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属医疗机构县立诊疗所为南丰最早的公立医疗机构,成立于民国24年(1935)7月1日,编制4人。当时药械匮乏,经费拮据,技术低下,实际上很少开展诊疗业务。
县卫生院民国26年1月27日,将县立诊疗所改组而成,属丁种编制,人员5人。民国31年5月15日改丙种编制,人员增至10名。民国33年1月1日又升为乙种编制,设医护主任、医师、护士、助产士、司药、助理员、事务员等16人。同年8月1日,在门诊部后院(今商业局)新建2层砖木结构西式住院楼房1幢,面积320平方米,有病房10间,病床10张。民国27年全年门诊10635人次,日均29.4人次,住院人数更少。解放前夕,仅剩2张病床聊充门面而已。
县人民医院1949年10月,县人民政府在接管旧卫生院的基础上组建县医院,有职工7人,病床3张,次年,改称县卫生院。1960年5月15日改为县人民医院,将防疫工作分出另设机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于1969年2月23日,并入县医药卫生防治处。1970年1月14日复称县人民医院。
1957年9月,省卫生厅拨款2万元,在天心堂(现南丰制药厂车间)兴建2层砖木结构住院楼l幢,门诊平房1幢,于1958年7月竣工,增设病床30张。1970年12月,迁建至交通路1号现址,建2层门诊楼、2层病房楼各1幢,面积1802平方米,仓库1幢,90平方米。有病床110张,病房分大内科、大外科。1972年6月增建传染病房1幢。1982年3月,陆续增建妇产科、儿科病房1幢,制剂室、放射科各1幢,宿舍5幢。1986年6月1日,建成4层钢混结构医技大楼l幢,面积1831平方米,造价17万元,并增设内二科干部病床20张。1987~1990年被列为全区卫生重点建设项目,由卫生部、省卫生厅及地区、县财政共筹款130万元,兴建5层住院大楼1幢,面积5673平方米,1990年交付使用。1987年,全院有病床225张,职工260人,其中医务人员218人。
县中医院1953年初,6名个体中医药人员在县城组织健康联合诊所。次年,设观察病床。
1957年改称城区联合诊所,增至11人。1958年10月13日,与伤外科联合诊所、镶牙联合所、妇幼保健联合站(实为接生站)合并,又增收一些个体医生,组成集体性质的红旗公社医院,有职工53人,病床38张,设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小儿科、针灸科、中医喉科、镶牙科、中医妇产科、中医骨伤科;下辖富溪、梓翠、水南、朝仙、水北5个医务所。因该院突出中医特色,群众习称为“中医院”。1959年改名琴城公社医院,下设桥背、朝仙、水北3个医务所。1961年又改称城关镇公社医院。1969年2月,25名医务人员下放农村,其余20余人连同集体财产43万余元,并入县医药卫生防治处。
1972年4月,设全民性质的城关镇公社卫生院,有职工18人。1982年9月1日改名县中医院,有职工36人,其中医务人员32人。1986年3月1日建成4层钢混结构门诊楼1幢,面积940平方米,造价12.5万元。1987年,有职工52人,其中医务人员46人,病床10张。
县皮肤病防治院1972年12月1日,在太和公社下桐大队饶坑建成县皮肤病防治院,面积1202平方米。有水田52亩,山林1300亩,职工5人,1987年增至7人。
表28—1 建国后县卫生机构人员情况一览乡镇卫生院(所) 建国前,农村医疗事业相当落后,仅少数圩镇集市散存一些药摊药铺。民国35年3月,才在康都乡、洽村乡办过2所保健所,受县卫生院管辖,各有保健员2人,不久因经费无继、技术落后而解体。
1952年3月,县卫生科组织城乡个体医生率先在白舍创办民办公助性质的区卫生所。年底,相继办起洽村、傅坊、市山、桑田4所民办公助区卫生所和集体性质的桑田中医联合诊所,有工作人员20人。1953年4月增设朝仙、洽湾2个民办公助的区卫生所和3个联合诊所,并陆续将白舍、洽村、傅坊、市山、桑田5个区卫生所改为全民所有制。联合诊所仍实行资金自筹,单独核算,自负盈亏,按劳取酬。1955~1958年,99%以上的个体医生均陆续参加了联合诊所。1958年12月,撤销7所区卫生所,改为人民公社乡村医其他公社也办起集体性质的卫生院。到1961年,全县有集体性质的公社卫生院25所,联合诊所21所。1962年1月,将市山、洽湾、三溪、古城、傅坊、白舍、洽村7所人民公社乡村医院改为全民所有制性质的中心卫生院,保留桑田、太和、朱坊、莱溪、军峰、中和、石咀、鄱阳、樟坊、太源、梓翠11所社办卫生院和10所联诊所,其余均予撤并。“文化大革命”初,1969年2月,7所中心卫生院改称医药防治站。37所院、所除少数人员和部分财产留在社办联诊所外,123名集体卫生人员下放到生产大队当“赤脚医生”,或改行和参加农业生产;另一部分财产,调26881元给各生产大队办合作医疗站,调17860元给各公社。1972年,撤销7个医药防治站,分设城关镇、市山、沙岗、三溪、白舍、中和、洽村、东坪、洽湾、莱溪、古城、太和、傅坊13所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公社卫生院和8所社办联诊所。1973年起,按政策陆续收回下放人员。1978年11月,撤销集体性质的联诊所,其人员作为县管大集体编制并入各公社卫生院。1978~1985年,又陆续成立太源、桥背、西溪、波罗4所卫生院。1982年2月10日,白舍、洽村、太和、洽湾4所卫生院定为中心卫生院。同年9月1日,城关镇卫生院改名为县中医院。1986年12月,经地区卫生局考核,白舍中心卫生院达到示范中心卫生院标准。1987年底,4所中心卫生院有职工82人,其中医务人员76人。同年,12所一般卫生院改由乡政府和县卫生局双重领导,并各自建起门诊楼及住院部。共有职工128人,其中医务人员116人。
