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害灭病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县内革命根据地,红军向群众宣传“讲卫生、少生病”的道理,提倡“常理发、勤换衣、多洗澡、灭虱子”,发动群众用中、草药防治疾病。抗战期间,霍乱、鼠疫流行时,驻丰的省防疫大队、陆军20医院协助县卫生院对疫区的厕所、住室用六六六、滴滴涕作应急消毒,井水用漂白粉消毒。
建国初,以灭蝇、灭蚤,治理霍乱、鼠疫疫区为主,开展群众性除害灭病活动,迅速控制了天花、霍乱、鼠疫三大烈性传染病。1952年5月1日,县城各界人民集会声讨美帝国主义在朝鲜和我国使用细菌武器。接着县防疫委员会发动群众投入以粉碎美帝细菌战为中心,以“五灭”(灭鼠、蝇、蚊、蚤、来历不明的昆虫)、“五光”(室内室外打扫光、饮具家具洗刷光、厕所阴沟冲洗光、猪粪牛粪掏挖光、垃圾杂草铲除光)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全县按一定户数划片成立卫生小组1030个,发动群众,全面突击,堵鼠洞、挖蝇蛹、洒药水、清除蚊蝇孳生地,共清沟135条、卫生积肥1.1万担、灭鼠18万只、挖蝇蛹38市斤。之后,还建立经常性与节日突击性相结合的大扫除活动。1971年起,全县开展麻疯、肿瘤、丝虫病、钩虫病、疟疾、头癣等“六病”普查工作。1980起,城镇爱国卫生活动结合“文明礼貌月”活动,着重抓好环境卫生和整顿市容市貌,进一步健全卫生活动的制度,使城乡卫生面貌改观、地方性疫病基本得到控制。
卫生村和文明单位建设卫生村1973年县爱委会恢复后,在“两管”(管粪、管水)、“五改”(改建厕所、改修水井、改造畜栏、改做烟囱灶、改住室小窗为大窗)基础上,着手抓卫生村建设。1973~1978年,洽湾公社的上游、西坪,洽村公社的姜源,市山公社的畲田、应坊,傅坊公社的董溪,古城公社的元窠等自然村,先后被评为县卫生先进单位。1978年起县爱卫办在太和公社里源生产队开展卫生村试点,将村前几坑污水塘改造成三口梯形活水塘,最高一口专洗蔬菜,第二口专洗衣物,最下边一口专洗粪桶、农具。建立卫生制度,制定家庭卫生公约。1980年兴建三格式化粪池。是年被授予全县卫生模范村,并荣获抚州地区卫生先进单位称号,在全区卫生先代会上介绍“治坡与治窝”相结合的事迹。1982年又装起自来水,卫生条件更为改善。到1987年底,全县共有卫生村23个。
文明单位1979年以来,全县广泛深入开展“两个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1982年2月,县成立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以来,大力开展建设文明单位活动。定每年3月为“文明礼貌月”,整顿市容市貌,治理脏、乱、差,清除卫生死角。1987年,全县共有文明单位66个(其中省级2个),文明村59个(其中省级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