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 科学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818
颗粒名称: 卷二十七 科学技术
分类号: G31
页数: 12
摘要: 1956年9月,成立南丰县科学普及协会,归口县委宣传部,配专职干部1人,有会员116人,科普宣传员604人。1958年改称县科学技术协会。在此期间,未召开代表大会,但在1963年6月20日县委任命县委副书记刘国治、县委宣传部长樊国平兼任第一届正副主席。“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1978年6月20日,县科技协会恢复活动。同年12月20~22日召开全县科学大会和县科技协会代表大会,正式产生第二届县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会,有主席1人、副主席5人、委员25人。1984年4月,设科学技术协会办公室,配有专职干部2人。继后,陆续成立县农学会、林学会、医学会等各门学科学会、协会、研究会共19个,会员1331人。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科学技术

内容

第一章科学普及第一节科普机构县科学技术协会 1956年9月,成立南丰县科学普及协会,归口县委宣传部,配专职干部1人,有会员116人,科普宣传员604人。1958年改称县科学技术协会。在此期间,未召开代表大会,但在1963年6月20日县委任命县委副书记刘国治、县委宣传部长樊国平兼任第一届正副主席。“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1978年6月20日,县科技协会恢复活动。同年12月20~22日召开全县科学大会和县科技协会代表大会,正式产生第二届县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会,有主席1人、副主席5人、委员25人。1984年4月,设科学技术协会办公室,配有专职干部2人。
  学会 1978年7月,南丰县电子学会成立。继后,陆续成立县农学会、林学会、医学会等各门学科学会、协会、研究会共19个,会员1331人。
  表27—1 各专门学协会情况一览乡科协 1979年4月21日,省、地科协在南丰县开展基层组织建设试点工作,太和公社首先成立科学技术协会;1984年4月配专职副主席1人,下设4个学组或研究会。同年7月白舍、洽村、傅坊、长红垦殖场科普协会成立,随后全县各乡镇均成立科普协会组织,其中12个协会配备专职副主席,下设学组或研究会59个。至此,科普协会组织遍布全县各地。
  第二节科普阵地在农村,采取定期集中短训或不定期业余讲课的办学形式,开办农民科技学校,建立科普阵地。1980年4月,太和、白舍、洽村、傅坊等公社率先开办农民技术学校,聘请农技干部、中学老师担任农技、文化课教员,吸收社队干部、回乡知识青年和农民技术员入学。1982年全县共有农民技术学校286所,进行科技培训107期。1984年,抚州地区科协肯定农民科技学校的方向,并选择太和、白舍科技学校为地区的试点。同时还充分发挥农村各业余夜校、图书室、文化站(室)的作用,组织农民阅读科技书籍、报刊,传授科技知识。
  在城镇,建立宣传长廊。1979年,县科协利用县人民政府院墙,建设一排有10个柜窗的《桔城科普》宣传长廊,每月1期,已出刊110多期。宣传廊由各学(协)会轮流主办,宣传科技知识,介绍科技成果。县科协和各个学(协)会组织还利用每周星期二、五下午学习时间,开办技术培训班,共举办381期,培训学员18284人次。
  表27—2 各学会举办科技培训情况一览第三节科普活动开展科普宣传与咨询服务 1956年,县科协在全县发展科技普及宣传员600多人,并经常组织他们向工人、农民、城镇居民宣讲科技知识和卫生常识。1979年以后,县广播站和各公社广播站设科技专题节目,针对各个季节的不同农事活动,播送有关科技专稿。1980年以来,每年春耕或其他重要农事季节,有关部门均牵头组织科技人员宣讲农业生产技术,宣讲农、林、牧、渔、桔及其他农业生产知识。1981年4月至1983年9月间,县科委科教电影放映队,在全县放映科教电影30多场,1983年、1984年春节期间,先后联合组稿20多篇,举办“普及科技知识,破除封建迷信”专题广播。1985年夏,举办“农村科普集锦”专题广播,宣传为农业科普作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的先进事迹。各乡镇驻地和主要圩市设科技咨询服务处21处,每逢圩日,向群众宣传科技知识,为群众提供科技咨询服务。县农学会作物栽培组、园艺学组、植保学组、畜牧水产组等咨询服务处,经常为广大农民、桔农进行咨询服务活动。
