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图书档案史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714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图书档案史志
分类号: G249.2756
页数: 12
摘要: 明清时及民国初后有书肆出售书籍,亦有逢集时外地书贩摆摊售书。抗日战争时,有永隆、宏隆、永源等13家纸张文具店兼售《三字经》、《百家姓》、《四书》等。县内经纬、协兴石印所也印过书籍出售。另有南昌迁来的翰墨轩书店、广文书店经销各类上海版本书籍,抗战胜利后迁回。民国28年合众教育用品商店兼销教科书,民国31年关闭,民国36年改名正气书店,售教科书为主。1952年6月,国家收买了文教供应社的私人股份,成立新华书店南丰书亭,后改门市部,职工3人,其人事、业务、财务由省分店统一管理。1955年底,南丰支店人事改由县管理。1963年1月1日,书店财务收回省管,复名南丰支店。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图书档案史志

内容

第一节图书图书发行书肆、书店明清时及民国初后有书肆出售书籍,亦有逢集时外地书贩摆摊售书。抗日战争时,有永隆、宏隆、永源等13家纸张文具店兼售《三字经》、《百家姓》、《四书》等。县内经纬、协兴石印所也印过书籍出售。另有南昌迁来的翰墨轩书店、广文书店经销各类上海版本书籍,抗战胜利后迁回。民国28年(1939)合众教育用品商店兼销教科书,民国31年关闭,民国36年改名正气书店,售教科书为主。
  1949年12月、县文教科、县教师联合会与原正气书店联合开办文教供应社经营书籍。抚州地区新华书店亦定时来县摆摊售书。1952年6月,国家收买了文教供应社的私人股份,成立新华书店南丰书亭,后改门市部,职工3人,其人事、业务、财务由省分店统一管理。1954年改为南丰支店,职工4人。1955年底,南丰支店人事改由县管理。1958年1月,书店财务下放地方管理,改名南丰县新华书店。1963年1月1日,书店财务收回省管,复名南丰支店。1966年新建砖木结构书店大楼1幢。“文化大革命”时,并入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69年1月1日,书店财务又下放地方管理。1979年1月,又收回省管,并实行利润留成制度。1975年,拆除原大楼,重建钢筋混凝土2层大楼1幢,面积744平方米。1987年南丰支店职工20人,固定资产共1042万元,销售图书1237469册(张),其中科技书籍10167册、少儿读物68367册、课本524363册、年画283175张,营业额521199元,上缴利润36664元。
  1953年,汤国池钢笔修理摊兼售年画、出租连环图等业务。1955年4月,该店与南丰支店联营称县新华书店经销店。1956年7月改为公私合营建设书店,并开展邮购业务。“文化大革命”时撤并。
  1958年后,琴城、市山、洽湾、古城、东坪、桑田、太和、傅坊、沙岗等公社建立公社书店。1960年又陆续撤销。1961年县新华书店与县供销合作社以代销方式与各基层供销合作社建立图书发行点22个。之后,基层供销社分店、代销点都代销图书,至此,全县各大队(行政村)均有图书销售。
  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图书发行网点迅速增多,有江西出版发行服务公司与南丰印刷厂联营的经销部及个体户桔城书刊服务部等10个书店。
  发行业务详见下表: 图书收藏与借阅明《南丰县志》载,县学宫元代有藏书阁,明代有书籍库,藏书供生员阅读。明万历时学宫书籍库有“颁降书籍16部”、“收贮书籍108部”。万历十二年(1584)又增购书籍供生员阅读及“出题讲书”之用。清末,学宫藏书散失,同治《南丰县志》仅列书目。
  民国24年(1935),有民众书报阅览所。民国29年4月南丰县创办图书馆,附于民教馆内,设阅览室,并征借《元丰汇稿》、《汤来贺文集》、《儿童文库》等2000本图书供阅读。抗日战争胜利后关闭。
  南丰解放初,人民教育馆设图书室,新购《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论》及马列书籍供各界人士阅读。1953年文化馆大楼建成,内设书库、图书外借室、报刊阅览室、儿童阅览室等。1954年配备农村流动图书箱7个,每月向各区更换1次,内有通俗读物、连环画等供农村读者阅读。1955年改为图书袋50个,流向各俱乐部,1956年增加到90个。同年,县人曾腾九将各种珍贵藏书及杂志2000余册,捐赠给县文化馆。翌年,省文化局给予曾腾九奖励和表扬。“文化大革命”时,借阅工作停止,大部分图书毁散。
