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站1950年9月,建立广播收音站,1951年6月改为县有线广播站,工作人员1人,借用2人。1954年起,县文化馆暂时负责有线广播工作。1957年更名县人民广播站,有机务2人、播音1人。次年10月1日向农村播音。“文化大革命”时,初改名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后又并入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71年复名南丰县人民广播站。1972年为方便群众维修,特辟广播器材维修服务部,对外承接修理业务。1976年,省、县拨款新建广播大楼770平方米,有播音室、录音房、机房等。1981年县广播事业局成立,与广播站实行合署办公。1984年成立文化广播电视局,广播站为下属单位单独设立,下设事业股、编播股、办公室、服务部等,工作人员18名。
1969年全县各公社先后建立公社广播站,人员为民办公助性质。
扩音设备 1951年设站时购美多牌功率60瓦电子管扩大器1台、留声机1架、话筒1只、1千瓦发电机1台。1957年购置TY型功率500瓦扩大器1台。以后又添置红旗牌功率500瓦扩大器1部备用。从60年代起,陆续添置了601型、602型录音机各1台及索尼合式录音机2台,井冈山牌2×350扩大器2台,2K8—2控制台1座,远程牌收讯机1台等。1985年县广播站建成调频广播发射台,使用春雷牌TF2050型50瓦调频发射机。
全县16个乡广播站共有GY2×275扩大器9台,GY250×70扩大器14台,HQ500×3扩大器1台,井冈山牌2×350扩大器1台,美多脾CP6961型调频收转机11台,夏普4747型调频收转机5台,总扩大功率85.75瓦。
线路喇叭 1958年对农村始播是用邮电农话线路传送,广播时农话暂停使用,安有电话的村庄方能装喇叭。1969年广播讯号传送改为载波,解决了广播与电话不能同时使用的矛盾。1973年县广播站开始自架专线,凡架有专线的乡、镇,不再使用邮电线路。是年,架经市山至沙岗公社木杆专线16杆/公里。1975年铺设至莱溪公社地埋线4公里。1979年架经古城、太和至傅坊公社水泥杆专线32杆/公里。1984年又架经莱溪、洽湾至东坪乡水泥专线27.5杆/公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有14个公社(乡、镇)先后架设了水泥杆线至大队(村)共4115杆/公里。计有桥背9杆/公里、莱溪89.5杆/公里、洽湾31.5杆/公里、桑田37.5杆/公里、太源4.5杆/公里、太和60杆/公里、傅坊31.5杆/公里、中和18杆/公里、市山42杆/公里、沙岗48杆/公里、三溪10.5杆/公里、洽村10.5杆/公里、白舍11杆/公里、西溪8杆/公里。
1951年,在县城主要街道装高音喇叭1只,动圈式低音喇叭2只。1958年在县城装喇叭96只,同年开始对农村广播,装喇叭350只。1959年发展到450只,达到村村有喇叭。1972年后,大制土喇叭20222只,1975年有20598只。1979年减为12813只。1987年入户喇叭2224只(动圈式1444只,舌簧式780只),通广播村90个,村小组289个。
节目编排 1951年广播时,早晚各播音1次,时间120分钟,遇有会议、节日、演出活动及宣传需用扩大器时,停止广播。1958年播音走上正轨,早晚各1次,共播240分钟,后中午增播1次,全天300分钟。1987年全天播音3次,360分钟。
在广播节目上,1958年前以转播中央及江西省人民广播电台节目为主,自办节目甚少,仅不定期报道县内一些会议情况及重大事项,间或组织学生直播歌曲等。1958年后,自办节目不断增加,转播节目比重下降。自办节目有《本县新闻》、《每周一歌》等。“文化大革命”时,各种自办节目停止,全部转播中央台节目。1972年开始,逐渐恢复自办节目。1977年增加《科学知识》,1983年又增《听众之友》、《桔城内外》、《南丰快讯》、《文艺节目》等。1987年,自办节目有:《本县新闻》、《每周一歌》、《科技与信息》、《理论与学习》、《生活之友》、《可爱的桔乡》、《琴台俱乐部》、《盱江文坛》、《法律知识讲座》、《城乡短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