  建立四级农科网 1972~1974年,着手建立县农科所、公社农科站、大队农科队、生产队农科组的四级农科网。1975年1月制定《县四级农科实验网工作条例》,同年5月,全县13个公社全部建成农科站,141个大队中有43个建立农科队,1069个生产队中有437个建立农科组。1980年以后,四级农科网的组织建设进一步得到完善,参加各级农科组织活动的有2343人,有试验基地3847.5亩,其中高产试验基地1190亩,良种繁育基地2269.5亩,品种对比试验基地388亩。
  组织学术与科技交流活动 1982年9月召开“全县发展多种经营学术(经验)交流会”,会上交流南丰蜜桔高产栽培、配合饲料养猪、养兔、养蜂、食用菌栽培、香菇生产等方面的学术论文9篇。1978年以来,先后举办科技讲座50余次,应聘来南丰讲学的有:研究员袁隆平,讲“全国杂交水稻生产形势”;副研究员颜龙安,讲“谈谈杂交水稻当前争论的问题”;教授李孝芳、赵训经、那文俊等,讲“关于美国的自然资源及农林牧业的情况”;中华医学会江西分会理事长张海峰,讲“有关肝炎治疗中的几个问题”;副教授郭世江,讲“国内外药学动态”;高级工程师熊策恕讲“气象发展史”;副主任医师彭明,讲“农村胆结石病的防治”;副主任医师杨鸿九,讲“高血压发病机理”;主任医师赵子义,讲“贫血”;副主任医师姚隆远,讲“冠心病的发生与防治”;主任医师赵子鹏,讲“农村寄生虫病诊断防治中若干问题”;高级工程师王景阳,讲“工业化建筑体系”;教授王纹贤,讲“国内外数学发展动态”;江西食品学会理事长李建学,讲“国内外食品工业动态”等。据统计,县科委、科协成立以来,各学(协)会先后交流学术论文329篇,组织撰写科普文章2070篇。
  1984年8月、1985年8月,县科委、科协在县城开办科技市场咨询服务部,项目有:小商品技术引进、承包、推广和产品开发;引进与推广优良品种、苗木、新农药、化肥;介绍科技资料、书刊等。与此同时,还组织全县10余个单位参加抚州地区科技成果交流会,至1987年,推销科技新产品1.2万余元,达成技术引进意向性协议6项。此外,从湖南引进早香17、晚香634等香稻品种,分别在三溪、市山、白舍、太和、傅坊等地试种并获得亩产400~465公斤的好收成。
  举办科技成果与科普作品展览 1978年以来,举办较大型科技展览5次,中型展览10余次。影响较大的有: 1978年8月,县科技组、文化组、卫生局和城关镇联合举办“蛇伤防治科普展览”,展出各类毒蛇照片100余幅,各类活蛇数十条,常用治疗蛇毒的中草药干鲜标本120余种,国内著名蛇药成药、科研成果验方等。展览期间,接待来自八省十几个县的参观团200多个,观众12000多人。
  1979年5月,在县城举办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展出作品300多件。受到省科协、团省委等部门表彰。1980年6月,县科协、文教局联合举办“科普美术展览”,展出作品300余件。1981年5月,县科协、文教局、团县委、县妇联、县体委联合举办“南丰县青少年书法和科普美术作品展览”,展出作品286件。1984年1月,县委宣传部、县科协联合举办“普及科学知识,破除封建迷信展览”,参观群众7000多人次。1984年3月,县科协、县计划生育办公室与南昌市湾里区联合举办“人体遗传科普展览”,观众近5000人次。
  举办技术竞赛,组织参赛活动 1978年县科协恢复活动以来,协助有关单位举办各种技术竞赛,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各科竞赛活动。继1978年县农机厂开展车工、钳工技术竞赛之后,县数理化学会从1979年开始每年进行一次数学、理化比赛,并选拔优胜者参加地区、省及全国性的联赛;1980年县农学会开展水稻、蜜桔、养猪、种花生等项高产竞赛;县医学会开展护理技术操作比武活动;1982年和1984年全县各中小学开展青少年科技小发明、小论文征集活动,评选小发明、小论文优秀作品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小发明、小论文比赛;1984年县建筑工程学会会员参加地区农村住宅设计竞赛;同年县科普创作协会会员参加全国24家晚报联合举办的“科学小品”征集活动和江西省科协举办的“百花奖”征文活动,并有6名业余科普工作者获得表彰;1985年县珠算协会举行珠算技术比赛,并派代表参加地区同类比赛,荣获团体冠军。此外,县气象学会先后组织会员参加抚州地区1979年大到暴雨天气预报竞赛;参加江西省1981年春播天气预报和1985年汛期暴雨预报竞赛。
