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水利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37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水利建设
分类号: TV5
页数: 6
摘要: 河道疏浚南丰位于盱江中上游,境内河流总长度497.25公里,主河道盱江纵贯县境中部,流经县境长度54公里,河网密度0.26公里/平方公里。全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685.2毫米,水能蕴藏量8.11万千瓦,水利资源较为丰富。盱江源于广昌,属长江流域抚河水系,县境控制流域面积1808平方公里,形成少量河谷平原。盱江有一级支流16条,流域面积均在10平方公里以上。二级支流6条,条条入盱江。流域内多为红砂岩区,水土流失严重,河床年平均坡降万分之七。1949年解放时,粮食产量仅2200.59万公斤,平均亩产88公斤。古田水库位于白舍镇下陂古田村,控制盱江支流的古田河溪,河长2公里,控制集雨面积2.5平方公里,蓄水量100万立方米,灌田1200亩。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水利建设

内容

第一节河道工程河道疏浚南丰位于盱江中上游,境内河流总长度497.25公里,主河道盱江纵贯县境中部,流经县境长度54公里,河网密度0.26公里/平方公里。全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685.2毫米,水能蕴藏量8.11万千瓦,水利资源较为丰富。
  盱江源于广昌,属长江流域抚河水系,县境控制流域面积1808平方公里,形成少量河谷平原。盱江有一级支流16条,流域面积均在10平方公里以上。二级支流6条,条条入盱江。流域内多为红砂岩区,水土流失严重,河床年平均坡降万分之七。自历代封建王朝到民国时期,河道时通时淤,工程基础薄弱,自然灾害时有发生。1949年解放时,粮食产量仅2200.59万公斤,平均亩产88公斤。
  建国后,河道治理主要是对支流港道以疏浚为主,或截弯取直,或整修改道。其中,疏浚2公里以上的有官庄至三江口、洽湾至墩里上、丹阳至太和、长陂至潘家渡、饶舍至石谦等,共长25.5公里。疏浚1公里以上的有石渠至东方、艾源至百花桥、大石坑至王坑口等,共长16.5公里。其他支流也进行了治理。经过整治,使河道弯曲淤塞的状况,得到一定的改善。
  堤坝修筑解放前修筑砂石堤坝,多属临时性的,有的河沟规划不当,标准偏低,附属建筑配套不全,费时费料。民国时期县政府有时也征集劳力,整修少量水利设施。如民国25年(1936)曾征民工2500多人,实用工8603个,完成土石方4400多市方修复堤坝,因施工质量低劣,未能充分发挥效益。
  民国36年江西善后救济分署给南丰下拨一项兴修水利工赈款1600万元(法币),但县政府巧立名目,将赈款用于其他开支,对乡、村水塘、陂坝之类的水利工程,只按工程工料费补助百分之二、三十,未能解决实质性问题,故修陂修坝,年修年毁,劳民伤财。
  建国后,1950年冬,县人民政府组织兴修全县第一座陂坝(座落在今波罗乡田东村),命名为“翻身陂”。1952年全县共建5陂:官庄乡的官陂、市山乡黄精陂、富溪乡的荷叶州陂、镇前乡枫山咀陂、河东乡的上陂。1953年春,盱江上游涨水,冲毁了富溪乡茅店村下游一片洲地(原南丰飞机场),严重威协着下游数以千亩农田、桔树和整个茅店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县人民政府全力以赴,以块石抛脚固基和干砌护坡,进行抢修,并获得抚州专员公署经费补助,使茅店村和干线公路转危为安。这一年全县大力兴修水利,对盱江两岸部分较大的支流,进行了筑堤护岸,控制流量,筑堤埂2公里以上的有珠湖、鄱阳、太和、西源、赓溪、莱溪、大堡、黄满等地,1公里以上的有河东、傅坊、王家山、桥口、茅店等地。在每年农闲时,还安排一些劳力,进行加高添固。同时全县兴修重点陂坝61座,结构各异,灌溉能量大的可灌千亩以上,如波罗田东翻身陂,实际灌溉1000亩;白舍里陈的幸福陂(可灌溉1350亩),太和的下坊陂坝(可灌溉2300亩);汤王排陂坝(可灌溉2800亩)等。水源流量较小的也可灌溉数百亩,陂坝落差大的便利用其发电。
