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科研成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83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科研成果
分类号: G305
页数: 3
摘要: 南丰100—4A型收割机为县农机修造厂研制,较广泛地适用于南方平原和丘陵小块土地上收割水稻和小麦。每小时收割效率为3~8亩,1977年经省级鉴定合格。同年11月,一机部在江苏省吴县召开“南方收割刀片田间试验攻关会”,收割机动力刀片在收割过程中能产生自磨刃口而始终保持锋利的特点名列第一。1978年3月获全国科学大会二等奖。沼气利用南丰农村历来以薪柴、稻草为生活燃料,对山林破坏较严重,农业生产又要求稻草还田以补充有机肥料。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科研成果

内容

工业科研成果南丰100—4A型收割机为县农机修造厂研制,较广泛地适用于南方平原和丘陵小块土地上收割水稻和小麦。每小时收割效率为3~8亩,1977年经省级鉴定合格。同年11月,一机部在江苏省吴县召开“南方收割刀片田间试验攻关会”,收割机动力刀片在收割过程中能产生自磨刃口而始终保持锋利的特点名列第一。1978年3月获全国科学大会二等奖。
  JX—405型柴油三轮运输车为省农机研究所同南丰县农机修造厂共同开发的新产品,是一种双轴后轮驱动的轻型载重运输车,样机试制成功后,经万公里行驶试验,证明设计合理,具有造型美观、结构简单、驾驶方便、爬坡性能好、安全可靠、标准程度高、配套功力可用等优点。1985年正式投产,年产200辆。
  NF微型喷头为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同南丰县喷灌机械厂联合研制,在省机械工业厅于1983年召开的“NF微型喷头鉴定会”上,其埋藏式微型喷头抽样15个零件合格率达96.2%,三种摇臂式微型喷头抽样8个零件合格率为100%,被会议鉴定合格,同意定型生产。1984年,县喷灌机械厂开始批量生产。
  甲基橙皮甙 1981年,南丰蜜桔加工厂科技人员进行甲基橙皮甙的研究小试成功,即转入中试研究,并获得成功。1983年,省轻化工业厅召开“甲基橙皮甙研究中试鉴定会”进行了鉴定,获得通过。
  光固化木器清漆为1981~1982年县化工厂与江西大学化工系共同研制的项目,采用以松香改性不饱和聚脂作为光固化涂料予聚物的新技艺,经省科委于1984年6月主持召开的“光固化木器清漆研制(小试)鉴定会”上通过鉴定。
  桔皮提取果胶1981年由县罐头酿酒厂开始研制,历时1年多,于1982年由抚州地区科委主持的“桔皮提取果胶(小试)鉴定会”鉴定通过。
  “混酸一步法”合成松油醇新工艺为县化工厂与省工业大学化工系合作试验成功的产品,在小试成功的基础上,于1984年2月至7月进行单锅中试试验,11月进行生产性试验,到1985年3月,达到了生产巩固阶段的设计要求,松节油转化为松油醇平均率达53.6%,分馏物重量和松节油总投料的总回收率达93.1%,为改造“水化脱水和分馏三步法”传统工艺提供了技术条件。
  南丰泥炉为南丰县传统工艺产品之一,有百余年的历史。建国后,泥炉厂工人不断对生产工艺进行技术革新,不仅保持了南丰泥炉色泽乳白、耐压耐高温、经久耐用、精巧大方的特点,而且不断创新,开发出7个号码的柴炉、4个号码的盖炉,具有多功能的炭、煤节能炉。1953年、1957年、1979年、1981年先后获得省工业产品展出特等奖,连续被评为省优质产品,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南丰名牌传统产品”荣誉称号。
  农业科技新成果综合农业区划由县农业区划办公室组织100余名科技人员,历时2年多,于1983年制作的《南丰县综合农业区划报告》,将全县按粮、林桔3大拳头产品因地制宜地划分7个农业区:北部低丘陵蜜桔、水产、油料、薪炭林区;中部中丘陵粮、桔区;东部高中丘陵粮、油、畜禽区;西部中低山地用材林、经济林、茶叶、牧业区;东北部低山地林、粮区;东南部低山地用材林、经济林、茶叶、牧业区;西南部高中丘陵林、粮区。获省农业区划办公室授予的一等奖。
  柑桔良种选育县柑桔试验站于1975年从杨梅村选育的杨小2—6优良单株,在1976年、1977年全国柑桔良种鉴评会上被连续评为一类优良选种单株,被江西省定为优良推广株系。至今已育成并在县内外推广株系苗40万株。
  柑桔简易贮藏法南丰柑桔试验站进行的柑桔保鲜技术试验,保鲜率达95%以上,方法简单易行,便于家庭贮藏,获得桔农的广泛赞誉,并荣获江西省科委颁发的科技成果三等奖。
  油菜新品种“丰油早”1975年,县农科所引进亲本材料42份,经3年试验观察,选出7个作为组合配备种。在1978年、1979年两年的杂交及杂一代株系观察试验的基础上,用泸州2号做母本、西南302做父本,杂交选育出早熟甘兰型油菜,1983年县科委召开评委会正式命名为“丰油早”。1985年通过省级技术鉴定,被推荐为全省推广的油菜良种,除本县外,外地推广约10万亩。
