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科教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807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科教人物
分类号: K82
页数: 5
摘要: 曾任南丰州医学教授。勤奋好学,博览医经,精研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等科,继承和发展危氏本家上四代医学经验。天历初,亦林积五世医方,费时15年,写成《世医得效方》20卷,50余万字。记有麻醉药方和使用方法,各种骨折和脱臼整复方法以及处理原则。亦林在骨科方面,首创“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椎骨折,比英国人达维斯在1927年提出此法要早600余年。其麻醉剂“草乌散”,创世界最早之全身麻醉记录,比日本人华冈青州要早450年。危氏《世医得效方》,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数百年来一直为医家推崇,且在国外有相当影响。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一部元刻本,朝鲜有重刊本行世。1964年,该书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重新出版发行。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科教人物

内容

危亦林(1277~1347) 危亦林,字达斋,南丰人,元代医学家,著名骨伤科专家。曾任南丰州医学教授。勤奋好学,博览医经,精研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等科,继承和发展危氏本家上四代医学经验。天历初(1328),亦林积五世医方,费时15年,写成《世医得效方》20卷,50余万字。记有麻醉药方和使用方法,各种骨折和脱臼整复方法以及处理原则。亦林在骨科方面,首创“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椎骨折,比英国人达维斯在1927年提出此法要早600余年。其麻醉剂“草乌散”(用蔓陀罗花等配制),创世界最早之全身麻醉记录,比日本人华冈青州要早450年。危氏《世医得效方》,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数百年来一直为医家推崇,且在国外有相当影响。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一部元刻本,朝鲜有重刊本行世。1964年,该书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重新出版发行。
  李梴梴(约1630年前后在世) 李梴,字健斋,南丰人,有奇才,不愿为官。在明隆庆、万历年间(1567-1619),因病隐居习医,博览医书,后常行医于江西、福建等地,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万历三年(1575),辑成《医学入门》9卷,并专列《习医规格》一篇,内容分内、外、妇、儿各科和急救等。在医术医德方面,提出:不欺、养性、行仁。此书很快刊行全国,越南、朝鲜等国也竞相翻译出版。清康熙七年(1668),日本松下见林为其书中“习医规格”加注,刊刻单行本问世。1988年,江西中医学院7位副教授对全书进行校注,由江西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