  第二节蓄水工程民国时期,大多以塘、井、泉蓄水,有的以溪、港、沟圳作埂修坝,但时有兴废。1949年全县水利灌溉面积仅有4.53万亩。1950年开始着手恢复旧有失修的水利设施,采用国家投资与自筹资金相结合的办法,将旧有的陂坝、库塘等基本整复,扩大了农田灌溉面积,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1954年在游军乡大坑首建起一座小(二)型水库、有效库容8万方,保收灌溉面积100亩,为以后建设蓄水工程作了示范。到1987年全县有大小蓄水工程2608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3座,小(二)型水库51座,山塘共2552口,总蓄水量982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3.57万亩,工程已利用水量1.46亿立方米,使51%的耕地面积旱涝保收;还修建圩堤56条,长93.37公里,保护农田2.9万亩。
  中型水库车磨岭水库车磨岭水库是南丰第一座中型水库,位于市山乡包坊村后,距县城6公里,有公路相通,控制抚河水系盱江支流军港水上游区域,集雨面积54平方公里。水库主体工程——水库大坝于1957年11月27日动工。是年,县建立总指挥部,抽调干部168人,集结民工8000余人,经过4个月的日夜奋战,于1958年4月3日竣工。大坝高29米,宽6米、长290米,总投资30万元。车磨岭水库是以灌溉为主兼顾发电、滞洪、养鱼、航运的综合工程,灌区渠道总长29公里,其中干渠3公里,支渠5条,长26公里。该水库正常库容1200万立方米,最大库容145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灌区内有小(二)型水库3座、山塘86口、陂坝3座,提水机械11台,灌溉市山、桥背、琴城3个乡(镇)之翠云、梓和、西村、市山、梅溪、官塘、瑶浦、茅店、富溪、朝仙等10个行政村的农田和桔园为6939亩,并建有坝后式电站1座,机组2台,容量320千瓦,混合引水式电站1座,机组2台,容量200千瓦,年发电量51万度。
  1983年春,国家和地方投资105万元,对车磨岭水库进行根治隐患渗漏。
  潭湖水库潭湖水库是南丰第二座以灌溉为主的中型水库,位于县城东南部太源乡高家村,坝址处乾昌桥,距县城20公里,集雨面积44.3平方公里。1965年9月25日水库大坝破土动工。开工后,工地民工多时达13228人,1966年春节后又上民工5000人,经过半年的日夜奋战,于3月20日胜利完成了高达28米的水库大坝工程建设。同年6月4日水库涵管等枢纽工程始告一段落。
  1966年冬开挖渠道,历时10年,工程仍未完成。1977年冬重新成立指挥部。至1978年春才完成由大坝、溢洪道、输水管及电站等组成的整个枢纽工程。该水库蓄水量正常年景为4000万立方米,总蓄水量5680万立方米,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发电、养鱼。灌区渠道总长156.6公里,其中总干渠7.9公里,左干渠22公里,右干渠40公里,主要支渠2条,达27公里,配以其他小(二)型水库11座,山塘855口、陂坝51座,有提水机械17台237千瓦,可灌溉太源、桑田、莱溪、洽湾、桥背等5个乡23个村的农田、果园6万亩,并建有坝后式电站1座,装机组2台,装机容量400千瓦,年发电量约60万度。这座水库总投资330万元,施工劳力达300万个工作日。
  小(一)型水库 1957年开始修建蓄水100万至990万立方米的小(一)型水库。至1987年全县共有小(一)型水库3座,即洽湾乡西坪村的圳上坑水库、洽湾乡汪家村的保安山水库、白舍下陂村的古田水库。共控制集雨面积14. 86平方公里,蓄水量为564万立方米,占全县总蓄水量7.2%,有效灌溉面积4200亩。
  保安山水库位于洽湾乡西坪汪家村,控制盱江支流横贯西坪村的小溪。控制集雨面积1. 36平方公里。1956年11月开工,1957年5月建成,1972年加高坝5米。正常库容102.5万立方米,最大库容149.6万立方米。可灌溉农田2000亩。
  圳上坑水库位于洽湾乡西坪圳上坑村。控制盱江支流石际河(溪),河长4.5公里。控制集雨面积11平方公里。总库容607万立方米。1975年11月兴建,1979年5月开始受益,有效灌溉面积1000亩。
  古田水库位于白舍镇下陂古田村,控制盱江支流的古田河溪,河长2公里,控制集雨面积2.5平方公里,蓄水量100万立方米,灌田1200亩。19 71年10月兴建,1972年12月竣工,当年受益。干渠2条4公里,支渠4条6公里。工程土方6.5万立方米,石方0. 14万立方米。国家投资1.5万元,自筹资金1万元。
