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风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97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风俗
分类号: K89
页数: 12
摘要: 种植蜜桔,原仅限于城区及附近沿河地带,从实生法繁殖演变为靠接法、切接法繁殖。树冠形成,有“五年小圆顶、十年大圆顶”之谓,在生长过程中,须把握“小空大不空”原则,采取“三剪一、五除二”整枝修剪法,进行整形疏删。果实采摘后,普挖塘泥壅蔸。桔农习惯在幼龄桔树间隙中,栽种蔬菜,改善桔地墒情。柑桔进入成熟期须搭棚看护,至立冬日起方开剪采摘。建国后,蜜桔栽培扩展至全县各乡村,并培育“杨小2—6”良种和大力推行蜜桔保鲜贮藏方法,使其均匀上市,商品增值。插秧南丰统称栽禾。栽禾时,三餐必备酒肉款待栽禾人,上午下午小休时,还备点心招待。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地方风俗

内容

第一节生产习俗植桔种植蜜桔,原仅限于城区及附近沿河地带,从实生法繁殖演变为靠接法、切接法繁殖。树冠形成,有“五年小圆顶、十年大圆顶”之谓,在生长过程中,须把握“小空大不空”原则,采取“三剪一、五除二”整枝修剪法,进行整形疏删。果实采摘后,普挖塘泥壅蔸。桔农习惯在幼龄桔树间隙中,栽种蔬菜,改善桔地墒情。柑桔进入成熟期须搭棚看护,至立冬日起方开剪采摘。建国后,蜜桔栽培扩展至全县各乡村,并培育“杨小2—6”良种和大力推行蜜桔保鲜贮藏方法,使其均匀上市,商品增值。
  插秧南丰统称栽禾。栽禾要求栽得快,株行距均匀整齐。每土丘大田开插时,由栽禾能手先下田栽第一行禾,其他栽禾手左右跟随,栽插进度居后者称“关进猪仔笼”,旨在促其加劲追赶。栽禾时,三餐必备酒肉款待栽禾人,上午下午小休时,还备点心招待。
  尝新又称食新。在收割早稻制出新米第一次煮饭吃谓之食新。大多数农户均要事先酿制米酒备办酒席,名为祭祀天地祖宗,实为邀请地主、亲友聚餐。建国后尤其在农业合作化后,此俗已不多见。
  封山凡村落水口与后龙的竹木群林,大都立龛建庙,借助“神灵”严禁砍伐。对成片山林都有封山育林之规,有的由山主定出禁规,有的由集体议定“乡规民约”,在禁区入口处出示禁牌,违禁者,一律按规约处罚,效应显著,相沿至今。
  砍伐上山砍伐木竹,一般在农历四月或八月,砍杉树要求砍口“上碗下碟”,即砍倒的树身底端呈碗状,树蔸上象碟,中低沿边平斜。砍竹须将蔸部竹节戳通,以利蓄水养鞭,竹木倒向要求蔸朝山下,以利溜放。伐木时禁忌甚多,各种工具均使用代用语、呼唤同伴不叫其名,只以口哨或拉长音调呼喊,结伴下山,称作“班师”。
  养猪农村的主要养殖业之一。旧时以传统方法养猪,生长迟缓,饲养期均在1年以上,遇到瘟疫致死,只怨自己“血财运气”不好。杀猪又叫放猪,过年杀猪时要燃放鞭炮,将黄裱纸沾猪血贴在猪栏上,或拿猪头到本村或附近福主殿“还愿”,祈祷“六畜兴旺”。建国后,农民逐渐接受科学方法饲养肉猪,迷信之举,亦不多见。
  狩猎山区农民常于冬闲季节,或发现野兽危害庄稼时,聚众搜山围猎,或在野兽经常出没处,安装弓箭或陷阱。围猎时,由善于识别野兽行踪的人携猎狗搜山,将猎物从隐蔽处赶出,以便于持枪铳猎手射杀。如有猎获,搜山者和第一枪射中猎物者,分配猎物从优,其余参与者则平均分配。安装弓箭、陷阱,均在傍晚后进行,并在其周围标明示禁,第二天拂晓前拆除,以防误伤行人。
  学艺家贫无力上学的青少年拜手工业劳动者为师,须办拜师酒,行拜师礼,从师期限一般为3年,习艺期间,师傅只管膳宿,还要为师傅家里做些家务。出师时必办酒宴谢师和同业老辈。出师后须在师傅家帮工一至数年,工资甚微。解放后拜师学艺已无此类苛刻待遇。
  互助亲邻友好之间,在生产繁忙紧张之时,有以换工、帮工形式互助支援优良传统;在生活上遇到急难时,有以借贷馈赠,邀钱会、谷会,帮助克服困难的好风尚。
  第二节生活习俗衣着清末民初,士绅富户衣着质地多系绸缎呢绒毛皮;夏穿汗衫,外罩长、短绸衫;冬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顶子帽。女子多穿高领圆摆短袄长裙或旗袍,长袄宽筒裤,脚穿缎面绣花鞋;挂金耳环、戴金戒指与金银玉镯。民国中后期,政界、学界人士时兴穿着中山装和西装革履,戴宽边大礼帽。平民百姓,穿着简朴,衣着用料几乎全是窄幅土布,白、黑、兰3色,服式均是对襟或大襟,老年人才穿棉袍、棉裤;大人小孩多戴瓜皮帽,妇女喜用绉纱包头。贫困人家,大都衣衫褴褛,难以御寒。
