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化名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807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文化名人
分类号: K82
页数: 6
摘要: 曾致尧,字正臣,南丰人,北宋散文家,曾巩、曾布祖父,太平兴国八年登进士第,是北宋以来南丰第一个进士。先后任过符离主簿、梁州录事参军、著作佐郎、两浙和京西转运使;当过寿、泰、泉、苏、扬、鄂等州知州。官至礼部郎中,后改任吏部郎中。致尧为官期间,减免民间苛捐杂税,体察百姓疾苦,所到之处,颇有政声。在寿州当知州离任时,寿州百姓再三挽留,以致几天不能成行,后以单骑带二卒,才悄悄地离开了寿州。致尧常因奏章言辞激烈,得罪不少权臣,因而屡遭降职或调任。卒后赠谏议大夫、太子太师,封密国公。任扬州司理时,以廉洁闻名,曾多方赈济、救治灾民,平反被监禁在牢狱中的死囚犯,史可法对汤来贺甚为赞许。
关键词: 南丰县 文化名人 曾致尧

内容

曾致尧(950~1007) 曾致尧,字正臣,南丰人,北宋散文家,曾巩、曾布祖父,太平兴国八年(983)登进士第,是北宋以来南丰第一个进士。先后任过符离主簿、梁州录事参军、著作佐郎、两浙和京西转运使;当过寿、泰、泉、苏、扬、鄂等州知州。官至礼部郎中,后改任吏部郎中。
  致尧为官期间,减免民间苛捐杂税,体察百姓疾苦,所到之处,颇有政声。在寿州当知州离任时,寿州百姓再三挽留,以致几天不能成行,后以单骑带二卒,才悄悄地离开了寿州。
  致尧性格刚直,敢于揭人之过,谏议大夫魏庠知苏州,所作所为多行不法,别人不敢言,致尧则进行弹劾,魏庠被罢了官。致尧常因奏章言辞激烈,得罪不少权臣,因而屡遭降职或调任。卒后赠谏议大夫、太子太师,封密国公。致尧一生著述甚多,有《仙凫羽翼》30卷、《广中台纪》80卷、《清边前要》30卷、《西陲要纪》10卷、《直言集》1卷、《文集》10卷、《为臣要纪》3卷,共达176卷(篇)之多。
  曾巩(1019~1083) 曾巩,字子固,南丰人,北宋杰出文学家。幼时记忆力甚强,“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18岁赴京大考,同王安石结成挚友。庆历元年(1041),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欧阳修叹服,后来曾巩科场失意,回南丰家乡,在南轩苦读,励志广学。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主持会试,他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和弟弟曾牟、曾布均参加考试,一同登科。曾巩中进士的第二年,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司法参军。嘉祐五年,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编校过《梁书》、《陈书》、《李白诗集》、《鲍溶诗集》、《战国策》、《新序》、《说苑》和《列女传》,撰写过大量序文,主张“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在文学上,提倡“文以明道”、“文道并重”,反对形式主义,强调社会功用,成为北宋古文运动的中坚。
  熙宁二年(1059),巩为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后历知齐、襄、洪、福、明、毫等州。曾巩为政期间,兴利革弊,在各州郡救饥荒,治时疫,轻赋役,抑豪强,平冤狱,清廉闻名,政绩卓著。
  元丰三年(1080)曾巩改任沧州(今属河北)知州,途经京城开封时,得神宗召见,神宗对曾巩的“节约理财”建议大为赞赏,留任史馆修撰。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在江宁府(今南京市)逝世。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人称“南丰先生”。