  开展QC(全面质量管理)活动,普及QC教育县轻工学会自1979年起,于每年的质量月(9月)定期举办质量管理学习班,组织所属工厂车间主任以上干部参加学习班学习。县轻工学会、轻化建材学会还利用召开QC成果发布会的形式,对在QC活动中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干部职工给予奖励,在其推动与影响下,县化工厂、泥炉厂、炸药厂、玻璃厂、五金一厂、五金二厂、塑料厂等单位的质量管理工作,不断产生效果,生产出南丰泥炉新品种、八角锤、压力油壶、PoY高速纺纸管等一批省优产品;PoY高速纺纸管、山字牌八角锤、NF型微型喷头还被定为部优产品。浅色松香脂填补国内空白。FDV超高速纺纸管目前尚为国内独家生产。并且推出具有南丰蜜桔独特风味的南丰蜜桔酒、鲜桔汁、蜜桔可乐等系列名优新产品。1987年,赣东出口工艺灯具总厂,开发出集实用、欣赏、趣味于一身的声控工艺灯具;县城粮油加工厂、桔城制药厂、县毛巾厂、县塑料厂等生产出美味酱油、保健饮料、光环毛巾、PVC系列包装瓶等优质新产品。
  举办科技夏令营活动 1980~1983年夏令季节,县文化教育局、团县委、县妇联、县体委、县科协等单位联合组织举办“中小学学生科技体育夏令营”活动。
  创办《南丰科技》,编印科技资料 《南丰科技》创办于1964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向,停刊10余年。1978年4月25日,县科委、科协决定恢复《南丰科技》小报,至1987年底,已出刊79期。均发至全县各个学会及乡(镇)村基层组织,并与全国29个省市及540多个县级科技情报站建立科技信息资料交换关系。同时还编印《科技资料》、《南丰县科学大会资料汇编》、《全国三八红旗手胡火红养兔经验》、《伤寒论因证法方表解》共3000 )余册。县农学会成立后,编印《南丰蜜桔栽培技术》、《植保专业》、《家畜家禽疾病防治》、《南丰县农业技术资料汇编》等3万余册,并于1982年1月创办《科学种田》(1983年3月改名《农业技术》)小报,发至全县各乡(镇)村、组,1987年又编印《南丰县农业科技实用模式图》、《南丰县双季稻栽培技术模式》、《南丰县畜牧兽医应用技术知识》、《南丰蜜桔栽培管理月历》、《南丰县渔事管理月历表》等实用图表,在全县广为散发。县数理化学会、医学会、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等先后编印《南丰县数理化学会论文汇编》、《高等数学指导》、《国内外科技小发明介绍》、《南丰科普》等小册子共1000多本。
  第二章科技工作第一节科技机构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1958年成立南丰县科学工作委员会,与同时成立的县科学院及县科学技术协会合署办公,三块牌子,一套人马,配专职干部1人,翌年增至2人。1963年2月12日归口县人民政府,主任由县长兼任,配专职干部4人。次年8月改称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科委)。1968年县科委撤销,县革委会设科技组。1978年11月撤销科技组,复设县科委。1979年县科委专职干部增至13人。1981年10月,科委设置办公室、科技干部科、科研管理科、科学普及科、科技情报站。1984年8月撤销科普科,其工作由县科技协会负责;1985年4月,科干科改称为科技干部管理科。
  科研机构抚州地区柑桔研究所1956年省人民委员会在南丰设立江西省南丰柑桔试验站,1957年秋与江西省双金柑桔试验站合并,由双金站在南丰设柑桔试验推广工作组。1958年春工作组撤销,科技人员少数调回双金,多数留南丰蜜桔园艺场工作,1972年设南丰县农业局柑桔试验推广站,与园艺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1974年迁大坪嵊,在红壤山岗建试验基地并单独设站,1983年改称为南丰蜜桔研究所,1984年由抚州地区接管,易名为抚州地区柑桔研究所。其主要科研项目有:南丰蜜桔优良单株选育、柑桔良种引种试验、贮藏保鲜技术研究、南丰蜜桔优质丰产栽培研究及桔园喷施硼、锌等微量元素研究等。有干部职工92人,其中科研人员16人,科技人员中有高级农艺师1人,农艺师2人;有试验基地289亩,桔树1.26万株。1985年新建化学分析室1座,配备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红外气体分析器、751G型分光光度计、72型电光光度计、WFX—Ⅱ型原子吸收分光光束光度计、QGS—0.4型红外线气体分析器、HG—I型火焰光度计等各1台,TG328B型万分之一光学读数分析天平2台。可以对土壤、叶片微量元素进行半定量、定量分析。