  解放后,青年男女时兴穿中山装、列宁装、青年装,戴解放帽、八角帽,着力士鞋、解放鞋。衣着布质亦由粗转细,有府绸、斜纹布、卡叽布、灯芯绒;卫生衣、毛线衣、短袜、皮鞋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穿着的主流。中青年妇女时兴剪短发、扎双辫。“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部分中、青、少年普遍着草绿色军装,戴军帽,束宽皮带,佩统帅像章,象征捍卫领袖,体现“造反”精神。进入70年代后,城镇青年衣着质地趋向化纤、混纺类,时兴T恤衫、小西装、喇叭裤、直筒裤、胶底皮鞋、皮革塑料凉拖鞋和花色尼纶短袜;女的兴着健美型运动装,春秋衫。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人们讲究衣着款式,面料愈求精致,花色品种重新颖,男女青年与儿童服装涌入市场,诸如大翻领、T血衫、茄克衫、蝙蝠衫、旅游衫、羊毛衫、滑雪衫、羽绒衫、牛仔装、健美裙以及款式独特的童装。中、高档西装更受青睐,真皮革茄克、各式男女皮鞋保暖鞋等畅销不衰;城乡男女青年兴戴金戒指、挂耳环、佩项练,少女、靓妇在发型上也十分讲究,老年人衣着则趋向柔软、舒适、保暖、轻便转化。
  饮食主食城乡人民,一日三餐,向以稻米为主粮。建国前,一般平民百姓早餐吃稀,中、晚两餐以干为主,干稀搭配。佐食菜肴多以腌制干菜、腐乳和蔬菜为主,少有荤腥。冬季喜腌腊肉、腊鱼、腊禽过年待客。喜庆年节,以肉丸、鱼丸、蛋箍、红烧肉、鱼壳、鱼片、炒尖脆等为主要菜肴。
  建国后,餐次未变,干稀搭配,粗菜淡饭。1960年全国处于困难时期,粮食紧缺,政府采取了“低标准、瓜菜代”等措施,共度难关。改革开放后,人们饮食有显著变化,开始从温饱型转向保健型,菜肴重视新鲜,讲究烹调技巧、营养价值,主食不断翻新。不少人还常用红枣、白莲、枸杞等配制药膳食品,补身健体。
  小吃水粉、清汤(即馄饨)是南丰居民偏爱的传统小吃。水粉向以柔滑细腻著称,配以熬好的猪骨清汤,人们多以大早上吃碗沸汤泡水粉为口福,农村人进城或赶圩大都以吃水粉充饥。清汤则以皮薄馅鲜享有声名,旧时经营此业者,多以走街串巷、挑担叫卖,为城镇居民夜间点心。进入80年代后,居民早餐一般吃稀饭或豆浆、牛奶,配以馒头、油条、包子、面条、蛋糕等面食糕点。
  烟酒茶城乡人们大都有抽烟、喝酒、饮茶等嗜好,并以此待客送礼。建国前,人们普遍吸黄烟,凡城镇圩市均有烟店烟摊,三溪圩产制的黄烟最负盛名。此时香烟也开始进入县乡市场,由于价格较贵、平民百姓吸者不多。农家大多有自酿米酒和以谷熬烧酒习惯,以备农忙季节或喜庆节日待客之用。偏远山村的农民有爱喝擂茶的习惯,各户备有擂缽 ,用少量茶叶、炒熟豆子、芝麻、花生置于缽中擂碎,加食盐,用开水冲成擂茶;劳动时以饮擂茶解渴,冬闲时相聚一堂喝擂茶聊天。80年代后,烟、酒、茶逐渐趋向名牌优质,不仅是大多数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更是社会上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商品。
  宅居民国时期,住宅多是砖木结构的平房,还有泥坯土墙和竹筋泥壁的简陋房舍。一般平民多是几家、上十家共居1屋,房间各归所属,厅堂、天井、走廊为公共所有;较贫穷的缺房户,多是几代同堂,老小挤居一室,甚至以祠庙或搭盖草棚借以栖身。
  建国后,城乡人民宅居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住宅建设,公私并举,宅房款式日益新颖。70年代后,机关单位普遍兴建多层单元套间,钢筋水泥结构,一厅数室,前后阳台,厨房、卫生间配套,水电设施齐全,作为单位福利以低租金分配给干部职工居住。广大农村,亦由青砖缸瓦、木柱横梁向钢混楼层、平顶和玻璃门窗转化。
  行旅旧时,平民百姓出门全靠步行。抗战时,出现人力独轮车和马拉双轮车。只有官僚士绅坐轿、骑马或乘车船。
