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幼儿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78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幼儿教育
分类号: G527.56
页数: 2
摘要: 1955年秋,开始于县解放路小学内附设幼儿教学班1班,配幼儿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各1人。翌年增加到2班,入园幼儿35人。1957年秋,幼儿班迁至人民路攀桂坊独立办学,称南丰县攀桂坊幼儿园,有幼儿教师3人,保育员1人。1958年,城乡幼儿教育迅速发展,先后开办幼儿园24所,共有幼儿教师28人。1961年,仅保留城镇幼儿园2所,教师减至9人,以后逐年增加到15人。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幼儿教育

内容

第一节发展概况 1955年秋,开始于县解放路小学内附设幼儿教学班1班,配幼儿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各1人。翌年增加到2班,入园幼儿35人。
  1957年秋,幼儿班迁至人民路攀桂坊独立办学,称南丰县攀桂坊幼儿园,有幼儿教师3人,保育员1人。
  1958年,城乡幼儿教育迅速发展,先后开办幼儿园24所,共有幼儿教师28人。1960年,全县幼儿园发展到100余所,教师队伍扩大到141人。
  1961年,仅保留城镇幼儿园2所,教师减至9人,以后逐年增加到15人。1968年,幼儿教师下放,幼儿园撤销。
  1979年,全县复办幼儿园8所,有幼儿教师21人。1980年县妇联成立托幼工作领导小组,配合教育部门重新发展幼儿教育;贯彻“两条腿走路”方针,合理地设置幼儿教育网点,大力提倡支持乡镇社队、街道、厂场自办不拘形式的幼儿园(班)或托儿所;县教育局开办示范性幼儿园1所,并利用假期培训幼儿师资;幼儿教师队伍扩充到51人。到1987年,全县幼儿园发展到31所,103个班,教师141人,入园幼儿达3672人。
  第二节幼教活动幼儿园按4~6周岁的幼儿分大、中、小3种班级,施行不同要求的教育内容,使其受到良好的学前教育;教学课程有体操、语言、算术、美工和音乐等。各街道、厂场、农村办的幼儿园(班)条件较差,采取混合单班制,但有固定的教学场所,能按计划进行课堂教学和课外游戏等教育活动。
  县幼儿园是示范性幼儿园。60年代初,在幼儿教育教学改革中,试行对幼儿进行汉语拼音与计算的教学活动。毕业时,大多能读写出汉语拼音字母,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会唱歌跳舞,有讲卫生、懂礼貌、爱劳动、守纪律的好习惯,为进入小学打下了基础。
  1981年,成立城镇幼托工作辅导站,以县幼儿园为中心,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街道、厂场、农村幼儿园的教师,开展互相听课或进行木偶、情景、音乐、技巧、常识等各种形式内容的示范教学;进行游戏、竞技与智力比赛,体操、歌舞表演及制作教具、玩具示范观摩等各项教研活动。县幼儿园曾多次被评为县幼儿教育先进单位;1982年参加全国少年儿童“红五月歌咏”、“录音”比赛获抚州地区第一名和江西省二等奖、全国三等奖,获地区“自制教具玩具展览”先进集体称号;1984年,获地区幼师技能技巧赛备课单项一等奖;1985年获全省“宝宝康智力游戏赛”一等奖;1986年、1987年被评为县先进集体、文明单位。
  表26—1 1955~1987年幼儿教育情况一览单位:所、班、人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