  吴廷璟(约1644~1720) 吴廷璟,清代名医,字秀贤,号蒙斋,南丰人。习医于谢子实、李只操,谢、李医术精湛,廷璟尽得其传,在淮南一带行医施药,手到病除,名声大震。江宁布政使之母得一怪病,日夜数十餐,食数斗,稍缓即大呼“饥死”,四十余日不睡,经多方求医无效,请廷璟诊治。治疗方法用水中枯木煎水浓缩,得汁口服后沉睡五日,遂愈,呼为神医。而廷璟谦虚地说:“系谢、李先生教我也”。归里后,登门求医者络绎不绝。廷璟对家境贫寒的患者,不仅优先免费为其诊治,并上门亲施汤药,直至病愈为止。其医术医德均为后人所称颂。
  罗俊彦(约1720年前后在世) 罗俊彦,字光美,南丰人,清代名医。康熙三十四年(1695)春,建昌知府请其为母诊病,待俊彦到时人已瞑目,经观察后认为可救,即将病人颅顶头发剪去一束,用陈艾熏烤,须臾复苏,再用药调治至病愈。有人问俊彦:“先生何以知其未死?”俊彦答:“因观其神色未变,诊断为风痰贯顶,故用艾灸。”南丰瑶浦村有一患者,请俊彦诊治,察看病情,辞不可医,并断定次日午初当死,果应其言。俊彦医术高明,被俊彦治愈的患者,先后赠给“国手佛心”、“仁心仁术”等匾额。
  梁份(1640~1729) 梁份,字质人,南丰人,清代地理学家、文学家。少年时以同县邵浚明为师,颇有文名,后从彭士望、魏禧学习经世之学。梁份白发老翁时曾只身三下秦边,考察黄河以西的河州、西宁、宁夏等地的山川形胜,足迹北至榆林,西达嘉峪关,南及嘉陵江,东登太华三峰,行程数万里,穷古西秦疆境。沿途遍访古今成败得失,了解民风物产轶事,并将所得集写成文,至康熙三十三年(1694)写成《西陲今略》8卷、《西陲亥步》2卷、《图说》4卷。雍正七年(1729),梁份在南丰逝世,终年89岁。所著《怀葛堂文集》15卷(附诗若干首),收入《四库全书》(《西陲今略》只载书名而无作者)。民国胡思敬将《怀葛堂文集》刊入《豫章丛书》。
  李铎(约1795~1865) 李铎,字省斋,号儆堂,又号“小安山房主人”,南丰人,清末医学家。幼年家贫失学。为了谋生随人经商。30岁时,伯兄勉堂为庸医误诊而死,于是发愤学医,上自《灵枢》、《素问》,下至历代医著,无不深研穷究。游江浙、两湖,与名医交好,医术日精,后定居金溪浒湾,行医20余年,名噪一时。铎为人诊病必究其病源,间用一药,如高手对奕,扼要夺奇,故而常稳操胜券。清咸丰三年(1853),李铎集病案300余例,汇集成书,自题《医案偶存》,共12卷、16万言。以杂病为主,旁及妇、儿、咽喉、口齿、伤寒、湿病诸科。
  吴嘉善(1819~1885) 吴嘉善,字子登,南丰人,清末数学家、外交家。清咸丰二年(1852)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授散馆编修。懂英、法文。同治后,游长沙,客居广州。从事数、理研究,曾与广东学者邹伯奇、北京学者徐有壬等切磋算学,学问大进,能演述割圜八线缀术,并对化学、机械研究深得要领,为当时中国人研究科学之佼佼者。同治元年(1862),继徐有壬死后续完数学著作《测园密率》3卷,同治六年又为李善兰校刊数学著作《尖锥变法解》1卷,后还撰成数学专著《算学廿一种》被收入清大型数学论集《白芙堂算学丛书》。光绪五年(1879),由驻美公使陈兰彬推荐嘉善任留美学生监督,历充驻美国使馆负责日斯巴尼亚(西班牙)及秘鲁两国事务的参赞。后因病辞职归国。光绪十一年,嘉善病逝,终年66岁。著作《翻译小补》亦梓行。
  刘文江(1866.10~1942.1) 刘文江,名景韩,生于南丰县城一个书香之家。清光绪二十年(1894)副贡生,补直隶州州判。
  清末官场腐败,文江不愿为官,在广东俶番等地教书16年,同当时名医时相过从,又受范文正公“宁为良医,不为良相”思想影响,教书之余自学中医,且偶为友人治病,疗效颇著,渐有名声,因而专心从医。46岁左右,定居南昌市天灯下28号(“刘文江寓”),以医为业,精通内、妇、喉诸科,尤以妇科著称,善治赤白带下、婚后不育等症,与江镜清、姚国美、张佩宜等被誉为南昌中医界“四大金刚”。因文江医名日盛,曾被授予国家二级嘉禾奖章,先后任过江西省第一届省议员、中国红十字会南昌分会医院院长、神州医药会江西分会会长等职。
  1933年,江西省历史上第一所中医高等学校——“江西国医专修院”成立,刘文江任校长,兼中医妇科教员。他治学严谨,博采众长,结合临床经验,编成中医《妇科讲义》1册。1937年秋,文江携眷回故乡,仍操医业。1942年(农历)1月19日,在南丰病逝,终年77岁。