  建国初期,干部群众进城下乡,仍多步行;60年代开始以自行车代步;70年代机动车辆不断增多,一些乡镇开始有客运公用汽车运行;80年代汽车和旅游车次更多,人们行旅越来越方便。同时,各种款式摩托车,深受城乡青年、个体户的青睐,而人们普遍使用的自行车,仅用来作为近距离的代步工具。
  第三节婚丧喜庆婚娶南丰民间,古来男女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注重门当户对,讲究厚礼重金,程序极为繁琐: 说亲,多以男方为主动,央媒向女方提亲,要来女方年庚“合八字”,是否命中相配。
  相亲,由媒人居中说合,约期相亲,俗称“看新人”。女方给以招待,男方授予“红包”(见面礼),即表示双方同意结亲,俗称“小定”。
  定亲,议定彩礼,择日过礼,并宴请亲友庆贺定亲,俗称“大定”。之后双方信守婚约,各自备办嫁娶妆奁和装饰新房。婚前每逢年节,男方须备厚礼给女方送年节。
  迎亲,由男家择定吉日,报请女家迎娶,届时,备具彩礼、花轿、鼓乐,请媒人和亲友组成迎亲队伍,一路鸣鞭炮往女家迎娶新娘;女家亦理好妆奁,打扮新娘,举行“辞堂”仪礼,由新娘之兄长抱上花轿起程。双方都请亲友喝喜酒,亲友均送礼祝贺。拜堂成亲日晚上,有“闹新房”习俗。翌日,新郎备礼偕新娘归岳父母家,俗称“回门”。婚后三日,夫家设酒宴请岳父母及姻亲长辈上门(也有婚日或回门日合在一起举行),俗称“会亲”。
  民国初,婚俗有所改变,议婚时,当事人可以互相见面,向各自父母表态;县城开始提倡“自由恋爱”,举行文明婚礼。然联姻过程中讲彩(财)礼旧俗未变(议现金或稻谷)。
  1932年,南丰苏维埃政区贯彻《中华苏维埃婚姻条例》,废除买卖包办婚姻,苏区内普遍实行结婚登记制度,由男女双方亲自到苏区政府进行结婚登记,领取结婚证,苏区青年破天荒地享受自由结婚的幸福生活。
  建国后,颁布了《婚姻法》,实行婚姻自主,革除繁琐仪礼和花轿迎娶的旧俗。男女青年在恋爱中增进感情,婚礼多选择在重大节假日举行,或参加集体婚礼,迎娶由双方步行过渡到用自行车、机动车辆迎娶。20世纪80年代后,兴起旅游结婚,出现过婚礼茶会、舞会、电影招待会等。但订婚讲彩礼,结婚时讲究排场、大操大办喜宴风气一直未能根除。
  丧葬旧时民间丧葬礼俗极为繁琐,当人进入老年期,有条件的要预办棺木、寿衣,叫“备办后事”。临终弥留之际,儿女孙辈守候身边聆听老人遗嘱,谓之“送终”。人死后即撤除帐幔,移尸厅堂东边,在尸体头边点燃油灯,焚化纸钱,接着将老人睡床上什物搬去屋外烧焚,称“烧床稈”。随后向亲友报丧、择定吉日装殓和请僧道为死者超度亡灵。
  装殓时孝子着蔴服,手执哭丧杖,拎水壶,先往河边或村头水口处取水,为死者“点眼”、“净身”,俗称“打河水”。尔后为死者换装,有的还裹丝棉,将尸体移置棺木中,盖棺闭缝,停放厅堂、择日殡葬。
  出殡仪式隆重,清代将殡葬定为四等,分别称“龙杠”、“皇亭”、“双板”、“单板”;穷苦人家排不上等次,“一副棺材两人抬,挖坑掩埋了一生”。
  此外尚有“复三”、“接七”、“祭百期”、“做周期”、“禫覃祭”等,都是丧事中按期向死者进行祭奠的活动。
  宗教徒的丧葬习俗各不相同,僧尼用火化,教友诵经悼念。少亡夭折,不入丧葬习俗。
  建国后,大力提倡厚养薄葬,改革丧葬礼仪和陋习。治丧仪式逐渐转变为摆设遗像、佩黑纱、戴白花、献花圈、送挽联、开追悼会,寄托哀思。且倡导改土葬为火葬。但自80年代后,旧的丧葬礼仪陋习,又有回潮。
  喜庆祝寿旧时,平民百姓每当人过花甲生辰,大多要请客祝寿,且有“做九不做十”的传统习俗,意在借“九”的谐音征兆寿命长久之谓。做寿者要给近邻或同居族里送“灶东面”。直系亲属中晚辈要送厚礼,诸如寿面、衣着、腊烛、喜炮等;其他亲友,寿礼随意。官绅富贾做寿,更是大肆铺张,广宴宾客,收受厚礼,有的竟借做寿为名,行索寿礼之实,俗称“打把式”、“敲竹杠”。解放后,做寿请客送礼现象仍很普遍。
  生育凡新婚生育孩子,俗称“打头崽或打头㚢”,均有“洗三”、“摸脑”、“做周岁”之习俗。妇女怀孕期和产后坐月子期间,亲友送猪肚、鸡蛋、桂圆等营养品,俗称“送月子”。
  洗三,婴儿出生后第三天,给孩子沐浴更衣,给亲友邻里分送红蛋,俗称“洗三”,送食“洗手蛋”。
  摸脑(又称做满月),孩子出生满1个月时即剃胎发。外婆要备办各式衣着鞋帽和银质饰物,其他长辈亲友,也多送礼物庆贺,宴请亲友喝“满月酒”。
  做周岁,于孩子出生1周年生辰日举行,有“抓周”习俗,将笔墨纸砚、算盘尺剪、斧锯锄镐、刀枪棍棒等实物或模型摆放桌案上,让孩子抓取,以预兆孩子长大后从事何种职业。