村卫生所 1952年起开始培训农村保健员,发给每人1只保健箱。1953年,全县有保健员20名。1956年,增至129名,并在富溪高级农业社最先出现卫生室。1958年,生产大队普遍建立卫生室。1969年2月,沙岗大队率先开办合作医疗,此后遂在全县铺开。1969年3月3日至4月3日,为合作医疗培训农村卫生员42名。4月24日至5月24日,培训城关镇及厂矿企业卫生员56名。1970年,保健员改称“赤脚医生”。全县有“赤脚医生”169人,生产队卫生员195人,86个大队有64个办起合作医疗。其中,办得较好的合作医疗站有上游、邱坊、元窠、古城、石咀、丹阳、高峰、藕塘、丹坛、东方10所。他们自采、自种、自制、自用中草药,“以药养医”,实行免费医疗。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出现多种办医形式,有大队(村)办、乡村医生联办、乡镇卫生院与村联办、乡村医生个人承包等。1987年底,全县有村卫生所169所,乡村医生196名,卫生员79名。
其他医疗机构救济院施医所民国26年2月21日,县救济院内附设诊疗所,有人员3名。只收挂号费,免收诊费和药费。经费从每年捐款中拨支法币5000~6000元。抗战期间,难民日众,疫病流行,求诊者日益增多。民国31年,增医士4人。后因药价上涨,经费有限,不得不限量施药。民国33年1~6月,共施诊573人次,施药405包。抗战胜利后不久,终以经费枯竭而解体。
中医诊疗所在抗日战争期间,为补施医所之不足,于民国29年由县中医师公会举办。由黄千祥主持,会员轮流坐堂应诊,免收诊费,药费自理。后因多数会员生计无着,勉强维持数年后停办。
红军第一、三、五军团后方医院1934年2月19日随军迁至石咀、傅坊、董家店,除收治红军伤员外亦免费为群众治病。不久,随军转移。
县民众教育馆诊疗所民国29年县民众教育馆聘请中医师刘泉松为民众免费诊病。数年后停办。
江西省特种教育处南丰实验区民众诊疗所民国24年1月18日在五区(白舍)开诊,有医师1人,医助2人。到5月底,初诊247人、复诊485人次,接种牛痘200余人,5月份后即停止。
军政部陆军第20医院民国27年8月由安徽省撤退至丰。是为抗日战争伤病员治疗的医院。日军飞机轰炸南丰时,曾抢救过受伤百姓;南丰流行霍乱、鼠疫期间,曾协助地方开展防治工作。民国35年迁往浙江省江山县。
工人诊疗所1952年12月,县总工会工人招待所内设工人诊疗所,医务人员4名。凭工会会员证优惠诊病,深受工人欢迎。1956年并入县卫生院。
1958~1961年,先后办有白舍煤矿保健室、县化肥厂卫生室、县钢铁厂医务室,为本厂职工诊治小伤小病。
长红垦殖场职工医院1958年建场后,随即开办医务室,有医士1名。后扩建为职工医院,设门诊部、住院部、X光室,配备有中西医药各类医务人员。1977年在场办胶合板厂、1987年在织器材厂分设医务室。除为本场职工服务外,还为附近农民治病。1987年有职工19人,其中医务人员18人。
南丰一中校医室始建于1962年,1968~1971年停办,1972年秋恢复。1987年有医师1人。
南丰二中校医室始建于1982年。1987年有护师1名。
潭湖水库医务室 1960年,南丰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成立医务室,1985年后改称潭湖水库医务室。1987年有中医师1名。
至1987年底,尚有县城粮油加工厂、李家山粮油加工厂、503车队、县化工厂、县园艺场、中国民航南丰导航台、鄱阳敬老院等单位均设有医务室,共有医务人员10人。
个体行医清末民初,全县有中医86人,均系个体行医。有的亦医亦药,有的坐堂行医,有的待诊寓所,时或应聘出诊。收取诊费及轿马费,少则一、二元,多则五、十元。
民国16年,县人赵令光(雪筠)在西门包家祠开办“好生医院”,为县内西医之始。其后,西医何仲平来丰开长安药房兼诊所,看病售药。还有外国来丰的传教士翁博士亦开诊治病。
抗日战争期间,一批寓居外地的南丰籍中医相继迁返故里。另有一些客籍中、西医如孙仲樵、孙书伟、俞昌时、汪澍棠、赵以诚等,自山东、安徽、湖南、南昌等地避居南丰。民国29年前后,县城有中医143人、西医8人,农村乡镇有中医68人。
抗战胜利后,客籍医生纷纷离丰,加上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中药店栈相继倒闭,医生生计无着,各自另谋出路。至解放前夕,县城仅剩个体中医62人、西医9人,乡镇有中医44人、西医2人。
建国初期,绝大多数个体医生继续开业行医,极少数歇业改行。1952年以后,县人民政府陆续吸收个体西医参加区卫生所工作,组织中医参加联合诊所。到1958年底,全县除偏僻农村有6名个体中医外,其余的中医均参加了联合诊所。1981年11月以来,由地区卫生局统一考试、考核,经审批后,重新发给11名个体医生行医许可证。1987年全县有个体医生2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