  1981年,县建立图书馆,工作人员3人。1986年在原文化馆址新建图书馆大楼,面积1686平方米。1987年元旦开放,有目录厅、书库、基本书库、采编室、资料内阅室、报刊阅览室、儿童阅览室、图书外借室等,阅览座位156个。1987年有人员8人,藏书5.23万册,其中马列主义及社会科学书籍0.36万册、自然科学书籍1.16万册、文化艺术3.23万册、少儿读物0.31万册、外文书籍0.02万册、综合性书籍0.15万册。订阅报纸23份、杂志269种,馆藏古书3476册,其中善本书724册,国家级善本书25册。发借书证2700个。1981年以来,培训农村基层图书管理员3次82人;组织读者写书籍评论,刊载于自办园地《书评》(油印本)上,1980年后,改为墙报《图书园地》,每月1期,1984年因拆建图书馆大楼而停止,共出60期,并向江西省图书馆推荐优秀读书心得《多读书,为四化作贡献》、《读书使我掌握了胶粘修补技术》、《小厂技术改革靠的是图书资料》、《我厂增加桔汁产品》等4篇,刊登于1984年《江西省公共图书馆服务效果汇编(第一辑)》内。
  1955年及1958年,县属各单位在中共南丰县委宣传部及共青团南丰县委的倡导下,两次向农村赠送图书。1957年有农村图书室13个,其中民办11个。1959年农村有青年图书室52个。1964年整顿后有农村图书室34个。1987年农村图书室78个,共藏书3.2万册。县内单位内部图书馆藏书较多的有第一中学、第二中学、中共南丰县委党校、科委等图书馆(室)。第一中学藏书2万册。
  私人藏书:宋代曾巩家藏2万卷,并收集古今篆刻名曰《金石录》500卷。抗日战争时期,章江中学潘姓学生收藏《二万五千里长征》、《大众哲学》等私下传阅。建国后,私人藏书普遍,1981年,西溪乡东坑村一青年农民藏书800册。并向村民开放借阅。
  1987年有个体经营租书店(亭)9个。
  表25—2 1981~1987年图书馆图书流动统计一览第二节档案机构及管理清以前有主簿、民国设秘书兼管档案。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及各部门文件自行保管。1956年中共南丰县委及县人民委员会分别建立档案室,各配专职干部1人。1959年5月17日,成立南丰县档案馆,工作人员1人,1960年增加1人。负责收集、整理、保管县委、县人委的档案资料,并指导县属机关的档案管理,使县内档案工作步入正轨。1968年4月成立县革命委员会时,档案馆被撤销,仅办公室有一人兼管。1979年恢复县档案馆,工作人员2人。1980年兴建县档案馆大楼,面积631平方米,造价6.8万元,其中省拨款2.4万元。1981年3月迁进新址。新馆采用夹层墙、双层屋顶、地面下通风的建筑设计。有大库房4个、小库房2个共225平方米。置铁板档案箱55套。并备有灭火及防霉驱虫药剂。1981年9月,成立县档案局,与档案馆合署办公,工作人员2人。1984年2月,撤销县档案局,保留档案馆,工作人员2人。1985年12月6日恢复档案局,仍与档案馆合署办公,1987年有工作人员5人。
  1961年12月,县档案馆制定《南丰县档案馆工作暂行简则(草案)》。1963年结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耀里公社石邮大队搞档案试点工作,整理1952年以来的档案装订成60卷,资料200册,为县内第一个大队档案室。1964年8月,又在城关镇建立公社档案室。1986年12月,在县彩印厂开展工商企业会计档案试点工作。尔后,召开了全县国营工业、商业会计档案现场会。
  馆藏及利用民国18年(1929)9月7日,县衙门被焚,所藏档案无存。
  南丰解放后,县公安局接管旧县政府档案632卷、资料235册(1985年移归县档案馆保存)。1961年管理现存档案13个全宗、1656卷;1980年19个全宗、11676卷;1982年有28个全宗、12087卷;1985年有45个全宗、14070卷,资料9105册;1987年共存49个全宗、18683卷,其中永久性的6531卷、长期性的6723卷、短期的5429卷。另外还存有专业档案1620卷、科技档案105卷、民国档案682卷、各种资料9717册。声像档案存有电影《拦灵车的人》、电视剧《新天新地》和《南丰傩舞》录像带3种,照片7册407张。已编纂了《案卷目录》、《全引目录》、《专题文件目录》、《资料目录》、《人物档案索引》、《车磨岭、潭湖水库资料汇集》、《抗洪救灾资料汇集》、《县革命委员会全宗介绍》等。
