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黄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8174
颗粒名称: 序一
分类号: K295
页数: 2
页码: 4
摘要: 盛世修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文化传统。在中共宜黄县委、宜黄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及有关专家的悉心指导下,经过我县地方志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宜黄县志》业已成功编纂出版,这是全县人民的一大喜事,可谓“兴修志之业,载盛世之昌”,值得庆贺!宜黄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资源丰富,人才辈出;宜黄历史文化悠久,禅文化、赣文化源远流长,自然景观秀丽,名胜古迹众多。
关键词: 宜黄县 地方志

内容

盛世修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文化传统。在中共宜黄县委、宜黄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及有关专家的悉心指导下,经过我县地方志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宜黄县志》(1986~2005)业已成功编纂出版,这是全县人民的一大喜事,可谓“兴修志之业,载盛世之昌”,值得庆贺! 宜黄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资源丰富,人才辈出;宜黄历史文化悠久,禅文化、赣文化源远流长,自然景观秀丽,名胜古迹众多。建国5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勤劳、朴实的宜黄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人才优势,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同心同德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进入新世纪,宜黄县委、县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抓“第一要务”,牢记“两个务必”,践行“三个代表”,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大力实施“开放富县、工业强县、生态立县、城建塑县”的发展战略,以招商引资为总抓手,扎实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在宜黄的历史长河中谱写了光辉灿烂的新篇章。
   由于工作需要,我本人分别于1991年和2001年两次来宜黄工作,先后在宜黄工作了八年时间,走遍了全县12个乡镇138个行政村,熟悉宜黄的山山水水,在工作中与宜黄的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并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为宜黄的经济社会发展尽了自己绵薄之力。一部地方志,是地域文化的集大成者,真实地反映当地各方面的大文化状况,记述本地地域文化与其他地域的不同之处。《宜黄县志》(1986~2005)以翔实的史料、惟实的眼光、客观的笔调,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宜黄的人文自然、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状况,突出了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比较全面地记录了宜黄改革开放20多年来政治文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做到了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相互统一。这些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记载,为今人和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为宜黄扬长避短、与时俱进提供了翔实的历史信息;给施政者认识宜黄的历史和现状,更好地规划宜黄未来提供了参考。“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地方志是一种“辅治之书”,编修地方志是一项代代相传、永不断章的事业。用修志的形式真实地记录宜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重要史实,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而又十分光荣的工作,有利于激发广大宜黄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为宜黄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献计献策。宜黄人民的事业将记载史册,彪炳千秋! 宜黄的修志有优良的传统、有优秀的人才、有良好的修志环境,修志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志书中的每个事实、每个细节、每个文字,都凝聚着我县地方志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这里谨向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由衷的谢意! 《宜黄县志》(1986~2005)的成功编纂,必将给宜黄的明天在资政、存史、育人、服务本县三个文明建设,宣传宜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将为世人留下一座丰厚的历史宝藏。同时,为致力于赶超发展、建设和谐平安宜黄,提供更为全面、更为系统的地情史料,使全社会各界人士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地认识宜黄、了解宜黄、投资宜黄、建设宜黄。
   续修县志,一举多得。成书之日,殊喜于怀,欣然提笔,权当为序。
   黄晓波 2006年6月

知识出处

宜黄县志

《宜黄县志》

宜黄位于江西省中部偏东,抚州市南部,抚河上游。地处东经116°01'~116°28',北纬27°03'~27°43'之间。东连南城县、南丰县,南接宁都县,西邻乐安县、崇仁县,北靠临川区。总面积1944.2平方公里。三国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分临汝地设县,因县治在宜、黄二水汇合之侧,故名宜黄。隋、唐间时置时废。北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南唐后主李煜割崇仁县之崇贤、仙桂、岱贤三乡置宜黄场,开宝三年(公元970)准请升场为县。县城所在地凤冈镇位于县境西北部,县城所在地北距省会南昌163公里,距抚州市区58公里。2005年,县城建成区总面积5.8平方公里。全县设凤冈、二都、黄陂、东陂、棠阴、梨溪6个镇,中港、新丰、神岗、圳口、南源、桃陂6个乡,黄柏岭、青年2个垦殖场。共有138个行政村和11个居民委员会,1101个村民小组,1273个自然村。全县共有58347户,203817人,其中农业人口165388人。境内有临宁线、林崇线纵贯南北、东西,交通四通八达,实现了乡乡公路硬质化。

阅读

相关人物

黄晓波
责任者
黄晓波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