  农业科学研究所1960年成立,始设市山官塘,1961年迁富溪,1963年迁刘家坑,1964年撤销,1971年在白舍望天重建,与良种场合署办公,1974年场所分家,农科所迁桥背大坪嵊,1975年迁刘家坑现址。1987年有行政干部5人,农技干部4人,职工66人,主要进行水稻、柑桔、油菜、棉花、玉米等品种比较试验,示范试验新农药、微肥,示范栽培和推广水稻、小麦、红薯、花生、油菜等优良品种。农科所建有简易分析室,配有800倍显微镜2台,万分之一分析天平、光电比色器、恒温箱等设备各1台。
  林科所1958年属林垦局的林业科研机构,1960年由市山官庄迁至桥背大坪嵊,改名为县森林苗圃;1979年11月迁往白舍,次年10月迁回大坪嵊,1982年改称林业技术推广站,1984年与大坪嵊林场合并。林科所建立以来,以引进推广林业生产先进技术、繁育树苗、指导全县林业技术工作为主要任务,先后引种、试种油橄榄、湿地松、火炬松、杉木良种、红花油茶、雪松等,采用叶片扦插(良种无性繁殖)繁育良种,建有扦插棚和繁育树苗的苗圃和试验基地。有科技人员2人,职工29人。
  农机研究所1978年6月建于县农机修造厂内,主要研制脱粒机、割晒机等工作,有技术员2人,职工12人,有试验车间和车床、焊割等设备,1982年并入县农机修造厂。
  地震测报点由县气象局(站)于1977年7月定点设立,装备有QwI-I型地震测试仪、土地电解器各l台。每天观测3次,实测资料交南城地震台处理。1983年10月撤销。
  第二节科技队伍建国前,有关科技人员的状况不详。
  建国后,对科技人员实行党委领导下的组织人事部门分工负责和分级分系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坚持发挥人才专长、量才任用的管理原则。1958年成立县科学工作委员会,具体负责、统一管理科技人员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技人员受到不公正待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于1980年开始对全县各方面的专业科技人员进行普查登记,建立与健全专业科技人员档案制度。1985年12月14日,成立县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科委),负责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工作,给17名被错划为右派的科技人员摘帽改正,对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立案审查对象的档案材料均予以销毁,其中平反冤假错案7件、平反昭雪2人,并对历次运动中受到牵连的家属子女均作妥善处理;并为41对科技人员解决夫妻长期分居问题;解决17户中级科技人员家属农转非问题,并安排其子女33人就业;给48名农、林、水部门第一线工作的科技人员上浮一级工资;对52名学非所用的“五大”(电大、函大、业大、职大和自修大学)毕业生进行合理调整,其中在系统内纵向流动39人,跨系统横向流通13人,转为国家干部编制15人,向上级机关推荐1名。
  从1980年1月开始,全县有步骤地开展科技人员技术职称评定与晋升工作,1983年6月首次评定高级农艺师1人,中级职称52人(其中工程师或技师22人,农艺师、畜牧兽医师、农业经济师16人),初级职称495人。1985年,全县科技人员中,大学本科学历的96人,大专学历的209人,中专学历的355人,自学成才的99人。1986年,县制定科技进步奖制度,成立科技成果评选委员会,对在各科技领域中作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1985~1987年,对全县技术干部进行全面考核,评定技术职称,全县评定自然科学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483人,其中中级技术职称的42人、初级技术职称的441人;评定社会科学职称人员41人,其中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36人。