  做屋建房民间做屋建房有“开基”、“扇架”、“落成”等三项庆祝活动,均择“黄道吉日”进行: 开工奠基,要祭供天地祖先,燃放鞭炮;亲邻好友前来祝贺帮忙,主人备办筵席接待工匠师傅,答谢亲友。
  扇架上梁,礼仪隆重,由主掌匠师执斧头、提雄鸡、跨正梁、唱祝词喝彩,下边众人欢呼应和,并向下丢抛香烟、糖果、包子,让人哄抢象征兴隆,再宰鸡滴血于梁上,将梁斗入列架榫头,称作“祭梁”、“上梁”。主人设宴款待工匠和亲友。
  落成,房屋建成竣工,亲友们纷纷上门送礼庆贺,主人盛情酬谢,欢宴“完工酒”。
  搬伙称乔迁新居,当迁入落成新居或更换新宅所,邻亲好友均来帮忙“搬伙”,作兴以烟酒爆竹对联相送,象征日子越过越红火。
  发笔、中试南丰民间,素有鼓励上进、重视人才之传统习俗。旧时,当孩子到达读书年龄时,一般都要择吉日给孩子发笔,行读书启蒙大礼;外婆用糯米、瓜仁、红枣、鸡蛋、猪肠等做成一盘状似双龙盘柱的食品作庆贺礼物,其他亲友亦有以文房用品馈赠。凡有应试取中的考生,都会受到家人、亲友的祝贺,科举时代中榜的士子,乡族党正须领衔举行宗祠祭典为庆。时下,对于孩子初次上学读书和以后每次考取高一级学校时,父母及近亲长辈均要给予各种奖励;不少考取大专院校考生的父母还备办酒席,酬谢老师和亲友。
  开张城乡集市,凡新开张的商号店铺,大都要披红挂彩,鸣放鞭炮,宴请宾客,并优惠酬宾,以庆开张志喜。旧时,较大的商号开张时,还请鼓乐以助声势,广宴行业同仁和与之利害相关的“头面人物”,并有以“品尝”或“鉴赏”之名表示“一点心意”的敬赠。
  第四节岁时节俗春节从农历十二月下旬起即进入过年准备阶段,家家掸尘,擦洗家俱,张贴春联,操办年货,二十三日夜祭送灶神,二十五日过小年,二十九或三十为除夕,是夜合家团聚吃年饭、放爆竹,点岁火,关“财门”后通宵守岁。初一早晨燃放鞭炮开“财门”,早餐作兴素食,以图吉净,然后邻里亲友相互拜年,互道“恭喜发财”、“事事如意”、“添福添寿”等一类吉祥话,小辈对长辈拜年,得给孩童婴儿赏赐“压岁钱”。建国后,这个传统节日仍然保存,习俗相沿。法定假日三天,机关单位举行“团拜”,组织各种文娱活动,组成慰问团向烈军属、敬老院老人和离、退休干部拜年以及开展拥军优属等活动,充满节日气氛。
  立春为一年二十四节气之始,有“新春大似年”之说,迄今仍以小白菜作春菜,并按时燃放爆竹迎春接福。
  元宵俗称“过上元”,食汤圆、办家筵、看龙灯,孩童玩龙头、兔子、飞机灯;城乡各处,夜间灯火辉煌,锣鼓声声,鞭炮此起彼伏,人们情趣盎然,古有“除夕晚上的火,元宵夜间的灯”之说,俗称“闹元宵”。
  春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是旧时祭社神日子,传说社公是主持一方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的土地神。农家纷纷采摘鼠曲草(俗称禳供草)捣烂后掺入米粉中,制作禳供糍,供奉土地神。民国后,社祭活动渐废,然做禳公糍的习俗,仍沿袭至今。
  清明古来民间有清明期间(前三后四),“具牲醴,展墓祭,复土除草,挂纸钱插柳,族众醵钱聚族为会,祀庙社、家祠”的传统习俗。至民国中期仍有于清明、冬至日聚族为会祭祖祠,在族祠内大摆筵席,族众群相宴饮,统称“食祠堂”。建国后,清明扫墓、踏青的传统习俗不衰,并赋予新内容,组织青少年祭扫革命烈士陵园,瞻仰革命遗址,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举行春游和开展群众性的植树造林活动等。
  浴佛节农历四月初八相传为佛祖生日,俗称浴佛节。民间妇女普遍作乌桐饭供佛,家家作乌米糕,扬尘打扫卫生,流伟“四月八,食块铁,食了鸟米糕,神鬼见了愁”、“佛生四月八,扬尘嫁瓦辣(泛指害虫),嫁到深山去,永远不回还”等谚语歌谣,古时有“买生放生”以体现佛道“好生之德”之善举。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户户贴门符,悬艾蒿,挂菖蒲,室内洒雄黄酒,以驱蚊灭瘴,小孩佩彩色香袋和蛋袋,家家裹粽子,吃包子,向长辈送节礼。县城及盱江沿岸附近郊区盛行龙舟竞赛活动,热闹非常。
