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娶南丰民间,古来男女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注重门当户对,讲究厚礼重金,程序极为繁琐: 说亲,多以男方为主动,央媒向女方提亲,要来女方年庚“合八字”,是否命中相配。
相亲,由媒人居中说合,约期相亲,俗称“看新人”。女方给以招待,男方授予“红包”(见面礼),即表示双方同意结亲,俗称“小定”。
定亲,议定彩礼,择日过礼,并宴请亲友庆贺定亲,俗称“大定”。之后双方信守婚约,各自备办嫁娶妆奁和装饰新房。婚前每逢年节,男方须备厚礼给女方送年节。
迎亲,由男家择定吉日,报请女家迎娶,届时,备具彩礼、花轿、鼓乐,请媒人和亲友组成迎亲队伍,一路鸣鞭炮往女家迎娶新娘;女家亦理好妆奁,打扮新娘,举行“辞堂”仪礼,由新娘之兄长抱上花轿起程。双方都请亲友喝喜酒,亲友均送礼祝贺。拜堂成亲日晚上,有“闹新房”习俗。翌日,新郎备礼偕新娘归岳父母家,俗称“回门”。婚后三日,夫家设酒宴请岳父母及姻亲长辈上门(也有婚日或回门日合在一起举行),俗称“会亲”。
民国初,婚俗有所改变,议婚时,当事人可以互相见面,向各自父母表态;县城开始提倡“自由恋爱”,举行文明婚礼。然联姻过程中讲彩(财)礼旧俗未变(议现金或稻谷)。
1932年,南丰苏维埃政区贯彻《中华苏维埃婚姻条例》,废除买卖包办婚姻,苏区内普遍实行结婚登记制度,由男女双方亲自到苏区政府进行结婚登记,领取结婚证,苏区青年破天荒地享受自由结婚的幸福生活。
建国后,颁布了《婚姻法》,实行婚姻自主,革除繁琐仪礼和花轿迎娶的旧俗。男女青年在恋爱中增进感情,婚礼多选择在重大节假日举行,或参加集体婚礼,迎娶由双方步行过渡到用自行车、机动车辆迎娶。20世纪80年代后,兴起旅游结婚,出现过婚礼茶会、舞会、电影招待会等。但订婚讲彩礼,结婚时讲究排场、大操大办喜宴风气一直未能根除。
丧葬旧时民间丧葬礼俗极为繁琐,当人进入老年期,有条件的要预办棺木、寿衣,叫“备办后事”。临终弥留之际,儿女孙辈守候身边聆听老人遗嘱,谓之“送终”。人死后即撤除帐幔,移尸厅堂东边,在尸体头边点燃油灯,焚化纸钱,接着将老人睡床上什物搬去屋外烧焚,称“烧床稈”。随后向亲友报丧、择定吉日装殓和请僧道为死者超度亡灵。
装殓时孝子着蔴服,手执哭丧杖,拎水壶,先往河边或村头水口处取水,为死者“点眼”、“净身”,俗称“打河水”。尔后为死者换装,有的还裹丝棉,将尸体移置棺木中,盖棺闭缝,停放厅堂、择日殡葬。
出殡仪式隆重,清代将殡葬定为四等,分别称“龙杠”、“皇亭”、“双板”、“单板”;穷苦人家排不上等次,“一副棺材两人抬,挖坑掩埋了一生”。
此外尚有“复三”、“接七”、“祭百期”、“做周期”、“禫覃祭”等,都是丧事中按期向死者进行祭奠的活动。
宗教徒的丧葬习俗各不相同,僧尼用火化,教友诵经悼念。少亡夭折,不入丧葬习俗。
建国后,大力提倡厚养薄葬,改革丧葬礼仪和陋习。治丧仪式逐渐转变为摆设遗像、佩黑纱、戴白花、献花圈、送挽联、开追悼会,寄托哀思。且倡导改土葬为火葬。但自80年代后,旧的丧葬礼仪陋习,又有回潮。
喜庆祝寿旧时,平民百姓每当人过花甲生辰,大多要请客祝寿,且有“做九不做十”的传统习俗,意在借“九”的谐音征兆寿命长久之谓。做寿者要给近邻或同居族里送“灶东面”。直系亲属中晚辈要送厚礼,诸如寿面、衣着、腊烛、喜炮等;其他亲友,寿礼随意。官绅富贾做寿,更是大肆铺张,广宴宾客,收受厚礼,有的竟借做寿为名,行索寿礼之实,俗称“打把式”、“敲竹杠”。解放后,做寿请客送礼现象仍很普遍。
生育凡新婚生育孩子,俗称“打头崽或打头㚢”,均有“洗三”、“摸脑”、“做周岁”之习俗。妇女怀孕期和产后坐月子期间,亲友送猪肚、鸡蛋、桂圆等营养品,俗称“送月子”。
洗三,婴儿出生后第三天,给孩子沐浴更衣,给亲友邻里分送红蛋,俗称“洗三”,送食“洗手蛋”。
摸脑(又称做满月),孩子出生满1个月时即剃胎发。外婆要备办各式衣着鞋帽和银质饰物,其他长辈亲友,也多送礼物庆贺,宴请亲友喝“满月酒”。
做周岁,于孩子出生1周年生辰日举行,有“抓周”习俗,将笔墨纸砚、算盘尺剪、斧锯锄镐、刀枪棍棒等实物或模型摆放桌案上,让孩子抓取,以预兆孩子长大后从事何种职业。
做屋建房民间做屋建房有“开基”、“扇架”、“落成”等三项庆祝活动,均择“黄道吉日”进行: 开工奠基,要祭供天地祖先,燃放鞭炮;亲邻好友前来祝贺帮忙,主人备办筵席接待工匠师傅,答谢亲友。
扇架上梁,礼仪隆重,由主掌匠师执斧头、提雄鸡、跨正梁、唱祝词喝彩,下边众人欢呼应和,并向下丢抛香烟、糖果、包子,让人哄抢象征兴隆,再宰鸡滴血于梁上,将梁斗入列架榫头,称作“祭梁”、“上梁”。主人设宴款待工匠和亲友。
落成,房屋建成竣工,亲友们纷纷上门送礼庆贺,主人盛情酬谢,欢宴“完工酒”。
搬伙称乔迁新居,当迁入落成新居或更换新宅所,邻亲好友均来帮忙“搬伙”,作兴以烟酒爆竹对联相送,象征日子越过越红火。
发笔、中试南丰民间,素有鼓励上进、重视人才之传统习俗。旧时,当孩子到达读书年龄时,一般都要择吉日给孩子发笔,行读书启蒙大礼;外婆用糯米、瓜仁、红枣、鸡蛋、猪肠等做成一盘状似双龙盘柱的食品作庆贺礼物,其他亲友亦有以文房用品馈赠。凡有应试取中的考生,都会受到家人、亲友的祝贺,科举时代中榜的士子,乡族党正须领衔举行宗祠祭典为庆。时下,对于孩子初次上学读书和以后每次考取高一级学校时,父母及近亲长辈均要给予各种奖励;不少考取大专院校考生的父母还备办酒席,酬谢老师和亲友。
开张城乡集市,凡新开张的商号店铺,大都要披红挂彩,鸣放鞭炮,宴请宾客,并优惠酬宾,以庆开张志喜。旧时,较大的商号开张时,还请鼓乐以助声势,广宴行业同仁和与之利害相关的“头面人物”,并有以“品尝”或“鉴赏”之名表示“一点心意”的敬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