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县内中医素来发达,名著一时。元代危亦林的“悬吊复位法”整复脊椎骨折,比英国人达维斯在1927年提出此法早600余年。建国后,实行“团结中西医”方针,提倡中西医结合,发掘、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使中医药事业、中西医结合硕果累累。
1958年11月下旬至1959年上半年,全县开展访师求方的“采风”运动,共收集各种秘、验、单方882个,治验医案300余例。有不开刀治愈阑尾炎、虎咬伤、毒蛇咬伤、粉碎性骨折的验方等。城关镇公社医院特编印验方1册、医案1册。当时,城关镇公社医院设中医病床38张,收治各科病人。对内科急症也采用中医药抢救,疗效颇著,吸引了不少邻县的患者也纷纷前来住院。1971年,7个公社医药防治站各抽调2~3名医务人员组成防治小组,开展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防治攻关活动,在重点人群普查7600人,查出患者376人,发病率为5%,治疗370人,基本治愈45人。全县共采集群众献方113方。验证疗效较好的有八角枫、棉花根、妹妹茶、桉树叶等药。
1969年11月16日调查,全县有草药郎中122人,其中在群众中影响较大者37人。1969年冬至1970年秋,全县掀起采用中草药高潮。
西医外科 20世纪30年代,私立好生医院的赵令光处理过一些难产和骨折;民国33年(1944),县卫生院院长俞昌时施行过阑尾炎切除术和截肢术。
1955年,县卫生院外科医师张仁政,主刀为县药材公司1名职工首次施行胃部分切除术获得成功。1964年起开展乙醚全麻醉术。1969年6月起配备专职麻醉人员后,更扩大了手术范围,减轻了手术难度。1970年,县人民医院组建外科,各种手术首例施行时间为:胃次切除术;1967年1月;胆囊摘除、总胆管探查、T型管引流术:1967年4月;膀胱切开取石术、造瘘术:1968年2月;脾切除:1969年11月;针麻施行甲状腺大部分切除:1975年8月;针麻施行甲状腺癌根治术:1977年8月;乳腺癌根治术:1978年7月;单肾摘除:1981年6月;膀胱部分切除、输尿管移植术:1981年11月;直肠癌根治术:1981年10月;左半肝切除加R-Y吻合、针麻下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1983年7月;左肺段切除术:1983年8月;左全肺叶切除术:1984年3月。中心卫生院能开展生化检验和下腹部手术;乡卫生院能做三大常规和计划生育手术。
内科 1970年,县人民医院开展心电图检查。1972年起开展A型超声波检查。1983年起开展脑血流检查。1987年起开展纤维胃镜和B型超声波检查。“三衰”(呼吸、循环、肾功能衰竭)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有的心脏停搏2分钟的病者,也被抢救过来。1982年,用莨菪类药物抢救儿科危重病617例,取得87%的成功率。
中西医结合 1971年,县卫生局抽调4名中、西、草药医生组成专业防治小组,严格按诊断标准分型,对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分4组进行对照观察:第一组口服单方棉花根糖浆;第二组口服复方八角枫合剂;第三组用西药治疗;第四组用岩菰燉瘦肉内服。观察结果:用单方岩菰治疗74例,显效率为40%,总有效率79%;用复方八角枫合剂治疗91例,对喘息型患者有较好效果,显效率为9%,总有效率为70%。县人民医院儿科和传染科,试用中药煎剂直肠滴注给药法,抢救重症乙型脑炎患儿取得好的效果。内科采用生脉散加味抢救休克,取得较好效果。外科采用针灸麻醉施行倒睫、气管切开等手术,取得良好效果。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急腹症、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也取得良好疗效。在防治肿瘤中也出现可喜苗头,县供销社干部李××,1976年1月经上海华山医院诊断为肝癌,返丰后,采用半枝莲煎服代茶,干黄连嚼服法治疗收效显著,1987年此人仍健在。1980年以来,又开展了结石的非手术疗法。
事故 1956年,县京剧团某职工的儿子晚上生病,县卫生院值班医生李冠仙,未按要求出诊,患儿次晨不治而亡。县人民法院在人民会场举行建国后首次有辩护人的公审公判,依法判处李冠仙有期徒刑3年。1966年春,在潭湖水库工地医务所工作的县人民医院医疗股长赵肃清,在诊治一患病民工时严重失职,造成民工死亡,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
表28—2 1976~1987年县人民医院医疗效率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