  曾巩著有《元丰类稿》50卷。据出使过加拿大的刘师舜回忆,民国时期,被收入《唐宋八大家文选》的曾巩诗文,曾用英文版发行国外。曾巩散文涉及序、书、记、论、传、表、诏、策、制诰等多种体裁。他的文风“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王安石在《赠曾子固》一诗中评价:“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朱熹特别推崇曾巩,他曾说:“予读曾氏书,未尝不掩卷废书而叹,何世之知公浅也”。元末明初,曾巩即名列“唐宋八大古文家”。
  魏玩(约1080年前后在世) 魏玩,字玉汝,北宋女词人,魏道辅姐,曾布妻。原籍湖北襄阳。因布出任宰相,人称“魏夫人” ,后封“鲁国夫人”。
  魏玩出身名门,从小博览群书,才思敏捷,诗词造诣很高。与曾布结成夫妻后,夫妇日相唱和,钻研更精。成诗出语不凡,豪放豁达;为词则清丽婉约,意境感人。如《菩萨蛮·春景》:“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绿杨堤下路,早晓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魏玩一生以词闻名于世,《菩萨蛮》、《江城子》、《卷珠帘》等曲,脍炙人口。朱熹评论:“本朝妇女能文者,唯魏夫人及李易安(李清照)而已”。《中国文学家大词典》称魏玩作品“深得《国风·卷耳》之遗”。魏玩去世后,遗作被编辑成《魏夫人集》和《鲁国夫人词》传世。
  魏玩子女10人,子曾纡最知名,诗词以母为师。
  曾肇(1047~1107) 曾肇,字子开,曾巩弟,南丰人。北宋治平四年(1067)进士。开始当台州黄岩主簿、郑州教授,后任崇文院校书、馆阁校勘兼国子监直讲;删定《九域志》,编修仁宗、英宗两朝正史,升为国史编修官。进而任吏部郎中,修纂《两朝宝训》。元祐右初(1086年前后)提任起居舍人,实录修撰。后历任中书舍人、吏部侍郎。徽宗即位,复为中书舍人,上疏建议广开言路,昭雪元祐右党人。后调职翰林学士,掌管起草诏令。兄曾布为宰相,为避亲嫌,改任龙图阁学士、提举中太一宫。崇宁初(1102年前后),贬为和州知州和濮州团练副使。熙宁四十年(1068)以后,大臣之间,互相倾轧,使曾肇更动地方达十一州,所到之处,多有政声。著有《曲阜集》、《两掖集》、《内则》、《外则》等书。死后谥文昭公。
  赵长卿(约1224年前后在世) 赵长卿,号仙源居士,南丰人,南宋著名词人。喜爱苏轼书文,“文词通俗,善抒情爱”,颇具特色,耐读性强,享誉南宋词坛。著有词集《惜香乐府》l0卷,《四库全书总目》对其有评论。《全宋词》收录长卿词作260多首,宋代词人中现存有作品能超过该数者寥寥。
  刘埙(1237~1319) 刘埙,字起潜,自号水云村人,南丰人,元代文学家。宋咸淳六年(1270)中乡举。研究经史、借鉴包恢、陈宗礼、曾颖茂、赵与植、陈文龙等诸多前辈学习成果。在文坛上与县内谌祜齐名。宋亡,刘埙为保存忠义事迹,作补史《十忠诗》,又作《思华录哀鉴》。南丰州学缺人主持,推埙为学正。在主持州学期间,启迪有方,学务振兴。当时正遇南丰荒年,埙力报实情,求取救济。年七十,始为延平教授,但仍乐教不倦,为学生继续授业。埙生平著述达135卷之多,因久无刻本,散佚不少,今存有《十忠诗》l卷、《水云村稿》15卷、《水云村泯稿》20卷、《吟稿》11卷、《隐居通议》31卷、《南丰州志》15卷,其中《隐居通议》、《水云村稿》、《水云村泯稿》,收入《四库全书总目》。
  李万实(1509~1579) 李万实,字少虚,南丰人。读书不拘泥于篇章摘句,对诸子百家无所不览。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中进士。历任浙江按察司副使、给事中。万实因平日多所弹劾,得罪不少权要,以致常被改官或调迁。50岁辞官归籍,一心著书作诗。死后,他所撰奏疏,由同年进士徐龙川集印成《恬仕录》;诗文有《崇质堂集》20卷,收入《四库全书总目》。
