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990
颗粒名称: 丧葬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1
摘要: 旧时民间丧葬礼俗极为繁琐,当人进入老年期,有条件的要预办棺木、寿衣,叫“备办后事”。临终弥留之际,儿女孙辈守候身边聆听老人遗嘱,谓之“送终”。人死后即撤除帐幔,移尸厅堂东边,在尸体头边点燃油灯,焚化纸钱,接着将老人睡床上什物搬去屋外烧焚,称“烧床稈”。随后向亲友报丧、择定吉日装殓和请僧道为死者超度亡灵。尔后为死者换装,有的还裹丝棉,将尸体移置棺木中,盖棺闭缝,停放厅堂、择日殡葬。建国后,大力提倡厚养薄葬,改革丧葬礼仪和陋习。治丧仪式逐渐转变为摆设遗像、佩黑纱、戴白花、献花圈、送挽联、开追悼会,寄托哀思。且倡导改土葬为火葬。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丧葬

内容

旧时民间丧葬礼俗极为繁琐,当人进入老年期,有条件的要预办棺木、寿衣,叫“备办后事”。临终弥留之际,儿女孙辈守候身边聆听老人遗嘱,谓之“送终”。人死后即撤除帐幔,移尸厅堂东边,在尸体头边点燃油灯,焚化纸钱,接着将老人睡床上什物搬去屋外烧焚,称“烧床稈”。随后向亲友报丧、择定吉日装殓和请僧道为死者超度亡灵。
  装殓时孝子着蔴服,手执哭丧杖,拎水壶,先往河边或村头水口处取水,为死者“点眼”、“净身”,俗称“打河水”。尔后为死者换装,有的还裹丝棉,将尸体移置棺木中,盖棺闭缝,停放厅堂、择日殡葬。
  出殡仪式隆重,清代将殡葬定为四等,分别称“龙杠”、“皇亭”、“双板”、“单板”;穷苦人家排不上等次,“一副棺材两人抬,挖坑掩埋了一生”。
  此外尚有“复三”、“接七”、“祭百期”、“做周期”、“禫覃祭”等,都是丧事中按期向死者进行祭奠的活动。
  宗教徒的丧葬习俗各不相同,僧尼用火化,教友诵经悼念。少亡夭折,不入丧葬习俗。
  建国后,大力提倡厚养薄葬,改革丧葬礼仪和陋习。治丧仪式逐渐转变为摆设遗像、佩黑纱、戴白花、献花圈、送挽联、开追悼会,寄托哀思。且倡导改土葬为火葬。但自80年代后,旧的丧葬礼仪陋习,又有回潮。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