  表25—3 1980~1987年县档案馆资料利用一览第三节史志地方党史编研编研机构建国后,1958年成立中共南丰县委革命史编纂办公室,借调工作人员10余名,协同江西省委党史调查工作队和江西大学历史系部分师生深入南丰老区搜集南丰人民革命斗争史实并撰写地方党史及南丰县志,后工作暂停。1980年11月15日成立南丰县编史修志办公室。1981年9月2日改为中共南丰县委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有工作人员3人,负责地方党史及县志资料搜集、整理和编纂工作。1987年有工作人员3人。
  资料搜集1959~1960年,共搜集党史资料11份,撰写回忆录6份,访问老革命及知情人95人181次,记录文字资料17万字,1981~1987年,收集民主革命时期党史资料364万字,其中党的建设8.5万字、政权组织及群众团体8.4万字、军事斗争90万字、康都会议23万字、革命回忆录4.7万字、综合参考资料229.4万字;走访“三老(党员、红军、干部)”39人,写回忆录15篇4万字;向有关单位老干部发出函索50余封,回函20余封;还征集到建国后党史资料15万字。
  党史编研1960年12月完成10万字《南丰县人民革命史(初稿)》(油印本)及13万字的《南丰县解放十年史(初稿)》(油印本)。1982~1987年,铅印了《南丰英烈传(第一集)》及10万字的《赵醒侬纪念集》;撰写出4万字的《红军在南丰的战斗》、4.8万字的《南丰人民革命斗争大事记(1919~1949年)》、2.2万字的《中共南丰县党史大事记(1949~1966)》、20多万字的《中共南丰县组织史资料》等送审稿,以及《康都会议》、《南宁特支》、《闽赣根据地南丰区域革命斗争概况》、《南丰地区组织的创立与发展》、《大罗山战斗》等专题文章。
  县志编纂编纂机构清以前及民国初,未见有常设机构的记载,只有临时修纂机构,称“开局”、“起局”、“设局”。民国36年(1947)县政府设文献委员会,但有名无实。
  建国后,县志编纂工作由党史编研人员负责,未设立机构。1981年,县党史办常年借调工作人员及聘请离退休人员5~10人,负责县志资料搜集、整理和编纂工作。并于1982年3月印发地方志编写资料100份:张贴征集历史资料通告500份;培训专志编纂人员102名;1983年召开专志编写研讨会,80人参加;1984年与县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编辑《南丰史志》共5期300份。为加强对县志工作的领导,1985年1月3日成立南丰县史志编纂委员会,设办公室,与县党史办合署办公。1985年冬、1987年两次对编委进行了调整。1987年有借调人员及聘请离退休人员8人。
  资料搜集1981年开始,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南昌等图书馆、档案馆抄录南丰历史资料30万字;召开知情老人座谈会数次,20余人应邀参加;调查核实解放南丰的南下干部工作团分到南丰的37名老干部的现在分布情况;还收集了建国后县志资料近千万字。
  编纂版次建国前南丰县志有官修、私人辑撰、续志、补刻共18次。
  民国《南丰县志》载:南宋县人胡有弼“因丰邑旧无志,弼力为收拾邑事,始有所稽”。元代《南丰州志》李彝序中提及“旧邑志”三字,疑宋时有志无考。元大德四年(1300)李彝、县人刘埙(水村)修纂《南丰州志》15卷刻本;元末刘埙又撰《南丰州续志》稿本。明代永乐年间,弘治七年雷颐,正德年间县人符遂,万历十四年(1586)县人谭浚,万历十四年程三省、县人王玺,万历年间县人曾思孔,崇祯年间李灏修纂、续纂及私人辑撰过县志7次;其间,景泰八年(1457)县令江津及隆庆七年(1573)县令郑秉厚欲修未果。清初县人赵师宾撰《邑乘绀珠》32卷,又撰南丰县志稿本40卷,康熙廾四年(1685)郑、县人刘凝,乾隆卅年(1765)卢崧、朱若烜、陆嘉颖、闵鉴,道光八年(1828)徐江、徐湘潭,同治十年(1871)柏春、县人鲁琪光修纂过县志6次;其间,嘉庆十六年(1811)王茂源补刻乾隆志,道光廾三年(1843)徐湘潭续志节录26卷。目前,古代县志散失殆尽,存者寥寥。民国13年,黎广润及县人包发鸾、赵维仁修纂与县人包钧台总稿《南丰县志》36卷、附首末各1卷。