  表27—3 1987年全县科技人员基本情况一览单位:人第三节科研成果工业科研成果南丰100—4A型收割机为县农机修造厂研制,较广泛地适用于南方平原和丘陵小块土地上收割水稻和小麦。每小时收割效率为3~8亩,1977年经省级鉴定合格。同年11月,一机部在江苏省吴县召开“南方收割刀片田间试验攻关会”,收割机动力刀片在收割过程中能产生自磨刃口而始终保持锋利的特点名列第一。1978年3月获全国科学大会二等奖。
  JX—405型柴油三轮运输车为省农机研究所同南丰县农机修造厂共同开发的新产品,是一种双轴后轮驱动的轻型载重运输车,样机试制成功后,经万公里行驶试验,证明设计合理,具有造型美观、结构简单、驾驶方便、爬坡性能好、安全可靠、标准程度高、配套功力可用等优点。1985年正式投产,年产200辆。
  NF微型喷头为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同南丰县喷灌机械厂联合研制,在省机械工业厅于1983年召开的“NF微型喷头鉴定会”上,其埋藏式微型喷头抽样15个零件合格率达96.2%,三种摇臂式微型喷头抽样8个零件合格率为100%,被会议鉴定合格,同意定型生产。1984年,县喷灌机械厂开始批量生产。
  甲基橙皮甙 1981年,南丰蜜桔加工厂科技人员进行甲基橙皮甙的研究小试成功,即转入中试研究,并获得成功。1983年,省轻化工业厅召开“甲基橙皮甙研究中试鉴定会”进行了鉴定,获得通过。
  光固化木器清漆为1981~1982年县化工厂与江西大学化工系共同研制的项目,采用以松香改性不饱和聚脂作为光固化涂料予聚物的新技艺,经省科委于1984年6月主持召开的“光固化木器清漆研制(小试)鉴定会”上通过鉴定。
  桔皮提取果胶1981年由县罐头酿酒厂开始研制,历时1年多,于1982年由抚州地区科委主持的“桔皮提取果胶(小试)鉴定会”鉴定通过。
  “混酸一步法”合成松油醇新工艺为县化工厂与省工业大学化工系合作试验成功的产品,在小试成功的基础上,于1984年2月至7月进行单锅中试试验,11月进行生产性试验,到1985年3月,达到了生产巩固阶段的设计要求,松节油转化为松油醇平均率达53.6%,分馏物重量和松节油总投料的总回收率达93.1%,为改造“水化脱水和分馏三步法”传统工艺提供了技术条件。
  南丰泥炉为南丰县传统工艺产品之一,有百余年的历史。建国后,泥炉厂工人不断对生产工艺进行技术革新,不仅保持了南丰泥炉色泽乳白、耐压耐高温、经久耐用、精巧大方的特点,而且不断创新,开发出7个号码的柴炉、4个号码的盖炉,具有多功能的炭、煤节能炉。1953年、1957年、1979年、1981年先后获得省工业产品展出特等奖,连续被评为省优质产品,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南丰名牌传统产品”荣誉称号。
  农业科技新成果综合农业区划由县农业区划办公室组织100余名科技人员,历时2年多,于1983年制作的《南丰县综合农业区划报告》,将全县按粮、林桔3大拳头产品因地制宜地划分7个农业区:北部低丘陵蜜桔、水产、油料、薪炭林区;中部中丘陵粮、桔区;东部高中丘陵粮、油、畜禽区;西部中低山地用材林、经济林、茶叶、牧业区;东北部低山地林、粮区;东南部低山地用材林、经济林、茶叶、牧业区;西南部高中丘陵林、粮区。获省农业区划办公室授予的一等奖。
  柑桔良种选育县柑桔试验站于1975年从杨梅村选育的杨小2—6优良单株,在1976年、1977年全国柑桔良种鉴评会上被连续评为一类优良选种单株,被江西省定为优良推广株系。至今已育成并在县内外推广株系苗40万株。
  柑桔简易贮藏法南丰柑桔试验站进行的柑桔保鲜技术试验,保鲜率达95%以上,方法简单易行,便于家庭贮藏,获得桔农的广泛赞誉,并荣获江西省科委颁发的科技成果三等奖。
  油菜新品种“丰油早”1975年,县农科所引进亲本材料42份,经3年试验观察,选出7个作为组合配备种。在1978年、1979年两年的杂交及杂一代株系观察试验的基础上,用泸州2号做母本、西南302做父本,杂交选育出早熟甘兰型油菜,1983年县科委召开评委会正式命名为“丰油早”。1985年通过省级技术鉴定,被推荐为全省推广的油菜良种,除本县外,外地推广约10万亩。
  土壤普查由县农业部门抽调58名科技人员组成土壤普查工作队,从1981年11月开始,全面进行野外调查、采集土样、分析化验、资料整理等工作,历时4年,编印出《南丰县土壤》一书,1985年7月省土壤普查办委托地区农业局、土壤普查办验收、发证。1987年获江西省人民政府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医学科研成果伤寒论因证法方表解 1964年,中医院中医师万桂华、李相寿对我国古代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的《伤寒论》,用简明通俗的表解式进行表述,名为《伤寒论因证法方表解》。经北京中医学院古典医著教研室主任刘渡舟教授审阅,认为“此书扼要地把《伤寒论》六经方证病因用图表揭示出来,对教学《伤寒论》有参考价值”。
