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放映民国时期,南丰仅由外地放映队放映过《抗战特辑》等及黑白无声影片。
建国后,电影事业蓬勃发展。1987年有放映单位58个。
放映队1953年江西省电影教育工作队在南丰巡回放映,影片有黑白片《赵一曼》、《中华女儿》等。1954年由省电教工作队第55队负责南丰等4县的城乡巡回放映任务。1955年1月,电影放映体制下放,在省第55队的基础上建立南丰县第一个电影队,工作人员4人,配匈牙利产16毫米放映机及东德产发电机各1台,为全县城乡巡回放映。
1957年,县林业放映队成立,职工3人,购五四型16毫米放映机及苏产发电机各1台,为林区职工放映。
1961年县电影第二放映队建立,配长江牌16毫米放映机及发电机各1台,工作人员3人。从此,两个队划片放映。
1962年,县电影第三队建立,配长江牌16毫米放映机1台,工作人员4人。
同年,长红垦殖场电影放映队成立,购长江牌16毫米放映机1台,职工3人,为垦殖场职工放映。
“文化大革命”时,大部分影片停止放映,仅放映新闻纪录片,放映收入骤减,后并入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部分人员下放,1970年将2个放映队的设备及人员分别下放白舍、傅坊公社。这时放映的影片仅限《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老三战”,以后逐步放映“样板戏”等10余部影片。1972年将电影放映队改为电影管理站。
1971年3月,三溪公社办起全县第一个公社电影放映队,使用16毫米放映机。1972年有10个公社已建立电影放映队,至1979年全县各公社都有电影放映队。1975年,洽村公社黄龙坑大队办起全县第一个大队电影放映队,购16毫米放映机。1981年,在甘坊出现第一个农民个体户的电影放映队,购16毫米放映机l台。到1987年,全县有放映队50个,放映人员95人。其中全民性质职工2人,余为民办公助性质。
表25—4 1954~1987年农村放映情况一览电影院1960年5月,县成立城厢放映队,配长江牌35毫米提包机2台,为县城群众放映。1979年县电影院落成,改换松花江牌5501型3千瓦氙灯放映座机2台,从此,县城有专营放映场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纷纷建立电影院。1980年,白舍、太和两公社及长红垦殖场率先在放映队的基础上建立电影院,购有解放牌103——A型35毫米提包式放映机;1982年增加城郊、洽湾公社2座电影院,设备均为104-X型35毫米提包式放映机;1983年洽村公社建电影院,置松花江牌5502——X型35毫米3千瓦放映座机。1987年城乡共有电影院8座,其中县办2座、乡镇办6座,工作人员51人,其中全民性质职工23名。
表25—5 1977~1987年县电影院放映情况一览管理发行 1972年3月,在收回下放的两个放映队的基础上,成立南丰县电影管理站,与电影院合署办公,工作人员22人。1980年管理站改名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设秘书、业务两组。1981年,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与县电影院分设,工作人员11人。1983年新建的电影公司大楼竣工。
1984年设行政、影片发行、放映技术管理3个股。1987年工作人员17人。
1972年以来,县电影管理站(公司)每年均组织农村(工矿)放映、发电员培训1~2次。1983年举办电影宣传、放映技术、影片检查等培训3次,57人参加。1984年举办电工技术、扩音理论、铟灯新光源等培训2次,共34人。1985~1986年4次培训新放映员61人。
1976年以来,自编、自创、自摄、自绘幻灯片《养兔模范胡火红》等多部。电影院橱窗除了贴影片广告外,还出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法制教育”、“计划生育好处多”专栏。
县电影管理站(公司)成立以来,对所培训的放映员进行了技术考核,发给放映技术合格证。
表25—6 1978~1987年影片发行收入一览放映场所建国初,省电教队放映时,为了争取更多的群众观看,一般在人民会场、原公安局广场等地放映。以后实行收费制度,则有固定场所,如县人民政府原礼堂(天主堂)、县文化馆二楼、城厢第四初小操场等地。1960年成立城厢放映队时,在解放路小学礼堂放映,1963年迁至工人礼堂放映,以后又迁至县大礼堂放映。1972年美以美会教堂处开辟露天放映场。1979年新建电影院落成,造价26.9万元,面积1720平方米,厅座972座,楼座418座,全部为翻板铁架椅,并于1981年安装通风降温设备。
农村放映场所晴天在禾场、空地,雨天在祠堂、厅堂。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公社(乡)和大队(行政村)建起大礼堂,可供放映。1979年后,太和、傅坊、城郊等公社(乡、镇)相继建成影剧两用院,有的还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太和影剧院的座位采用翻板铁架椅。1987年全县乡(镇)有影剧院21座,改善了农村观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