  谢文洊(1615~1681) 谢文洊,字秋水,号约斋,南丰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曾入广昌香山读佛书、学禅,与友讲习王守仁心学,后又倾心程颐、朱熹理学,并建“程山学舍”于南丰城西,中间设“尊洛堂”(程、朱皆洛阳人氏)。“江右三山”(南丰程山谢文洊的理学、星子髻山宋之盛的气节、宁都翠微峰魏禧的经术文章)常聚“程山学舍”研究宣传程朱理学。文洊存理学思想的核心为“克己省身,忠恕致诚”,并制订处世十则:“辨喻以定志,实践以立基,奋厉以去习,坚苦以励操,绎理以养心,读史以致用,勤讲以精义,简事以专攻,自反以平谤,相规以有成。”清康熙二十年(1681),文洊存67岁病故。主要著作《明学遗书》56卷、《谢程山文集》18卷,收入《四库全书总目》。门人呼为“明学先生”,世称“程山先生”。
  汤来贺(约1655年前后去世) 汤来贺,字佐平,号惕庵,南丰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中进士。任扬州司理时,以廉洁闻名,曾多方赈济、救治灾民,平反被监禁在牢狱中的死囚犯,史可法对汤来贺甚为赞许。后官至户部侍郎和兵部兼巡抚。明亡,归里为遗民。清顺治五年(1648)主白鹿书院讲习,求学者甚众。著有《内省斋集》22卷和《鹿洞迩言》、《居恒语录》等传于世。82岁病故,葬南丰三十六都。
  甘京(约1667年前后去世) 甘京,字楗斋,南丰人。慷慨有傲气,好学能诗文。初为童生,后无意科举,改以谢文洊存为师,与同乡封浚、黄熙、曾曰都、范龙光、汤其仁号“程山六君子”。清康熙五年(1666),地方荒乱,甘京力请豁免税役,赈济饥民,深得乡人称颂。闽中县令闻其名,许以重金聘请甘京为幕僚,以婉言谢绝。宁都“三魏”中的魏禧评论甘京:“楗斋萧然一布衣而营心天下”,“其行谊胜经济,经济胜文章。”著有《通鉴类事抄》120卷,《轴园稿》10卷、《不焚诗》2卷、《无名高士传》1卷并传于世。
  赵由仪(1725~1747) 赵由仪,字山南,南丰人。清代诗人。5岁入学,凡读书必有所获,对经、传、史和汉书广为涉及,有奇童之称。闭门攻读十年,才思猛进,有人常以学问自负,可是相形之下,往往自愧不如。由仪恃才傲世,声言不与流俗为伍,因而遭人嫉妒,多方造谣中伤,由仪乃作《感遇诗》以明志。后于乾隆六年(1741)中举人,十二年病故,年仅23岁。著有《渐台遗草》。
  吴嘉廉(1818~1878) 吴嘉廉,南丰人。青年时代多次应试落榜,乃投笔从戎,在曾国藩部下为幕僚,常以军国大事相咨询,后以知县补荐升直隶州知州加运同衔。1860年前后,退休寓居上海,与清末改良主义评论家王韬等名士时相过从。英国人于1872年4月30日创办《申报》,聘嘉廉任主笔。早期《申报》的评论,大半出自其手。1878年7月3日在上海病故。《申报》主持人羡查曾以“尊阃阁主人”名义在该报发表文章,表示哀悼。
  刘庠(1824~1901) 刘庠,字慈民,号钝叟,南丰人。自幼随父读书京师,受业于曾国藩。清咸丰元年(1851)顺天乡试举人,官内阁中书,充任国史馆、方略馆校对。父死后,不再为官,先后主持徐州云龙书院、海州教善书院、清江浦崇实书院,达30多年。刘庠勤学务实,反对好高鹜远、欺世盗名。少时对世事喜好考证,晚年又致力两宋诸子的经义,探求明理的学问,曾手写《十三经》,自号“写十三经老人”。著有《俭德堂文集》、《紫芝丹荔山房诗集》、《读史随笔》、《说文蒙求》、《后汉职官考》等10余卷。
  赵世骏(约1920年前后在世) 赵世骏,字声伯,号山木,南丰人。近代书法家、金石鉴赏家。清光绪十一年(1885)拔贡,官中书。擅长书法,生平致力于唐代书法家褚遂良字体,所书几可乱真。在清咸丰、同治间(1851-1874),世骏书法能与鲁琪光等书法家媲美。世骏还精于碑贴鉴赏,被称为金石名家,可与清乾隆、嘉庆间(1736-1820)翁方纲齐名。世骏居北京琉璃厂北柳巷南丰会馆数十年,四方求写碑铭的接踵而至,声名远震。
  汤燮(?~1926) 汤燮,字兰阶,南丰人。清末民初画家。自幼爱兰花,家有闽兰数十盆,叶茂花盛,清香馥郁。20岁补博士弟子员。37岁任督堤,精心修复鄂地钟堤,根除水患。后任新滩司巡检。以重德轻利、笃行爱民闻名,江汉间称“循吏”。汤燮因爱兰,而喜画兰,所作兰花,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为官爱兰如故,致力绘画40余年,汇集成册,题名《兰花百种》。晚年移居故乡,住“九琬山庄”。民国15年(1926)卒。