  建国后,1960年撰写40万字《南丰县志(初稿)》油印本。1981年以来,全县各系统及乡、镇、场均编纂了专志。已油(铅)印成册的有交通、地名、畜牧兽医、工业、农机、物资、金融、税务、粮食、航运、文物、物价、商业、检察、土壤、水文、基建、二轻、工运史、劳动人事、水利电力、水产、南丰一中、工商、财政、供销、法院等27个专业志;市山、洽湾、白舍、沙岗、长红等5个乡、镇、场志。为突出南丰地方特色,编撰了《南丰蜜桔志》1册。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始了新修《南丰县志》的编纂工作。
  第六章新闻广播影视第一节新闻出版新闻报道民国35年(1946)5月,三青团南丰分团部成立江西青年通讯社南丰分社,6月1日始发稿。
  建国后,通讯工作由县委宣传部主管,设有报道员,并有业余通讯员向《江西日报》、《抚州农民报》及江西省人民广播电台投稿。1956年《南丰报》社有通讯员330人,通讯网基本形成。“文化大革命”开始,通讯报道停顿。1969年,县革委政治部宣传组设报道员。1970年各公社先后成立报道组,每组4~7人。1971年政治部设通讯报道组,1973年与宣传组合并。1978年县委恢复宣传部,设新闻干事1人,同时,县广播站建立通讯网。1984年聘请专业通讯员21人(包公社广播站采编人员),业余通讯员135人。1984年对通讯员骨干培训1次。之后,每年培训通讯员1次。1987年宣传部设中心报道组,各乡及县直属单位共有报道员40人;广播站有专业通讯员21人,业余通讯员147人。《赣东报》社于1985年在南丰设记者站,驻站记者1人。1987年撤销。
  1983~1987年在地区以上报刊、电台用稿3100篇,其中:1983年《江西日报》用稿73件;1984年《江西日报》用稿71件;1985年《江西日报》用稿54件;1986年《江西日报》用稿61件;1987年《江西日报》用稿22件,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用稿48件;每年并有数篇稿件被中央级报刊采用,其余稿件均刊登在《赣东报》。
  县委对台湾工作办公室,也配有专职报道人员。1977~1987年,中国新闻社用稿7篇;《人民日报(海外版)》用稿2篇;《中国建设》用稿1篇;香港《文汇报》用稿1篇;香港《镜报》用稿1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播用稿36篇。
  报刊出版解放前有三种: 《南丰三日刊》民国20年国民党南丰县党部开始筹办,以后间断出刊,民国21年1月正式发行。民国32年为适应抗日战争宣传,更名《南丰简报》,每日出版,为四开单面石印,“金兰”及“福成昌”石印所先后承印,分国际、国内、地方新闻、副刊四栏。总编1人、编辑2人、记者2人。民国28年后国内外新闻由省政府驻丰电讯分队供稿。报纸印刷粗劣,编排呆板,发行量仅200份,民国38年停刊。
  《南丰周报》民国31年,国民党南丰县党部创办。“旨为阐扬三民主义,沟通文化,唤起民众参加抗战建国工作”。出版及发行情况不详。《社会报》 民国34年3月20日由赣州迁南丰出版,每期4开1张,同年9月迁回。
  建国后有八种: 《南丰报》为中共南丰县委机关报,于1956年8月2日组建南丰报社,10月16日出创刊号,8开2版,5日刊,负责人1人、编辑2人、记者2人、业务1人。第一版登要闻、评论,第二版登时事、生产,1958年9月1日又开辟“桔园”副刊栏。由南丰报社印刷厂承印,邮局发行。1957年1月2日改为3日刊。1958年10月1日又改为隔日刊。发行量最高2600份。1959年8月29日停刊,前后共出刊382期。
  《南丰建设》1959年9月20日创刊。为中共南丰县委编辑的内部刊物,8开4版,每周1期,同年11月25日停刊。
  《南丰工作通讯》中共南丰县委编辑的内部刊物,1959年11月25日创刊,8开2版,内容为报道县内会议及工农业生产等,初为不定期,1960年8月20日起定为3日刊,发行量为1000份,1961年3月16日停刊。
  《南丰战报》1967年秋,“文化大革命”时期由群众组织创办,1968年8月13日停刊,出刊60期。
  《桔花》1977年创刊,16开油印本,每年出3~4期。是县文化馆主编的文艺刊物,为县内作者习作园地。1982年由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接办,后改为8开2版的铅印报,不定期出刊,每期发行400份。
  《南丰科技》县科委及科协合编,自然科学综合性刊物。1978年4月25日创刊,8开4 版,每月1期,发行数为3500份。