  赵雪筠(1892~1955) 赵雪筠,名令光,号省吾,南丰县琴城镇人。幼年就读于城内私塾和教会学校,1922年进入湖南洪江基督教会医院培训班学习,1927年毕业后返回南丰,开办“好生医院”。
  在行医过程中,赵雪筠注重医风医德。“好生医院”是南丰第一所由县籍人开办的西医院,开始仅2位医生(另一位系学徒揭传升),但对病人热情和霭,随到随诊,且常深夜出诊,医院还备有万金油、八卦丹等药品免费供应,特租赁平房两间作病室。1933年6月,雪筠在白色恐怖中为一红军伤员冒险治伤。抗战时南丰流行霍乱,亲自上门为群众打预防针,并及时为患者诊治。
  在医术上,雪筠力争创新求精,大胆推广新医术。当时医疗条件差,时有妇女难产,婴儿得脐带风,他第一个在南丰推行新法接生。在“好生医院”开业期间,较熟练地掌握了内儿妇产及骨伤等科多项医术,尤以难产和外伤救治更富声誉。解放后,雪筠积极追求进步,响应人民政府号召,于1950年停办“好生医院”,进入县人民医院工作。1954年,当选为南丰县第一届人大代表,同年被省人民政府任命为南丰县人民政府委员。
  1955年秋,赵雪筠患癌症故于南丰,终年63岁,对他的逝世,南丰各界人士深为悼念,中共南丰县委领导参加了追悼会。
  包钧台(1877~1957) 包钧台,字皇羲,号景贤,南丰县沙岗乡汤坊村人。幼时家贫,刻苦读书,清宣统元年(1909)举拔贡。
  民国4年(1915),包钧台开始执教并主持南丰县立高等小学校。他治学严谨,讲课深入浅出,要求学生一要“勤”,二要“恒”。解放前南丰中、小学的校长和教师多出自包钧台的门下。
  民国9年冬,编纂《南丰县志》,包钧台从编稿到校勘,历时5年,使《南丰县志》得以在民国13年刻版印刷。
  包钧台退居家中后,精心研究医术,抗日战争期间,他曾以《时病论》为蓝本,参考古今名医著作,费时8年,编成《医理大全》和《新编时病指南》10卷、《红白喉症要诀录》1卷。
  包钧台晚年崇尚佛教,1948年南丰县城西门地藏寺兴建时,他以古稀高龄,冒酷暑亲赴南昌访友求助。解放后,曾受聘为省人民政府参事,因年高未能赴任。1957年5月7日,病逝于琴城镇故居,终年81岁。
  赵兰台(1900.10~1962.9) 赵兰台,名世馨,南丰县城人,江西省公路创始时期的工程技术人员之一,20世纪40年代的公路工程专家。
  赵兰台于1918年考入江西甲种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毕业后随师张惟和赴东三省奉天(今辽宁省)四洮铁路局工作。“九·一八”事变前,与张惟和结伴南返,先在宣芜铁路局工作,后调入江西省公路处工作,开始任赣皖线公路的六、七工程段段长,负责修筑南昌经乐平、景德镇至安徽祁门的公路。1939年,日军侵占南昌,省公路处在于都银坑筹建基地,兰台任工程司兼总工程司室文事股股长,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开发及修筑战时敌后公路,沟通了江西与粤北、闽西、浙西的交通联络。1946年,江西省公路处改为公路局,兰台任副总工程师兼工务课长,具体负责公路建设的构想、测量、设计、施工等任务。1949年春,南昌临近解放,省公路局领导带一些人迁往赣州,而兰台同大批技术人员留守南昌。南昌解放后,兰台仍从事技术工作。
  赵兰台从事公路工程工作数十年,对全省公路布局、设计及其现状了如指掌。对江西的公路建设作出了一定贡献。1962年9月,在广州病逝,终年63岁。
