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启孙(1910~1965) 张启孙,南丰人,原姓丁,后入赘张家。岳父张洪发系“南丰泥炉”创始人之一,病故后,启孙承其业。所产泥炉,选用含磷白粘土为材料,以谷壳灰和泥做耐火层,式样美观,色泽乳白,高温不裂,经久耐用,颇负盛名,为南丰传统特产。
南丰解放后,张启孙积极走互助合作道路,组织泥炉业合作小组(后转为厂)。他工作认真、刻苦、肯干,制作泥炉光洁、耐用,屡获嘉奖,尤其是盖炉,小巧玲珑,精细美观,堪称绝技,1953年在全省第一届轻工业产品展销会上荣获省人民政府(署名省长邵式平)颁发的奖状。1957年,二号柴炉在全省评比中夺魁。1961年,启孙所在的南丰泥炉厂被评为地区先进企业。泥炉年产量由过去3—4万只一跃至25万只,产品畅销浙江、安徽、福建、湖南等省。
张启孙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不断进取,又用观音土混合耐火泥首先试制成功耐酸砖和硫酸管。并积极开发南丰泥炉新产品,将南丰泥炉发展成三大类型,形成多样化、系列化的产品。
1965年张启孙在南丰病逝,终年56岁。
李折仂(1916~1966) 李折仂,南丰县市山乡市山村农民。柑桔捉虫劳模。幼小即随父学习捕捉果树害虫,特别是钻研钩杀桔树天牛幼虫(钻心虫),并且得到富有经验的桔农传授。18岁开始带徒弟,对周围桔农传授捉虫技术,根据幼、小、中、大树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捕杀害虫。1951年,在江西新干现场比试,李折仂钩取桔树干内的天牛幼虫,开洞准确,速度快,无遗漏,被评为江西省果树捉虫劳模。1952年,国家农业部在南昌召开南方果树会议,李折仂被特邀在会上介绍经验,获得好评。中国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组织编写《中国柑桔栽培学》时,又邀请他到北京介绍钩杀天牛的经验。1953年1月,南丰县人民政府派他参加中国南部果树病虫害防治训练班,对柑桔栽培和防治病虫害的科学知识,有了进一步提高。1960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在《科学与技术》专辑中,将李折仂口述的捕捉柑桔害虫天牛的实践技术,进行了整理推广。
杨菊生(1916.9~1984) 杨菊生,桔农,土专家,南丰人,居县城廓背园。读过三年私塾,以栽桔种菜为生,南丰解放后,选为城关镇人民代表,1955年加入共产党,任果园大队长。
菊生自小长在桔树下,柑桔栽培实践经验非常丰富。早在1954年,与当时抚州地区柑桔技术推广站副站长黄儒楷等农技干部交往密切,相互切磋技艺。自费订阅《中国柑桔》等各种科技书刊。菊生带头学习、实践,大力推广新技术。
菊生在任果园大队长期间,运用自己丰富的柑桔栽培知识,配合科技人员,使天牛卵防治、抹夏芽保果、微量元素应用、合理施肥、适时整枝和深翻改土等新技术迅速得以推广,果园大队柑桔产量增产速度名列全县之首。他利用外出开会、学习机会引进新柑桔品种。果园村发展的温州蜜柑、广桔、日本柑桔等均倾注有他的一份心血。1962年杨菊生被江西省科学院聘为柑桔特约研究员。1974年,县农业局聘请杨菊生任专职农民柑桔技术指导员,长年奔波于桥背、莱溪、大堡等新开发的柑桔基地,并在白舍蹲点4年。经过10年努力,菊生协助城郊、白舍等地发展了大片柑桔林。1984年杨菊生病逝,终年6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