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桥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48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桥梁
分类号: K928.78
页数: 4
摘要: 南丰县山多沟狭,溪流纵横,古桥较多。据民国《南丰县志》载,全县有古桥102座。现存及经改建的主要古桥有: 文明桥位于县城南门,跨盱水之中上游,旧名通济桥。始建于唐代,初为浮桥,水圮。后屡建屡毁,最终毁于清康熙三年,为全县历史长、桥型美的古浮桥。1960~1965年先后建木便桥、竹筏浮桥、木船浮桥,均被水毁。1967年拆浮桥复以舟渡。至1986年底,始建成盱江悬索桥。桥上端两拱之间的桥基,为三角形,与桥孔并列,造型独特,具有明代建筑风格。桥西端为45度坡,这座桥至今完好无损。全长310米,主跨160米,引桥150米,桥面宽6米,主车道宽4米,可通行10吨汽车。两侧人行道各l米,桥面海拔高度95.34米,超过东门南丰大桥桥面达1米。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桥梁

内容

古桥南丰县山多沟狭,溪流纵横,古桥较多。据民国《南丰县志》载,全县有古桥102座。现存及经改建的主要古桥有: 文明桥位于县城南门,跨盱水之中上游,旧名通济桥。始建于唐代,初为浮桥,水圮。后屡建屡毁,最终毁于清康熙三年(1663),为全县历史长、桥型美的古浮桥。1960~1965年先后建木便桥、竹筏浮桥、木船浮桥,均被水毁。1967年拆浮桥复以舟渡。至1986年底,始建成盱江悬索桥。
  仙人桥位于洽湾乡加津村,是明代嘉靖晚期建造的石桥。桥为2孔,红石拱型结构,长19米,宽5米。桥上端两拱之间的桥基,为三角形,与桥孔并列,造型独特,具有明代建筑风格。三角棱形的桥基,便于排除洪水冲击,其设计符合科学原理。桥西端为45度坡,这座桥至今完好无损。
  开源石桥位于洽村乡开源堡前,远眺象堆怪石,近观桥分两座,两桥相望,约5丈许,上祀许真君,桥下二巨石,形似狮象,又称狮象桥。两桥一体,全长约16米,造型奇特,为明代风格。虽久经涧水冲刷,但仍牢固壮观。
  公路桥梁民国时期,国民党当局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军事“围剿”,实行“筑路清共”政策,严令江西省公路处抢修城于、南建、丰杉公路的桥梁。从民国20年9月起至民国23年6月止,共修建木石结构的公路桥85座(其中:城于线26座、南建线26座、丰杉线33座),因战事及管理不善倒塌甚多,到1949年8月,仅城于线存木石结构桥12座。
  建国后,遵照中共中央“要把交通事业办得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指示,南丰县境公路桥梁建设迅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县公路部门将城于、南建、丰杉线的30座桥梁,全部建成钢筋混凝土和石拱型结构的公路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交通局将县乡公路桥逐年进行改(扩)建工程,在40座桥梁中,将30座桥梁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永久性桥梁,仅剩10座石拱型桥梁。全县主要公路桥梁有: 南丰大桥座落在县城沿江路东端,跨盱江达桥背。全长276.4米,8孔,跨径30~31米,高8.7米,桥面净宽7米,上部为双曲拱,下部为重力式墩台,载重量为汽13挂60,国家投资100万元于1969年9月竣工,结束了机动车辆由南丰至黎川、光泽、建宁等县靠船摆渡的历史,提高了通过能力。
  洽湾桥座落在洽湾乡水口外,跨沧浪水,达胡家山。全长65米,2孔,跨径25米,高6.5米,桥面净宽6米,上部为双曲拱,下部为石墩台,载重量为汽13挂60,国家投资12万元。
  桑田桥座落在桑田街,跨九剧水达长路街,全长112米,6孔,跨径15米,高6.1米,桥面净宽7米,上部为双曲拱,下部石墩台,荷载量为汽13挂60,国家投资15万元。
  日于江悬索桥位于县城南门,跨盱江达河东。1984年9月在被毁的通济桥地段正式动工兴建,历时2年零3个月,至1986年12月竣工,投资人民币95万元。旴江悬索桥由镏锭、塔架、悬吊系统、桥面系统、引桥5个部分组成。全长310米,主跨160米,引桥150米,桥面宽6米,主车道宽4米,可通行10吨汽车。两侧人行道各l米,桥面海拔高度95.34米,超过东门南丰大桥桥面达1米。桥钢桁架的底部比1962年81.38米的特大洪水的水位高出1米。
  表19—3 206国道桥梁一览表19—4 省道桥梁一览表19—5 县乡道主要桥梁一览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