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除潭湖、车磨岭2个国营水库管理委员会设有专业饲养捕捞队伍外,多为兼业捕捞人员。鱼类捕捞以养殖的成鱼为主,天然鱼类为辅。成鱼产量很不稳定,1949年捕捞155吨,1957年上升到633.3吨,此后急剧下降,1958年为71.2吨,最低为1969年只有52吨,1976年以后产量稳定上升,到1987年达1449.1吨。
天然鱼类捕捞 1958年以前,盱江水系与长江、鄱阳湖相连,天然鱼类资源丰富。清同治《南丰县志》有:“鳇鱼,春涨初落间有之”的记载。鳇鱼是一种巨型鱼类,成鱼最长可达5米;建国后,每遇发大水仍有巨鱼溯江而上,水退后被困浅滩,为民众捕杀,每尾重百斤以上。县城和沿河村镇很多渔民养有鸬鹚,以捕鱼为专业或主要副业。当时天然鱼类捕捞产量约占鱼产量的20~30%。1958年临川县建成焦石拦河大坝后,溯江而上的鱼类从此绝迹,历来较丰富的天然鱼类资源大量减少,现在旴江只能捕捞到经济价值很低的鳑鲅、麦穗鱼、餐条高等小型鱼类,捕捞产量下降80%以上。1987年全县有专业渔民22人,有鸬鹚36只。
养殖鱼类捕捞多在秋冬和节日进行。1980年全县有渔业劳动力8224人,其中专业劳动力214人,兼业劳动力8010人,有鱼网474副,竹筏215块,小船9只。网捕是传统方法。建国初,鱼网多用麻绳织的撒网,后逐渐改用尼隆网,并增加栏网、粘网,提高了捕捞效率。干塘一般2~3年一次,过去用水车,现多用抽水机,干塘后清除塘泥,并用石灰消毒,起出的鱼有的移至它塘,有的出售。夏秋遇到干旱,抽水抗旱,因气温高,成鱼过塘难成活,大小鱼全部出售。
南丰民间还有夏天用江令子(巴豆)、鱼藤在小河毒鱼的陋习,所过之处,大小鱼全部毒死。还有人用炸药炸鱼、电触鱼,给鱼类资源造成破坏。这几种方法,县人民政府严令禁止。
表16—4 1949~1987年水产养殖及产量一览单位:亩、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