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新闻出版新闻报道民国35年(1946)5月,三青团南丰分团部成立江西青年通讯社南丰分社,6月1日始发稿。
建国后,通讯工作由县委宣传部主管,设有报道员,并有业余通讯员向《江西日报》、《抚州农民报》及江西省人民广播电台投稿。1956年《南丰报》社有通讯员330人,通讯网基本形成。“文化大革命”开始,通讯报道停顿。1969年,县革委政治部宣传组设报道员。1970年各公社先后成立报道组,每组4~7人。1971年政治部设通讯报道组,1973年与宣传组合并。1978年县委恢复宣传部,设新闻干事1人,同时,县广播站建立通讯网。1984年聘请专业通讯员21人(包公社广播站采编人员),业余通讯员135人。1984年对通讯员骨干培训1次。之后,每年培训通讯员1次。1987年宣传部设中心报道组,各乡及县直属单位共有报道员40人;广播站有专业通讯员21人,业余通讯员147人。《赣东报》社于1985年在南丰设记者站,驻站记者1人。1987年撤销。
1983~1987年在地区以上报刊、电台用稿3100篇,其中:1983年《江西日报》用稿73件;1984年《江西日报》用稿71件;1985年《江西日报》用稿54件;1986年《江西日报》用稿61件;1987年《江西日报》用稿22件,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用稿48件;每年并有数篇稿件被中央级报刊采用,其余稿件均刊登在《赣东报》。
县委对台湾工作办公室,也配有专职报道人员。1977~1987年,中国新闻社用稿7篇;《人民日报(海外版)》用稿2篇;《中国建设》用稿1篇;香港《文汇报》用稿1篇;香港《镜报》用稿1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播用稿36篇。
报刊出版解放前有三种: 《南丰三日刊》民国20年国民党南丰县党部开始筹办,以后间断出刊,民国21年1月正式发行。民国32年为适应抗日战争宣传,更名《南丰简报》,每日出版,为四开单面石印,“金兰”及“福成昌”石印所先后承印,分国际、国内、地方新闻、副刊四栏。总编1人、编辑2人、记者2人。民国28年后国内外新闻由省政府驻丰电讯分队供稿。报纸印刷粗劣,编排呆板,发行量仅200份,民国38年停刊。
《南丰周报》民国31年,国民党南丰县党部创办。“旨为阐扬三民主义,沟通文化,唤起民众参加抗战建国工作”。出版及发行情况不详。《社会报》 民国34年3月20日由赣州迁南丰出版,每期4开1张,同年9月迁回。
建国后有八种: 《南丰报》为中共南丰县委机关报,于1956年8月2日组建南丰报社,10月16日出创刊号,8开2版,5日刊,负责人1人、编辑2人、记者2人、业务1人。第一版登要闻、评论,第二版登时事、生产,1958年9月1日又开辟“桔园”副刊栏。由南丰报社印刷厂承印,邮局发行。1957年1月2日改为3日刊。1958年10月1日又改为隔日刊。发行量最高2600份。1959年8月29日停刊,前后共出刊382期。
《南丰建设》1959年9月20日创刊。为中共南丰县委编辑的内部刊物,8开4版,每周1期,同年11月25日停刊。
《南丰工作通讯》中共南丰县委编辑的内部刊物,1959年11月25日创刊,8开2版,内容为报道县内会议及工农业生产等,初为不定期,1960年8月20日起定为3日刊,发行量为1000份,1961年3月16日停刊。
《南丰战报》1967年秋,“文化大革命”时期由群众组织创办,1968年8月13日停刊,出刊60期。
《桔花》1977年创刊,16开油印本,每年出3~4期。是县文化馆主编的文艺刊物,为县内作者习作园地。1982年由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接办,后改为8开2版的铅印报,不定期出刊,每期发行400份。
《南丰科技》县科委及科协合编,自然科学综合性刊物。1978年4月25日创刊,8开4 版,每月1期,发行数为3500份。
《科学种田》县农业局主编,旨为推广、普及农业科学技术。1982年2月26日创刊,每月1期,8开4版。1983年4月18日改名《农业技术》,发行量达6000份。