  中元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叫过七月半),又称“鬼节”。节日食蒸糍,办家宴;早日夜晚,焚纸钱祭家祖,节日傍晚焚纸钱施舍孤魂野鬼。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是民间一大传统节日。节日里,家人团聚会餐,亲属好友间均相互馈赠礼物,晚上备月饼、瓜果等赏月。旧时许多青少年喜在节日里放风筝,节日晚上有烧瓦子塔焰火和请桌子神、笤帚神、牛仔神等游戏,建国后已少见。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又称“重九节”。重九登高,是县城郊区人们的传统习俗;乡间则以蒸米糕、酿米酒欢度重阳。古代登高活动,在县城河东南山,自清末始移至琴台门外乌石冈一独自拔高的红石山上(现建有自来水塔),因而得名登高山。节日里,人们在酒宴后扶老携幼、陪客伴友云集山巅,有的带些桔、柚之类果物向下抛掷,任人追逐捡拾,热闹非凡。该山现已划为居民住宅建设区,登高之习俗亦已消失。
  冬至节目前后,人们纷纷上坟培土复盖祖墓。此时,民间有家酿冬酒、腌制肉禽以备来春食用的传统习俗。
  第五节新定节日元旦建国后,国家以公元纪年,定1月1日为元旦,法定休假1天。每年元旦前后,各机关单位张灯结彩,举办各种文化、体育活动或聚餐欢庆元旦。
  “三八”妇女节 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每适节日,全县城乡广泛开展以“保障妇女权益”为中心内容的宣传教育,开展评选“三八红旗手”、“五好家庭”及表彰先进等活动;越来越多的劳动妇女在节日里兴高采烈地穿着盛装、结伙邀伴,参加庆祝活动,欢度节日。
  植树节 3月12日为植树节。是时数日,全县各级领导带头,城乡干部群众参加,广泛造林、绿化大地。
  “五一”国际劳动节 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法定节假1天。1951年5月1日南丰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大会和万人游行活动。此后,每年“五一”按实际情况召开“工人代表会”、“积极分子代表会”、“劳动模范会”或举行“报告会”、座谈会”表彰先进,奖励优秀,并举办各种文体活动。
  “五四”青年节建国后,国家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每年“五四”节,全县各级共青团组织开展各种纪念活动,评选与表彰先进,举办智力竞赛、组织文艺演出等。
  “六一”儿童节 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每逢节日均要表彰奖励一批成绩优异的少年工作者;全县各级学校均分别举办各种适合儿童兴趣特点的活动,各文化服务部门均为儿童组织专场放映、演出或提供优先优惠服务,家长们也给孩子赠送节日礼品,向孩子们祝贺“六一节”。
  “七一”党的诞辰 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60年代以前,每年“七一”全县各级党组织均举行庆祝活动,祝贺“七一”。70年代以后,除1971年、1981年比较隆重地举行中国共产党五十周年、六十周年诞辰的庆祝活动外,每年均举行小型的纪念活动,对党员进行党的光荣传统教育。
  “八一”建军节 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每年均开展“双拥”(拥军优属、拥政爱民)为中心内容的节日庆祝活动。
  教师节 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节日里,县、乡、村均对教师进行慰问;各级学校分别举办庆贺活动,学生们也纷纷祝贺自己的老师节日愉快。
  “十一” 国庆节 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纪念日,法定节假2天。每逢节日,全县均纷纷打扫环境卫生,扎彩门、竖彩旗、升国旗、挂红灯、刷标语、出特刊,迎接国庆。全县人民喜气洋洋参加各种活动:参观国庆展览、欣赏国庆专场放映或文娱表演、体育竞赛,乡村人们成群结队、串亲访友、上圩进城;每有青年伴侣定于国庆节日举行婚礼,作为美满幸福的象征。
  第六节时代风尚南丰自古民风淳朴,人们诚实厚道,勤劳节俭,敬老爱幼,好客睦邻。
