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历史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75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历史文物
分类号: K872
页数: 3
摘要: 石仙观商周遗址位于市山乡官陂上车磨岭水库旁,面积2000平方米。1957年修水库取土挖出印纹陶片和石器,后水土流失又暴露出灰坑。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陶片有夹沙红陶、灰陶,上刻有曲折、云雷、席、网、断绳、方格、叶脉等花纹,可窥器物有鼎、鬲、杯、罐、缽等。因水土流失及造田等原因而暴露。中塘村唐五代古窑遗址位于西溪乡禾溪村附近山旁,有2个窑址,面积750平方米。建国后,1957年8月,白舍窑遗址列入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五代吴氏始祖宣城公及妻孟氏墓位于莱溪乡九联村的青龙山,为五代后蜀主孟知祥驸马吴守德及其妻孟氏公主之墓。1985年墓被盗,案件破获后,令盗者修复。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历史文物

内容

古文化遗址石仙观商周遗址位于市山乡官陂上车磨岭水库旁,面积2000平方米。1957年修水库取土挖出印纹陶片和石器,后水土流失又暴露出灰坑。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陶片有夹沙红陶、灰陶,上刻有曲折、云雷、席、网、断绳、方格、叶脉等花纹,可窥器物有鼎、鬲、杯、罐、缽等。
  傅家湾春秋遗址位于波罗乡田东村嵊头脑的傅家湾,面积2500平方米。因水土流失及造田等原因而暴露。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陶片有硬陶、灰陶,上刻有方格、间断兰、网结、断绳、旋纹等花纹,可窥器物有鼎、鬲、豆、壶、盘、碗等。
  中塘村唐五代古窑遗址位于西溪乡禾溪村附近山旁,有2个窑址,面积750平方米。遗址的残瓷碎片,可复原器物的有罐、碗、灯台、壶等。
  白舍宋元古窑遗址位于白舍镇白舍村,是宋元时期江西具有相当规模的瓷窑群之一。现存大小窑址34座,窑体堆积物20座,分布在瓦子山一带,绵延2.5公里。窑旁遍布瓷片、窑具、垫器、匣缽、炭灰等。白舍窑盛产影青瓷,色偏白,与景德镇产影青瓷偏青不同,为南丰独树一帜。制作采用传统梳篾尖削器划花技巧。所剔刻梅花纹饰器皿秀丽挺拔,有民族风格。宋时“置官监造瓷器”以“供上用”,民窑产品则畅销国内外。旴江溪口,是当时贸易码头。建国后,1957年8月,白舍窑遗址列入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出土白瓷器被江西省博物馆收藏与展出。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的宋代白舍瓷碗、盘、梅花盏于1980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中国出土陶瓷展览会”展出。
  古墓民国《南丰县志》载,唐代有司空曾洪立墓等1l处;五代有常侍曾延铎墓等3处;宋代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墓等27处;元代有教授刘埙墓等4处;明代有按察使王玺墓等42处;清代有理学家谢文洊存墓等3处。皆因年久湮没,兹将文物普查时尚存的志述于后。
  石仙观崖墓位于市山乡包坊村石仙观山岗石壁上,利用天然崖洞修建坟墓17座(已毁5座)。崖墓选在沉积岩类的红色砂岩山上坐西朝东上下排列,墓口呈洞穴式,洞中内壁遗有凿痕,室内地面平坦,停放漆木棺,单椁单墓,装有墓门。10余座单墓合为一体成墓群。墓葬遗物有破碎的粗夹砂硬灰陶罐、碗、罈之类。为唐、宋时崖墓群。
  唐代幽州刺史卢光远夫妻合葬墓位于莱溪乡九联村刘鲁嵊。原墓碑已毁,仅存清道光廾七年(1847)卢氏廾八至卅四世后裔重修墓碑。
  五代吴氏始祖宣城公及妻孟氏墓位于莱溪乡九联村的青龙山,为五代后蜀主孟知祥驸马吴守德及其妻孟氏公主之墓。两墓相距3米,墓前两道石阶,有被毁的雕刻石柱四个并立。原墓碑已毁,仅存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吴氏子孙重修的墓碑。
