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记 《南丰县志》的编纂工作,是在中共南丰县委、南丰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的。编纂工作始于80年代初,经过组织准备、宣传发动、资料收集、整理编纂、评审修改5个阶段,历时10载,四易其稿,终于全部告成。
1980年11月,中共南丰县委遵照中共中央和省、地委指示,成立南丰县编史修志办公室,成员6人,县委宣传部长吴先福任主任。1981年9月,又成立中共南丰县委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成员9人,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饶绍泉任组长,县委宣传部长吴先福、县委办公室主任邱敬尧、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黄明善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肩负党史资料征集和县志编纂两项任务,并抽调6人,开始了修志的准备工作。
组织建立起来后,着重抓了编史修志的宣传发动工作:一是印发编写地方志的宣传材料和《征集历史资料通告》,广为张贴;二是分别召开县直机关负责人和公社(镇、场)负责人会议,学习修志工作文件和进行思想发动,部署专志编写工作;三是召开两次专志编写研讨会,开展岗位练兵;四是召开知情人、当事人座谈会,发动有关人士回忆撰写史料。通过以上工作,为县志编纂作了舆论准备。
修志伊始,县志办全体编纂人员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拟定编写体例和纲目,深入全县城乡调查采访,广泛征集资料。几年间,先后分赴省内外进贤、萧山数县(市)学习修志经验,走访了县内百余乡村,访问了干部群众数百人次,发出征集资料函件数百封,收到全县各单位编写的专业志及乡(镇、场)志数十部,并多次赴中央档案馆、北京图书馆、军事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西省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苏州市图书馆、江西省档案馆等查阅摘抄了大量文献资料,共收集到县志所需要的文字资料近1000万字。
1985年1月,县委、县人民政府考虑到进行县志编纂的条件基本成熟,正式作出《关于编纂南丰县志的决定》。为加强对县志编纂工作的领导,加速修志工作进度,特成立南丰县史志编纂委员会,成员17人,县委常委、副县长饶志泉任主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华青任副主任(1985年5月调整县委副书记李华青任主任,县委常委、副县长饶志泉任副主任),下设办公室,集中抽调13人专事修志工作。由于人事更动,1987年11月,又对南丰县史志编纂委员会作了调整,成员21人,县委副书记黄德洋任主任,县委常委、副县长饶志泉任副主任。在此期间,县志办的全体编纂人员先后4次写出《南丰县志》部分初稿,并分册打印发送县委、县人大、县人民政府、县政协、县纪委、县人武部及县直各有关单位广泛征求意见。且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和领导意图,先后两次将志书下限延伸:第一次从1984年延伸到1985年,第二次又从1985年延伸到1987年。
1989年9月,《南丰县志》正在紧张编纂的关键时刻,县志办公室主任陈圣却因操劳过度,“出师未捷身先逝”,殊深惋惜。1990年4月,县委决定成立《南丰县志》编纂委员会,成员25人,县委书记余鼎革任主任委员,县长谢允森、县委副书记柯建中、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刘长荣、副县长艾祥珍任副主任委员。同时县委常委会决定再抽调8名同志充实县志办力量,参加《南丰县志》的编纂、修改、定稿工作。
1991年春,经过全体编纂人员的突击攻关,一部设置29卷133章438节、120余万字的《南丰县志》终于脱稿送审了。在地区县志审稿小组、地区方志办、地委保密委员会、全区各县(市)志办公室及县委、县人民政府、县志编纂委员会、县委保密委员会分别审议的基础上,我们将《南丰县志》送审稿送江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评议。然后我们按照江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的评议意见,经过1年多时间的调整充实,反复琢磨,修改润色,并按江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的要求,确定专题,分人负责,从史实补充与核定、文字梳理、数据校核、编排与表格规范4方面进行了严肃认真的专项审查,最后定下《南丰县志》终审稿(33卷142章470节120万字)。
1993年初,由于人事变动,县委及时调整《南丰县志》编纂委员会,成员22人,县委书记柯建中任主任,县长孙谦、县委副书记刘长荣、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刘绍宽、副县长叶建青任副主任。编委会调整后,将《南丰县志》终审稿分送县六套班子领导逐卷审阅,并由县委、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通审。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同意《南丰县志》定稿报省终审后,我们将《南丰县志》终审稿上送江西省地方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终审验收,再交付出版。
回顾本志的编纂过程,我们深深感到:这部县志的成书,是县委、县人民政府正确领导以及无微不至关怀的结果,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热情支持的结果,是上级方志部门领导、专家具体帮助的结果。从修志的提出,到领导班子和编纂人员的选调,从宣传发动、征集资料到编写、修改、定稿、打印送审,都是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历任党政领导在人力、财力、物力和生活诸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关怀,为本志成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当本志即将交付出版之时,我们全体编纂人员既感到欣喜,又感到不安。欣喜的是,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光荣使命终于完成了;不安的是作为一部流传后代的信史,尚有不完善之处。恳请方志界同仁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待续修时补充、订正。
夏老长 199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