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企业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52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企业管理
分类号: F272
页数: 2
摘要: 1957年后,随着政治运动的接踵而至,商业机构体制,并合变动频繁,一些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受到破坏,尤以“文化大革命”期间,商业工作受到很大冲击,造成上下信息不灵,商品调度失控,经营管理混乱。1980年以后,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商业相继恢复和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社员代表大会制度,使职工和社员享有管理企业的权利。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企业管理

内容

经营管理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商业就开展过以节约开支、减少费用、加速商品流通和资金的周转、讲求经济效益为重点的增产节约运动,以后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刷新其内容,充实提高,制定各项制度、考核标准,评选“五好企业”、“六好职工”、“先进集体”、“标兵模范”来表彰先进,鞭策后进,使商业管理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其时体系完整,渠道畅通,供应充裕,市场稳定。1957年后,随着政治运动的接踵而至,商业机构体制,并合变动频繁,一些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受到破坏,尤以“文化大革命”期间,商业工作受到很大冲击,造成上下信息不灵,商品调度失控,经营管理混乱。
  1979年后,国、合商业面临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条经营渠道开放、多种经营方式出现的新形势,立足以新应变,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全面改革,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和经理负责制,企业内部普遍建立工作岗位责任制,将纯购进、销售、利润等项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批发、零售部门,采取“定额管理、百分计奖”、“柜组承包、责任到人”、“工资联产、奖金联利”和“个人承包、定额上交、盈亏自负”等方式。嗣后,历经完善与充实,使企业生意越做越活,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财务管理解放初,国营商业实行统收统支、不计盈利的管理体制,各种商品以统一分配、内部调拨、内部转账处理。
  1953年起,国营商业、供销社商业全面推行经济核算制,零售企业建立“拨货计价实物负责制”,核定企业资金,实行独立经济核算和信贷结算办法,同时试行费用定额管理制度,降低商品流转费用。1958年3月国合并家后,基层供销社改称国营中心商店,并按国务院关于对农村财贸管理体制实行“两放”(下放人员、下放资产)“三统”(统一政策、统一计划、统一流动资金)“一包”(包财政任务),将农村商业“四权”(资金管理权、商品管理权、人事管理权、经营管理权)全部下放给公社。
  1962年国营商业与供销社商业分设,重新分级核算、各负盈亏、资金调剂的财务制度。
  1983年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利改税,县属各专业公司收支纳入地方预算,利润上缴地方财政,上下级公司之间,变成买卖关系,各国营商店也由统一管理、统一核算改为国家所有、集体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经营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商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也不断改进与完善。1983~1987年县内国营商业每年商品流通费用率平均在6.5~8%之间,资金周转次数一般为3.3~5次之间;县供销社系统每年商品费用率平均在6.5~9.5%之间,资金周转次数一般为3.5~5.6次之间。
  民主管理 1951年在国营商业企业中建立每周一次民主生活会制度。
  1954年7月,县供销社联合社筹备委员会召开第一届社员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理事会和监事会,各基层供销社先后召开社员代表大会,广泛听取社员意见,收集和处理社群之间、上下级社之间的矛盾。1955年春,四区(傅坊)供销社采购员周××、五区(白舍)供销社会计李××经社员代表揭发其重大贪污线索,后经查实受到刑事处分。
  1958年开始,国营商业各专业公司及零售部门,实行职工参加管理,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对企业内部重大问题,由职工代表审议民主讨论通过。干部定期深入柜组跟班劳动。发动职工提合理化建议,改革不合理规章制度,并在门市部设置顾客意见簿,征求意见,接受群众监督。
  1968年5月,“文化大革命”进入斗、批、改阶段,县工人阶级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商业系统几家公司和商店。翌年2月,在继续清理阶级队伍和开展“一打三反”(打击现行反革命分子,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运动,县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先后进驻各基层商店,成立贫下中农管理商业委员会,行使监督管理农村商业的职权,未满半年即撤离。
  1980年以后,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商业相继恢复和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社员代表大会制度,使职工和社员享有管理企业的权利。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