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粮食加工大米建国前,城镇加工大米主要用泥砻或木砻砻谷,驱牛在石碾槽碾米,工效低。农村有水源的地方普遍用水碓,水源差的地方,有的象城镇一样,有的则用脚碓舂米。民国28年(1939)南丰始有机械制米,到解放前夕,已发展到裕丰、源丰、玉记、亿丰、信丰、永丰、德丰7家,这些制米厂多为前店后厂,既买谷卖米,也代客加工,经营灵活。
建国后,人民政府没收了李彬、龚腾芳开设的源丰、亿丰米厂,1950年2月接收因亏欠公粮而倒闭的玉记米厂,并将3家米厂合并成立南丰县粮食加工厂,承担中粮公司的粮食加工任务。裕丰、信丰、德丰、永丰仍维持原来的经营方式,而手工经营的小米店则逐年减少。1954年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裕丰米厂并入县粮食加工厂,信丰、永丰、德丰3家米厂和利民制面厂实行公私合营,合并成立公私合营新建粮食加工厂,接受粮食部门加工订货。1956年5月白舍永丰加工厂公私合营。1958年,公私合营新建粮食加工厂与国营粮食局制米厂合并。到1987年全县共有县城、李家山、太和、白舍4家国营粮油加工厂和1家大集体粮油综合厂,年加工大米26852吨,产值1000多万元,利润48.44万元。
农村碾米设备,早在20世纪60年后期,以柴油机或水轮机(泵)为动力的碾米机已在全县普及,由于含糠上机,又快又好又省,是农民喜爱的加工机械。
面条建国前,县城东门外桥下有私人经营的小面坊10多家,手工生产挂面。1954年各私营制面店合并为利民制面厂,1958年并入粮食局制米厂,并相应建立制面车间,生产机制面。20世纪60年代年加工面条400余吨,70年代年加工面条600余吨,80年代既有国营又有私人加工。1987年生产面条近1000吨,基本上能满足市场需要。
酿酒 1974年县城粮油加工厂用副产品碎米、糠枯饼和大米、高梁酿制的白酒《南丰大曲》、《桔子高梁》发展很快,质量也不断提高,1981年在河南邯郸和天津评酒会上获好评。
豆腐 1971年粮油综合厂开始加工豆腐,因制工精细,色白质嫩,受消费者欢迎,开始只供应工厂、学校,1982年发票证供应居民。1985年取消票证,价格随行就市。
第二节油料加工 1964年以前,南丰榨油一直使用人力加工的土榨,其中又分为高榨、矮榨、撞榨3种类型,以人力或畜力推磨、踩饼、撞榨,劳动强度大。统购统销后,县粮食加工厂始设榨油车间,有4个木榨,加工能力低。1964年榨油设备全部更新,安装10台90型榨油机、l台95型榨油机,加工能力大为提高。1983年加工油脂229吨,1987年176吨。70年代米糠榨油成功,细糠成为重要榨油原料,但受设备的限制,榨出的毛糠油须由抚州精加工才能食用。
第三节饲料加工 1960年开始,省、地分配大米加工外调任务逐年增多,饲料糠是大米加工后的副产品,除供应县城和经济作物地区外,还有相当数量供应农村。
1982年饲料公司成立后,饲料工业发展步伐加快,当年生产出69.78吨混合饲料,成为养猪农户的抢手货。1983年省、县拨专款在李家山兴建年产5000吨配合饲料加工厂,次年建成投产。同时对县城、李家山、太和、白舍粮油加工厂饲料车间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全部生产配(混)合饲料。1984年全县生产混合饲料2220吨、配合饲料1810吨、营养粉20吨。1987年全县共生产配(混)合饲料1.13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