《桔城论坛》县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主办的理论刊物,1982年创刊,16开油印本,后改铅印本。每年1~2期,辟有“工作研究”、“理论探讨”、“社会调查”、“专题史料”等专栏。每期印发400份。
第二节收音广播收音民国22年(1933)江西省《广播周报》载:“南丰有真空管收音机l台”。为南丰有收音机之始。民国25年县政府配备直流八灯收音机1台,收音员1人,收记新闻供《南丰三日刊》用稿及县民众教育馆墙报之用。民国36年县民众教育馆亦配直流收音机1台。那时收音机及干电池价格昂贵,县内又无交流电源,故南丰县内虽达官贵人,亦不购置。
1950年9月,县人民政府建立广播收音站,配收音员1人,直流收音机l台,夜晚收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录新闻,供文化馆出墙报用,并在南丰初中组织收听小组,不定期带收音机去中学收听。同期,南丰县所属6个区也配了收音机,供收听宣传用。20世纪50年代中期,各机关相继购置交流收音机,亦有少数家庭购买。60年代初,家庭开始改用半导体收音机,也有自己装置矿石收音机的。70年代,家庭中流行有电唱机、扩大器、收音机为一体的落地音柜。80年代,城乡家庭转为使用收录机。
广播广播站1950年9月,建立广播收音站,1951年6月改为县有线广播站,工作人员1人,借用2人。1954年起,县文化馆暂时负责有线广播工作。1957年更名县人民广播站,有机务2人、播音1人。次年10月1日向农村播音。“文化大革命”时,初改名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后又并入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71年复名南丰县人民广播站。1972年为方便群众维修,特辟广播器材维修服务部,对外承接修理业务。1976年,省、县拨款新建广播大楼770平方米,有播音室、录音房、机房等。1981年县广播事业局成立,与广播站实行合署办公。1984年成立文化广播电视局,广播站为下属单位单独设立,下设事业股、编播股、办公室、服务部等,工作人员18名。
1969年全县各公社先后建立公社广播站,人员为民办公助性质。
扩音设备 1951年设站时购美多牌功率60瓦电子管扩大器1台、留声机1架、话筒1只、1千瓦发电机1台。1957年购置TY型功率500瓦扩大器1台。以后又添置红旗牌功率500瓦扩大器1部备用。从60年代起,陆续添置了601型、602型录音机各1台及索尼合式录音机2台,井冈山牌2×350扩大器2台,2K8—2控制台1座,远程牌收讯机1台等。1985年县广播站建成调频广播发射台,使用春雷牌TF2050型50瓦调频发射机。
全县16个乡广播站共有GY2×275扩大器9台,GY250×70扩大器14台,HQ500×3扩大器1台,井冈山牌2×350扩大器1台,美多脾CP6961型调频收转机11台,夏普4747型调频收转机5台,总扩大功率85.75瓦。
线路喇叭 1958年对农村始播是用邮电农话线路传送,广播时农话暂停使用,安有电话的村庄方能装喇叭。1969年广播讯号传送改为载波,解决了广播与电话不能同时使用的矛盾。1973年县广播站开始自架专线,凡架有专线的乡、镇,不再使用邮电线路。是年,架经市山至沙岗公社木杆专线16杆/公里。1975年铺设至莱溪公社地埋线4公里。1979年架经古城、太和至傅坊公社水泥杆专线32杆/公里。1984年又架经莱溪、洽湾至东坪乡水泥专线27.5杆/公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有14个公社(乡、镇)先后架设了水泥杆线至大队(村)共4115杆/公里。计有桥背9杆/公里、莱溪89.5杆/公里、洽湾31.5杆/公里、桑田37.5杆/公里、太源4.5杆/公里、太和60杆/公里、傅坊31.5杆/公里、中和18杆/公里、市山42杆/公里、沙岗48杆/公里、三溪10.5杆/公里、洽村10.5杆/公里、白舍11杆/公里、西溪8杆/公里。
1951年,在县城主要街道装高音喇叭1只,动圈式低音喇叭2只。1958年在县城装喇叭96只,同年开始对农村广播,装喇叭350只。1959年发展到450只,达到村村有喇叭。1972年后,大制土喇叭20222只,1975年有20598只。1979年减为12813只。1987年入户喇叭2224只(动圈式1444只,舌簧式780只),通广播村90个,村小组289个。
