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邮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492
颗粒名称: 第三章 邮政
分类号: F611
页数: 5
摘要: 唐开元元年,南丰在城东l里处之将军祠内设嘉禾驿。驿站有马4匹、马递夫2名、走递夫12名。凡紧急公文由马递夫传递,一般公文由走递夫传递。此制一直沿袭至清初。清乾隆十九年升宁都为直隶州,南丰遂为省会公文往来要津。南丰县嘉禾驿扩设15个驿铺,总铺设县治前。各铺以总铺为中心组成东、南、北、水四路驿递网。民国34年4月1日起开办南丰经黎川至光泽昼夜快班,以应军事需要。由黎川局派邮差1人行走;第四段,龙安镇至南丰,由南丰局派邮差2人行走。民国34年更改邮路班期,村镇邮路2段,3日轮走。南丰邮政局所辖步班邮路自同年5月29日起由5日班改为3日班。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邮政

内容

第一节网路驿道唐开元元年(713),南丰在城东l里处之将军祠内设嘉禾驿。驿站有马4匹、马递夫2名、走递夫12名。凡紧急公文由马递夫传递,一般公文由走递夫传递。此制一直沿袭至清初。清乾隆十九年(1754)升宁都为直隶州,南丰遂为省会公文往来要津。南丰县嘉禾驿扩设15个驿铺,总铺设县治前。各铺以总铺为中心组成东、南、北、水四路驿递网。陆路:东路自总铺20里至石沟铺,20里至大洋源铺,20里至弋阳铺,通新城(今黎川县);南路自总铺10里至龙池铺,10里至磨刀铺,10里至西坑铺,10里至枫林铺,l0里至河源铺,10里至白舍铺,10里至重石铺,通广昌县;北路自总铺10里至彭家铺,10里至艾源铺,10里至兜港铺,通南城县;水路:自东关行由惠政桥下至双连港界广昌,上至兜港界南城。
  邮路民国初期,县城有步班邮递,乡村未设邮递点。民国26年(1937)全县始设五日一班1人步行乡村邮路5段,第一段由县城经茅店至里塔(属南城);第二段由县城经黄家堡、洽湾至西坪;第三段由县城至大洋源;第四段由县城经太和至康都;第五段由县城至白舍。民国28年,省邮政局委托省公路处开办汽车邮路:南城—南丰—广昌。逐日步班邮路:南丰~建宁。每3日或次数较少邮路:宜黄~南丰。民国34年4月1日起开办南丰经黎川至光泽昼夜快班,以应军事需要。全线分3段半:第一段,光泽至厚村由光泽局派邮差2人行走;第二段,厚村至黎川由黎川局派邮差2人行走;第三段,为半段,由黎川至龙安。由黎川局派邮差1人行走;第四段,龙安镇至南丰,由南丰局派邮差2人行走。民国34年更改邮路班期,村镇邮路2段,3日轮走。第一段2天,第二段1天。第一段,南丰—水北—水南—市山—官塘—官庄—罗家衙—瑶浦街—石背—南丰;第二段,南丰—茅店—黄家堡—洽湾—西坪—南丰。
  民国37年,白舍设立汽车代办站。南丰至白舍邮件从同年5月28日起交公路班车带运。南丰邮政局所辖步班邮路自同年5月29日起由5日班改为3日班。即:第一日由南丰到洽湾、西坪折回市山住宿;第二日由市山起程经南丰至大洋源返回南丰;第三日由南丰至里塔圩当日返回南丰。这些邮路一直持续到1949年8月17日止。
  建国后,县邮政网路不断扩展。1954年,有邮路5条:每日步班邮路有南丰—傅坊、南丰—白舍2条,隔日步班邮路有南丰—康都、南丰—东坪、南丰—沙岗3条。1961年邮路发展到15条(其中自行车邮路2条),单程长度为1067公里。1965年,南丰—建宁汽车邮路10条,步班邮路5条,单程长度1856公里。1982年,有委办汽车邮路3条,自行车邮路40条,步班邮路5条,单程长度1661.5公里。1984年有委办汽车邮路3条,自行车邮路44条,步班邮路5条,单程长度1671公里。1987年有邮政专车邮路3条,委办汽车邮路5条,自行车邮路40条,步班邮路6条,单程长度1377公里。
  第二节邮政设施清宣统二年(1910),南丰为二等邮局,仅有简陋的木桌、竹椅及木柜,租用民房办理邮政业务。民国36年(1947)9月,南丰县邮局设木柜台、分信桌、分房柜、挂号邮件柜、邮戳、墨盘、木桌、木杆秤等。邮件接送靠1辆手推车。邮政代办所在租用的民房中办理业务,仅有l木质信箱。
  建国后,邮政设施逐步改善。1969年11月兴建750平方米的三层邮电楼l幢。内设营业厅、分拣房、投递房、机要室、报刊发行室、汇兑室等,各室均有必要的设备,机要室和汇兑室还置有档案柜和保险柜等。1982年县邮电局有投递用自行车42辆,二轮、三轮摩托车各1辆。1987年县邮电局有汽车1辆,摩托车3辆,自行车47辆;设有信箱筒40个(其中农村34个)。
  第三节邮政业务函件包裹民国26年(1937)2月,县邮电局窗口每天收集的信件仅有2~4件。民国28年,县邮局发往外地信件75702件。民国36年7~9月,平均接收普通信33334件,挂号信4731件,快递件1617件,包裹115件,寄发普通信38478件,挂号信3420件,快递件1418件,包裹113件。