  建国初期,南丰就进行了一系列新风尚、新道德的教育活动,开展移风易俗的工作,宣传科学知识,反对封建迷信,提倡婚姻自主。20世纪60年代,全县开展了向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人们争做好事,社会风气为之一变。70年代后期,全县又开展文明礼貌和“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传统美德得到发扬,新人新事层出不穷,新的道德风尚日渐形成。
  破除迷信建国后,深受封建迷信、宗法规范禁铜的南丰广大贫苦人民,在革命和生产建设的斗争实践中,首先表现出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将所有象征着封建伦理、宗族法规尊严的宗祠和庙宇,改作农民协会会址、民兵队部,或开办学校、做仓库用房。随后逐渐革除岁时节俗中一些除邪纳吉、祈祷祭祀、信仰禁忌、驱祟避灾、占卜抽签等陈规陋习,而以“双拥”慰问,座谈联欢、表彰先进、奖励模范、开展群众性的文体活动等所取代,并利用各地方的传统庙会进行科普宣传和物资交流。
  男女平等旧时代男尊女卑,妇女少有读书机会,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而童养媳、寡妇、婚后不育者更受歧视与虐待。建国后,广大妇女在政治上、经济上同男子平等,女干部、女职工逐年增加,女学龄儿童入学率在95%左右,并出现了女性经理、厂长、乡长、县长、书记等领导干部,全县女干部占全县干部总数的30%。女中共党员由1952年的36人发展到1987年的608人。妇女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风尚,举办婚事崇尚简朴,寡妇改嫁或招赘再不受歧视。
  踊跃参军旧时,人们厌恶当兵,普遍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陈旧观念,千方百计“躲壮丁”。建国后,适龄青年踊跃参军,每每出现独生子亦不甘落后,兄弟争先当兵和父母送子参军、未婚妻送郎入伍等动人场面。
  拥军优属解放后,南丰人民发扬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维埃政区人民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1949年8月,在热烈欢迎解放军进驻南丰后,随即掀起拥军支前热潮。为了支援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全县人抢修干线公路桥梁、涵管,踊跃缴纳公粮;在抗美援朝期间,积极响应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号召,开展增产节约和捐献飞机大炮运动。同时为军烈属和革命残疾军人代耕土地,发放抚恤补助,使军人无后顾之忧,家属有温暖之感。每逢元旦、春节和“八一”建军节,全县城乡均开展拥军优属活动,慰问驻县人民解放军部队和县中队、县消防队指战员,向军烈属致以节日祝贺,并赠送慰问品、光荣牌匾;每年还召开全县军烈属、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大会,总结优抚工作,表彰优秀。1986年,在全县军属中开展“争当子弟兵好家长”活动。
  计划生育时下,人们改变了旧时“多子多福”、“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等陈腐观念,计划生育国策已深入人心,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日趋增强,晚婚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蔚然成风。妻劝夫、夫送妻,母劝女、婆送媳,夫妻相争,干部带头实行计划生育的情景,屡见不鲜。
  助人为乐助人为乐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历来受到县人的赞扬和崇尚,80年代以来助人为乐的事,更是屡见不鲜。
  洽湾村民胡发龙,经常见危相助。一次发现一位素不相识的外地青年倒在沟边,不省人事,他当即将其背到医院急救,事后又安排在自己家里养伤,青年伤愈后,还亲自护送其回到南城上唐的家里。