  张为纲(1914 ~1964.9) 张为纲,字冠三,曾用任马、岭坡、康坡、吕平生等笔名。南丰县城人,全国闻名语言学、音韵学家。1914年1月出生于日本东京,次年随父回国,寄居南昌市,早年就读于南昌一中、二中和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1936年中山大学毕业,进北京大学攻读研究生,潜心研究汉语语音和进行江西歌谣的整理工作。1938至1940年,先后执教于广东廉江中学和贵州、贵阳、榕江等师范学校。1941年3月回江西,任省通志馆编纂兼采访,在赣县进行方言歌谣调查。1942至1943年任中山大学讲师兼文科研究所研究员。1944年以后,回江西任省通志馆协纂兼方言调查专员直至1946年10月,张为纲辗转于江西泰和、遂川、万安、宁都、南丰、南昌等地,进行方言、歌谣调查及开展注音字母的推广工作。1946年11月任中山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系副教授,直至广州解放。
  张为纲在学生时代,求学心切,思想进步,曾参与“五卅”示威游行和学生抗日示威游行。因战乱迁居内地,仍一面执教,一面进行方言、歌谣调查研究工作。几次来家乡,参加南丰抗敌后援会救亡宣传工作,并协助创办简易师范学校,亲任注音符号教员。1951年3月张为纲任中山大学文学院委员,7月任中文系副教授。张为纲孜孜不倦地进行汉语方言、地方歌谣、拉丁化新文字方案的调查、研究工作,足迹遍粤、赣、桂、黔、冀等省许多地方和少数民族地区,著述有《论中国罗马字的改造》、《透定晓匣古今音变转研究》、《晓匣旁注古音转例证》、《明细古音变转例证》、《泰和方音透定二母的两种特定变化研究》、《南昌音系》、《南昌儿歌辑解》、《南昌话的声调变化和实验研究》、《赣南的客家民歌》、《北平音声演化和连音变化》、《古音探源提要》、《贵州榕江歌调记音》、《方音辨正》等。其《方音辨正》一书,在1985年经梁献刚、李振麟教授校订,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1964年9月8日,张为纲病逝于广州,终年50岁。
  严振声万贤伯包博如严振声、万贤伯、包博如,均为南丰解放前后著名中医。
  严振声(1915-1975),原籍南城,自祖父迁居南丰。幼时随父学药习医,以擅长内儿喉科著称,有丰富临床经验。建国后,曾任南丰城关镇医院院长、县人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县政协副主席。在学术上,师古而不泥古,临诊不拘一家之说,治病讲求实效,遗存医案百余例。1971年参加县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脑”的科研工作,记有近万字《乙脑诊疗工作笔记》,后整理成诸多文章发表,创制的喉药、灰牙药、红牙药,均疗效显著,善用玉枢丹救治儿科危急患者,用量有时一天多达10余克,中医界传为佳话。严振声察病细致,态度诚恳,医术医德,蜚声遐迩。45岁左右患严重肺结核,仍坚持工作至生命最后一息。
  万贤伯(1913-1966),原籍南昌县,抗日战争时迁居南丰。自幼随父学医。1936年毕业于江西中医专门学校。建国后曾任南丰城关镇医院副院长,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县政协委员。精于内妇儿科,尤擅内科杂症。在学术上注重辨证论治,讲求实效;在临床实践中,致力验证与总结施治经验,主张用药味少而精,因病制宜,常将医案写成学术论文,如《对血症论治的临床体会》等文章发表于1965年《江西医药》杂志。万贤伯所遗验案记录甚夥,经后代分类编辑,于1980年送省卫生厅由其推荐出版,书名《万贤伯医案》。
  包博如(1911-1984),南丰县市山乡包坊村人。少年随父在南京包家经营的店铺学徒,自学中医。1935至1937年就读于江西中医专门学校。因抗日战争爆发学校停办回南丰,跟随刘文江、饶嘉湖继续习医,颇得名医真传。刘文江病故后,自行开业。1952年,发起组织南丰县城第一个中医联诊所(健康诊所)。1956年同严振声、万贤伯转入城关镇中医院,被选为县政协委员。1973年从农村调回南丰县人民医院当医师,1980年退休后,继续在市山梅溪村和桥背诊所为群众治病。精于内、妇科,医德亦负盛名,对远道求医者,钱不够自己垫上,有时还留家吃饭,所遗《山人医案》约4万字,后人加以整理,改名《包博如医案》。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