”的发展路子。全年签约项目157个,其中千万元以上11个,500万元以上21个。实际进资2.05亿元,占全年计划107.9%,其中达到市里规定的规模以上项目57个,经审验和复查实际进资额1.16亿元。同年六里铺工业小区规模进一步扩大,面积达到700亩,入园工业企业达到了19家。2004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897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51亿元,实现利税1017万元。
   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实施了园区土地平整、通路、通水、通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拓展由六里铺工业小区、潭坊工业小区和中黄工业小区组成的“三点一线”工业走廊,园区累计开发面积1500亩。中黄工业区已成为园区建设和工业发展的重心。2005年,宜黄工业园区被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至2005年,通过招商引资,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直接利用外资755万美元,引进市外资金19.61亿元,分别是“九五”时期的2.6倍和9倍。先后引进1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64家,其中2004年二产首次超过一产,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初步形成了具有宜黄特色的塑料制品、木竹加工、食品加工、环保型造纸五大集群产业,三和医药化工、事达塑料、临峰绣艺等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企业陆续进入园区。
   农业效益提升迅速。20年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取得辉煌成就。1986年在农村进一步完善了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统一连片经营方式逐渐形成,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有较快发展,一向比较薄弱的林、牧、渔业和加工、服务行业得到加强,农村各种专业户和经济联合体不断涌现,彻底改变过去单一粮食生产格局。改革农村财会体制,各乡镇建立财会服务公司。随着农村经济的开放搞活,粮食“双轨制”的逐渐完善和其它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放开,农民进入流通领域,深化了农村第二步改革。粮食总产量15171万公斤,比1986年增产1107.5万公斤,增长7.9%。多种经营产值4612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6008万元,比1986年分别增长21.6%和89.1%。绿化荒山步伐加快,三年共造林11.2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毛竹林基地、松脂林基地初具规模。1997年,特色农业形成优势。按照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思路,着力抓了毛竹、板栗、制种、白莲、水产等特色基地和以良种生产、食品加工、板栗开发为主的特色龙头企业建设。良种繁育、毛竹生产、板栗开发已经成为全县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产业。199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5.18万吨,比上一年增长1.2%,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35600万元,增长3.2%。搞好“五子开发”、建好“五大基地”、抓好“二项工程”。“五子开发”为:竹子、种子、栗子、林子、莲子;“五大基地”为:优质稻基地、蔬菜基地、药材基地、花草基地、食用菌基地;“两项工程”为:猪禽工程、水产工程。继续发展特色农业,竹子、种子、红薯三大产业有长足发展:新增毛竹丰产林3万亩,总面积19万亩,竹业总产值6000万元,增长46%;新增制种5000亩,总面积2万亩,种子产量365万公斤,实现产值2000万元;新增红薯种植1.8万亩,总面积3.77万亩,总产量5.99万吨,实现产值2400万元。猪禽和水产得到发展:生猪出栏10.58万头,家禽出笼58.3万羽,水产总量0.4万吨。特色种养业发展较快,食用菌达500万筒,白莲种植2.8万亩,板栗基地4万亩,商品蔬菜种植4.25万亩,席草种植0.2万亩,药材种植0.9万亩。
   2005年,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先后实施了农村税费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免征了农业税,取消了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实现了农民合同内“零”负担。275万元粮食直补资金和314.94万元良种补贴资金全部发放到种粮农户。全县水稻实播面积28.29万亩。全县共引进涉农项目28个,实际进资3500万元,扩大了白莲、种子、食用菌、优质稻四大产业化基地。培育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水稻杂交制种被列入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水稻制种、白莲、食用菌等传统特色农业规模不断壮大。引进了烟叶种植这一新兴产业,2005年落实种植面积1000亩。粮食总产在2005年再创新高,达14.76万吨。生态立县成效明显。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项目,大力营造并依托生态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经济,蓄积了可持续发展后发优势。2001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1.5万亩,国家无偿投入6440万元,每年获得国家补助1380万元。同年,建立了省级华南虎自然保护区,划定保护区面积87万亩,争取到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试点项目,划定国家重点公益林面积38.24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3.4%。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20年中,城市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空前发展。1992~1997年,建成县城丰乐商城,完成自来水改造一期工程,拓宽水泥厂至王码岗路面,1999年10月六里铺大桥通过省公路局立项,进入积极筹建阶段;安居工程建设完成立项、评估和规划等前期准备工作;150米的河滨大道防洪墙建设全面完成;车站广场外围扩建工程全面展开,改造面积扩大1200平方米。“十五”期间,新增城市硬质化道路面积19.42万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6.5万平方米,住房面积24.87万平方米。“十五”期末,“一河两岸”框架全面拉开,河东新城区相继建设完成六里铺大桥、安石中学、世纪大道、宜黄大道、防洪堤一期工程、水岸名苑、国税大楼等一批重点工程,党政大楼、法院大楼、移动公司大楼即将投入使用。老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先后完成广场花园、沿河休闲长廊、风神巷两个住宅小区建设,投资1300万元新建了日供水2万吨的新自来水厂。
