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小学教育民国初年,县高等小学堂及县养正两等小学堂分别改称县立高等小学校、县立养正两等小学校。民国2年(1913)年,养正小学校并入县立高等小学校。4年1月、7年9月和8年8月,在县城开办公立第一、第二、第三国民小学校3所,在乡村市山、瑶浦、早禾坳、白舍、交溪、下坊、唐坊、石谦、黄家堡等处开办国民学校9所,除交溪加“育英”称号外,统以校址冠名。9年,县民包发鸾捐资在城区同时开办5所私立国民小学校。是时,全县有高等小学校1所,公私立初级小学校17所。20年,公私立初级小学校减至10所,有男生178人、女生79人;高小有男生44人、女生12人。到1933~1934年学年度时,全县小学校虽增至14所,但学生却减少到238人。在此期间,私塾仍较流行,全县有私塾42所,学生458人。23年秋,南丰天主教会开办私立新民小学,男女学生各1班共20多名,教职员3人;课程设置,除每天30分钟的传教道理课外,其他均与当时公立学校大体相同。至南丰解放前夕,学生增加到500余名、6个年级班,教职员工13人。
民国24年,实施义务教育暂行办法大纲及施行细则,每区设区中心小学1所,每保设保学1所,由保甲组织筹集经费,实行层级辅导制。同年,开办县立女子小学1所,并附设妇女工读班(不久改为县立女子职业补习学校)。25年,县立完小改称县立中心国民学校,其余各级小学校均按施行细则改称保国民学校;对私塾采取改造措施,或改善教材教法或并入当地保学。全县6个区(其中第五区白舍为特种教育实验区,直接由省教育厅特种教育处管理)、29个保联中,设区中心小学校5所、保联小学校22所、保学74所,连同短小班(采取二部编制的教学班)共163个教学班,3390名学生;有私立新民小学、吴宗慈创立的私立守德小学(今人民路小学)以及其他宗姓私办的小学7所,共有学生500名;有白舍特种教育实验区办的中山民校7所、班9个,学生408名;私塾则减少到20余所。27年,县立女子职业补习学校又改为第三中心国民小学校。29年,国民党南丰县党部开办前锋初级小学校1所,有3个年级班、50余名学生。33年,县立中心小学校改称南丰简易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是时,全县计有附小1所,中心国民小学校29所,其他各级保国民学校166所,私立小学3所;共363个教学班,6418名(其中女生2929名)学生。抗日战争期间,由南昌迁来江西省救济委员会第二儿童保育教养所(小学)1所,校址设包坊村;学制6年,学生半工半读、食宿在校,随校迁移(学生数、教职员数均不详)。
民国34年以后,南丰小学教育日见衰退,至解放前夕,除县城几所公私立小学外,其余各级保国民学校,大多逐渐有名无实。
革命根据地小学教育 1927~1934年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南丰根据地除部分游击区外,普遍开办列宁小学,免费招收7~15岁的贫苦工农子弟入学。据有关资料载:全县共开办列宁小学12所,其中田东、鄱阳、罗坊等乡,有列宁小学4所,入学学生80余名;长陂有列宁小学2所,学生109人。
村列宁小学设一二个年级,配教师2人,毕业后升入乡列宁小学;乡列宁小学配有教师3人。村列宁小学设置工农三字经、国语、算术、音乐、体操、美术、手工等课程;乡列宁小学除工农三字经外,其他课程相同。教材均由省苏教育部编写发给。
列宁小学教师同干部一样不发工资,苏维埃政府只发给每天1角钱的菜金;教师家的土地,由苏维埃政府派人代耕,作为优待报酬。
列宁小学的教学设备因陋就简。尽管当时人力物力极为困难,然学校坚持教育为工农开门的方针,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教育、民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劳动教育与男女平等教育;采取半天学习、半天劳动的办法,保证学生既能完成学习任务,又能帮助家庭生产劳动,同时组织学生参加革命斗争活动。
建国后小学教育解放后,县人民政府立即接管旧政府遗留下来破败不堪的各类学校,实行公办与民办公助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大力发展与普及小学教育。50年代初,在城镇实施二部制,以解决学生多而校舍和教师暂时不足的矛盾;在农村,重新调整教育网点,分别设置区中心小学、乡小和村小,对村落分散、交通不便的山区,采取半日制、隔日制、巡回教学、送教上门等多种办学形式。全县小学生数由1949年的1000余人增加到1953年的5768人。
1954年,贯彻“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十六字方针,对各级小学进行整顿。各级小学网点布局初具规模,小学发展到187所,其中县城完小5所;乡村7个区均有完小、每乡均有乡小、较集中的行政村有村小,一些较偏僻的地方,则就近划片设中心小学;乡村小学中有民办小学72所。全县小学生760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0%。
1958年,群众办学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全县民办小学增加到197所。1964年,又办半耕(工)半读小学226所,入学小学生3986人(其中公办45所,小学生464人),分早、午、晚、一揽子班和牧童班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班,适龄儿童入学率提高到88%。
1969年,对教育工作提出“三不”(读小学不出生产队、读初中不出大队、读高中不出公社)的办学要求,教育工作出现盲目发展的现象,小学由277所增加到450所,1974年竟达到652所,其中有7所小学附设9个初中班,而所有半耕半读学校及多种形式的教学班一律撤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教育工作走上积极稳妥发展的轨道。根据全县经济发展形势,调整与完善各级教育网点,促进全县小学教育的普及。到1983~1984年学年度,经验收,适龄儿童入学率城镇为99.5%,乡村为98.3%,平均为98.9%。
1987~1988年学年度,全县有各级小学397所,教学点50个,共1216个教学班,41076名小学生,适龄儿童平均入学率保持在97%以上。
表26—2 1949~1987年小学发展概况一览表26—3 1987年小学基本情况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