  《科学种田》县农业局主编,旨为推广、普及农业科学技术。1982年2月26日创刊,每月1期,8开4版。1983年4月18日改名《农业技术》,发行量达6000份。
  《桔城论坛》县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主办的理论刊物,1982年创刊,16开油印本,后改铅印本。每年1~2期,辟有“工作研究”、“理论探讨”、“社会调查”、“专题史料”等专栏。每期印发400份。
  第二节收音广播收音民国22年(1933)江西省《广播周报》载:“南丰有真空管收音机l台”。为南丰有收音机之始。民国25年县政府配备直流八灯收音机1台,收音员1人,收记新闻供《南丰三日刊》用稿及县民众教育馆墙报之用。民国36年县民众教育馆亦配直流收音机1台。那时收音机及干电池价格昂贵,县内又无交流电源,故南丰县内虽达官贵人,亦不购置。
  1950年9月,县人民政府建立广播收音站,配收音员1人,直流收音机l台,夜晚收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录新闻,供文化馆出墙报用,并在南丰初中组织收听小组,不定期带收音机去中学收听。同期,南丰县所属6个区也配了收音机,供收听宣传用。20世纪50年代中期,各机关相继购置交流收音机,亦有少数家庭购买。60年代初,家庭开始改用半导体收音机,也有自己装置矿石收音机的。70年代,家庭中流行有电唱机、扩大器、收音机为一体的落地音柜。80年代,城乡家庭转为使用收录机。
  广播广播站1950年9月,建立广播收音站,1951年6月改为县有线广播站,工作人员1人,借用2人。1954年起,县文化馆暂时负责有线广播工作。1957年更名县人民广播站,有机务2人、播音1人。次年10月1日向农村播音。“文化大革命”时,初改名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后又并入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71年复名南丰县人民广播站。1972年为方便群众维修,特辟广播器材维修服务部,对外承接修理业务。1976年,省、县拨款新建广播大楼770平方米,有播音室、录音房、机房等。1981年县广播事业局成立,与广播站实行合署办公。1984年成立文化广播电视局,广播站为下属单位单独设立,下设事业股、编播股、办公室、服务部等,工作人员18名。
  1969年全县各公社先后建立公社广播站,人员为民办公助性质。
  扩音设备 1951年设站时购美多牌功率60瓦电子管扩大器1台、留声机1架、话筒1只、1千瓦发电机1台。1957年购置TY型功率500瓦扩大器1台。以后又添置红旗牌功率500瓦扩大器1部备用。从60年代起,陆续添置了601型、602型录音机各1台及索尼合式录音机2台,井冈山牌2×350扩大器2台,2K8—2控制台1座,远程牌收讯机1台等。1985年县广播站建成调频广播发射台,使用春雷牌TF2050型50瓦调频发射机。
  全县16个乡广播站共有GY2×275扩大器9台,GY250×70扩大器14台,HQ500×3扩大器1台,井冈山牌2×350扩大器1台,美多脾CP6961型调频收转机11台,夏普4747型调频收转机5台,总扩大功率85.75瓦。
  线路喇叭 1958年对农村始播是用邮电农话线路传送,广播时农话暂停使用,安有电话的村庄方能装喇叭。1969年广播讯号传送改为载波,解决了广播与电话不能同时使用的矛盾。1973年县广播站开始自架专线,凡架有专线的乡、镇,不再使用邮电线路。是年,架经市山至沙岗公社木杆专线16杆/公里。1975年铺设至莱溪公社地埋线4公里。1979年架经古城、太和至傅坊公社水泥杆专线32杆/公里。1984年又架经莱溪、洽湾至东坪乡水泥专线27.5杆/公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有14个公社(乡、镇)先后架设了水泥杆线至大队(村)共4115杆/公里。计有桥背9杆/公里、莱溪89.5杆/公里、洽湾31.5杆/公里、桑田37.5杆/公里、太源4.5杆/公里、太和60杆/公里、傅坊31.5杆/公里、中和18杆/公里、市山42杆/公里、沙岗48杆/公里、三溪10.5杆/公里、洽村10.5杆/公里、白舍11杆/公里、西溪8杆/公里。