   旅游产业生机勃勃。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县城为中心,不断开发新的旅游景区,开辟新的旅游线路,初步形成以“古色、绿色、红色”等三色游为主体的旅游开发新格局。即以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第四次反围剿主战场——黄陂、东陂战役遗址等革命历史景观为主的红色游;以太极岩风景区、山前竹海、华南虎自然保护区、观音山库区等自然生态景观为主的绿色游;以棠阴古镇、王安石读书堂、谭公休闲山庄、曹山寺大雄宝殿等历史人文景观为主的古色游。尤其是曹山寺作为佛教五大禅宗之一的曹洞宗祖庭,在日本和东南亚一带均有一定的影响,具有十分广阔的开发前景。全类注册了“华南虎”商标。2003年,举办了“华南虎”特种邮票首发式,召开了全国欧阳竟无学术思想研讨会,急速提升了宜黄知名度。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20年中,在努力建设好物质文明的同时,注重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成果一起要,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交通电讯事业飞跃发展。九十年代以后,交通电讯事业步入前所未有的发展快车道。到2005年,全县新修公路11条、新增公路里程290公里,新建沥青路面公路132.05公里,公路水泥砼路面220.43公里。形成了以硬质公路为主,连接全县城乡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电讯业以其跳跃性的步伐走过模拟到数字化的历程,成形了融交换网、传输网、基站网、宽带互联网为一体的综合通信网络,覆盖了全县城区和99%以上乡镇,光缆传输、移动通讯、互联网等通讯手段把宜黄与世界各个角落连在一起。2005年,全县程控交换机总容量32263门,农村用户达12368户。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三条保障线”制度得到全落实,建立了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救助和大病救助制度,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到2005年,全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080人,累计征缴基本养老保险金4466万元,发放低保资金833.19万元,2003年开展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救助以来,发放救助资金187万元。
   不断加强基础教育建设,教学条件日益改善。学校危房由1986年的12.1%下降到0.47%,全县中小学校,按照教学需要,均建有满足生源需要的教学大楼、教师办公室,拥有足够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完备的教学设施。县第一、二、三中学和安石中学及县实验小学还配备电化教学微机房、学生实验室、舞蹈室、阅览室、会议室、篮(足)球场、乒乓球桌和各种运动器械。90年代,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教育顺利通过省级达标验收,学校教育质量屡创新高,高考万人本科上线率名列全市前茅。“十五”期间,投入资金874.7万元、新建校舍面积2.24万平方米。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均有了新的发展。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全面发展。全县共建有159个文化站,45座电视差转台,县到乡广播通播率达100%,电视覆盖率达85%以上,建立了有线广播电视台,全县广播电视网络基本形成。
   体育事业发展迅速。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不断增强,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老年人健身活动更是如火如荼,开展的活动有门球、棋牌、钓鱼、各式拳(剑、操)、腰鼓、秧歌等20多项。全县共建有各类体育场地68个。宜黄籍运动员参加国家级体育比赛7次、国际体育比赛2次。姚承山、张炳贵参加国家级比赛获男子4人双桨2000米赛艇、男子2000米4人单桨无舵手赛艇金牌;张炳贵参加国际比赛分别获男子8人单桨有舵手2000米赛艇、男子2000米4人单桨无舵手赛艇金牌。
   疾病控制和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已建立起完备的医疗网络,有二级乙等医院、保健院、防疫站,乡有中心医院,村有卫生所。2004年4月,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315万元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成。全县共设中心卫生院5个,乡(镇)卫生院12个,一般卫生院7所,有医务人员556名。县人民医院有病床200张,能开展胸、腹、颅脑、神经等手术,拥有多种现代大型诊疗器械,具备一般大型常规检查手段。乡镇医院也均能开展下腹部手术、计划生育四项手术、五官科一般手术等。县人民医院先后与江西省人民医院、江西省肿瘤医院、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挂钩会诊治疗讲学,是江西省医学院抚州分院、抚州中医药学校的教学基地,承担这些院校实习生的临床教学工作。
   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20年中,不断的加强计划生育网络和队伍建设,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07‰以内,计划生育率达到91.31%。
   全面实施科技兴县战略,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技进步月活动。1986~2005年,全县共建立各类科技项目197项,各部门实施科技项目199个,下达科技三项经费129.5万元,取得科技成果80项,推广应用科技成果40多项,其中16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获得国家专利5项。巴西陆稻项目获全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统测统配、平衡施肥新技术推广被农业部命名为百县千村示范县。
   沐浴改革春风的宜黄,这20年,在历届县委和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勤劳的双手,开放的理念,进取的精神,自强不息,创造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光辉业绩,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各项事业方兴未艾。铿锵的号子、有力的双手、坚实的步伐依然将是宜黄人民迎接挑战、迎接未来的进取姿态,它必将把秀丽的宜黄建设成为美丽富饶的家园。

知识出处

宜黄县志

《宜黄县志》

宜黄位于江西省中部偏东,抚州市南部,抚河上游。地处东经116°01'~116°28',北纬27°03'~27°43'之间。东连南城县、南丰县,南接宁都县,西邻乐安县、崇仁县,北靠临川区。总面积1944.2平方公里。三国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分临汝地设县,因县治在宜、黄二水汇合之侧,故名宜黄。隋、唐间时置时废。北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南唐后主李煜割崇仁县之崇贤、仙桂、岱贤三乡置宜黄场,开宝三年(公元970)准请升场为县。县城所在地凤冈镇位于县境西北部,县城所在地北距省会南昌163公里,距抚州市区58公里。2005年,县城建成区总面积5.8平方公里。全县设凤冈、二都、黄陂、东陂、棠阴、梨溪6个镇,中港、新丰、神岗、圳口、南源、桃陂6个乡,黄柏岭、青年2个垦殖场。共有138个行政村和11个居民委员会,1101个村民小组,1273个自然村。全县共有58347户,203817人,其中农业人口165388人。境内有临宁线、林崇线纵贯南北、东西,交通四通八达,实现了乡乡公路硬质化。

阅读

相关地名

宜黄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