节目编排 1951年广播时,早晚各播音1次,时间120分钟,遇有会议、节日、演出活动及宣传需用扩大器时,停止广播。1958年播音走上正轨,早晚各1次,共播240分钟,后中午增播1次,全天300分钟。1987年全天播音3次,360分钟。
在广播节目上,1958年前以转播中央及江西省人民广播电台节目为主,自办节目甚少,仅不定期报道县内一些会议情况及重大事项,间或组织学生直播歌曲等。1958年后,自办节目不断增加,转播节目比重下降。自办节目有《本县新闻》、《每周一歌》等。“文化大革命”时,各种自办节目停止,全部转播中央台节目。1972年开始,逐渐恢复自办节目。1977年增加《科学知识》,1983年又增《听众之友》、《桔城内外》、《南丰快讯》、《文艺节目》等。1987年,自办节目有:《本县新闻》、《每周一歌》、《科技与信息》、《理论与学习》、《生活之友》、《可爱的桔乡》、《琴台俱乐部》、《盱江文坛》、《法律知识讲座》、《城乡短讯》等。
第三节电影电影放映民国时期,南丰仅由外地放映队放映过《抗战特辑》等及黑白无声影片。
建国后,电影事业蓬勃发展。1987年有放映单位58个。
放映队1953年江西省电影教育工作队在南丰巡回放映,影片有黑白片《赵一曼》、《中华女儿》等。1954年由省电教工作队第55队负责南丰等4县的城乡巡回放映任务。1955年1月,电影放映体制下放,在省第55队的基础上建立南丰县第一个电影队,工作人员4人,配匈牙利产16毫米放映机及东德产发电机各1台,为全县城乡巡回放映。
1957年,县林业放映队成立,职工3人,购五四型16毫米放映机及苏产发电机各1台,为林区职工放映。
1961年县电影第二放映队建立,配长江牌16毫米放映机及发电机各1台,工作人员3人。从此,两个队划片放映。
1962年,县电影第三队建立,配长江牌16毫米放映机1台,工作人员4人。
同年,长红垦殖场电影放映队成立,购长江牌16毫米放映机1台,职工3人,为垦殖场职工放映。
“文化大革命”时,大部分影片停止放映,仅放映新闻纪录片,放映收入骤减,后并入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部分人员下放,1970年将2个放映队的设备及人员分别下放白舍、傅坊公社。这时放映的影片仅限《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老三战”,以后逐步放映“样板戏”等10余部影片。1972年将电影放映队改为电影管理站。
1971年3月,三溪公社办起全县第一个公社电影放映队,使用16毫米放映机。1972年有10个公社已建立电影放映队,至1979年全县各公社都有电影放映队。1975年,洽村公社黄龙坑大队办起全县第一个大队电影放映队,购16毫米放映机。1981年,在甘坊出现第一个农民个体户的电影放映队,购16毫米放映机l台。到1987年,全县有放映队50个,放映人员95人。其中全民性质职工2人,余为民办公助性质。
表25—4 1954~1987年农村放映情况一览电影院1960年5月,县成立城厢放映队,配长江牌35毫米提包机2台,为县城群众放映。1979年县电影院落成,改换松花江牌5501型3千瓦氙灯放映座机2台,从此,县城有专营放映场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纷纷建立电影院。1980年,白舍、太和两公社及长红垦殖场率先在放映队的基础上建立电影院,购有解放牌103——A型35毫米提包式放映机;1982年增加城郊、洽湾公社2座电影院,设备均为104-X型35毫米提包式放映机;1983年洽村公社建电影院,置松花江牌5502——X型35毫米3千瓦放映座机。1987年城乡共有电影院8座,其中县办2座、乡镇办6座,工作人员51人,其中全民性质职工23名。
表25—5 1977~1987年县电影院放映情况一览管理发行 1972年3月,在收回下放的两个放映队的基础上,成立南丰县电影管理站,与电影院合署办公,工作人员22人。1980年管理站改名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设秘书、业务两组。1981年,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与县电影院分设,工作人员11人。1983年新建的电影公司大楼竣工。