  1951年,在县城主要街道装高音喇叭1只,动圈式低音喇叭2只。1958年在县城装喇叭96只,同年开始对农村广播,装喇叭350只。1959年发展到450只,达到村村有喇叭。1972年后,大制土喇叭20222只,1975年有20598只。1979年减为12813只。1987年入户喇叭2224只(动圈式1444只,舌簧式780只),通广播村90个,村小组289个。
  节目编排 1951年广播时,早晚各播音1次,时间120分钟,遇有会议、节日、演出活动及宣传需用扩大器时,停止广播。1958年播音走上正轨,早晚各1次,共播240分钟,后中午增播1次,全天300分钟。1987年全天播音3次,360分钟。
  在广播节目上,1958年前以转播中央及江西省人民广播电台节目为主,自办节目甚少,仅不定期报道县内一些会议情况及重大事项,间或组织学生直播歌曲等。1958年后,自办节目不断增加,转播节目比重下降。自办节目有《本县新闻》、《每周一歌》等。“文化大革命”时,各种自办节目停止,全部转播中央台节目。1972年开始,逐渐恢复自办节目。1977年增加《科学知识》,1983年又增《听众之友》、《桔城内外》、《南丰快讯》、《文艺节目》等。1987年,自办节目有:《本县新闻》、《每周一歌》、《科技与信息》、《理论与学习》、《生活之友》、《可爱的桔乡》、《琴台俱乐部》、《盱江文坛》、《法律知识讲座》、《城乡短讯》等。
  第三节电影电影放映民国时期,南丰仅由外地放映队放映过《抗战特辑》等及黑白无声影片。
  建国后,电影事业蓬勃发展。1987年有放映单位58个。
  放映队1953年江西省电影教育工作队在南丰巡回放映,影片有黑白片《赵一曼》、《中华女儿》等。1954年由省电教工作队第55队负责南丰等4县的城乡巡回放映任务。1955年1月,电影放映体制下放,在省第55队的基础上建立南丰县第一个电影队,工作人员4人,配匈牙利产16毫米放映机及东德产发电机各1台,为全县城乡巡回放映。
  1957年,县林业放映队成立,职工3人,购五四型16毫米放映机及苏产发电机各1台,为林区职工放映。
  1961年县电影第二放映队建立,配长江牌16毫米放映机及发电机各1台,工作人员3人。从此,两个队划片放映。
  1962年,县电影第三队建立,配长江牌16毫米放映机1台,工作人员4人。
  同年,长红垦殖场电影放映队成立,购长江牌16毫米放映机1台,职工3人,为垦殖场职工放映。
  “文化大革命”时,大部分影片停止放映,仅放映新闻纪录片,放映收入骤减,后并入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部分人员下放,1970年将2个放映队的设备及人员分别下放白舍、傅坊公社。这时放映的影片仅限《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老三战”,以后逐步放映“样板戏”等10余部影片。1972年将电影放映队改为电影管理站。
  1971年3月,三溪公社办起全县第一个公社电影放映队,使用16毫米放映机。1972年有10个公社已建立电影放映队,至1979年全县各公社都有电影放映队。1975年,洽村公社黄龙坑大队办起全县第一个大队电影放映队,购16毫米放映机。1981年,在甘坊出现第一个农民个体户的电影放映队,购16毫米放映机l台。到1987年,全县有放映队50个,放映人员95人。其中全民性质职工2人,余为民办公助性质。
  表25—4 1954~1987年农村放映情况一览电影院1960年5月,县成立城厢放映队,配长江牌35毫米提包机2台,为县城群众放映。1979年县电影院落成,改换松花江牌5501型3千瓦氙灯放映座机2台,从此,县城有专营放映场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纷纷建立电影院。1980年,白舍、太和两公社及长红垦殖场率先在放映队的基础上建立电影院,购有解放牌103——A型35毫米提包式放映机;1982年增加城郊、洽湾公社2座电影院,设备均为104-X型35毫米提包式放映机;1983年洽村公社建电影院,置松花江牌5502——X型35毫米3千瓦放映座机。1987年城乡共有电影院8座,其中县办2座、乡镇办6座,工作人员51人,其中全民性质职工23名。
  表25—5 1977~1987年县电影院放映情况一览管理发行 1972年3月,在收回下放的两个放映队的基础上,成立南丰县电影管理站,与电影院合署办公,工作人员22人。1980年管理站改名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设秘书、业务两组。1981年,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与县电影院分设,工作人员11人。1983年新建的电影公司大楼竣工。