  小(二)型水库全县共有小(二)型水库51座,控制集雨面积72. 94平方公里,有效库容763万立方米,占全县总蓄水量9.8%,有效灌溉面积1.04万亩,其中较大者有里程、龙坑、三蚯、亭里下等。坝型多为土坝、均质土坝。
  小型塘、库全县共有塘2552口,控制集雨面积255平方公里,蓄水量1338万立方米,占全县总蓄水量17.1%,有效灌溉面积14886亩。这些小型塘库,由于分布全县各乡(镇),范围广,短期干旱能起很大灌溉作用,如遇长期干旱,则因蓄水少,易蒸发干涸,失去抗旱能力。
  小(二)型水库基本情况一览表17 -1 单位;集雨面积。平方公里库容。万立方米灌溉面积;亩第三节引水工程筑陂引水是县内历史上应用最多的农田灌溉方式。
  唐开元间(713~714)县令游茂洪修筑孤兰陂、桑田陂、博陵陂、鄱阳陂、九陂等5陂。清末全县55都共有陂、坝、堰86座。至1949年,南丰有大小引水坝陂798座,引水流量达7.13立方米/秒,可利用水量4868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4.53万亩,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筑临时性柴坝,赖山泉灌溉。还有些沿河地区,年年搞临时性砂坝,费时、费料、费工,使用不久,即被冲毁。
  自1951年2月在田东首建翻身陂始,至1972年全县新建较大型陂坝16座。1987年,全县共有大小陂坝1128座,有效灌溉面积8.12万亩。
  翻身陂位于波罗田东上古水上,为干砌条石陂坝,坝长32米,高4.6米,实际灌溉1000亩,旱涝保收800亩,于1951年2月建成,为解放后建的第一座陂坝。
  幸福陂位于白舍里陈甘坊河上,为浆砌块石坝,实际灌溉面积1350亩,旱涝保收面积1265亩,拦河坝长25米,高2.5米,于1963年3月完成。
  万年陂位于洽村饶家,系浆砌石坝,实际灌溉1000亩,旱涝保收900商,坝长40米,高2.5米,于1953年3月完成。
  下坊陂坝位于太和之太和村九剧水上,为浆砌石坝,坝长50米,高3米,实际灌溉2300亩,旱涝保收2000亩,1978年12月建成。
  第四节提水工程建国前,南丰提水灌溉主要依靠筒车、龙骨水车、手水车、脚踏水车、翻轮车等传统工具。
  建国后,这些以人、畜、水为动力的传统提水工具逐步被内燃机配套的抽水机和电力水泵所替代,小部分地区已使用喷灌灌溉。到1987年,机械电力灌溉面积2.08万亩。
  人力畜力手车、脚车即木质龙骨水车,有手摇、脚踏、木质牛车3种。手摇、脚踏用人力,牛车用牛。提水高程约1米5左右。在1958年后期,已逐渐退出提水行列。
  筒车系置放在小河、小溪岸边,利用河溪流速建立的木质提水工具。用木制车架,上置车轴,外置竹筒数十,借水力推动竹筒旋转提水。建国后建立过简易筒车7座,提水受益面积140亩。分别座落在白舍的塘磜村、反奥村、枫江村、里陈村、欧龙村、王坊村以及中和的白叶村。后因年久失修,有的已毁,有的被洪水冲掉;80年代修拦河坝后全被淘汰。
  机械电力提水 1955年开始在洽湾区桃源乡加津村首建1座20匹马力的抽水站,进行机械排灌。1976年在城关、市山等地发展电力排灌165亩。1980年全县有排灌机械共733台,计6845千瓦。其中:柴油机604台,6438千瓦;汽油机112台,共334千瓦;电动机17台,72.4千瓦。提水流量1.02立方米/秒,可利用水量428万立方米。1987年,有效灌溉面积1.85万亩,其中:电力排灌设备2台47千瓦,提水流量0.11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积1.25万亩。
  水轮泵 1966年5月,开始在东坪乡下堡安装40—4型水轮泵,扬程高8米,受益面积100亩。至1977年,陆续建成水轮泵8座,提水流量0.6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积1510亩,分布在狮子岩、水北、下坊、包坊、池渡、欧龙、桑田、姜源、下堡等地。1987年水轮泵灌溉面积0.23万亩。
  表17—2 水轮泵站情况一览建国后,经过不断建设,水利工程开始由修复到发展,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引到蓄,有效灌溉面积由建国初的4.53万亩扩大到1987年的23.57万亩,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