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病丝虫病在南丰民间称为“下溜血”或“流火”,高烧肢痛,痛苦不堪,晚期造成“冬瓜脚(手)”、睾丸鞘膜积液,严重影响劳动。1957~1985年进行全县性普查5次,重点查治13次,总计血检48.43万人次,微丝蚴阳性者总计2.94万人次,有体征、病史者4.67万人次,免费治疗6.86万人次。此病以农村流行最广,东坪公社感染率最高,达39%,琴城公社感染率最低,为7.55%。1974年起,抽样调查表明,微丝蚴阳性已下降到0.5%以下。1986年6月18日至6月30日,省卫生厅派考评组来县考核,随机抽查5个行政村,共血验6130人,微丝蚴阳性者仅1人,阳性率为0.02%,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控制丝虫病标准。
1957年6月至7月,在鄱阳、田东2村进行传播媒介调查:解剖畜舍活蚊84只,未见微丝蚴;解剖人居室内活蚊351只,带微丝蚴的10只,阳性率为2.85%。阳性的10只蚊中,中华按蚊9只,致乏库蚊1只。
疟病俗称“打摆子”,县内各地均有流行。以间日疟为最常见,次为三日疟,偶有恶性疟。早年缺乏根治办法,疟情连绵不绝,现症治疗以中药为主,治标不治本。20世纪40年代,采用金鸡纳霜(奎宁),亦不能根治。建国后,1956年,首次在鄱阳乡调查7203人,有疟疾患者2814人,发疟率为39.06%;脾脏肿大者756人,脾肿率10.49%。1956~1983年共进行16次全县性普查和9次重点调查,共查2039137人次,有2年内疟史者27420人次;统检2522人次,疟原虫阳性者148人次,阳性率为5.87%。1965年,发疟率曾一度下降到万分之一以下。1968年冬到1970年春,因迁入人口大增,1971年发疟率复上升到5.36%。1977~1986年,由宁都县牵头,赣闽二省三地(赣州、抚州、三明)九县(宁都、瑞金、石城、广昌、南丰、宜黄、乐安、建宁、宁化,后增加清流)组织抗疟联防,加强对边界地区及流动人口的抗疟管理,发疟率逐年下降。1986年全县仅发疟1人,发疟率为0.00044%,1987年没有疟疾患者发生。
地甲病因缺碘引起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大,俗称“大颈病”。孕妇患者影响胎儿的智力发育,危害更大;儿童重症患者可导致痴呆。县内长期流行,以山区丘陵地区发病较多。建国后,坚持连年查治,免费治疗、免费手术,特别是1982年以来推行食盐加碘,发病率逐年下降。1956年,调查2个村的7172人,有患者224人,发病率为3.12%。1982年,调查全县15个公社的48个大队的36706人,查出患者724人,发病率为1.97%,其中沙岗、三溪、白舍、市山的发病率在3%以上。1985年,在西溪、洽村、白舍等8个乡、镇又进行普查,共受检71862人,查出地甲病患者3003人,患病率为4.18%。经全部服药治疗,并对流行区育龄妇女和7~14岁中的生理性肿大者作口服碘油胶丸防治,对24例手术适应症患者免费手术治疗14例。1988年10月17日至21日,经地区来县考核,确认南丰为基本控制地甲病的县。
头癣县内各乡镇均有发病,以市山、桥背、东坪、洽湾较多。1958年10月至1987年12月,开展全县性调查7次,累计调查1056923人次,有头癣患者4541人。其中,1958年10月至1959年3月,首次调查107490人,查出患者2614人,患病率为2.43%。1980年全县共调查210236人,查出患者366人,治愈359人,治愈率为95.76%。经地区检查验收,评为全区头癣防治先进单位,获地区卫生局奖励。
钩虫病县内产桔区的钩虫病感染率明显高于产稻区。1961年在产桔区粪检674人,钩虫卵阳性者355人,阳性率为52.67%。产稻区平均仅10%左右。1958年以来,虽多次大面积调查,免费发驱虫药,但因久缺对粪便及垃圾的无害处理,到1987年全县钩虫病感染率仍高达30%。由于群众生活改善,患严重贫血者已极罕见。
麻风过去对麻风缺乏早期诊断技术,患者拖至晚期常被赶出家门,极少过问。1957年冬至1959年3月,凭线索调查发现患者15例,分两批送往临川县麻风防治所治疗。1971年9月17日至次年2月10日,全县开展以麻风、肿瘤为中心的“六病”查治,10岁以上者均接受裸身检查,实查85641人,发现疑似对象229人,确诊54例(其中5例病人尚未治疗即已死亡)。1972年10月1日至25日,又确诊16例,加上原在外地治疗未愈转回南丰续治的共有现症病人81例,于1973年1月首批41例患者送入南丰县皮肤病防治院治疗。病人在病区享受免费治疗,并由民政部门提供生活费,自种蔬菜,自养生猪,改善生活。1985年5月13日,省卫生厅王新民厅长亲临病区视察。1987年8月起,采用联合化疗法治疗。是年冬,在县城沿江路110号筹建皮肤病专科门诊,次年3月5日开诊。截止1987年底,全县共发现麻风病人104人,治愈61人,死亡33人,尚存现症病人10例。全县患病率由1972年的0.47‰下降到0.05‰。
恶性肿瘤 1976年4~7月,进行全县性恶性肿瘤死亡的回顾调查。1973~1975年3月死亡的4432人,因癌症死亡的311人,占7.02%,占死因第7位。因癌症死亡的311人中,肝癌120人、胃癌65人、宫颈癌22人、直肠癌20人、食道癌14人、肺癌12人、鼻咽癌9人、肠癌7人、白血病6人、脑癌5人、恶性淋巴结癌4人、乳腺癌2人、膀胱癌1人、其他恶性肿瘤24人,以60~65岁组为最高。
高血压 1980年10月至11月,进行了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抽查1个农村大队(莱溪大队)和1个城镇居民委员会(第七街)的15周岁以上的人群,应查2941人,实查2748人,普查率为93.44%。查出临界高血压和确诊高血压患者共计169人,患病率为6.15%。城镇居民略高于农村居民;女性明显高于男性;46岁以上者明显高于40岁以下者;各种职业之间的患病率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