  万贤伯医案万贤伯大夫生前在南丰从医40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万桂华、万孟仪二位中医师用3年的功夫将其行医经验整理成书,全书170余案,1万余个病症,理法、方药俱备,文字简炼通俗。省中医学院张海峰教授审定后,认为可供中医临床参考。
  肝左叶囊肿部分切除术 1981~1982年县人民医院外科主治医师封柏林先后为2名患者成功地做了肝左叶囊肿部分切除手术,填补了南丰医学外科手术的一项空白。
  人体生物钟现象探讨县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谢必成收集1978~1980年l~9月份期间内儿科、传染科全部住院医治无效死亡儿童的病例131例,进行死亡与节气、时辰关系的分析研究。得出死亡因素与时辰关系较为明显、与节气日关系不明显的结论,引起医学界的重视。继后,于1982年写出了《人体生物钟现象的继续探讨》的论文,被选入《第八届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集文摘》。
  莨菪类药物抢救儿科危重病人临床应用的研究县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谢必成于1982年3月至1983年7月运用莨菪类药物抢救小儿危重病例617例,取得87%的成功率。并写出《莨菪类药物抢救儿科危重病人临床应用的研究》的论文,在全国第九届微循环学术会议发表。
  对古代关于疾病传染性的研究1983年,主治中医师谢学安关于西周至清代医学对传染病因、流行因素、传播媒介和途径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认识进行潜心的研究,撰写出题为《中国古代对疾病传染性的认识》的论文,发表在《中华医学史》杂志1983年第13卷第4期上,获1980~1986年江西省医药卫生优秀论文三等奖。
  林业科研新成果森林资源调查 1963~1983年期间,先后7次对全县森林资源进行较大规模的调查研究,采用航空测量资料与抽样调查,取得全县各类林地面积,各种树种蓄积量的分布及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等方面的比较准确的数据。
  人工造林林业管理由建国初期的粗放经营逐步实行集约经营。70年代县林科所着手杉木母树建设,普及泡桐埋根、弥猴桃、雪松、罗汉松、杜仲、檫木、木荷等优良树苗育苗新技术。同时,推广杉木深挖抚育、混交林营造及杉木抚育间伐等营林技术。至1983年,取得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17万亩和人工用材林蓄积6万多立方米的成效。
  沼气利用南丰农村历来以薪柴、稻草为生活燃料,对山林破坏较严重,农业生产又要求稻草还田以补充有机肥料。1983年县成立节能办公室,积极探索沼气利用新路,作规划,抓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到1987年,全县建立6~8立方米沼气池165个,总容量1155立方米。据测定一个沼气池每天正常燃烧可节省柴草20余斤,按每年燃烧8个月计算,可以节省柴草395吨,还可利用沼气发电照明,解决一些缺电地区的照明问题。
  水利科研成果潭湖水库左干渠王家陂V型钢丝薄壳渡槽工程V型钢丝薄壳渡槽是省引进的一项新技术,首次在潭湖水库左干渠王家陂运用成功。1970年省水利科研所为此召开现场会,要求在全省推广。
  白舍塘磔水电站活口箱格滚水坝技术1969年,白舍塘礤水电站工程技术人员采用活口箱格滚水坝新技术,充分地利用当地的建材资源,成功地建成坝高12米的建设工程,为现今省内同类坝型最高的工程实例。
  冲抓钻套井粘土回填处理大坝渗漏隐患实施新技术1983年县水电局工程技术人员从浙江省引进,在车磨岭水库大堤工程中首次推广运用,加速了施工进程,优化了加固大坝的施工质量,经加固的大坝,未发生过渗漏现象。
  爆炸接线技术1979年,在龙岩——甘坊——南丰35千伏高压输电线架设工程中,该工程技术人员引进使用的爆炸接线新技术,效果良好,接线牢固、安全。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