  有一天,一位宁都籍的孕妇旅客,在车站旅社用午餐,当她就餐时,突然肚痛难忍。值班服务员发现后,立即将她送进医院,并凑钱垫付费用,使孕妇安全度过分娩关,服务员衷永利、傅三仂等还买来鸡蛋为产妇滋补身体。
  太和里源村村民,互相关心蔚然成风。村民饶运仔身残腿瘸、父母双亡,年已30岁仍单身一人,全村党员干部和众乡亲急在心里,个个四处游说,为其穿针引线,终于让他坐着村里的拖拉机接回一个新娘子。村里谁家有人生病须住医院治疗,邻居便主动为其承担看家、照顾老人小孩,喂养牲畜的义务,或委派专人陪伴护理。每当农忙季节,科学示荡户曾细员,成为全村当然的科技辅导员,对浸种育秧、施肥、防病灭虫等各个农事关键环节,总是及时地到每个田头作技术指导,从不计报酬。多面手应九寿经常搁下自己家的农话,加班加点精心帮助村里或村民义务检修各种机械。
  县航运公司职工,急人所急,舍己助人载誉长江。1982年6月,公司一船队部分运粮船只,遇特大暴雨停靠在临川罗针河秀大队河边避险,发现有40多人正受到洪水威胁,余九江等7位船员,冒着生命危险,毫不犹豫地驾船前往营救,把众人送到安全地带。一次,公司船队途经江苏如东县马塘时,冒着摄氏零下5~6度低气温抢救一个奄奄一息落水女青年,并及时请来医生急救,使其脱离危险。据不完全统计,仅1980年以来,公司船队员工共抢救落水者20余人,为外港遇难船只抢救货物价值20多万元。
  市山乡坪埠村党支部书记余寒玉,乐为群众办实事。1982年3月,担任村妇代会主任时,她凭着自己仅有的初小文化,自备桌凳、自买教具、自任教师,义务办起1所农民夜校,为摘除全村男女青年头上的文盲帽沤心沥血。1984年她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针对全村贫困落后的现状,发动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开辟新桔园200多亩,并引种白莲和药材。1985年,全村村民种的7万多公斤穿心莲滞销,她四处奔波,终于在上饶一家制药厂找到销路,为全村群众捧回人民币7万余元,自己却因劳累过度而病倒在床。1986年全村产桔首次达到近15万公斤,为使各农户手中桔子增值,她领着村干部建起村办柑桔保鲜贮藏库,获利后,她和村干部分文未取。1987年9月中旬,村里的供电变压器被烧坏,她为不耽误群众用电,主动放弃去北京等地参观学习的机会,在村里经济拮据的情况下,自垫资金1000元,到外地买回新的变压器。在她的领导、带动和影响下,坪埠村公益副业办得红火,计划生育工作走在全乡前列,人均收入明显提高,各项工作成绩显著,村风民风大为改观。由于余寒玉出色的工作,她本人先后被评为省、地劳动模范、先进思想政治工作者、“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并被选为省人大代表、省党代会代表;坪埠村党支部,多次被评为地、县、乡先进党支部。
  太和镇寨下山村村委会主任熊印仂,带头科技兴农、带领群众致富。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自费订阅多种科技报刊,将学习农业科技知识之所得,结合生产实践,取得高产成效,并不惮其烦地传授给邻里乡亲。在熊印仂的精心指导和组织下,1987年全村粮食总产比10年前翻一倍多,普遍亩产超1吨,人均收入超千元,家家建新房,户户用上电灯和沼气。同时,他致富不忘国家,1982年以来除向国家累计交售定购粮4.4万余公斤外,每年均以比在市场上卖给粮贩少千余元的差价,累计向国家交售议购粮7万多公斤;为村民免费兑换高产良种累计1.4万多公斤。
  第七节禁忌陋俗旧时县内禁忌、陋习颇多。建国后,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一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禁忌、陋习被视为笑料,大多已废。
  诸般忌讳农历大年初一至初三,忌踢门槛、扫地、抹灰、倒垃圾、挑水、劈柴、动用刀斧锄、动土和打骂人等;“白露”节令时,忌人体各部位沾水;每天早间忌说梦、鼠、虎、鬼怪等;农历无立春节气为“哑年”,忌结婚、做屋、砌灶、迁居、发蒙等。
  过年和立春日,出嫁女儿忌在娘家住宿;已婚女婿女儿忌在娘家同床,出嫁女儿忌在娘家分娩,产妇坐月子期间,房间忌外人入内,忌人踏门槛、倚门框。
