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丰素有“文献之邦”及“人文渊薮”美誉。民国《南丰县志》载:清以前南丰籍著作有经部83种385卷、史部75种510卷、子部18部135卷、集部431种3062卷。其中2种6卷被选入《永乐大典》;20种346卷由江西巡抚采进供《四库全书》选用。之后,被选入《四库全书总目》的有18人28种387卷。其中宋代5人9种154卷、元代3人5种15卷、明代3人4种57卷、清代7人10种101卷。
《文献通考》一书中收南丰籍元代以前著作家小传58人。《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所收清代以前的中国文学家中南丰籍有27人。
文学方面,宋代曾巩的散文名扬天下,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在文艺理论上坚持“文以明道”的主张,他的作品结构谨严,语言犀利,长于说理,“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由于他的倡导和创作实践,使北宋的文学走上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的道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赞扬他:“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借令不幸贱且死,日后犹为班与扬”。史称他的文章:“自朝廷至闾巷,海隅障塞,妇人孺子皆能道公姓字”。明、清时的“唐宋派”、“桐城派”文学家“皆以为楷模”,给后世影响极大。宋时,以曾巩为首的“南丰七曾”:曾巩、曾布、曾肇、曾纡、曾紘、曾协、曾惇;宋代“南丰15词人”:曾巩、曾布、曾肇、曾惇、曾纡、曾揆、曾协、曾逮、黄戴、赵崇蟠、吴康、刘埙、邓有功、赵长卿、赵必岊;元代的二刘:刘埙、刘麟瑞;明朝的“江西三山”之一的谢程山;清朝的“二汤”:汤来贺、汤斯祚,其文皆名冠一时。明代进士南丰人赵济曾参与《永乐大典》编辑。民国初,吴宗慈主笔江西《自治日报》,撰写《满城风雨近重阳》拥护九江宣布反清独立的政论。
书画方面,宋代赵崇蟠“善写数尺字,江浙名题多出其手”。清代鲁琪光的书法“珠圆玉润,官翰(林)时,索书者踵相接,朝鲜、日本人士得其零缣片楮争相宝贵”;谭尚忠不但书法浑古有名,并善画,现江西省博物馆收藏其画一轴;封虬的画,颇得“扬州八怪”之一黄慎的称赞。清末民初,书法出名的有谭承元、张履春、赵世骏等人。后赵世骏居北京数十年,凡书肆所发行古碑贴都以得其评鉴为重一时。《江西通志》称赞他可与清代乾、嘉年间的翁方纲相比。民国初年,汤燮画的墨兰,得到现代艺术大师徐悲鸿的好评。
音乐及戏曲方面,宋代吴康“留情乐府,悟彻韵律”,谱有《雪香绝倡》62阙。清代汤行素善填词作曲,著有剧本《东厢记》并谱曲。
建国后,由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文艺创作日趋繁荣,业余作者成批涌现。据县文联统计,仅1982~1987年,全县120名作者,在地区以上报刊发表文艺理论4篇、小说散文107篇、诗词82首、剧本15个、民间文学82篇、美术作品243幅(件)、歌曲34首。其中吴昀创作的《新天新地》摄成电视剧、颜继峰创作的《拦灵车的人》拍成电影,填补全区银屏空白。曾志巩创作的《山村新灯》,收入197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新年画选》。
至1987年止,有全国文联各协会会员5人,有省各协会会员10人,被选为地区各协会委员的5人。
附:南丰籍全国文联各协会会员及任职情况张僖第四届全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全国作协秘书长曾志开笔名贾克,第四届全国文联委员、山西省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常务理事、山西省剧协主席张咏真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邓作新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文联第五届委员、江西省摄协一、二届常务理事周禾仂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江西省舞协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