1984年设行政、影片发行、放映技术管理3个股。1987年工作人员17人。
1972年以来,县电影管理站(公司)每年均组织农村(工矿)放映、发电员培训1~2次。1983年举办电影宣传、放映技术、影片检查等培训3次,57人参加。1984年举办电工技术、扩音理论、铟灯新光源等培训2次,共34人。1985~1986年4次培训新放映员61人。
1976年以来,自编、自创、自摄、自绘幻灯片《养兔模范胡火红》等多部。电影院橱窗除了贴影片广告外,还出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法制教育”、“计划生育好处多”专栏。
县电影管理站(公司)成立以来,对所培训的放映员进行了技术考核,发给放映技术合格证。
表25—6 1978~1987年影片发行收入一览放映场所建国初,省电教队放映时,为了争取更多的群众观看,一般在人民会场、原公安局广场等地放映。以后实行收费制度,则有固定场所,如县人民政府原礼堂(天主堂)、县文化馆二楼、城厢第四初小操场等地。1960年成立城厢放映队时,在解放路小学礼堂放映,1963年迁至工人礼堂放映,以后又迁至县大礼堂放映。1972年美以美会教堂处开辟露天放映场。1979年新建电影院落成,造价26.9万元,面积1720平方米,厅座972座,楼座418座,全部为翻板铁架椅,并于1981年安装通风降温设备。
农村放映场所晴天在禾场、空地,雨天在祠堂、厅堂。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公社(乡)和大队(行政村)建起大礼堂,可供放映。1979年后,太和、傅坊、城郊等公社(乡、镇)相继建成影剧两用院,有的还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太和影剧院的座位采用翻板铁架椅。1987年全县乡(镇)有影剧院21座,改善了农村观映条件。
第四节电视电视普及 1975年,县广播站由上级配备上海牌电子管14英寸黑白电视机1台,是南丰县有电视机之始。嗣后,机关单位陆续购置。偶尔亦有家庭购买。1979年后,县五金交电化工公司最早经营电视机业务并办有维修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电视机的普及由单位购置转向家庭购置;由城市居民发展到乡村农民;由9英寸扩大至14英寸以至20寸以上;由黑白电视机变换为彩色电视机。1987年,对电视机拥有量,在农村抽样调查70户(401人),拥有黑白电视机16台、彩色电视机2台,户均0.25台,人均0.045台。
电视差转 1979年以前,县内看电视,用户直接收空中电视讯号。1979年5月,县广播站于城西北处海拔110米的高坡上建20米高的天线铁塔,配HG-50型电视差频转播发射机1台,1980年9月1日开始转播。接收南昌梅岭电视转播台的江西节目讯号,覆盖面4公里。1982年原差转机更新,配备DCH——10瓦电视差频转播发射机1台。1985年电视事业由广播站分出,单独设县电视台,有工作人员6人。后改名电视转播台。1986年建成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采用6.2米抛物面天线接收,并增加DCH——50瓦电视差频转播发射机1台及20米天线铁塔1座,转播中央电视台一、二套节目,江西台节目由用户直接收江西王仙峰电视转播台讯号。1987年工作人员8人。
1984年配备录像机1台,摄像机1套,自办《南丰新闻》,不定期插播,现已播出75期。
1981年,洽村公社首先自建功率10瓦的电视差转台1座。随后长红、三溪、太和、东坪、沙岗等公社(乡、镇)相继也建立了功率10瓦的差转台各1座;龙岩电站、潭湖水库亦建成功率3瓦的电视差转台。自此,南丰县电视覆盖率达到70%。
录像放映及管理 1984年7月22日,浙江某地一电视录像放映队在南丰大礼堂首次放映。自此,县采茶剧团、县广播站等单位相继经营电视录像放映业务,随后又出现录像放映的个体经营专业户。1985年6月,全县有电视录像放映队(专业户)32个,电视录像放映机48台,其中在县城放映的14个,1986年发展到各乡、镇均有1个录像放映队以上。通过整顿,1987年全县有电视录像放映单位16个,发行录像带37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