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渡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48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渡口
分类号: U658
页数: 3
摘要: 南丰县古代有渡口16处,分布在: 县城: 南津渡在今琴城镇南门口,官渡。建于唐代,明代隆庆初县丞设渡船一艘,为境内要津。明万历十二年郡卒薛翰建。昭灵渡在县城东门外,元大德三年南丰州民赵至善建。彭家渡在城东一都十里铺。南宋绍兴四年县城民妇彭氏建。任家渡在四十一都白舍圩,宋景定二年县民妇任氏建。吴家渡在今洽湾乡渡头村。磨刀渡又名余庆义渡,在三十七都,元至正元年县民戴云纵建。候仙渡在九都,神龟岗候仙祠前。明洪武三年由妙灵观主持募建。梅潭渡口有渡工1名,木质渡船l艘。从1977年起至1986年止,先后被评为省、地安全先进单位。罗家渡口有渡工2名,木质渡船1艘。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渡口

内容

古代渡口南丰县古代有渡口16处,分布在: 县城: 南津渡在今琴城镇南门口,官渡。建于唐代,明代隆庆初(1567~1570)县丞设渡船一艘,为境内要津。
  中渡在下水关。今盱江东路下水关巷,县城汤氏建。
  西津渡在县城西门外。明万历十二年(1584)郡卒薛翰建。
  昭灵渡在县城东门外,元大德三年(1299)南丰州民赵至善建。清同治十年(1871)废。
  乡村: 彭溪渡在城东五里彭溪。南宋绍兴间(1131~1161)建。
  彭家渡在城东一都(今桥背乡)十里铺。南宋绍兴四年县城民妇彭氏建。
  任家渡在四十一都白舍圩(今白舍镇),宋景定二年(1261)县民妇任氏建。
  吴家渡在今洽湾乡渡头村。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南丰州民妇吴氏建。清同治十年(1871)废。
  磨刀渡又名余庆义渡,在三十七都(今桥背乡),元至正元年(1341)县民戴云纵建。
  候仙渡在九都(今洽湾乡),神龟岗候仙祠前。明洪武三年(1371)由妙灵观主持募建。
  花园义渡在九都(今洽湾乡),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县民丁胜瑞建。
  汨港渡在三十七都(今桑田乡),清乾隆十三年(1748)县民危翰臣等建。
  永济义渡在三十七都(今白舍镇)。
  杨林渡在三十八都(今中和乡杨林村),县南20公里。
  潘家渡在四十四都,县西45公里之浆源(今波罗乡姜源村)。
  樟潭渡在五十四都,县东南15公里(今白舍镇樟潭村)。
  广济渡在五十四都(今白舍镇)县民傅体仁等募建。
  当代渡口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加强渡口建设。1962~1987年,逐年改进安全设施,对渡工进行安全教育,从未发生过重大渡运事故。1987年12月,全县有渡口16处,有渡船21艘(其中机器船8艘、木质船13艘)。分布在: 洽湾乡: 加津渡口旴江流经南城交界处,过盱江通南城县李坊营,有渡工2名,木质渡船1艘。
  梅潭渡口有渡工1名,木质渡船l艘。
  市山乡: 金牛坑渡口在旴江西岸,有渡工2名,木质渡船1艘。
  下洋渡口在县西7.5公里外,渡盱江通炉下,有渡工1名,木质渡船1艘。
  桥背乡: 水南渡口在县城西门外,为水南、杨梅等村通县城要道。有渡工8名,机船3艘(机3、4、5号)共12匹马力。从1977年起至1986年止,先后被评为省、地安全先进单位。
  杨梅渡口有渡工3名,木质渡船1艘。
  游军渡口县城北5公里,渡盱江通桃源。有渡工2名,木质渡船1艘。
  中和乡: 桥头渡口有渡工1名,木质渡船1艘。
  杨林渡口县城南23公里,渡盱江通茶亭,有渡工1名,木质渡船1艘。
  桥口渡口有渡工3名,机船1 艘(2号)。
  下家洲渡口有渡工1名,木质渡船1艘。
  河东渡口有渡工7名,机船3艘(6、7、8号)。
  柏树下渡口有渡工1名,木质渡船1艘。
  茹洲渡口有渡工2名,机船1艘(1号)。
  波罗乡: 胡岭渡口有渡工1名,木质渡船1艘。
  罗家渡口有渡工2名,木质渡船1艘。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