  宋代曾巩家族墓群位于莱溪乡杨梅坑村崇觉寺一带,为宋代太师密国公曾致尧、太师鲁国公曾易占及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及其后裔的曾氏家族墓群。民国《南丰县志》载:(崇觉)“寺旁岚翠深密,多曾氏坟陇”。曾巩墓于1970年被村民基建取石而挖掘,遗物被毁,仅存砚1方,灯l盏及墓志铭2块,均存江西省博物馆。墓志铭为宋代著名书法家沈辽所书,名雕刻工李仲宁、李仲宪所刻,遂成名人志、名人书法、名人刊刻的珍贵文物。
  清代谭尚忠墓位于洽村乡上古村黄竹坑。为清乾隆时任山西巡抚、吏部左侍郎谭尚忠墓。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墓前翁仲、碑均坏损,存一石羊,浮雕人像、围墙、石阶完好。1985年墓被盗,案件破获后,令盗者修复。
  古建筑民国《南丰县志》载有山房、亭堂19处,旧宅4处,轩、楼、堂18处,庄、村、斋、居12处。均年久毁坏,仅将现存的志述如下: 县城墙明正德九年(1514)兵备副使胡世宁命推官赵汉将土城改建石城。1982年文物普查时对现存的城墙进行勘查,发现清代维修时的砖刻有“嘉庆十七年(1812年)南丰城砖”、“道光廾年(1814)城砖”、“光绪十九年(1893)县城墙”等字样。现剩余的城墙长1922米,南、西两个城门尚存,城墙高低不一,最高处4.5米,最低处2.8米,大部分城墙上均已建了民房。
  仙人桥位于洽湾乡加津仙人桥村。明嘉靖年间建。有两孔,长19米,宽5米。造型独特,呈明代建筑风格。桥上竖一碑上刻隶书“仙人桥”3字。
  开源石桥位于治村乡明阳村开源堡,明代建。桥两头有巨石形如狮象,桥中有一巨石,将桥分为两段,桥长16米。
  三应真君祠俗称三仙祠,又名军峰老殿,位于军峰山顶宜黄祠下面,有两幢平列祠宇,中为空地,有泉穴一口,祠傍山建造,以石砌墙,一祠石柱铁瓦,一祠石拱式上覆瓦片,独具风格。祠内供奉浮邱翁及二徒王裒、郭似3铜像。铁瓦及铜像已拆毁。
  军峰土地坛及刻碑位于通向军峰山顶必经之地,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单檐斜式,大麻石砌成,四柱四梁,屋顶以石片为瓦,坛内为土地神龛。龛对面一麻石碑高180、宽80、厚15厘米。碑文记载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刘姓人建土地坛情况,现完整无缺。
  曾文定公祠碑存于洽湾乡桃源村渣坑曾巩祠内,原祠为清康熙卅一年(1692)建,因年久倒塌,仅存破壁残垣及石碑3块。
  宁侯修塔记碑存于县城南门对河南台寺内。明万历廾五年曾思孔撰文,记述万历廾四年修复宝岩塔始末,及赞扬主持修塔的南丰县令宁瑞鲤的政迹。碑石完整无缺。
  历史文物石〓 商、西周时期磨制石器。
  石〓 西周、春秋时期磨制细石器。
  陶罐、陶豆、陶鼎商、春秋时期陶器,出土于石仙观遗址及傅家湾遗址,均为碎陶片复原器。
  中塘古窑瓷碗、瓷罐唐、五代中塘瓷窑采集物。碗为素红胎,粗厚,玉璧底部。罐为高颈、双系、瓜形,全青釉,质较细。
  芒口影青划花碗芒口处侈,口唇饰六小块暗花,斜壁深腹,高圈足,胎质细腻,釉汁晶莹,釉色淡青,碗壁底部梳篾划绘盛开莲花瓣,纹饰流畅,绘意简朴,造形优美,器皿适用。口径14.6厘米、底径4.6厘米、圈足高1.4厘米、通高6.2厘米。为宋元时南丰白舍窑产品。
  铭文镜圆形、薄缘、小鼻纽。背有阳文题铭“官都省铜坊匠人谢昭”,为五代南唐时铸。直径19.5厘米、缘厚0.1厘米。
  铜洗直口,浅弧腹,平底,素面,铜锈斑驳。高5.8厘米、口径27厘米、底径25厘米。
  铜釜立耳,侈口,深鼓腹,弧形底,壁内饰弦纹两圈,通高14厘米、口径13.6厘米。
  铜铸释迦牟尼像端立于镂空覆斗形床座上,头覆花幔,身被袈裟,脸部端庄,背光呈桃形并间以莲瓣,通高22厘米。
  铜铸观音菩萨像头戴花冠,腹系围兜,身披曳地长裙,举手垂肩,足踏莲瓣座,面容慈祥,体态飘逸,通高8.8厘米。
  卧佛像作侧卧状,高髻,右肱曲枕,双目微合,脸部清秀、俊逸、安祥,身着袈裟,曳地,跣足,用薄金箔铆嵌而成。长11.3厘米、宽2.3厘米。
  压胜钱正面模压龙凤纹,背面铭文“千秋万岁”。直径2.9厘米。
  铁龙用熟铁锻打而成,各关节处用铆钉相接。造型别致,共12只,形态各异。1985年出土于南丰宋代宝岩塔第二层内。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