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367
颗粒名称: 稻田养鱼
分类号: S964.2
页数: 1
摘要: 民国时期,山区农民习惯在肥沃的一季晚稻田中放养鲤鱼。建国后,农业推行“三变”,放养鲤鱼的一季晚稻田逐年减少,1986年稻田养鱼8128亩,产鱼112.3吨,亩产13.8公斤。1987年稻田养鱼面积5362亩。此外还有3810亩稻田放养草、鲢、鳙鱼的夏花鱼种。稻田养鱼是选择土质肥沃、水源方便的稻田,在“小满”前后,每亩放鲤鱼苗100~200尾,“秋分”后起鱼,尾重0.1~0.3公斤,成活率很低,遇到山洪暴发,往往全部逃光。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稻田养鱼

内容

民国时期,山区农民习惯在肥沃的一季晚稻田中放养鲤鱼。建国后,农业推行“三变”(晚稻变早稻、单季变双季、旱地变水田),放养鲤鱼的一季晚稻田逐年减少,1986年稻田养鱼8128亩,产鱼112.3吨,亩产13.8公斤。1987年稻田养鱼面积5362亩。此外还有3810亩稻田放养草、鲢、鳙鱼的夏花鱼种。
  稻田养鱼是选择土质肥沃、水源方便的稻田,在“小满”前后,每亩放鲤鱼苗100~200尾,“秋分”后起鱼,尾重0.1~0.3公斤,成活率很低,遇到山洪暴发,往往全部逃光。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