  吴宗慈(1879~1951) 吴宗慈,字霭林,南丰人。历史学家、著名方志学家。8岁开始读书,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县试名列第一,其后考入南通师范学堂。
  宣统元年(1909),宗慈与铁珊等人创办《晚钟日报》宣传进步思想。五月至上海,访于右任于“民呼”报社;于右任被捕,请其代编《上海新闻报》。宣统二年,宗慈赴北京殿试,名列第二。1911年武昌起义,宗慈在省主持《自治日报》(后改为《江西民报》),撰文鼓吹革命,发表社论,转载九江起义的有关文件、布告等,轰动南昌。1912年宗慈赴南京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商讨建国大计,后任江西民社副支部长,次年被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兼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袁世凯称帝后,宗慈居北京创办《醒华报》,披露袁世凯劣迹,并赴云南与蔡锷商讨讨袁方略。1916年7月,宗慈入京恢复《醒华报》。1917年9月,国会非常会议选孙中山为大元帅,宗慈任大元帅府参议、川滇劳军使,前往调停川滇两军关系,为国民革命四处奔波。1919年宗慈任广州军政府交通部主任秘书、参谋部秘书长。
  1924年,宗慈在北京专心编写《中华民国宪法史》并脱稿付印,后又锐意续修《庐山志》,经4年努力,《庐山志》付印。1931年1月,宗慈在南京以国民政府行政院参谋名义校订《清史稿》。次年9月赴广州,受聘为中山大学研究院指导教授及文学院史学系教授。1936年,江西省主席熊式辉拟重修《江西省通志》,任命宗慈为省通志馆馆长兼总纂,在抗日战争年代,条件虽艰苦,仍致力编写《江西历代政治地理沿革总表》、《江西八十三县考略》、《清开国前纪》等10余部专著。抗战结束后,《江西通志稿》编纂告竣。
  建国后,宗慈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参事,为新政府勤奋工作,常不顾年迈深入厂矿基层,反映群众愿望。1951年冬病故,终年73岁,省人民政府举行追悼会,表彰宗慈为革命、为文化事业作出的贡献。
  李水生(1915~1966) 李水生,南丰县城廓背园桔农,擅长傩舞,江西省舞蹈协会整理。
  1932年,廓背园在一个老艺人支持下,李水生等11名年轻人组成傩舞班。由于李水生酷爱傩舞艺术,几年时间,即崭露头角,对场上的孙悟空、盘古、魁星、哪吒、杨戬、关公等角色和场下的鼓、尺、铙、锣、唢呐等乐器均能精通,特别以演孙悟空闻名,被推为傩班大伯。在他的带领下,廓背园傩舞班声誉日高,解放前足迹遍及城郊各乡。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关心群众文化生活,经常组织会演或派人指导排练,使李水生的艺术日益精湛,并遵照“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相继挖掘整理出《武吉砍柴》、《文王访贤》、《戏蟾》、《钟馗戏蝙蝠》等10出传统傩舞剧目。又会同文艺界同志创作出《队里的谷子》、《蜜桔大王》、《赛车》、《界碑》等数出新编傩舞,而且利用业余时间,义务培训八都、水北等10多个村的傩舞班子。
  50年代后,他多次参加全省农村业余文艺会演,屡次获奖,先后被选为江西省舞蹈协会会员,第一届省舞协理事。1961年参加省会演,演出传统傩舞《魁星点斗》,将“魁”剧舞蹈与《傩公傩婆》的曲谱、《荷花》的打击乐巧妙配合,舞姿古朴,乐曲典雅,气氛热烈,使许多专家称赞不已,誉南丰傩舞为“东方古典舞蹈艺术中的瑰宝”,获创作和演出双奖。此后水生被选入江西省工农兵慰问团,参加华东地区的慰问工作。
  1966年,水生病重,在弥留之际仍朗声吟唱南丰傩舞曲调。对他的逝世,人们甚表痛惜。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