  土壤普查由县农业部门抽调58名科技人员组成土壤普查工作队,从1981年11月开始,全面进行野外调查、采集土样、分析化验、资料整理等工作,历时4年,编印出《南丰县土壤》一书,1985年7月省土壤普查办委托地区农业局、土壤普查办验收、发证。1987年获江西省人民政府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医学科研成果伤寒论因证法方表解 1964年,中医院中医师万桂华、李相寿对我国古代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的《伤寒论》,用简明通俗的表解式进行表述,名为《伤寒论因证法方表解》。经北京中医学院古典医著教研室主任刘渡舟教授审阅,认为“此书扼要地把《伤寒论》六经方证病因用图表揭示出来,对教学《伤寒论》有参考价值”。
  万贤伯医案万贤伯大夫生前在南丰从医40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万桂华、万孟仪二位中医师用3年的功夫将其行医经验整理成书,全书170余案,1万余个病症,理法、方药俱备,文字简炼通俗。省中医学院张海峰教授审定后,认为可供中医临床参考。
  肝左叶囊肿部分切除术 1981~1982年县人民医院外科主治医师封柏林先后为2名患者成功地做了肝左叶囊肿部分切除手术,填补了南丰医学外科手术的一项空白。
  人体生物钟现象探讨县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谢必成收集1978~1980年l~9月份期间内儿科、传染科全部住院医治无效死亡儿童的病例131例,进行死亡与节气、时辰关系的分析研究。得出死亡因素与时辰关系较为明显、与节气日关系不明显的结论,引起医学界的重视。继后,于1982年写出了《人体生物钟现象的继续探讨》的论文,被选入《第八届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集文摘》。
  莨菪类药物抢救儿科危重病人临床应用的研究县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谢必成于1982年3月至1983年7月运用莨菪类药物抢救小儿危重病例617例,取得87%的成功率。并写出《莨菪类药物抢救儿科危重病人临床应用的研究》的论文,在全国第九届微循环学术会议发表。
  对古代关于疾病传染性的研究1983年,主治中医师谢学安关于西周至清代医学对传染病因、流行因素、传播媒介和途径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认识进行潜心的研究,撰写出题为《中国古代对疾病传染性的认识》的论文,发表在《中华医学史》杂志1983年第13卷第4期上,获1980~1986年江西省医药卫生优秀论文三等奖。
  林业科研新成果森林资源调查 1963~1983年期间,先后7次对全县森林资源进行较大规模的调查研究,采用航空测量资料与抽样调查,取得全县各类林地面积,各种树种蓄积量的分布及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等方面的比较准确的数据。
  人工造林林业管理由建国初期的粗放经营逐步实行集约经营。70年代县林科所着手杉木母树建设,普及泡桐埋根、弥猴桃、雪松、罗汉松、杜仲、檫木、木荷等优良树苗育苗新技术。同时,推广杉木深挖抚育、混交林营造及杉木抚育间伐等营林技术。至1983年,取得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17万亩和人工用材林蓄积6万多立方米的成效。
  沼气利用南丰农村历来以薪柴、稻草为生活燃料,对山林破坏较严重,农业生产又要求稻草还田以补充有机肥料。1983年县成立节能办公室,积极探索沼气利用新路,作规划,抓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到1987年,全县建立6~8立方米沼气池165个,总容量1155立方米。据测定一个沼气池每天正常燃烧可节省柴草20余斤,按每年燃烧8个月计算,可以节省柴草395吨,还可利用沼气发电照明,解决一些缺电地区的照明问题。
  水利科研成果潭湖水库左干渠王家陂V型钢丝薄壳渡槽工程V型钢丝薄壳渡槽是省引进的一项新技术,首次在潭湖水库左干渠王家陂运用成功。1970年省水利科研所为此召开现场会,要求在全省推广。
  白舍塘磔水电站活口箱格滚水坝技术1969年,白舍塘礤水电站工程技术人员采用活口箱格滚水坝新技术,充分地利用当地的建材资源,成功地建成坝高12米的建设工程,为现今省内同类坝型最高的工程实例。
  冲抓钻套井粘土回填处理大坝渗漏隐患实施新技术1983年县水电局工程技术人员从浙江省引进,在车磨岭水库大堤工程中首次推广运用,加速了施工进程,优化了加固大坝的施工质量,经加固的大坝,未发生过渗漏现象。
  爆炸接线技术1979年,在龙岩——甘坊——南丰35千伏高压输电线架设工程中,该工程技术人员引进使用的爆炸接线新技术,效果良好,接线牢固、安全。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