  1949年底,县邮局收寄函件2878件,包裹547件;1959年收寄函件181000件,包裹3246 南丰县邮政网路图件;1969年收寄函件316133件,包裹2742件;1979年收寄函件296937件,包裹6072件;1984年收寄函件372799件,包裹7525件;1987年收寄函件66.7万件,包裹15000件。
  邮政汇兑民国期间,县邮局开办普通汇兑业务。民国26年共开汇票310张,兑付汇票326张。
  建国后,汇兑业务不断发展,除普通汇兑外,还开办了电报汇兑。1975年后,县邮电局设专职汇兑检查员,督促检查汇兑业务。汇兑出口量,1949年为2014张,1959年为9064张,1969年为11300张,1979年为16000张,1987年为24000张。
  1986年9月1日,县邮电局开办邮政储蓄业务,邮政储蓄所设在县邮电局营业厅内,配备专职营业员3名,管理人员1名。同年12月30日增设琴城路邮政储蓄所。年底存款余额总数为30.78万元。1987年11月1日开办沿江路邮政储蓄所,同年12月24日增设建设路邮政储蓄所。同年12月底,县邮电局有专职邮政储蓄营业员10人,兼职3人,管理人员2人。年底存款余额总数为193.3万元。储蓄种类有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定活两便、定额定期、大额储蓄等。
  机要通信 1957年3月,县邮电局成立机要组,配备专职机要员1人,兼职机要员2名,局主要领导任组长。遵照“保密、安全第一,在保密、安全、准确的基础上,力争迅速”的方针,专门负责传递党政军机关及国民经济部门相互寄发的机要文件。机要文件交换量:1959年为1522件;1969年为1414件;1979年为413件;1987年为330件。
  报刊发行民国期间,县邮局不办理报刊发行,报刊由县私营书店转手推销。建国初期报刊由报社、出版社发行,均由县城私营文具店推销。1950年,实行“邮发合一”,始由县邮局办理报刊订购业务。1959年,全国及地方发行的报刊均有订销,是年全县订销报纸73.29万份,杂志7.58万份。1987年报纸订销量386.2万份,杂志订销量56.1万份。1987年与1959年比较,报纸订销量增长4.27倍,杂志增长6.45倍。1987年全县各村委会全部订购了报刊。农民自费订阅报刊达1750户。
  邮政运输民国期间,城乡邮政运输靠邮差肩挑步行投递。民国28年县邮局开办南城经南丰至广昌的委办汽车邮、包件的托运业务;南丰至宜黄、福建省建宁县及县城至乡村邮、包件靠邮差步行投递。
  1953年县邮局添置一辆自行车,用以投递县机关及城镇居民邮、包件。1959年7月,南昌至南丰邮件、报刊由委办汽车运输改由邮车运输;农村邮件、报刊投递由自行车代替步班投递。1966年4月后,洽村、三溪、太和、傅坊、东坪、沙岗等乡镇的邮件、报刊均改为委办汽车运输。对寄省内外邮件、报刊,由县邮局分类装袋后,交邮车运往南昌,再分发全国各地,对省内外寄南丰县邮件、报刊,县邮局分类后,城镇邮件、报刊由邮递员送至收件人,乡镇邮包件由委办汽车或邮车送至乡镇邮电所、支局,再由邮递员送至收件人。
  集邮 1984年4月,县邮电局始办集邮业务,参加集邮的人数30余人。1985年4月,县邮电局在东门琴城路正式设立南丰县集邮门市部,配专职集邮营业员1人,兼职营业员3人,当年集邮销售额为3000元。1985年11月9日成立南丰县集邮协会,并举办全县首届集邮展览,发行纪念封2枚。1986年8月在北门建设路增设一门市部,1987年6月25日成立南丰县农民集邮协会,到1987年底,集邮预订户达350人,集邮人数达1000余人,集邮历史最长者达30多年;在册中华集邮联合会会员150人,有基层集邮小组14个,团体会员303名,集邮销售额4万元。同年11月25日荣获中华集邮协会授予的“集邮先进集体”称号。
  第四节邮政质量管理从1949~1965年,邮政质量管理,主要依靠自查、互查、领导抽查。出口信件做到“不复核不出手,不检查不出口”,每周召开1次质量分析会,总结经验和教训。对进口信件,由业务领导和邮递员负责解决投递中的地址不详的信件。1965年配专职检查员1人,发现错误,严肃处理,邮政质量不断提高。“文化大革命”中,制度松弛,业务质量下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建立“交接验收,勾挑核对,平衡合拢,投递签收”等制度,配备专职兼职检查员各1人,认真抓基层业务质量,不定期考核邮政储蓄和集邮工作,业务质量迅速提高。到1987年,邮电部考核的质量指标完成情况为:总包邮件延误差错率为0,给据邮件损失率为0,订销报刊延误差错率为万分之0.15,机要文件延误差错率为0,机要文件失密丢损率为0。
  表19—6 几个年度邮政业务量一览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