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德二年(619),如石大师云游至丰,创建永安寺院(后改称寿昌寺);元贞元年(1295),铸大钟悬于钟楼。据考,为县内早期寺院之一。
唐开元时(713~741)佛教在南丰进入鼎盛期,至民国32年(1943)县城地藏寺建成时止,县境内先后建起大小寺院、庵堂178座,其中唐代兴建的最多,达67座,以县城直钟巷寿昌寺最为庄严,初建时山门面水(今上水关口)方丈背山(今廓背园)规模甚大。寺庵遍布四境,县城较为密集,不少寺庵历经重修。明末以后,寺庵日渐有圮无修,至解放前夕,剩下较完整寺庵仅36座。1966年只剩有25座。“文化大革命”时佛庙道院被列为“四旧”之首,悉遭捣毁,殿堂院舍均被改作它用。
各处寺庵,在其兴盛时期,各有为首僧尼主持。如县城寿昌寺建寺以来,高僧辈出。曾获宋仁宗御赐黄绫大袍与厚礼的圆觉禅师和受到宋哲宗召见、赐予真如法号的真如禅师等高僧,就是在这寺中出家、当住持的;现在美籍华僧法亮大师在抗日战争前后任寿昌寺的大当家,对最近重塑寺中佛象金身捐助颇丰;现任住持演成法师,1980年时被邀时京参观鉴真大师象回国巡展盛典和参与日本国教友会见活动。
明代时,县设立僧会司于东门外保福寺内,以掌理佛教事宜。出家僧(和尚)尼(尼姑),全属自愿;不出家之佛教徒,称“居士”(俗叫“斋公”、“斋婆”)。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为佛涅槃日,四月初八为佛祖诞辰日,腊月初八为佛祖成道日,二、六九月的十九为观世音菩萨诞辰日,七月三十为地藏王诞辰日等,为佛门的“大斋期”,均举行较隆重的佛庆活动,宗教礼仪异常壮严、肃穆。解放前夕,南丰有和尚58人、尼姑16人、居士近千人;现有出家僧尼26人,其中尼姑16人,而坚持月食朔望或6日、10日素斋的信众,遍及全县民间,其中多数为中老年妇女。
建国后,根据党的宗教政策,于1952年成立南丰县佛教协会筹备委员会,县委统战部设立民族宗教办公室,组织与推动佛教界人士学习政治时事、研讨佛经、正确地弘扬佛法,调解内部纠纷,协助民政部门救济无依靠的年老僧尼,推举宗教界代表人物当县人大代表或县政协委员,参与政治协商,促进统一战线的发展。“文化大革命”时,佛教协会筹委会活动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恢复活动。1981年1月9日,在县城召开佛教工作会议,有35名佛教界人士出席。会议传达中国佛教第四届全国委员会的工作报告,讨论新形势下南丰佛教工作和县佛教协会组织诸问题。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先后收回、修复县城内之寿昌寺、地藏寺、南台山寺等寺院,重塑或镌刻毁坏的佛象,重建南台山宝岩塔等,并重新接待来观光的香客和游宾。每逢佛门大斋期,寿昌寺、南台寺、地藏寺和石佛龛等处,前来烧香供奉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坐夜达旦念佛诵经的信众最少也有百人以上。各乡镇亦修复20多座“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捣毁的寺庙。到目前止,全县有省级开放寺庙1处(地藏寺),地级开放寺庙1处(寿昌寺),县级开放寺庙4处(南台寺、大觉寺、军峰寺、龙华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