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南丰县城区有桥梁4座,一名“望仙桥”,建于唐开成二年(837),在今建设路中段西侧一巷口处,现巷名仍以望仙桥名之。二名“文明桥”,位于城南盱江上,本为浮桥,宋绍圣年间(1094~1698),改建为石桥 18墩,并筑屋其上,名称通济。绍兴至嘉定间(1131~1224),两葺两圮,后改为浮桥,更名宝庆。绍定五年(1232) 改名卧龙。淳祐五年(1245)又易名济川,次年为大水荡平。景定元年(1260)修复,更名沙合。自后屡修屡圮,桥仍以济川名之。明洪武八年(1375),重建石桥墩,复名通济;第三年水圮复为浮桥,水又荡之。自此,以舟渡,直至1986年。三名“蔓翠桥”(又作万岁桥),跨蔓翠湖,系宋崇宁年间(1102—1106)建造,位于县城东朝天门外里许(令沿江路东北头),后毁。四名“惠政桥”,在东门桥下,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以南门外水急易圮而移通济桥于此。初时仍名通济,后改为惠政桥,嘉靖年间(1522~1566)毁,现今两岸遗址尚存。
民国21年(1932),曾于南(丰)建(宁)公路盱江上建公路木桥1座,于民国29年未及通车便圮毁。
1966~1969年于原公路木桥旧址建南丰大桥,桥身全长276.4米,桥面净宽7米;上部双曲拱,下部重力式墩台,承重20吨,两旁栅栏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架,车道与人行道均是水泥路面,为南书目前第一座最大的公路干线大桥。
1984年9月至1986年12月,于古“通济桥”旧址建盱江索桥,桥身连引桥共长310米,宽6米,用钢缆悬吊钢骨桁架于两堵混凝土墩之间;跨度160米,距离开阔,过水面广,桥上为水泥路面,两边有栅栏,两端引桥连接,人车分道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