  1984年设行政、影片发行、放映技术管理3个股。1987年工作人员17人。
  1972年以来,县电影管理站(公司)每年均组织农村(工矿)放映、发电员培训1~2次。1983年举办电影宣传、放映技术、影片检查等培训3次,57人参加。1984年举办电工技术、扩音理论、铟灯新光源等培训2次,共34人。1985~1986年4次培训新放映员61人。
  1976年以来,自编、自创、自摄、自绘幻灯片《养兔模范胡火红》等多部。电影院橱窗除了贴影片广告外,还出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法制教育”、“计划生育好处多”专栏。
  县电影管理站(公司)成立以来,对所培训的放映员进行了技术考核,发给放映技术合格证。
  表25—6 1978~1987年影片发行收入一览放映场所建国初,省电教队放映时,为了争取更多的群众观看,一般在人民会场、原公安局广场等地放映。以后实行收费制度,则有固定场所,如县人民政府原礼堂(天主堂)、县文化馆二楼、城厢第四初小操场等地。1960年成立城厢放映队时,在解放路小学礼堂放映,1963年迁至工人礼堂放映,以后又迁至县大礼堂放映。1972年美以美会教堂处开辟露天放映场。1979年新建电影院落成,造价26.9万元,面积1720平方米,厅座972座,楼座418座,全部为翻板铁架椅,并于1981年安装通风降温设备。
  农村放映场所晴天在禾场、空地,雨天在祠堂、厅堂。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公社(乡)和大队(行政村)建起大礼堂,可供放映。1979年后,太和、傅坊、城郊等公社(乡、镇)相继建成影剧两用院,有的还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太和影剧院的座位采用翻板铁架椅。1987年全县乡(镇)有影剧院21座,改善了农村观映条件。
  第四节电视电视普及 1975年,县广播站由上级配备上海牌电子管14英寸黑白电视机1台,是南丰县有电视机之始。嗣后,机关单位陆续购置。偶尔亦有家庭购买。1979年后,县五金交电化工公司最早经营电视机业务并办有维修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电视机的普及由单位购置转向家庭购置;由城市居民发展到乡村农民;由9英寸扩大至14英寸以至20寸以上;由黑白电视机变换为彩色电视机。1987年,对电视机拥有量,在农村抽样调查70户(401人),拥有黑白电视机16台、彩色电视机2台,户均0.25台,人均0.045台。
  电视差转 1979年以前,县内看电视,用户直接收空中电视讯号。1979年5月,县广播站于城西北处海拔110米的高坡上建20米高的天线铁塔,配HG-50型电视差频转播发射机1台,1980年9月1日开始转播。接收南昌梅岭电视转播台的江西节目讯号,覆盖面4公里。1982年原差转机更新,配备DCH——10瓦电视差频转播发射机1台。1985年电视事业由广播站分出,单独设县电视台,有工作人员6人。后改名电视转播台。1986年建成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采用6.2米抛物面天线接收,并增加DCH——50瓦电视差频转播发射机1台及20米天线铁塔1座,转播中央电视台一、二套节目,江西台节目由用户直接收江西王仙峰电视转播台讯号。1987年工作人员8人。
  1984年配备录像机1台,摄像机1套,自办《南丰新闻》,不定期插播,现已播出75期。
  1981年,洽村公社首先自建功率10瓦的电视差转台1座。随后长红、三溪、太和、东坪、沙岗等公社(乡、镇)相继也建立了功率10瓦的差转台各1座;龙岩电站、潭湖水库亦建成功率3瓦的电视差转台。自此,南丰县电视覆盖率达到70%。
  录像放映及管理 1984年7月22日,浙江某地一电视录像放映队在南丰大礼堂首次放映。自此,县采茶剧团、县广播站等单位相继经营电视录像放映业务,随后又出现录像放映的个体经营专业户。1985年6月,全县有电视录像放映队(专业户)32个,电视录像放映机48台,其中在县城放映的14个,1986年发展到各乡、镇均有1个录像放映队以上。通过整顿,1987年全县有电视录像放映单位16个,发行录像带37盒。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