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490
颗粒名称: 船运
分类号: F550.6
页数: 2
摘要: 南丰县水运历史悠久。据清雍正十年《江西通志》载,北宋元祐六年就出现木船和竹筏运输,农民在农闲时雇船筏将农副产品运往外地销售;当时县白舍圩之御窑、民窑出产的青白瓷器,即在产地西岸之溪口码头装船外运。民国16年3月,南丰县船业公会成立。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盱江上游常年通航减少到一年仅4~6月份洪水期才可通10~20吨船只。即使这样,船舶每年亦要将近万吨粮食运往抚州。枯水期,南丰运往外埠货物,用汽车运至抚州,再装船启运。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船运

内容

南丰县水运历史悠久。据清雍正十年(1732)《江西通志》载,北宋元祐六年(1091)就出现木船和竹筏运输,农民在农闲时雇船筏将农副产品运往外地销售;当时县白舍圩之御窑、民窑出产的青白瓷器,即在产地西岸之溪口码头装船外运。
  民国16年3月,南丰县船业公会成立。当时,有木船76艘,船工178人,船型有虎船、扁里船、雕子船、罗汉船、沙派子船、岸船等。以虎船载货量大,可载2.5吨;其它体型船,适应性强,掉头快,常以轻便优势载货上溯甘竹、广昌,下达抚州、南昌。少数15吨货船由南丰装运大米、蜜桔去汉口。民国26年2月,船民熊细娥装运蜜桔到达上海,首开旴江通航上海记录。当时,旴江沿线及支流沿线农产品的运输,绝大部分靠航运解决。尽管船民常年辛苦,但由于船业公会没有管理章程,更无运价规定,由帮头与货主议价定价,公会收10%的管理费,船民生活甚难维持。
  建国后,废除了封建把头制度。1953年2月,水上民主改革后,县人民政府将船民组织起来,充分利用旴江航道,担负全县物资运输。航道是:上从罗家堡、罗家嵊、鄱阳、罗坊、白舍、桥口、杨林、密港、炉下达南丰;再由南丰经黄家堡、杨家港、桃源、南城、抚州、焦石坝(赣抚平原水利工程渠道,属临川县)入鄱阳湖,航程438里。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盱江上游常年通航减少到一年仅4~6月份洪水期才可通10~20吨船只。即使这样,船舶每年亦要将近万吨粮食运往抚州。枯水期,盱江只能放小竹木。境内各支流成了枯河。20世纪70年代初,南丰县航运公司将大部船舶转向抚州驻港,在洪水期仍承揽往返抚州、南丰间的运输业务。枯水期,南丰运往外埠货物,用汽车运至抚州,再装船启运。70年代中期,因焦石拦河坝对水运的影响,航运业务锐减。县航运公司除开展抚州港业务外,在征得江苏省如东县有关部门同意后,在该地组建船队,并与当地厂矿单位签订承运合同,使一个有200多人、拥有挂机船16艘、机驳船7艘、钢质船7艘、运载吨位1534吨、装机636匹马力的航运单位,从困境中解脱出来。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