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803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概说
分类号: H17
页数: 2
摘要: 南丰地处抚州地区东南隅,四邻与南城、黎川、广昌、宜黄、宁都及福建建宁交界。由于相互间交流影响,使南丰方言与各邻县有不同程度的相近。同时,历史上外来移民与客商或多或少地将各自的方言带入南丰,也影响着南丰方言的形成。唐代以来,河朔旧族自原籍或赣中、赣东、闽西北、赣南相继迁入。由历史沿革、人口迁居可看出,南丰方言的形成主要受赣语影响,其次受客家话影响。南丰方言属赣方言区抚广片,与广昌最近似,兼有赣语和客家话的特点,是赣语和客家话的过渡地带。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方言

内容

南丰地处抚州地区东南隅,四邻与南城、黎川、广昌、宜黄、宁都及福建建宁交界。由于相互间交流影响,使南丰方言与各邻县有不同程度的相近。同时,历史上外来移民与客商或多或少地将各自的方言带入南丰,也影响着南丰方言的形成。
  唐代以来,河朔旧族自原籍或赣中、赣东、闽西北、赣南相继迁入。据1982年《南丰县地名志》载,全县能判定历史上由外籍迁入建村的共340个村,其中来自抚州、南城等赣语区的有140村(约占40%),来自广昌、宁都等客家话区的有34村(占10%),来自福建(包括赣语区、客家话区)的有52村(约占15%),此外还有历史上来自中原或其他省和1969、1970年来自浙江省淳安县的移民。
  由历史沿革、人口迁居可看出,南丰方言的形成主要受赣语影响,其次受客家话影响。
  南丰方言属赣方言区抚广片,与广昌最近似,兼有赣语和客家话的特点,是赣语和客家话的过渡地带。主要特点有: 1.没有浊声母[b、d、g、dz、电、z、Fi](赣语、客家话同),有[v](有别赣语、客家话)。
  2.塞擦音和擦音只有[ts、ts‘、s](赣语、客家话同)。
  3.有[—m、—n、—蛔韵尾(客家话特点)。
  4.有[—p、—t、—7]韵尾(赣语无[—p]有[—k],客家话无[—7]有[—k])。
  5.把普通话部分念[t]的字念[t‘](赣语特点)。
  6.[h]同[u]相拼时念[f]。
  7.古全浊声母逢今塞音、塞擦音时不论四声都读送气清音(赣语、客家话常例)。但少数语汇性的字,如佢群、辫并、笨并、队定、赠从,不送气(同客家话,不同赣语)。
  8.梗摄字今逢低元音、后元音收[η]尾,逢前元音收[n]尾,前者是白读,后者是文读(赣吾、客家话同),如争、生、平、命、轻、听、请等。
  9.影母开口呼一般读[η]声母(赣语),也可读零声母(客家话)。
  10.“裤”读[k‘]声母(赣语),不读[f]声母(客家话);“产”读[s]声母(赣语),不读[ts‘]声母客家话)。
  11.入声不按古清济南市分阴阳,而是按不同塞尾韵分低入和高入。
  12.词汇上说“食饭食茶”(客家话)、“是”(赣语)、“徛”(客家话)。
  南丰与广昌两县建置隶属关系十分密切,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方面的联系也比抚广片其他地方的联系更为广泛,故两县方言较为接近。如: 1.都说“食饭、食茶”,不说“喫饭、喫茶”。
  2.影母开口呼字基本上不拼[η]声母,而拼零声母。
  3.案母齐齿呼字不读[t]声母 “我的”说“我箇” 4.透定母开口呼字读[h]声母。
  5.去声调是先降后升的曲折调。
  南丰境内各乡村方言大致相同,只是与邻县交界的乡村腔调区别较大。如,傅坊乡田陀等地老年人讲的是建宁话,“食饭”说〓,“水”说〓。西溪乡大多说的是宜黄、广昌、南丰、宁都杂糅交融的话。沙岗乡操坊、熊坊等地带有宜黄腔。洽湾乡西坪、长岭等地带有南城腔。东坪乡各村、太源乡陆家村等带有黎川腔。傅坊、石咀、波罗、洽村等地带有广昌腔。
  本志所记的是以琴城话为代表的“本地腔”。用“[]”表示国际音标,用“□”表示无字或尚未考证出本字者。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