  每逢七、八日,忌办喜庆和去亲友家做客;年节喜庆时宰杀牲畜,忌说“杀”,应说“放”;几户同住一幢屋,忌在一年内连续举办几桩婚嫁喜事;送客饯行忌说不吉利的话,在菇农家做客忌说“谢谢”;在船筏民家中吃饭忌说“翻”。
  各种陋俗迷信活动算命、测字、看相算命又称“算八字”,操此业者多为盲人,全县约有200余人,他们终年穿街过巷,走村串户,招揽“生意”。看相测字者,多来自江湖,善于听音察色、揣度心理,以人的生辰干支、结合五行生克,用模棱两可言辞、拆字析义、牵强附会或以“麻衣相法”的辞令等伎俩,骗取钱物。解放后,看相、测字较为少见,算命盲人仍大有人在。
  降僮俚、走阴背祖、问花树“降僮俚”系让“神汉”请神附体作法,以驱鬼清宅,画神符、制仙水治病;“走阴背祖、问花树”系求巫婆去阴司地府将亡灵领回家与亲人叙话或查询病人“花树”情景以判断病因、吉凶。然此类迷信活动荒诞不经、坑害人们。建国后在被明令取缔后,曾一度有所收敛,近期又有死灰复燃势态。
  堪舆之道凡建屋筑舍,砌灶掘井,垒坟竖碑等一切须破土兴工的事宜,以及婚丧喜庆、开张营业、外出远行等活动,皆先看风水或先查皇历,择定“黄道吉日”而后举。
  开道场、做斋事、设坛打醮、迎神赛会老人去世,均请僧道做斋事,以超度亡灵;每遇天灾人祸或瘟疫流行时,乡绅父老便首倡醵钱为会,设坛打醮,以禳却灾异;迎神赛会,定期举办,“十年一小迎,廾年一大迎’的装台阁(又称装迎),为全县性的一种迎神赛会活动,由县缙绅耆老与各社坛组织联合筹办。每逢“装迎”,均通告全县,募筹香资,封刀禁屠,沐浴斋戒,迎请军峰绝岭三应真君祠“三仙上相”下山,庇福地方。民国33年(1944),为装迎之年,会期历20余天,形式隆重,气氛肃穆。
  收吓、叫魂历来南丰民间,对受过惊吓或跌过跤而引起疾病的人,家属于拂晓或黄昏时刻,向天空连喊病人名字和“回来看家、回家做种”之类的话。病情较重的还请巫婆收吓、烧纸钱“赎魂”。
  宗族家规南丰宗族法规,历来森严。人们大都聚族而居,以姓氏命村名,建宗祠、修族谱、订族规、置族产、设族长(正)。族正凭借宗族法规,对族中大小事宜悉加干预,不论是非曲直,只问辈分地位。稍有不遵,便施以宗法处置。
  宗祠,既为祭祀祖先、敬宗睦族之场所,又系宗族议事、执行宗族法规之“公堂”。每年清明、冬至二祭时,一些大的宗族,利用族产,在祠堂内大摆族宴,席间按官职、辈分年龄排座,恪守祠规。
  婚配陋俗童养媳、望郎媳旧时不少穷苦百姓往往因家贫将女儿从小送与人家做童养媳;有男孩的人家亦因虑及孩子长大后“不能具‘六礼'(即男方付给女方的身价)”而抱童养媳;尚无男孩的人家,也抱养个女孩来家“招弟”,俗称“望郎媳”。凡童养媳、望郎媳之命运大都悲惨。现此种陋习已革除。
  留亲、抢亲旧时男女订婚后,女方勒索财礼借故拖延婚期。于是有的男家趁未婚媳妇来家串门之机,强行留宿,使之“米已成饭”,俗谓“留亲”。有的则相约至亲好友,趁女家不备将媳妇“抢”来完婚,俗称“抢亲”。建国后,已不复有。
  近亲结婚常见于姑表亲属之间,往往造成不良后果,现已基本制止。
  招郎、坐堂招夫有女无儿的人家,多以招婿入赘办法赡养老人和传宗接代,应招者称“招郎崽”。妇女丧夫寡居,在原夫家另择配偶来继家业者称“坐堂招夫”。现已提倡男到女家落户的新风尚。
  借服成婚民间有趁父母初丧期间或出殡日当天晚上,易孝服完婚。旨在摆脱婚礼中沉重负担和习俗的累赘。
  纳妾解放前,士绅豪富阶层纳妾之风甚盛,俗称“娶小老婆”,为妾者地位卑下。解放后,实行一夫一妻制,纳妾即被禁止。
  冲喜女子订婚后,未到婚期而遇未婚夫或公婆病提前完婚,迷信以“喜”冲“邪”,致使有些女子实未成婚即成寡妇。此种陋俗早废。
  赌博民国时期,县内赌风甚炽,城乡官绅豪门,公开聚赌,更借庙会时机,竞相包赌,从中抽头、放债牟利;每年春节期间,城乡更有“三天官赌、十天大赌”陋规,导致一些赌徒,家破人亡,自食苦果。建国后,查禁甚严,赌博渐少,但未根绝。
  吸烟嫖娼南丰自清末以来,官府对吸毒、嫖娼明禁暗纵,公然收取“烟税”、“花捐”,致使“土娼客妓、杂沓城内”及“烟馆林立”。建国后,抽烟、嫖娼被禁绝。
  缠足封建社会,妇女以缠小脚为美。凡幼女皆要缠足,用布条紧裹脚掌,使之萎缩畸变形成纤细。否则,便要终生受人耻笑。民国以后,此习渐废。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