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民国24年(1935)3月,县人胡昌其获民政部卫生署医字第4777号医师执业证,始有西医医师职称者。同年7月,县立诊疗所初创,仅有医生助理及护士。解放前夕,旧县卫生院有医务人员5人。
建国后,1949年10月有医务人员5人。1952年以来,陆续吸收个体西医参加工作。1953年以后,逐年有中专毕业生分配来丰,充实医疗队伍。1960年7月,人民政府培养的首名医学院本科毕业生分配到县人民医院工作。此后,医疗队伍素质不断提高。1968年12月,大批医务人员下放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76年前后,一批非专业人员通过招工、顶替补员、调动工作等渠道,进入卫生系统,增加了非技术人员的比重。1980年以来,通过在职培训、职业中专、函授教学等途径,使大多数非专业人员得到培训提高,达到中专及大专水平。1980~1983年,首次评定技术职称,晋升为主治(管)医(护)师的14名,晋升为医(药、护、技)师的48名,晋升为医(药、护、技)士的99名。1987年起,实行技术职务聘任制,首次聘任的有副主任医师7名,主治(管)医(药、护、技)师107名,医(药、护、技)师145名,医(药、护、技)士143名。1987年底,卫生系统有医务人员499名。
县人民医院医师彭海生于1975年12月至1978年1月,被派往冈比亚共和国执行援外医疗任务。
中医自元代以来,南丰中医辈出。古代江西十大名医,南丰居其二(危亦林、李梴)。据民国《南丰县志》载,中医入传的有元代危亦林;明代李梴、谢廷高2人;清代吴廷王景、罗俊彦、李铎等12人。民国1~38年,刘景韩(文江)、曾志云(芷青)、饶嘉湖、黄千祥、刘赋芝等均在省城行医,颇有声誉。
建国后,贯彻“团结中西医”方针,中医队伍得到巩固、发展。许多老中医相继加入联合诊所,为人民卫生事业贡献才智。1952年底统计,全县有中医97人,其中内科76人、外科11人、伤科3人、喉科3人、针灸2人、麻痘科2人。1956年调查共有中医110名,其中内科86人、外科10人、伤科8人、针灸3人、麻痘科3人。另有中药人员45人。1954~1959年共吸收中医学徒34名,其中17名已先后结业。建国后去世的有李善武等26人,其中包钧台、严振声、万贤伯、包博如等已入县志《人物传》。1987年,全县共有中医1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